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民(2014)

CitizenfourUP:2021-02-26

《第四公民》(英语:Citizenfour)是一部2014年由罗拉·柏翠丝(英语:Laura_Poitras)执导的美国纪录片,讲述了爱德华·斯诺登和棱镜门事件。2014年10月10日于纽约电影节首映,10月24日于美国上映。该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以及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第四公民

评分:8.4 导演:劳拉·珀特拉斯 编剧:
主演:爱德华·斯诺登 / 朱利安·阿桑奇 / 杰里米·斯卡希尔 / 威廉·宾尼 / 雅各布·阿佩尔鲍姆 / 伊文·麦克阿斯基尔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14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 葡萄牙语 / 德语
影片别名:四号公民
上映:2014-10-10(纽约电影节)
IMDb:tt4044364

背景

2013年1月,罗拉·柏翠丝收到一封来自一名陌生人的加密电邮,寄件人自称Citizenfour(公民四)。他在电邮中提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情报部门进行非法窃听的内幕资料。在这时,柏翠丝正着手于一部讲述九一一袭击后美国各个监听计划的纪录片,已为此奋斗数年。2013年6月,柏翠丝在调查记者葛伦·葛林华德及《卫报》情报新闻记者Ewen MacAskill(英语:Ewen MacAskill)的陪同下携摄影机前往香港,首次与该陌生人会面。这名陌生人就是爱德华·斯诺登。之后他们又有几次会面。这套纪录片基于这几次会面的录影片段制成。

阵容

  • 爱德华·斯诺登
  • 葛伦·葛林华德
  • William Binney(英语:William Binney (U.S. intelligence official))
  • Jacob Appelbaum(英语:Jacob Appelbaum)
  • Ewen MacAskill(英语:Ewen MacAskill)
  • Laura Poitras(英语:Laura Poitras)
  • 朱利安·阿桑奇
  • 拉维毕特
  • Jeremy Scahill(英语:Jeremy Scahill)

制作

2012年,柏翠丝已开始着手拍摄她的911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计划在片中广泛探讨国内监听,访问了朱利安·阿桑奇、葛伦·葛林华德、William Binney和Jacob Appelbaum。斯诺登与葛林华德尝试进行加密通讯失败后,在2013年1月初次联系上柏翠丝。2013年5月下旬,柏翠丝飞往香港。2013年6月在香港Mira Hotel斯诺登的房间开始拍摄,为期八天。后来柏翠丝前往莫斯科,拍摄葛林华德第二次访问斯诺登。

保安措施

据军事作家Peter Maass(英语:Peter Maass)等人所述,柏翠丝为这纪录片采取多个保安措施。她在经历了入境美国时反复在边关被扣留后,移居到德国柏林。她带同史诺登的影片从香港直飞德国,在德国编辑影片,以防止FBI人员携搜查令现身搜她的几个硬盘。所有影片片段都储存在多重嵌套式防护的加密硬盘中。她用来阅读机密文件的电脑与互联网以网闸分隔。葛林华德称赞她「有全套的专家知识,知道如何用完全的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安全做这种新闻」。Maass评论道柏翠丝的保安技术「在这个政府监听无孔不入的时代尤其重要,远超出新闻界惯常做法」,又引述史诺登的话称「今年事件揭发后,应该清楚记者和线人间通讯不设加密是罔顾后果,不可原谅」。

Mathilde Bonnefoy也讨论到电影制作的加密流程,补充到「如果我们的谈论是特别机密的,我们会把所有电子装置移离房间,或者我们在编辑室外某处会面,不带手提电话」。

为纽约电影节选择电影的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英语: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报导,柏翠丝数次更改为纽约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初次放映影片的地点,因怕有人在追踪她的行动。委员会观看了影片的粗略剪辑,剪走了敏感资料片段,而纽约电影节「要为影片获选一直保密至九月中」,影片「没包括在日程表和各种文件中,直到我们可以公开谈论这套影片为止」。影片在最后一刻加入电影节的主要项目中,这在纽约电影节从未有过先例,「影片两场放映的票仅几小时就已售罄」。

片尾致谢名单中少有地列出几个自由软体计划和保安工具,没有了这些软体「影片不可能完成」。这些软体包括Tor、Tails、Debian GNU/Linux、Off-the-Record Messaging、GNU Privacy Guard、TrueCrypt、SecureDrop(英语:SecureDrop)。2014年10月,电子前哨基金会发表了关于片中致谢的软体的一个资讯页。

评价

Metacritic上34家媒体综评88分,获得广泛赞誉。入选《华盛顿邮报》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佳片第八名。

奖项

  • 第35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
  •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
  • 第6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导演
  • 第19届卫星奖最佳纪录片
  •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
  •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简评

当我知道公民在网络上已无隐私的时候,我很震惊,但是当我了解了棱镜计划计划的时候,早已不是震惊一个感受了,或许更多的是,面对一个国家隐晦的受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去监视世界其他国家公民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仅仅是某几个国家人民的问题了,更多的是一场“隐晦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整部片子就是单纯记录棱镜事件主要人物做的事情,大篇幅记录了记者在香港对斯诺登的采访,像爱德华•斯诺登本人、纪录片导演劳拉、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部分人权律师等等,他们做的事情,足以支撑这部片子不用任何技巧就能很打动人了。刚好在看《可能性的艺术...》这本“禁”书,里面有谈到美国人对自由、民主执着的态度,这些命题在这个片子都能很好展现出来。

