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2011)

SamsaraUP:2021-07-01

剧照演员表影评
轮回

评分:9.1 导演:罗恩·弗里克 编剧:罗恩·弗里克 / 马克·迈吉德森
主演:邰丽华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2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
上映:2011-09-16(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770802

轮回简介

灵动的音符与舞步,天真无邪且充满信仰的双眸,开启了一段关于无始劫来轮回不休的沉思之旅。塔庙林立的蒲甘,华丽庄严的教堂,是人类千百年来对神性乃至觉悟的向往。斗转星移,物我两忘,风水雨火肆意涂抹着大地的容貌,所谓崇高的生命在自然的心中不著痕迹,蕞尔不及碎遍三千大千世界后的一抹微尘。只是,颠倒众生,刹那视若永恒,朝夕奔忙,不曾停歇,以污泥、刀锋涂改着各自的容颜。自诩万物之主,左右你我他的生命。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山到深洋,征服了如梦如幻的器世界,用光怪陆离的玩具将其装点,终不免在永业的轮回中败下阵来。一切无常,正如华美庄严的坛城,轻轻拂拭,还为尘沙……
  本片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荣获2012年读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最佳纪录片奖。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3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 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简评

开片宗教 地球 人类依次并环形的创造关系;宗教开始,宗教结束。现代世界只是个作“坛城沙画”的过程,终究会因为人类自己被归零复原。只要人类还做那些愚蠢的事,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以后也会变成遗迹。土著人和现代人相差并不大,都喜欢折腾自己的身体进行装饰,土著人拿着现代人的枪支。基本上是否定人类发展进程的,人类给自己带来的食品问题、肥胖、性娱乐、尚武。行为艺术:从自己文明人的身份中出来回归土著人。

湮灭、冲散、重建、繁荣、幻景、信仰、文化、身体、坍塌。罗恩·富里克惯常地使用身体与文化、时间与空间、行为与信仰、死亡与生命之间的对偶,实现对影像内生命节奏以及存在逻辑的深邃探讨,全片在固定镜头、慢速摄影、俯仰景别的设计、音乐与画面的情绪建构、场景间的叙事表现都极为出色。一如既往的,我从来都觉得:文化就是身体,身体就是语言。在未来某个文化繁荣的幻景降临之际,谁还能留存住你我的信仰和幻梦?当时间被遗忘,空间便与死亡相恋。

在中世纪美术史课上观看。图像本身蕴含的力量。电影本身来说不够打动我,基本是ppt素材式的拼接,过渡也多生硬俗套,虽然有内在关联但整体结构还是有些浅显。最初是宗教的、自然的,又是人造的、现代的、科技的,精致制作的宗教沙画最后又被全部抹去,一切的人和物最后都被风沙洗礼而归为荒漠中的虚无,指向着宗教中的轮回,也蕴含着跳出轮回后的虚空。如果从艺术发展的脉络来看,也可以看到原始宗教社会到现代科技城市以后所谓艺术一定程度的没落、消亡和改变。

依旧是《天地玄黄》出色的画面与配乐,但在我心里这一部更胜一筹。什么是轮回?是昼夜交替?是季节更替?是从大地上汲取的到流水线工厂到人类身上再变成垃圾回到大地?不错,大地孕育万物,人类汲取,再寻找信仰,与大地有关或是无关?如果说《天地玄黄》里看到是信仰,那在这一部看到的亦是信仰。最后一幕的麦加朝觐朝圣,不断汇入的人群,无休止地旋转着,形成一个巨大的不停的漩涡。在一生中,寻找着什么,最后也会变成什么。

非常不喜欢。可能是我个人狭隘的民族心,先指出两处疑惑:一个是59分多的时候一个上海的2秒左右镜头后,紧接着就是菲律宾的贫民窟,但是间隔好多镜头后才给出地址显示,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差的地方,但这种展示是不是太显示导演不正心态?;再一个就是非洲枪支、美国枪支及子弹生产、美国军人后,紧接着的镜头居然是中国国庆阅兵(故意变换为超慢镜头),配乐也是沮丧情绪,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总给我一种西方(白人)甩锅的嫌疑,近几百年来不都是美国和少数西方国家一起在全球发动战争么,还有一种西方优越感的体现。不得不说前20分钟左右自然景观确实挺美,很震撼,但也仅限于此。导演理解的“轮回”和中国人理解的“轮回”还是有区别哦,如果从整个人类、宇宙来看这个“轮回”,他这个是不是又拍的太“小”啦

