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排(1986)
《野战排》(英语:Platoon)是1986年美国拍摄的一部越战主题电影。由奥利弗·斯通担任编剧和导演,奥利弗·斯通本人曾参加过越战,在他从越南回来后便开始编写“野战排”的剧本,用来反对约翰·韦恩的赞美越战的作品《越南大战》(The Green Berets)。整部影片的故事大致上基于与他在越战中的经历。主要演员有汤姆·贝林杰、威廉·达佛(Willem Dafoe)、查理·辛和佛瑞斯·惠特克。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个奖项。
剧情
故事开始于一个有着反战情绪的新兵克里斯·泰勒(查理·辛扮演)的回忆。他投笔从戎,自大学辍学后自愿入伍,之后被配属至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B连,前往越南并开始了在丛林中的战斗。由于异常艰苦的丛林生活和战斗,以及战友对无辜平民的屠杀,使得他从一个热血的青年变得世故麻木,最后因为自己认同的一位长官遭陷害致死,而对加害者(他的另一位长官)予以枪杀复仇,替被陷害而死的长官讨回公道。
除了越战,影片同时也反映了泰勒及他的战友们灵魂深处的一场战争。尽管他们表面上是与北越军作战,但全排却因泰勒的两个上司-上士巴内斯(汤姆·贝林杰饰)和中士埃利亚斯(威廉·达佛饰)的争执而陷入内斗之中。最后,泰勒站在了埃利亚斯这一边,埃利亚斯虽然崇尚60年代的反叛文化,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在影片中段的一场与北越军的遭遇战中,埃利亚斯被巴内斯偷袭陷害,导致同袍弟兄都已登上自直升机脱离战场在天机上,却见威廉班长却没登机,后面六七名持械越共追他,四面草长且飞弯一边,配乐悲哀缓慢向起,威跪在地上双手朝天求机别飞却已没用,最终死在敌火之下。电影的其中一张海报即是撷取此段而来。
演员表
角色 | 职务 | 演员 |
---|---|---|
克里斯·泰勒(Chris Taylor) | 二等兵 | 查理·辛 |
巴恩斯(Barnes) | 上士 | 汤姆·贝林杰 |
伊莱亚斯(Elias) | 中士 | 威廉·达佛 |
欧尼尔(O'Neill) | 中士 | 约翰·麦金利 |
邦尼(Bunny) | 凯文·迪伦(Kevin Dillon) | |
朱尼尔(Junior) | 雷吉·詹森(Reggie Johnson) | |
金(King) | 凯斯·大卫(Keith David) | |
沃夫(Wolfe) | 中尉 | 马克·摩西(Mark Moses)(英语:Mark Moses) |
Rhah | 法兰西斯科·奎恩(Francesco Quinn)(英语:Francesco Quinn) | |
比格·哈罗德(Big Harold) | 佛瑞斯·惠特克 | |
华伦(Warren) | 中士 | 东尼·陶德 |
葛兰德(Gardner) | 鲍勃·欧文(Bob Orwig) | |
沙尔(Sal) | 理察德·艾德森(Richard Edson)(英语:Richard Edson) | |
莱纳(Lerner) | 强尼·戴普 | |
多斯(Doc) | 保罗·桑切斯(Paul Sanchez) | |
塔布斯(Tubbs) | 安德鲁 B. 克拉克(Andrew B. Clark) | |
法兰西斯(Francis) | 科里·格洛佛(Corey Glover)(英语:Corey Glover) | |
特克斯(Tex) | 大卫·聂道夫(David Neidorf) | |
克劳福德(Crawford) | 克里斯·彼得森(Chris Pedersen) | |
艾斯(Ace) | 詹姆士·特里·麦基尔文(James Terry McIlvain) | |
费雪(Flash) | 巴西尔·阿查拉(Basile Achara) | |
东尼·霍伊特(Tony Hoyt) | 伊凡·凯恩(Ivan Kane) | |
傅·声(Fu Sheng) | 史蒂夫·巴雷多(Steve Barredo) | |
罗德里奎兹(Rodriquez) | 克里斯·卡斯蒂洛乔(Chris Castillejo) | |
帕克(Parker) | 彼德·希克斯(Peter Hicks) | |
曼尼(Manny) | 科基·福特(Corkey Ford) | |
莫尔豪斯(Morehouse) | 凯文埃·谢尔曼(Kevin Eshelman) | |
艾本霍赫(Ebenhoch) | 马克 K. 艾本霍赫(Mark K. Ebenhoch) | |
Huffmeister | 罗伯特·加洛蒂(Robert Galotti) | |
桑德森(Sanderson) | J. 亚当·格洛佛(J. Adam Glover) | |
哈里斯(Harris) | 上尉 | 戴尔·戴伊(Dale Dye)(英语:Dale Dye) |
评价
评论对这部影片所反映战争中的血腥暴力褒贬不一。许多美国士兵被描述成野蛮和不分皂白的屠杀者。他们所执行的任务毫无目的和意义,大而化之,这也是整个越南战争的形象。
获奖
