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1984)
Yellow EarthUP:2022-02-19
《黄土地》(英文: Yellow Earth)是一部1984年出品的中国电影。它是陈凯歌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张艺谋是本片的摄影师。影片主要展现了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农民的贫苦生活,落后的婚嫁习俗和缺雨多灾的气候。
剧情
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农家女翠巧和父亲、弟弟憨憨生活在一起。父亲自幼就给翠巧定下了娃娃亲。她只能用歌声表达内心的痛苦。来自于延安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她家里采集民歌。
顾青说起延安,说到婚姻自主。这一切让翠巧心生向往。然而翠巧爹却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当顾青离开的时候,翠巧的爹爹为了送行他唱了一首深刻感动,翠巧的弟弟要一程又一程地送他,还有翠巧唱了最后一首歌。
最终,在完婚之日,翠巧逃出了夫家,去追寻新的生活。
(在电影结尾其实没有交代翠巧是逃出了,还是葬身于黄河水里,这留给观众去思考、细味,翠巧是战胜命运而重生,还是敌不过命运而葬身,影片最后的画面,只是一波昏沈暗流的黄河流水定格,是一套经常以画面交代剧情的细味电影)
制作人员
- 导演:陈凯歌
- 编剧:张子良
- 原著:柯蓝 散文集《深谷回声》
- 摄影:张艺谋
- 美术:钟灵
- 剪辑:裴小南
- 录音:林临
- 音乐:赵季平
- 演奏:西安音乐学院
演员名单
- 薛 白 饰 翠 巧
- 王学圻 饰 顾 青,八路军
- 谭 托 饰 翠巧父
- 刘 强 饰 憨 憨
获得奖项
- 第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Special Mention
- 陈凯歌 Kaige Chen导演
- 薛白 Bai Xue饰 翠巧
- 王学圻 Xueqi Wang饰 顾青
- 谭托 Tuo Tan饰 翠巧爹
- 刘强 Qiang Liu饰 憨憨
- 张子良 Ziliang Zhang编剧
简评
从当下的主旋律状况回溯这部影片,才会发觉它在各个方面的独树一帜和难得可贵。极少看到国内有如此质朴、如此温柔而又不刻意、不造作的左翼革命叙事,人物与环境极其扎实地构建出使人信服的真实触感,影像与声音亦非常诚恳地力图呈现出年代的原生态。从电影语言来看,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对单个镜头中画幅比例的“反常”设计,不仅是大远景中与黄土高原地貌相契合的“高高在上”的地平线,也包括部分中近景将人物形象锁定在某个并不整全的另类肖像位置。这种视觉综合的结果就是,人物在广阔而又贫瘠的天地之间忽大忽小,仿佛漂流的蜉蚴,寄生于动荡不安的时势与条件恶劣的自然,然后在某一时刻忽然闪现在他人眼前,仅此而已。总之,本片的视觉设计不仅仅是美学特殊性上的考虑,重点还在于文化历史、民族命运等意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本片是也。
单从性别叙事上看,把黄土地放在刘巧儿前面,延安政权已经实行婚姻自主、妇女解放(受教育、干革命),但对于陕北地方习俗无法干涉。50年代婚姻法颁布实行,刘巧儿自主求助政府和制度救助,两次失败到最后中央特派员才成功。两个片子都是女主受启蒙,通过婚姻自主改变父权秩序,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区别在于妇女解放是否在全国体制化,而体制化的推动在于一个进步政权和旧秩序之间的权力博弈。黄土地恰恰以势均力敌的权力关系解构了一个妇女被统治政权自上而下解放的污名,而这个统治政权恰恰在这个权力博弈中强调了其进步性,而非摧古拉朽的强权。黄土地很到位地讲述了共产党、妇女解放、地方父权秩序之间的关系。这更多的是继承社会主义电影价值观而不是反叛。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才是反女权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将黄土地视为绝对主角,四分之三的黄土地铺满荧屏,多组摇镜头与从远处走来的顾青相叠化,交代全景的同时使得人在厚重的土地面前显得十分渺小。由此也制定了在这片土地生存的规矩,这庄严肃静的黄土地,生育抚养了一批批极富生命力的农民,同时也保留着贫穷与愚昧。不管人们如何生存,黄土地只是这样静默地给予着和接收着。这部影片让我真切感受到陈凯歌导演的真诚以及对黄土地的敬重。我很喜欢影片中翠巧在黄河边上打水那段,手、水桶、黄河、侧脸,在张艺谋富有诗意的镜头下显得十分唯美。黄土地固有的庄重深沉,也会被这条黄河流淌的温柔所打动。这似乎也是对翠巧最美的歌颂,在备受禁锢的时代,她有了自由的信念,虽然这个信念最后无解,但依然为这里带来了似水的柔情。