连看了几部,我感觉此类纪录片的问题还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问题。如何以超政治、经济的视角去理解世界?(不是宗教、神话与神秘主义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怎样才不会陷入一种xx主义的框架。当然,这不是说完全放弃马克思,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德勒兹的视角,生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目前,唯一想到的就是庄子和海德格尔,这也是我和朋友说想拍《逍遥游》的原因,不过估计是没什么能力实现了。

这部纪录片再次验证了摄影机是带有侵略性的,且它赋予拍摄者穿梭世界各个角落光明正大的特权。摄影机所拍摄的,剪辑所拼贴的,尤其是将电影说话的权利都剥夺,被拍摄者完全处于导演控制的地步,意识形态的输出也具有强权性。但是最让我震撼的镜头反而是一些摆拍的凹造型镜头,这些刻意的直视摄影机的镜头,正如《论摄影》里阿布斯的照片,都是获得了被拍摄者的许可且知情的情况下拍摄。坦然面对镜头的他们知道他们的样子在影片里是怎样的存在吗?他们是否看到这样的自己也会大吃一惊?影像传达的不是他们的痛苦或畸形,而是超然的自主。

怎样才能只要技巧在主题传达上的好处而不要在分散观众注意力上的坏处,这对一个技术能力强于观念能力的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要谨慎处理的难题。比如,本片里,风光的本意是用来启发主题的,但很多画面拍得太美太令人惊叹,以至于观众对主题的领会和思考被分散了,甚至有人会把它当风光片看。另外,片子里有若干可能令人不适的画面——想想本片的片名是什么,而且还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所以白天看比晚上看安全。

非常震撼的社会学影像、摄影与音乐绝美。弗里克镜头下的社会群体结构与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带给人深度的思考,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面对种种差异,国别、信仰、种族、阶级、文化、艺术,以及更广维度上关于时间空间、人类发展过去与未来,星辰楼宇之间的关联。关于次级社会组织影像的表达,群落、工厂。导演关于战争与宗教意味的表达。观看者以第一视角来观看这些社会影像,不断与片中人对视、思考、联想。太高明!

可能…如果不是因为要做纪录片分析碰巧选到了这一部,我想我可能要好长时间,用年来推算才会来看这部纪录片吧。和小组两个人一起看的,一边做着拉片笔记、一片思考着镜头含义思考着导演下一步会表达什么、这部影片想传递的主题思想以及轮回的含义是什么…终了,算是看出了些许苗头。导演想传递的真的有很多,些许刻意、些许拙劣的丢担子…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惊叹于导演的执著与毅力,感叹着这世界的多轨、大自然的奇妙。人、事、物、包括思想观念、体制制度等等也都在轮回之中,我们仿佛逃脱不了这一种种轮回的框架,即使逃离也是短暂的,最后的最后,还是要归于轮回,它仿佛是一个定律,是一个个时代的极致缩影、是一个个造物主下的轮盘…既然终于轮回,那就索性于轮回之中多留下些存在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痕迹吧!

大师不愧是大师,每一帧画面都可以作为壁纸,构图色彩无不冲击内心,配乐也是毫不逊色,整体带给人一种宗教感。对于人物的拍摄更是震撼,悲悯中的冷漠。片子里面涵盖的内容之广阔,思想之深厚,无不使人动容。画面和剪辑之中呈现的对比和隐喻,真的洗刷了我的视野!原始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异化,生与死…延时摄影更是运用地生花妙笔。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里面的人都有一种呆滞的感觉,好像在思考,好像凝视着屏幕外的人,呆呆地…如此的平静,但是又觉得悲伤。导演在世界各国图景中穿梭,似乎以天地为画卷,描述了一副众生图。被作者选中的地方,似乎离开了本土,成为了作者世界里的一块砖土。磅礴的天地图景,芸芸众生的画像…心中顿觉开阔,视野也从眼前移开,见众生也省视自己

2016年看。从同事那拷来的纪录片。无对白。画面非常赞,拍摄了25个地方,用时5年。不少中国的镜头。非常空灵的配乐,有宗教气息,和那些美妙的画面非常和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上帝在静静地俯视着大地上的一切。个体显得如此渺小和卑微。最给我震撼的,要数沙特麦加的禁寺(Masjid al-Haram)朝拜。人变成无数白点,围着克尔白(Kaaba)不停旋转。当然,这不算“轮回”,看完全片,仍不明白何谓“轮回”。

获得奖项

  • 第5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5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纪录长片
  •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