假小子(2011)

TomboyUP:2021-04-19

假小子

评分:7.9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主演:佐伊·赫兰 / 玛龙·莱瓦纳 / 马修·德米 / 让娜·蒂森 / 苏菲‧卡达尼
类型:剧情
片长:84分钟(德国) / 82分钟(法国)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装扮游戏(台)
上映:2011-02-11(柏林电影节)
IMDb:tt1847731

假小子简介

男孩子气的女孩劳拉(佐伊·赫兰 Zoé Héran饰)时常被误认为是男生,而且她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女孩性别。一天,她跟随家人搬到了新的社区生活。在这里,劳拉干脆彻底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米克尔”,剪短发、穿男孩子的衣服,更像男孩子一样赤膊踢球、游泳。这很自然的吸引了女孩儿莉 莎(让娜·蒂森 Jeanne Disson饰)的注意力,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相互倾慕,逐渐成为“两小无猜”的小情侣。
  劳拉这场瞒天过海的谎言,会随着暑假结束的到来而被拆穿么?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评审团奖瑟琳·席安玛

简评

女宝都好可爱啊!看得脸上不自觉浮现出慈爱姨母的笑容~~但又令人好痛苦,再努力伪装也难逃有毒社会性别文化的桎梏。凭什么女孩不能和女孩接吻不能和女孩恋爱,凭什么女孩不可以野蛮不可以好斗不可以穿裤子不可以留短发,凭什么女性的身体被性化胸部要被耻感化。“假小子”的身份像一个中介,把女性本可以拥有却又被剥夺的属性以另一个性别的名义打包贩售,“娘娘腔”反之亦然,一切都是为了父权结构的稳定而服务,至于个体的具体感受呢?慷慨的他们会允许你终其一生去磨损自己消耗自己来求得他们施舍的一点点认同。Fk'em all!

又看哭了...席安玛有个很厉害的点在于,她用一种平视纯粹的视角去对待创作的故事。对于TomBoy这样的题材,如果换给别的导演拍,我们会看到各种侵犯性的东西强加在她身上,然后以妥协/反抗收尾。但是本片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编定的冲突,而是像小时候打碎贵重的东西,把玻璃渣藏在床底下,但总有一天会被大人发现的感觉。这就是最真实的姿态,你不知道事情什么时候会改变,也不知道那些规范和准则在什么时候会影响你,可是总有一天要面对,以前打碎的花瓶。也特别喜欢这一部的摄影风格,没有任何卖弄,总体上有点接近达内,纪实感和客观的身体性,顺着阳光,落在睫毛上的质感。

视听语言拍摄技巧等给四星,叙事和情感给五星。风景优美自然轻松活泼的夏日儿童故事,最后还是认为Laurel是轻度的性别认知障碍/跨性别者,对Lisa的爱出于异性恋,而不单纯是喜欢男性风格。从小也被当男孩养,穿男装从不穿裙子留男式短发,玩篮球玩车没有娃娃,虽然后来女性意识萌芽但依然会泛起长发裙子娇弱等女性特征的反感。喜欢过自我认知是男性的假小子,也被顺性别女同表过白。希望不管是什么性别什么取向,都在一片蓝天下遵循内心自由广阔地发展吧~

201201 【B+】十分温柔的。女孩的性别扮演,一种为获取群体中自我的认同而进行的外表的伪装术,另一方面,对抹除情感规则之于女性的文化印象与固有权利分配之性别差异性的平权诉求,儿童性别认知背后潜藏的关于性态/身份认同问题。聚焦在女孩真实自我的一个“侥幸”的视角中,我们身处于秘密的核心享受影像最为私密的分享,而私密性之本身,并非两态之间对某一方的确认或阻碍,或者是隐藏在隔绝的角落以逃逸的激情支撑,却悬置在幻灭瞬间的半空中,相反的,它的存在始终被某种形式接纳,围绕着私人情感系统的——真实自我之于情感性和行为性——表层表演行为之于参与情感交换/社群游戏的性别扮演,无关乎对错与否的选择与构建自我形象的权利,在私密的语境中,一种等待对外敞开的童稚的姿态,一个徘徊并渴望理解的心结,或礼物。

饱含着真诚和无尽温柔,孩童视角切入太好,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了。在惶然不安中伪装接近,在羞愧懵懂中躲避远离,直到迎接真实坦诚的自我,也就是成长的关键——「身份」的认知转变。这关乎我们表露情感的方式,席导依然传承着无配乐处理下的自然姿态视点,毫无胆怯畏缩地直接暴露出人物的动作和形象传递。席安玛太会拍行为动机、太会拿捏心理、太会拍场景了!摄影色彩又真的太美,衬托着米克那双深邃的蓝眼睛,那么的梦幻却又那么的令人心碎。性别不重要,形象不重要,重要得是你那颗爱人的心和真实的你是同一颗心吗?她面前的你是真实的你吗?无关世俗的定义,和大多数美好的夏天一样,一切都源于那颗跳动着的愚蠢少年心,那是他们最能够接近纯粹的方式。每一次镜头对观众的冒犯都是人物向外敞开的时刻,是怎么把这个题材处理得如此简单,如此平静的?

