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2004)
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UP:2021-10-08
《希特勒的男孩》(德语: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英语:Before the Fall)是德国一部于2004年公映的剧情片,由丹尼斯·甘塞尔担任编剧兼导演。电影以纳粹德国政府设立的国家政治教育机构为故事背景,这是一所为培养未来纳粹政治和军事精英为设立的军事预备学校。
希特勒的男孩简介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获得奖项
- 第3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水晶地球仪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Crystal Globe
- 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导演
- 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演员
- 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演员
- 乔纳斯·杰格梅尔 Jonas Jägermeyr演员
- 大卫·史崔梭德 Devid Striesow演员
- 马丁·格雷斯 Martin Goeres演员
简评
有一说一,希特勒的男孩子们,长得可真好看,穿上制服更好看了。甚少出现的女孩子,也长得很好看。三处印象深刻的离别。总是尿床的男生用血肉身躯盖住了即将爆炸的手雷,他终于可以证明自己并非只是羞耻吗?在冰面之下选择放手沉入水底的Albrecht,透过冰面看见了Friedrich摇了摇头,他终于可以无愧于自己的心吗?Friedrich最后在大雪里,回头看着训练营,他终于可以回归本来的模样吗?
那一年大雪纷飞之时,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自那个时刻起,他就唾弃了这所谓的精英教育学校的本质——怀着政治意图、极端的洗脑式教育,怀着对不存在的胜利的渴求的教育。好朋友本是一名文人,可真的是文人亦可勇,选择了文人最激烈的斗争方式,在冰湖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片最讽刺的是,爱尿床的小伙子,名字是北欧神话里最强的勇者捷古弗列德,一直被体育老师所看不起,却用生命掩护了班上的同学(美队1就是学的这里);而地区长官却被自己的儿子所反对。假如泯灭了人性,大概再成功都是失败。本片的英文名很直白,也挺准确,在大失败前,还在搞所谓的精英教育,自欺欺人啊…PS:绝大部分同学都好帅啊!!
往往是这种致郁到让人说不出话来的电影,才让我长长久久的铭记。最致郁的是那个一直被霸凌的男孩紧紧抱住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也许他也有一死了之的想法,但他没有拉着别人一起陪葬。在这样一个泯灭人性的世界里,被霸凌的他依然温暖善良。然后是主角的自沉冰湖,但这个画面的美感不亚于小李子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画面。我们要永远警惕不允许异见存在、不容纳文学和艺术、霸凌弱者的世界,那些在这个世界里自视为强者的人,最后也不过是炮灰的下场。
一年的长度、一段学校时光、一场世界大战、一个男孩的成长…二战题材老套,但又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对其中几个镜头光影背景印象深刻。发现德国人只是没把电影太放心上,认真的话估计至少堪比德国男足…不过因为年代、民族、东西文化差异过大,影片最基本的能感受出来,更深层次的共鸣实在没有。好比当下的热剧《觉醒年代》,让西方研究近代中国史、了解中国的学者来看,也很难达到一个中国学生的触动。所以个人角度这部电影还是7分。
几乎每个演员都是导演组精心挑选的刻板印象里纳粹德国的美丽金发男孩,但是整个故事在这个美丽的外壳下,显得尤其单薄,大概就是战争和人性反思的那一套和常用的残酷场景,但是表现得既不深刻,也不动人。比起男主角,我反而对尿床男孩和Albrect更有兴趣。虽然影评里都在cue爱情,不过不得不说,我个人只感受到了两个一起偷看美女洗澡的直男的亲密友情。
德国缺演员实锤,以我不多的看德国电影的经验,这部电影里两个主演竟然都见过。不过演技确实是没得挑,从“我是谁”里的黑客大佬,“我们的父辈”里的纳粹士兵,“自由坠落”里追求直男的大叔,再到这部电影里NAPOLA体校的小鲜肉,都可以胜任,这个水平不知道比一众流量明星高到哪里去了。电影评分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影评里提到影片的和真实历史有些许差距吧,不过剧情动人,(虽然说起来有点罪恶)二战时期德国的制服也实在帅气,演员也都在线养眼,足以达到我心目中的五星了。