如果不是戴锦华老师推荐,我可能永远不会看这部电影。电影很好,我目前理解中的好,是指演员可以仅仅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就传达丰富的含义,镜头语言也用的很好,很多情节,没有台词,没有音乐,仅仅看画面和演员我就能理解剧情,甚至还被黄土高坡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农生活深深震撼。演员的演技,今天的小鲜肉是演不出来了,那种乡土气简直是他们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但台词功底又很好,当年的演员拍戏真的很认真扎实。翠巧的命运,希望今天不要再有人经历了。穷苦的社会环境堵死了其他的出路,只能被安排出嫁,没有爱情,没有幸福,只有“活着”。我很幸运,我想要让别人延续这种幸运,让以后的人拥有更大的幸运。
摄影有点意思,逼仄又充满象征性的构图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剧情太单薄,叙事太平,略显笨拙。陕北民歌也挺有趣,各种样说不出口的,弯弯绕绕的心事,全在曲子里,怪不得老头管这些山歌叫酸曲儿了。全片中翠巧算是个代表性人物,她象征着一股反抗传统中糟粕,开始萌发出些许自主意识的新生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并不扎实,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觉醒,她所代表的那一类人,只不过是抓住了送到眼前的稻草,她以为是救命稻草,实则不过是鞭长莫及的泡影。山歌救不了这片黄土地上的人,龙王也救不了,八路同样救不了,真正能救他们的只有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修复版重刷。文本上大致只是个老套的革命题材表达:八路军来到落后地区,对婚姻政策的宣传让少女产生了反对包办婚姻的觉悟。但是,在文本和剧组的拍法上,本片埋藏了一些引人思忖的线索:八路来这荒僻之地(片头字幕先申明是国统区)搜集民歌,要改成昂扬的词以后传唱(这是个事实,参考《东方红》),对于无法识文断字的当地人来说,民歌即是记忆的载体,这改动相当于……另一方面,电影有大量把角色放置在银幕上方一隅的构图,是把黄土地作为叙事主体,这片作为民族性象征的土地上,此刻承载的是贫瘠与迟钝(还有不少角色愣愣注视镜头的特写,一个个往外蹦的台词也像出自机械人之口),这里并不是一种两厢对比的革命叙事,更像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质疑。总的来说,它框架老套,有质疑精神但拍的沉闷干瘪,酸曲不够劲,安塞腰鼓和求雨两段场面戏塞的生硬
看到了陈凯歌大规模场面调度的能力。第五代导演的镜头语言似乎非常喜欢在构图上把人物逼到边边角角,而黄土地在这个方面做到了极致,大片的黄土地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画幅,人物则和蓝天一起被顶到了画框的上边框。在表现黄土地和黄河水时,导演似乎刻意地弱化了景深的表现,由于黄土地的面积实在太大,土地的高度和纵深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上,画面表现出一种浮世绘式的平涂风格,在表现黄河水时则使用一个只装有河水的特写镜头,放弃了表现黄河的尺度,而强化了一种压抑感。这种处理的用意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得到了解释:占画面一角的黄土地逐渐上升,直到把占大面积的天空挤压到消失,就像不断上涨的黄河水,吞噬了翠巧、她的歌声,还有仿佛近在咫尺却永远触不可及的蓝天。最后几分钟的水平惊人,憨憨在人海中的挣扎和仿佛永远走不出地平线的顾青非常内涵。