用魔法对付魔法似乎才是王道。democracy、citizen、human rights这几个词反复被提起,这本就说明他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对抗或掩饰的说辞。开场的谍战式引入,一场大局的铺张,再到主人公的上场,说话过程字字珠玑,不讨论他们辩护与争取的内容,卫报记者和斯诺登的表达能力确实非常强,而后奥巴马苍白无力的那段话对比,这种高级的美式英雄反抗主义跃然而上。抛开事件本身,纪录片拍摄方式本身就挺别具一格,有种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反差。监视与自由,nation到头来不就是赚着money,控制着思想。为高位者比谁都清楚这其中的奥秘,不然为什么大费周章。7年过去了,事件也在冷却,世界也在变化。这份勇气的确是很难能可贵的,抛开自己的私欲,这个世界也需要更多这样的故事(不过能上映是不是也在说明当局的无所畏惧)

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平衡,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理念,是选举人和当选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很显然,斯诺登认为是选举人和被选举者的关系,他认为奥巴马政府背弃了选举承诺,滥用国家权力,对没有犯罪嫌疑的人进行监视,严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所以他公开站出来揭秘了一切。很有意思的是,在对政府的监督中,他很信任媒体记者,这个也是国情不同吧,美国一直有和政府之恶对抗的英雄叙事,这也普遍存在他们的文化中,强调公民的权利和媒体的力量,因公众利益向媒体泄密是被认可的英雄行为。片子中人权律师和联合国难民署也是有意思的存在。后面,看到一句话,隐私已死,充满无奈,斯诺登公布了真相,但是很难改变公权力对公民隐私和自由的入侵和限制,全球监视网络庞大到可怕。片子最后,沟通居然要用纸笔避免监听,哎!

更多的不是惊悚而是感动吧,斯诺登虽然声称这并不是一种自我牺牲,但他可是一个在影片开头就把自己比作耶稣的人。他所相信的那套雅典式的对于“公民”的定义,他所怀念的那个曾经很美好的网络空间,他的那种在极度谨慎的行为之下藏不住的理想主义,都太珍贵了。而当他说出“网络九头蛇”的时候,满脸都写着对于那些他根本未曾谋面的继任者们的信任,能产生这种信任,真的太让人羡慕了。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第一手资料,摄影机背后的人&吹哨人,向勇于披露事件的记者、电影人及其他相关先锋人士致敬!事件及当事人的传奇性,人物和案件本身都值得出好几本书了,纪录片吸引人自不在话下,当然感觉似乎还可以更好,棱镜折射光,当我们在黑暗中匍匐前行看到什么?夜空中最亮的星是你,希望能照亮更多的夏明翰以及无数的后来者,依旧前行继续寻找那仅存的真理的光。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0# 从和斯诺登最近的视角,来看整个棱镜门事件。没有那么强烈的英雄光环的斯诺登,从开始就决定不再躲躲藏藏,而要正面对抗美国zf的全方位监听,但在真正走向公众之前,以及转入地下,飞往俄罗斯的过程中他的紧张还是流露在镜头里,这一刻感觉是离他更近了。还挺震惊于他当年也才29岁,但能拥有清晰的逻辑梳理,能在事件中尽量剔除自己的主观偏差(将资料交由记者选择),能拥有对抗强大权力的勇气。他和恋人在俄罗斯小屋的那段充满温馨,这就是他在决定站到聚光灯下之前最割舍不了的部分啊。正如斯诺登所希望的,他希望事件能成为聚焦点,而非他本人,在他之后又有更多的人敢于站出来揭露更多的事件细节。当这些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强大的权力也会坐立难安。沉默只会纵容权势无限扩大,尤其是在技术突破的当下。想到POI的预见

纪录片佯装赤裸的信息量令人焦虑,本片没有使用配乐避免情感渲染以求客观,但始终觉得叙述效率低下,尤其是对了解网络知识者而言,寥寥几段有所表的政治性素材怎么拖成了一部长达2小时的长片?可能处于新闻轰炸当时,片中媒体人觉得另一方的反应早已被广播,是信息冗余的素材;但时间过去六年多的今日来看,片中呈现的竟是寡淡如水,当然也应和了导演要表现主角其实就是个普通公民的意图,想想的确当时爆料人比爆的料更成为焦点,正中了斯诺登的担心。

身为笼中人,看完也总算有点了解这个国家对于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的美国精神。。。但是关于个人privacy和社会安定这条线本来就是很模糊的,也是一直以来热议的话题,关于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监视等对此司空见惯的思维惯性也是值得深思的。突然就想起想起徐冰的蜻蜓之眼。(所以豆瓣为什么扣留了我这篇影评?可能我也在under surveillance 了……

这部电影刷新了我对现代科技世界的理解。果然人在罩子里的时候是毫无忌惮的,看完第四公民是完全看不下去“斯诺登”的,一个是演,一个是生死悠关的记录。不屑于对斯诺登缺乏爱国主义的批判,斯诺登是比国家更大对人类自身可悲之处的揭露,是跳出国家单位,更大的英雄主义。感谢斯诺登。自由万岁!

好奇怪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影片剪辑有点乱,字太小导致很多东西没有完全理解。同时我也在思考,是谁说的纪录片一定要两方观点的?documentary,记录不就可以了吗?政府那边拒绝表态啊。另外,斯诺登也太帅了吧,那种英雄主义的帅;而且很聪明,知道他没上大学后我有塌房。可能还是自己有学历崇拜而不能跳脱出固有思维接受那些不同路径的聪明人吧。

获得奖项

  •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30届独立精神奖
    第30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3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3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提名:Audience Award —— Documentary
  • 第27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7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2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第2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7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6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6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导演
  •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
  • 第35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35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40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40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非虚构影片
  • 第5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5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最佳剪辑纪录长片
  • 第67届艾美奖
    第67届艾美奖
    获奖:Exceptional Merit in Documentary Filmmaking
    提名:Outstanding Directing for Nonfiction Programming /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Nonfiction Programming / Outstanding Picture Editing for Nonfiction Programming
  •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13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3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8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