汤姆希林真的太漂亮了,之前看《我们的父辈》一直在关注沃尔克,所以没太注意到他。其实故事的结局很容易猜到,整个故事的走向、节奏都很中规中矩,但是即使你知道这列火车往哪里开,你还是会忍不住搭上它。德国有太多优秀的反战片了,这一部算不上特别优秀,但是整个叙事角度很新颖很有记忆点,其实如果Albrecht没有在冰湖里自杀,菲德烈没有被逐出学校,他们大概率也会死在毫无胜算、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对他们都太残忍了,那些曾经属于希特勒的男孩们,终究选择了不做伥鬼。
男主和男二冰面上隔冰合掌的那一幕也太美了吧。纳粹德国的背景下,男主来这学校打破了自己的幻想,结识但又失去了一个挚友,还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和人性。尿床的齐格的死属实一下子就转折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把现实和鲜血糊在学生兵脸上。感到新奇的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体检时量测比对肤色脸宽瞳色的情节,丰富了见识。男二的死是必然,但没想到是自杀,理想者的消亡,遗憾。男主最后的回首,实在沉重。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人,在那个年代,又怎么躲过去呢。
我记得看过的第一部二战电影是钢琴家,当时我看完特别的感动,后来看过辛德勒的名单,这两部电影让我对部分德国人有了新的认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使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二战。虽然战争很残酷,但或多或少都会有好人,他们保持着内心的善良。但有时候为了国家他们不得不战。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希特勒的男孩中,男孩通过自己的死来反抗,他的死只对另一个男主产生了影响,因为这个男孩也保持着心中的善良。对于他的父亲,身为纳粹高官,早已融入到这种环境当中。把杀人当作一种自豪。不得不说这时期的汤姆·希林好青涩,也就20岁出头吧。
我对「马克思·雷迈特」的最初印象源自喜爱有加的《浪潮》,记得励志姐说她是从《希特勒的男孩》开始注意到他……今年父亲节看完德剧《我们的父辈》后才注意到因《无主之作》而越渐熟悉的「汤姆·希林」刚好也是本片的主演之一……于是乎,为了他俩,,终于让我决定看下这部惦记已久的电影。—— “我帮了我自己一把。” 在阿尔布莱希特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曾经就幻想过,以我现在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若是身处那个战争年代,我最后应该也是类似他那样的“下场”吧?虽然我们渺小的力量难以改善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不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德国人真是冷酷到令人毛骨悚然。人在集体中是工具,是子弹,是机器,唯独不是个体,不是自我。我不会再顺从任何集体主义的生活。为集体牺牲最光荣的演讲宣言我再熟悉不过;逼你成长为由的吃苦剥削我再熟悉不过,选拔精英为诱的洗脑教学我再熟悉不过。一堂冬天的作文课,可以看出这些青年的内心与私人生活是多么匮乏,以至于只能从敌我、牺牲、责任、集体中寻找意义。教育不能灌输一种思维而把其他可能性都斗得体无完肤。最终人性也被斗得体无完肤。「集体无耻,冰湖永别」
1942年,拳击青年的纳粹学校经历,主要场景聚焦校园,主要剧情是围绕学生们之间的交往,没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展示,内容比较封闭,这让电影前半段像是校园片,而后半段更像是为同性恋人殉情的gay片。男一男二和同寝小哥都很好看,这多少导致电影跑题了,男二作为省长(也是纳粹军官)的儿子,天生是和平主义者,更因枪杀苏联少年而反抗父亲最终内疚至死,这样一个极端化的角色不太可信,如果本片借此表达反战反纳粹的立场,未免过于概念化(所以加入社会背景才重要啊,而男主被学校开除后反而捡了一条命的结局,更让反战立场变得功利化,有点可笑了)。男二跳冰河自杀和之前的尿床男孩的手榴弹事件本质是一样的,这个重复导致剧力减弱。平平淡淡的校园戏和男主的拳击戏还是拍的流畅好看的。这个编导不谈论纳粹时成绩较差,而那才是他真实的思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