《野战排》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和最佳混音奖。也获得提名包括:最佳男配角(汤姆·贝林杰和威廉·达佛)、最佳摄影、最佳原创剧本。赢得的其他奖项还有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汤姆·贝林杰),美国导演工会奖杰出导演,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柏林影展最佳导演,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而在2006年的坎城影展中,《野战排》被重新剪辑成了二十周年特别版,并且公开播出,以彰显奥利佛史东在影坛的卓越成就。
参见
- 越南战争
- 越战主题电影
- 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电影
获得奖项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5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4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摄影 - 第32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Best Foreign Screenplay (Migliore Sceneggiatura Straniera) - 第3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1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2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2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简评
的确是越战题材战争片佳作。不同于《现代启示录》的文艺晦涩和《全金属外壳》的讽刺与黑色幽默,《野战排》的风格很像纪录片。表现手法比较通俗,但仍旧很能打动人心。只有在在越战那种不义战场上,巴恩斯这种泯灭人性的家伙才会比伊莱亚斯这种难得的好人活的好,很毛骨悚然也很现实,这就是不义战争中的客观情况。美军对越南村庄搞三光政策那段拍的太真实了,代入感很强,已经在愤怒了。庆幸我们当年抗美援朝打赢了,不然那种惨况怕是也要在我们的土地上重演。片尾字幕“献给越南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没有特意强调是美军。斯通导演的人文情怀可见一斑。然而很遗憾的是,现在的美国应该已经不会给这种片子奥斯卡BP了……
奥利弗·斯通:现实政治的关注者。越战三部曲。坏人说,“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服化道场面调度太大气了,1917比一比真的就是弟弟;这才是现实主义啊,辛德勒名单什么的还是差一截,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了(让人痛心疾首的才是更现实、更有意义的“冲突”,太多电影中的“冲突”平平淡淡,价值比睡前口水故事多不了多少,当然,镜头速率慢可不代表“冲突”平淡)
《野战排》承启了很多部影片,它是白话文的《现代启示录》,也是地球上的《阿凡达》。你能在查理•辛的眼神里看到他父亲的迷惑,也能在迈尔斯的脸上看到巴恩斯的伤疤。丛林和独白,杀戮和照明弹,三角形的人物关系和层次分明的隐喻,从越战,到战争,到文明与野蛮,到人性的善恶。伊莱亚斯和巴恩斯是人们脑袋里不停争吵的两个小人,越南的丛林就像人性的公海,没有文明没有法律没有正义,一把枪塞到你手里,去决定他人的生死,你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撒旦,唯独不能是个人。
相比现代启示录,野战排是更加直接的现实主义越战片,从越战新兵的视角切入,对美国大兵的战场生活描绘还是比较多面性的,更为真实的越战战场与人性的描绘以及免不了的意识形态输出是其最大的价值,我不信美国大兵没有干过日本兵在中国干过的某些丧尽天良的事,还是那一套“自我否定”“自我拯救”的粉饰形象的手法,不过还是很难想象《现代启示录》是1979年电影,手法太现代了,这部1986的电影能从各个方面都感受出是八十年代美国片的感觉,但是现代启示录真的…有点像穿越的感觉,质感太现代了,无论是摄影,还是道具各个方面,尤其是爆炸这种最容易体现好莱坞工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镜头居然也没有80年代的感觉。这片演员也得提一句…很多熟面孔,威廉达福,惠特克,德普还打了个酱油
对越战的刻画比较写实,没用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煽情、没有奇迹发生,镜头只用来记录和见证、没有打光和特写,战争片就应该这样拍。在战争这种极端环境下,埋藏内心深处的人性往往能得到彰显。所以,很难说是战争让你变成了什么人,还是战争让你知道了你是什么人。Taylor憎恨Barnes,却还是用Barnes的方式杀了Barnes,戏剧性的转变耐人寻味。Barnes和Elias的生命止步在越南,他们所代表的人性两面,却永远烙印在了Taylor的心中。那位叫Lerner的大兵居然是德普演的,完全没看出来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战争片了,我多说两句。战争场面的拍摄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越南特有的大雨、树林树叶在人面部的光影,各种炸弹的火光、烟雾、时机合适的升格和高速移动镜头,声音设计也很完善,使战争场面特别好看,完全不觉得疲惫。人物在剧作和造型方面都设计得很丰富丰满,所以我不脸盲了。对战争的反思也比较全面,“为什么只有穷人需要上战场而富人不用”“我们欺负人太久了”“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灵魂”,以及常见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和心灵的伤害、战场上的善良与杀戮等等。好看啊,真的好看。