82分钟版,女孩洛儿生命中某个令人困惑的夏天。一方面,她装扮成小男生动机更多是出自于想玩男生向的游戏与父母对生个男孩子的期待(但这点被处理得相对隐晦),很难说是因为爱上女生而带来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她又很清楚男生和女生的细微不同(要站着而不是蹲着小便,可以脱下上衣但去游泳就要准备橡皮泥做出来的凸起),不愿意穿着裙子上门道歉。除了最后直面玩伴的质问之外,全片基调都挺轻松惬意,孩童在阳光明媚的户外无忧无虑地到处奔跑打闹,与亲人朋友相互依偎,令人几乎忘了男女之别的主题。全片表演几乎完全由儿童演员完成,父母等大人的戏份被控制到最低,也不特别要求儿童演员搞怪卖萌,在同类题材中还挺难得的。而编导对各个儿童角色的选角也贴合,除了或婉约或可爱或倔强的气质之外,连龙套玩伴都反映了法国非洲族裔比例提高的社会现实。

性别表演(gender performativity)不仅仅属于成人社会,也渗透到孩子的世界,成为孩童的游戏:小孩模仿大人,同时也在扮演性别角色。《Tomboy》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假面舞会(masquerade)。踢足球、游泳可以是扮演男孩的游戏,化妆可以是扮演女孩的游戏。但是扮演随时有被拆穿的可能,Sciamma如此巧妙的设计给故事带来了丰富的悬疑性。Laure/Mickael是社会性别角色中的“作弊者”,TA凭借身体的特点游走在二元性别之间。父权制异性恋霸权势必要惩罚这种“作弊行为”。拆穿的后果是残酷的,这种无情的惩罚竟然是揭示Laure/Mickael的真实生理性别。它看起来是如此无足轻重,实际是如此致命。到底什么才能决定Laure的身份认同,是她的性器官,还是她选择的衣服?这是Sciamma给社会提出的考题。

确实很喜欢瑟琳席安玛拍电影的感觉,似乎能在她的电影中看到很多关于她自己的影子。这一次是关于性别意识,很短、处理很简单的电影中大多数时间采用特写、手持摄影,虚化背景注重任务的表情和细节动作,可能这也是女导演特有的细腻。最佳镜头是劳拉将橡皮泥放入自己收集自己掉牙的盒子里,暗示其内心的变化和情节变化,真的太棒。可惜在此之后的情节过于普通了。

总感觉还可以做更多讨论,但是就这么戛然而止了。新学期到了新的班级,该如何以女孩子的身份重新认识朋友们呢?也没有给我一个答案。父母已经很温柔啦,但是还是没有关于性别认知的知识吧。妹妹Lisa还有假小子都好可爱,妹妹的天真谎言和Lisa在身份暴露后挡在她前面,这两个情节是我心中的闪光时刻。

假小子、娘娘腔都是社会冠以的称号,多么希望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我会教给她/他正确的事情,而不是逼着她/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看到后面真怕Laure心理出现自卑或胆怯,这时候需要的更多的是爱,被爱包围的人才有自信。Céline说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性别模糊的时刻,每个人都在发现自我。看到最后开始播放演职人员名录,我想等着看是否会出现Adèle的名字,是的,她排在第一。只要是Céline自己的电影,致谢里就会有呆和兄弟姐妹的名字。多么温柔的一个人啊!这该死的爱情我看我是走不出来了。

用非常克制的对话和镜头,表达了一个朦胧间,迷茫的,不知所措,又心意已决的成长瞬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位置,又不得不融入集体,追求所爱,获得谅解,无可奈何的妥协,因为没有别的出路。非常喜欢这个角度和手法,一切都恰到好处。精彩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如今这个时代,给能大胆直接表现这个题材的电影加一分。

。假小子女主的生活日常(其中一大情节是她与一个误把她当男孩的女生A各种暧昧最终A发现女主是女生后两人很尴尬,不过结尾有和解的趋势)。故事关键词包括身份困惑/认同。摄影美术有种青春/细腻/暧昧的美感,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实在散(虽然这也营造了生活化的氛围)&(?)淡&(?)主题表达不够集中。

获得奖项

  •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泰迪熊奖-评审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