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美人(1950)

All About EveUP:2021-11-22

《彗星美人》(英语:All About Eve),又译为《四面夏娃》。是一部发行于1950年的剧情电影,编剧和导演约瑟夫·曼凯维奇,影片根据玛莉·奥尔(英语:Mary Orr)
的短篇小说《伊芙的智慧》(英语:The Wisdom of Eve)改编。主演贝蒂·戴维斯、安妮·巴克斯特、乔治·桑德斯、塞尔马·里特、休·马洛、西莱斯特·霍尔姆、加里·梅里尔和玛丽莲·梦露。

彗星美人

评分:8.6 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 编剧:约瑟夫·L·曼凯维奇
主演:贝蒂·戴维斯 / 安妮·巴克斯特 / 乔治·桑德斯 / 西莱斯特·霍姆 / 玛丽莲·梦露 / 加里·梅里尔
类型:剧情
片长:13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关于伊芙的一切
上映:1950-10-13
IMDb:tt0042192

剧情介绍

 
贝蒂·戴维斯饰演马戈·钱宁

马戈·钱宁(由贝蒂·戴维斯饰演),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也是百老汇最成功、最著名的明星之一。尽管事业非常成功,钱宁在遇见年轻女子伊芙(安妮·巴克斯特饰演)时开始感觉自己老了。伊芙宣称自己是钱宁的超级粉丝,来自旧金山的有抱负的演员,希望能进入钱宁的生活,最终成为她的秘书。渐渐地,伊芙暴露出诡计多端和表里不一。她实际上想取代钱宁,并夺走钱宁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她的男友和职业。钱宁忽略了女仆(塞尔马·里特饰演)对她的警告。

伊芙开始排挤钱宁,夺走钱宁的角色,并在钱宁最好的朋友凯伦(Karen,西莱斯特·霍尔姆饰演)的帮助下,使钱宁错过了一场演出,自己取而代之上台演出。伊芙的演出获得了成功成为一个剧院新星。在影片的最后,伊芙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后,她遇见了一个年轻的粉丝。又一个粉丝取代偶像的故事即将上演。

制作背景

玛丽·奥尔的小说源于演员伊丽莎白·伯格纳的逸闻。在1943年到1944年拍摄《噩夜惊情》(The Two Mrs. Carrolls)期间,伯格纳允许一位年轻的粉丝进入她的家庭,并聘任她作为自己的助手。伯格纳后来发现该女子企图破坏她的生活而后悔自己的慷慨。伯格纳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奥尔,后者将之作为短篇小说《伊芙的智慧》的基础,将女孩描绘得更加无情,并最终取代了老演员的地位。伯格纳后来在她的自传中也讲述了这个故事。

1949年,曼凯维奇计划拍摄一个年老的演员的故事,在阅读了《伊芙的智慧》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他将计划交给达利·扎努克。达利·扎努克保留了故事中大部分角色,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角色。最终影片的名字定为“All About Eve”。

演员和角色

在克劳德特·科尔伯特背部不幸受伤后,贝蒂·戴维斯接过了马戈·钱宁这个角色。当时,戴维斯刚刚结束了和华纳兄弟长达19年的合作。后来,戴维斯说她一口气读完了剧本,觉得这是她读过的最好的剧本之一,并迅速接受了这个角色。钱宁最初的设定为上流社会,并具有幽默感,在戴维斯接演后,曼凯维奇将角色改得更粗暴无礼。在科尔伯特之前,曼凯维奇考虑由苏珊·海华出任该角色,但是被扎努克以过于年轻而否决;玛莲娜·迪特里茜也是角色的候选人,但是太德国化;茱莉·安德鲁斯因为经纪人提出要在钢琴边上唱歌而被排除;扎努克最欣赏的芭芭拉·斯坦威克没有档期。曼凯维奇赞扬了戴维斯的专业素质和表演风格,但是在几年后却在讨论中提到假如科尔伯特能够出演该角色将会怎样。

安妮·巴克斯特已经连续10年出演配角,并且在1945年因出演《剃刀边缘》(The Razor's Edge)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是因为伊芙的首选珍妮·克雷恩怀孕而获得该角色。

反响

影片在1950年10月13日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评论戴维斯“《彗星美人》的经验丰富的演员马戈·钱宁是她饰演的最好的角色。吉恩·林戈尔德评价戴维斯为“空前出色的表演”。