看美国拍的反战片很多,《细细的红线》,《战争启示录》等,但如《野战排》这样直接展现“手刃战友”的却不多。越战,是美苏冷战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究极较量。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共存,本没有对错,但政治家们唯我独尊的霸权思想,将这个选择强压到自己军人身上,以赶尽杀绝的方式,来决出哪个形态才是王道,这个逻辑放之如今,也是毫无道理的残暴。越战期间,前线的美军们不知为何而战,美国民众们更不知为何而战,大多数参战的美军,都在越战的“正义性”“目的性”和自己的“人性”之间产生痛苦和迷茫,但又不得不杀死更多的对手来麻痹自己战争能加速结束。这种纠结在片中以两次手刃对手达到高潮,巴恩杀死伊利亚,是麻痹的军国主义思想作祟,而泰勒杀死巴恩,是人不能沦为兽的最后良知。可惜泰勒只是大头兵,他救赎了自己,救不活美国
反战片,战争真的太残酷了,美军是真的一点人事儿都不干啊,烧杀抢掠,直接屠村啊。好一个天道有轮回,虽然电影已经做了很艺术的修饰了,但仍然看了很难受。不知道当今越南人是如何看待美国的,是不是像我们恨日本人一样?我留学的城市有个越南村,据说是从越南战场带回来的越南难民,好多和我同龄的人都在学校里读本科,他们除了长相是亚裔,其他和美国人无异,英语说得很溜,长得也比我们壮很多,有个越南裔师哥(同一专业但不是同一个实验室的)他还参加了美军的招募,平时就经常穿个美军短袖在实验楼里出现。当初我是为了看德福才下的本片儿,完全没想到会有如此令人不适的视觉刺激,真心感恩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发自内心。。。。
战争让人迷失,个人在战争中不仅要对抗敌人,更要对抗自己。战争太过残酷,依靠酒精和吸毒才能麻痹感官,享受愉悦。美军痛恨越军杀死自己的队友,自己在村庄中做的则更无底线,滥杀无辜、杀人放火、强奸幼女不都是在发泄自己。这些参战者即使活着走出战争,大部分也会与PTSD相伴,战争已经留在参战者的心里。对于不幸被卷入战争中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发动战争是政治人物,受苦参战的却是那些底层人民,战争让那么多人死去,那发动战争的政治家为什么没有审判?
影片讲述了一位志愿参军的年轻人,最初心怀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理想,却在越战中逐渐被恐怖和残酷刺激了心灵,更被人性的丑恶和黑暗所震惊,进而对人类的自相残杀、人内心的矛盾和“心中的恶才是真正的敌人”作出了反思。他的两位父亲,巴恩斯代表着原始、残忍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就是现实,现实本身与现实应该如何是两回事”;而伊莱斯代表着怜悯和人道的善性,他死了,泰勒活了下去就是要将人道和善继续下去,阻止这一直以来令我们不断深陷的错。美军根本没去打仗这一点算是越战片的老生常谈了,打牌嗑药玩乐,忍受一年的服役、保命回家,此外就是《西线无战事》失落的理想者,发现战争根本不是人们深信的爱国主义荣耀。本片比《现代启示录》要易懂,或许科波拉野心太大,“启示”没有“表现”来得直接,现代文明也比战争宏大
从纯电影讲,这部战争不错。从意识形态/反战的角度讲,奥斯佛斯通不老实:电影每描述一段美军不义之举,就会紧接一段态度相反的情节与之对冲。比如,黑人士兵刚吐槽完美军士兵多是穷/黑/没问题的人,是资本主义输出过剩劳动力的行为,紧接着就安排大学生主角登场说“为什么只让穷人去打仗,有钱人就不用?”,这句屁话最让人恶心的地方不是它虚伪,而是当这个虚拟的主角说出时,看似在揭露矛盾,实则消解了矛盾,人家公子哥儿都上战场了,你粗胚咋就不能为国尽忠!这样的安排,导演是想反战还是为越战招魂?此种有意为之又自相矛盾的对冲情节在片中比比皆是:刚刚屠杀完平民,好汉伊利亚就跳了出来;刚刚杀完队友,转头就告诉观众这tm叫现实;美军据点被攻陷,主角大杀四方;结局“屠龙者即将变恶龙”,但主角上飞机拜拜了。呵,又当又立!全都要
从一名高材生志愿兵角度,详实描述了越战中普通士兵作战、生活经历,毫不避讳其中混乱丑陋的一面,正侧面反映了美军越战表现的方方面面,招兵的贫富之差,内部管理的混乱,战争残酷和对人善恶理念的挑战。毁灭村子那一段,残忍至极,战争中失控崩溃扭曲的人性一览无余。本片的点睛之笔是一针见血的台词与旁白,质疑并深刻反思越战的意义何在。看过本片后,更能理解现代启示录中士兵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