渣到模糊的画质,却看得人内心波澜壮阔,同时也五味杂陈。不愧是经典,好看是因为它真实,真实到让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固化的思维和观念,他们守着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观念,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受苦归因于命。翠巧从顾大哥身上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个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主的世界,而且那个世界对她是开放的,她勇敢地冲了过去,可惜她终究没有逃得了命运的安排……片中的每个演员都演得很棒,赵季平的配乐也很不错,对于摄影,这几天刚好在读《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了解到,张艺谋开始做摄影的几部电影,之所以摄影构图有强烈的平面痕迹,是因为当时张艺谋还没有摆脱掉大学时期做平面摄影留下的平面意识,直到后来《红高粱》才算彻底扔掉平面。
完了忘记自己看的是哪个版本的了不知道从剪辑上会不会有区别!…结尾的魔幻隐喻剪辑让整个故事都上升了一层,从唱着龙王救万民的祈雨的人群中逆行奔涌而来,但是奔向的目标却终是消失了。黄河的水很急啊,翠巧到底有没有去到对岸呢。黑色的手覆盖在红盖头上,从观感上更像恐怖片。而蒙昧的人们其实也只是想过好日子罢了……认识到了民歌酸曲和安塞腰鼓,很悲凉。摄影露出大片的黄土地,拍摄黄土地的时候取景几乎都切掉了站在土地上的人头和只露出小片天空,给人压抑的感觉。再补充一下个人观感,可惜的是演员并不是真正在唱歌口型没有对上,虽然幽怨茫然的表情演得很好;作为南方人真的黄河水都没摸过…喝珠江水长大的,看到小学语文的安塞腰鼓直接呈现在我面前还是很震撼的。
四星半。三十年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美丽又伤感,劳苦大众纯朴又愚昧。虽然看到前面就已经猜到了翠巧的悲剧结局,但是故事的发展仍然深深触动人心,让我不禁为无数翠巧这样女娃的命运哀哭,为生活在绝望和赤贫中的百姓哀哭。最后在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求雨仪式中,憨憨逆着无数精瘦的汉子们奔向“公家人”,奔向“救世主”,奔向一种理想,一种希望,一种新生,我愿意相信他没有被人群淹没。镜头语言真的很有表现力,大量的远景镜头突出了人在惟余莽莽的生态环境中的渺小和无助,鲜明的色彩对此表现出希望和毁灭的双重美学趣味,几个简单的特写镜头就把事件走向和人物特性勾勒得清楚明了,要不还是说第五代导演呢。
不识不写,不善言辞,衷曲心事全都融化成汩汩喷涌的高亢歌声,穿透生命,孤独地回荡在背负枷锁的古老天地间。第五代电影人在主旋律题材中撞开了更为广阔的新叙事空间和艺术灵魂,一个简简单单新旧交锋三两人物把握命运的故事,重新审视了革命的历史意义(改变命运本可以靠自己而不是靠天的启蒙)和艺术的终极源泉(反映真实的生命体验),反思民族文化和苦难(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开辟先锋色彩的审美语言(老谋子招牌构图:大山大天一小人、水平居中、Z字线条)以及饱含深情的同情每个人物角色。薛白靠着大眼睛就演活了。
看了几分钟,当时的西北农村婚礼现场,当时的西北农民,真有这么呆滞吗?剪辑方式很特别,很老苏联,构图也很特别,充满了形式感,放大了环境和身在其中的人的呆滞和木然。至于表演和配音,也是在用痕迹过于明显的演法来突出角色的人设。一切都太刻意了,而且这份刻意,是在做着如此不道德的,和上一代电影完全等同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男女主角的兄妹恋式的暧昧人物关系还挺吻合陈凯歌的美学趣味的,翠巧送八路军那哪是送别啊,完全是密谋私奔,八路不带翠巧哪是因为要守纪律,分明就是渣男不想对姑娘负责,害得妹子还得让人强奸完了然后自己跑过去,唉,城里的渣男啊,良心大大滴坏了。有个傻弟弟,可以既让少女保持纯洁,又能做出母子情,丰富人物情感(如果姐弟岁数差不多,且弟弟不憨的话,做出来的情感关系会不会类似姐弟恋?)写不下了,转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