阿莫多瓦的电影《我的母亲》剧中提及本片,甚至是有一小段影片的段落。

奖项

奥斯卡奖

  • 获奖:最佳影片奖 - 二十世纪福克斯(制片人达利·扎努克)
  • 获奖:最佳导演奖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获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获奖:最佳男配角奖 - 乔治·桑德斯
  • 获奖:最佳黑白电影服装设计奖 - 伊迪斯·海德、查尔斯·莱艾尔
  • 获奖:最佳录音奖 - 托马斯·T·莫尔顿
  • 提名:最佳女主角奖 - 安妮·巴克斯特
  • 提名:最佳女主角奖 - 贝蒂·戴维斯
  • 提名:最佳女配角奖 - 塞尔马·里特
  • 提名:最佳女配角奖 - 西莱斯特·霍尔姆
  • 提名:最佳艺术指导奖 - 乔治·戴维斯、托马斯·里特、沃特·斯科特、莱尔·惠勒
  • 提名:最佳摄影奖 - 米尔顿·克拉斯纳
  • 提名:最佳电影剪辑奖 - 芭芭拉·麦克林
  • 提名:最佳原创音乐奖 - 阿尔弗雷德·纽曼

金球奖

  • 获奖:最佳剧本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制片人达利·扎努克
  • 提名:最佳女主角:剧情类 - 贝蒂·戴维斯
  • 提名:最佳导演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提名:最佳女配角 - 塞尔马·里特
  • 提名:最佳男配角 - 乔治·桑德斯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影片奖 - 制片人达利·扎努克
  • 最佳导演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最佳女主角 - 贝蒂·戴维斯

美国导演工会奖

  • 杰出电影导演成就奖 - 约瑟夫·曼凯维奇

戛纳电影节

  • 最佳女演员奖 - 贝蒂·戴维斯
  • 评委会特别奖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提名:评审团大奖 - 约瑟夫·曼凯维奇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最佳影片奖 - 制片人达利·扎努克

主演贝蒂·戴维斯在片中饰演马戈·钱宁(Margo Channing),一个百老汇知名演员,但是年岁已高。安妮·巴克斯特则饰演伊芙·哈林顿(Eve Harrington),一个年轻的野心勃勃的粉丝,费尽心机接近钱宁,企图夺取钱宁的地位。
加里·梅里尔等人则作为钱宁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有关系的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同时该片也是玛丽莲·梦露早期的重要角色之一。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共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6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1990年被列入美国国家电影目录 ,并入选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20世纪AFI百年百大电影。

简评

其实故事内核蛮简单,但冲突丰富,对白全是金句,’钢琴知道自己没有写出协奏曲‘,生动形象精辟到位,演员尤其是贝蒂戴维斯又把台词处理得很有格调,所以依然很好看。,她几场争执戏酣畅淋漓,贝蒂的表演补足了人设脸谱化的缺陷。相比较起来,女主角的演技特别稚嫩,气场特别拉垮,长得也……就那样,没什么星相。每次玛格一出场,女主角就免不了被压戏,就连梦露也抢尽了她的风头。当然,梦露非常非常漂亮,但说到底,她只是演了个普通酱油啊。哪怕梦露一出场你就知道那个人是梦露,但究竟是她不是她,其实你都没什么所谓,梦露演的就是这种最普通的酱油,这都能凭长相硬生生吸引所有眼球,只有贝蒂可以让你转开视线,女主角则根本没有存在感。那一幕可以说是完全失衡了,但为了跟上剧情,你还不得不倒回去再看一次……

【9】精彩绝伦的剧本对话构造。中间有一段以为是同年的《日落大道》式的老明星衰落而新明星崛起,实则是一出粉丝取代偶像,狗仔八卦媒体勒索的好莱坞物欲横流之争。在情节与电影中,最厉害的是人物的走位,是这群女性丝滑的迎刃而解,勾心斗角,伪善与逢场作戏串起华丽的戏剧结构。非常电视剧的剧本,以至于后续电视剧写人物身世,上位,手段以及结局反转都有被影响到。非常同意友邻的评价:这出戏是女性勾心斗角而反应的戏剧连锁反应,最无能当属导演和男配角的指代性,结果那年奥斯卡女性群像表演提名全部被snub,只有大腹便便的虚伪男照单全收。现实与电影再次达成互文。

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郝建与老太太的故事,算是戏剧界的好莱坞往事,其实和好莱坞一个样,天知道奥斯卡奖名利场光鲜亮丽的背后有多么丑陋不堪,就像马里奥普佐在笨蛋没活路里面写的那般,他们甚至在颁奖结束后的庆祝宴会上会让最佳男女主公开性交,也不知道真假,我觉得以前的好莱坞真能做出来,那是个令人向往的纸醉金迷的疯狂世界。伊芙潜伏在玛戈身边只为了学习她以及出名,等机会到来后就毫不犹豫的背叛,玛戈后面应该是看透了也厌倦了于是主动放弃,伊芙自以为赢的很漂亮了实际上到头来也不过是更高层的一颗棋子,片尾新的“伊芙”来侍奉伊芙也是将这层规律继续传下去,随时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背叛,以此往复。梦露的镜头只有短短片刻但是所有的角色在她出场的时候全部黯淡

介于歌剧与电影之间的大胆尝试,本片依靠对白和动作主导叙事,其中透露出来的是心理活动和真实企图,无时无刻不在从精神上裹挟观众的注意力,迷失在戏里戏外的谎言中,这种虚实转换的障眼法完全可以遮住剧本的瑕疵。正如片名所示,电影一切都是关于伊芙,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哪怕不在场却仍在对话中占有关键地位,这映射了演艺圈普遍的忧虑,极度缺乏安全感,时刻忌惮有这么一个"伊芙"出现抢走一切,但是"伊芙"却注定要出现,这是新旧更替的必然规律。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造成了演艺圈畸形的现状,每个人都渴望成名,渴望荣华富贵,在彗星铺满的星光大道上走向光明的前途。但是彗星转瞬即逝,明星也无需灵魂,终成过眼云烟,被下一颗彗星取代。而那些为了上位的不择手段,也埋藏在了舞台上耀眼的光芒背后,自甘沉醉于镜子里易碎而美丽的倒影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攀升指南。各人物恰到好处的不令人生厌的阴暗面,大师级别的镜头安排,机敏而幽默的台词设计。Margo—Eve—Phoebe这条线是“娱乐工业”的生动寓言——欲成大事者每每醉心于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殊不知这膨胀的ego竟也是流水线一般的产物,长江后浪推前浪,捕蝉的螳螂忘记了身后的黄雀,产业的新陈代谢决定了今天的耀眼新星与明日的人老珠黄。在现代的英雄主义驱使下的我们正是那巨人肩上的侏儒,演员、编剧、导演、评论员、投资人——人类从未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相互分工协作,但也从未有像今天这样容易产生“我独一无二、睥睨众生”的幻觉。正如电影最后的镜中世界,这幻觉把众人投射成万花筒中的一个个“我”,我在为我鼓掌,为我喝彩,为我铺设道路,为我赋予意义,终极的唯我论,终极的歇斯底里。

本周的惊喜片之一。片单里挂了很久,宣传语里声明是梦露的代表作,而我对梦露也没什么兴趣,所以迟迟未看,周末无意点开来看,发现一颗遗珠。梦露原来是个小配角,但足够美。我非常喜欢本片的台词,大段大段的长句,排比,形容词,铺天盖地,眼睛简直盯着英语字幕看不过来,实在是太剧院了,也太有嚼头了;全片采用了倒叙,前几分钟开场也十分之新颖,给了我很大惊喜;后续剧情的设置更是引人入胜,原本以为是一个单纯女孩追梦记,善即是善,恶本事恶,没想到善不过是会伪装,恶也不过是穿了外衣,总之反转又反转,堪称精彩。二刷预定。

每一位人物的刻画都是这样立体,每一位演员的表演都这样出色,诗歌一样押韵的台词实在是惊艳。我无法再用心机去形容eve这个角色,也不希望别人如此,很久很久没看过这样有企图心的女性角色,竟然是出现在这样老的一部电影里,eve借用身边一切可以获得的机会,踩着一切可以作为垫脚的石子追逐自己的野心。服从丛林法则的男人叫做有野心,到了女人身上却变成了心计吗,或者说男人费力争取的行为在旁人眼里叫做谋略,而女人要争取时,总被看成是不光彩的手段,可是她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无法用光明磊落的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物质的社会从不阻止女人向上爬,精神的社会却要女人心甘情愿留在谷底。

我认为,若论与影片情节的关联度,在所有对外国片名的翻译里,最差的是《一夜风流》,最佳的就是《彗星美人》。剧本太绝了,一点点把情节推入高潮,中间还有几个小高潮,让观众的心情起伏更大。不知道最近是观影太多还是怎样,最后的结局我居然猜到了……一个轮回,有点自豪自己能猜到。但我的确被导演的功力折服了,怎么能把这个结局拍得这么绝妙?这电影谁不看的话真的是吃亏吃大了。剧本一流,全员演技在线,最后的镜头语言简直是登峰造极。讽刺效果拉满,玛戈的那句话:“我不必再去扮演过于年轻的角色,只因我晚上无事可做。”真的是悟了。铁打的影视界,流水的年轻女演员。玛戈是真的受够这种勾心斗角的世界,只想过安稳日子,她微笑着自愿放弃了并不适合自己的角色,而这却是伊芙(以及千千万万个伊芙)处心积虑想要的。所以谁想通了谁才是赢家。

云With庭壹。相当复杂又精致的剧作,难怪当年奥斯卡能赢过《日落大道》。相较而言,前者有更深的情绪,而本作则有更多的内容,其自我指涉如此凌厉而彰显,即使毫无迷影基础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贪婪野心和激烈情绪,这种对“美国梦的背面”的刻画其实更逼近《公民凯恩》的内核。玛戈盛名焦虑之下的自我迷失如午夜闻钟,揭露出“女星不死”神话的本质是“替代品不竭”的工具主义,舞台上的人只是剧本的延伸,“量身定制”的隐意是匹配合适的容器。然而音乐和火焰的迷狂到底让人深陷,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们前赴后继,填不满的欲望和用不尽的才华纷沓而来,不择手段、穷尽心力只为谋求一个角色、攫取一座奖杯,到头来也不过是玛戈随手就能放弃的东西罢了。

故事不新鲜,此前此后时至今日依然在上演,但讲得好,好莱坞确实会讲故事。表演和台词都很出色,尤其演玛戈的贝蒂·戴维斯。感觉野心勃勃想要上位的年轻人(不限于演艺圈)都可以看看,学习处世技巧和情商,也学会自省,才会明白罗杰·伊博特《伟大的电影》的判断:“在片中,玛戈看似败在了一个年轻女演员的花招之下,但实际上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代表着人格与意志力战胜了肤浅的美貌。”还有一句好玩的:“任何一个演员都很容易相信别人对自己无比热爱、恨不得为自己献出生命。”

【8分】以近乎于戏剧的形式来讲一个关于戏剧的戏剧化故事,有限的几个外景镜头也有意使用了棚拍,让故事被放置发生于一个巨大的舞台之上。直观层面这是一个后浪的上位史,为了聚光灯下灼人的名望,攀附、欺骗、利用、胁迫,无所不用其极。美人如彗星,有星辰黯淡就有星辰光耀,星光永远璀璨。这是这个造星产业的逻辑,它集聚了多少耀眼的才华,就等量吸引多少汹涌的欲望。而表层文本下,其实是对泛娱乐产业的寓言,从开头的戏剧家奔向好莱坞,到最后Eve进军电影圈,每个时代主流的娱乐也像彗星一样更迭不休:戏剧的式微是因为电影的流行,电视的出现又拌住了去影院的脚步,而如今我们又迎来了流媒体的黄金时代,谁知道下一个又会是什么?寄生于其上的权力关系不断嬗变,镜中无数的倩影就像是前仆后继的后来者,唯一不变的是对名利的永恒渴望。

#其实是一部女性电影。在男人的世界里三个女人三种选择,查理太太般全心全意地爱一个男人,容忍丈夫不忠;女星玛吉那样眼里揉不得沙子,但最后亦甘愿洗手作羹汤;披着羊皮的狼的夏娃般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甘愿奉承位高权重的男人们,只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在男人的世界里杀出重围不容易,就像玛吉在汽车里和查理太太说,女人有一项终身职业,那就是成为女人,这别无选择。在她看来女人的幸福最终还是拥有一个如意郎君,最终比尔忠心不二,她是她自己的赢家。而夏娃,看似赢得了满堂喝彩与奖杯,但是可以料想她的一生将与真诚无缘,只会在勾心斗角中度过,无疑是一种地狱。本片的对话非常出彩,措辞漂亮文雅,比喻新颖别致,听来是一种享受。情节跌宕起伏,最后高潮叠出,夏娃被捉住了把柄,虽是恶人得报应,但仍预示男性的主导地位不曾被撼动。

获得奖项

  • 第4届戛纳电影节
    第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8届金球奖
    第8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creenplay / 最佳编剧
    提名:Best Actress - Drama / Best Supporting Actor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est Director / 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
  • 第25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25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1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1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录音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剧情或喜剧片最佳配乐
  • 第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