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少年(2011)

Le gamin au véloUP:2021-10-31

《单车男孩》 (法语:Le Gamin au vélo)是2011年的一套比利时电影,由达顿兄弟执导, 西西·迪·法兰丝和托马斯·多雷主演。场景设于瑟兰,讲述了一个11岁男孩遭父亲遗弃后被一个好心女人收留的故事。 该片由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电影公司共同出品。影片采用了较为明亮的视觉色彩,但并未偏离导演早期作品的自然主义风格,故事结构则来源于童话故事。达顿兄弟还罕见地为这部电影使用了配乐。影片于第64届戛纳电影节首次公演并获得评委会大奖。

单车少年

评分:8.1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 / 托马斯·多雷 / 杰瑞米·雷乃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 埃贡·迪·马特奥 / 奥利维埃·古尔梅
类型:剧情
片长:87分钟地区:比利时 /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骑单车的男孩(台) / 单车男孩(港) / 骑脚踏车的小男生 / Boy with a Bike / Set Me Free / The Kid with a Bike
上映:2011-05-18(法国)
IMDb:tt1827512

单车少年简介

11岁男孩西里尔(托马斯•多雷 Thomas Doret 饰)被送到了儿童福利院,他的父亲盖伊(杰瑞米•雷乃 Jérémie Renier 饰)不辞而别。西里尔迫切地希望与父亲见面,于是千方百计逃脱学监的看管,并引发了争执。他来到了父亲之前租住的房屋吃了闭门羹,还遭到了邻居的驱逐。他被学监带回了福利院,却开始寻找当时父亲买给他的单车。后来,好心的理发师萨曼莎(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 饰)帮助西里尔买回了那辆已经被盖伊出售的单车。他骑着单车,继续寻找父亲。萨曼莎动了恻隐之心,帮她联系了盖伊。父子终于再度重逢,原来西里尔的母亲离家出走之后,盖伊深感无力扶养西里尔,为了在自己的料理店开始新生活,他希望萨曼莎帮人帮到底,照顾西里尔。然而,西里尔感受到被盖伊遗弃的痛苦,拼命地保护着单车,甚至为此结识了一群未成年毒贩,游走在犯罪的边缘……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69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24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简评

被弃男孩的误入歧途,与最终被社会善意的人道主义救赎;某种意义上,《单车少年》大概是《孩子》在时间推移上的某种延续,不仅仅只是演员的再次出境扮演,在表达主题上,均呈现了一位不负责任、没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在该片中,小男演员贡献了精彩的演技,他极度渴求父爱的努力,让人感动;单车,成为影片重要符号元素,是男孩与他者、与社会的某种连接物,而单车,也是影片重要的场景造型元素,围绕它,展开了诸多故事情节的勾勒;交通工具,始终是达内兄弟所偏好的视听构件,在该片中,直接用以主要剧情的构建;影片最后,“河堤骑行”桥段,达内兄弟在剧作文本上释放善意,坚持了温暖底色——让已然被亲情抛弃放逐的男孩,重新回归日常社会生活的正轨,让他被爱意包裹,而不是残忍地“凋零”;较之前几部片子,本片在视听与主题表达上均已完备娴熟;

三处强行明示“此处感情汹涌”的宏大bgm真的大可不必…… 小男孩演出的倔到偏执太好了。达内展看了三部,《两天一夜》、《单车少年》和《罗赛塔》,都有圣人一样无端生善的角色,《单车少年里》里的Sam是最善良到不真实的圣人,不像《罗塞塔》里混合了恨的矛盾的男主,也不像本身也对体制不满的《两天一夜》里的工友,Sam真是从天而降的天使,好到不真切。而现实里多的是连亲生孩子都不要又无法面对的父母。骑车的那一段可真好啊,如果三明治里可以再放一点黄瓜啊番茄啊之类也蛮好的……喜欢结尾。

剧情挺简单的,一个少年被父亲抛弃,找寻父亲的剧情。里面有一辆父亲送他的单车,贯穿整个剧情,他开始不相信单车是父亲卖掉的,一直说被人偷的,直到他去修车行问了那个师傅,师傅说他父亲要卖车,他在马路对面的单子上写着卖汽车和单车,他才认清现实。下一个镜头他就一直在女理发师的理发店开着水龙头,头靠在水池上不知道干嘛,我挺喜欢这个镜头的。后半段我以为孤儿院的主管帮他找到了父亲,父亲在约定地点四十分钟都不出现。我以为导演不会给他父亲镜头,结果居然出现了。我震惊了,小男孩偷钱居然是为了爸爸安定好了可以来接他走,果然天真啊。看似凶残的少年,实则善良又美好。两处骑自行车最后,一处是为了他父亲抢钱父亲叫他滚,不要再来,一处就是最后,儿子不当心砸了人,以为他死了,父亲和儿子商量怎么把他处理了。

2023达内影展观影第五场,也是最后这次影展我看的最后一场。票两周前买的,今天上海下了今年第一场雪,冒着风雪赶去电影院赴两周前的约定,有种特别的仪式感。达内兄弟好喜欢让他的电影角色穿红色的衣服呀,红色给电影的色彩赋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城市里骑着单车穿梭的叛逆少年,被父亲抛下,被美发店的老板娘救赎,却因完成所谓的手足兄弟情的试炼而去伤害真正爱自己的人,被兄弟背叛,还抗下抢劫罪,在少年人的青春岁月里觉得天都要塌了。但至少还有那个因为一面之缘而帮助自己的美发店的老板娘对自己宽容接纳一切。影片最后小希里独自去买炭而被那个曾经抢劫过的人的儿子追逐报复,从树上高空这一坠是对过去这无人关爱的人生的彻底告别,从此两清。街景如此温暖,风如此和煦,少年骑着单车要去今晚的烧烤聚会,新的人生要展开了。

杰作。在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看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叹服的一部。有别于序列中其他作品,对人物的着墨颇为慷慨。多次使用若命运降临般的弦乐作配,引入了更多戏剧化的冲突,屡次给予男孩温情段落,而对希望的构筑也是前所未有地坚实。一度以为影片要在西里尔夜路单车狂飙的长镜头中作结,仿佛《四百击》的安托万,没有彼岸,无人可依。但达内兄弟似乎舍不得杀青,给他一个温暖的午后,还给他一次涤清债务的坠落。或许可以将本作作为《孩子》的延续,父亲终将会孩子抛弃。达内兄弟眼中那些没有家庭庇佑的孩子——西里尔、罗塞塔、托里们——哪个不是在树丛背后捡拾好破碎的心,又立起身子,往生活走去呢?

还没看完呢。还行,资产阶级趣味,就是欧美的那一套。那个坏男孩和他爸都靠不住,最后认识到萨曼塔真爱她。也是一种选择吧。是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再有诱骗,会不会再次沦陷。篇幅有限,可能略过了中间他一些心理变化。四星半以上。萨曼塔男朋友问她要他还是要我,萨曼塔说要他。萨曼塔太牛了,男孩动刀刺伤她她还是原谅他养他。这是什么宽厚的胸怀和爱。男孩骑车技术特高。被他用棒球棍打了的报亭老板也原谅他了,没有追究刑事责任,只要了住院费和报亭停业六天的营业损失,由萨曼塔分二十个月支付。被他亲爸亲口说出抛弃他时,他自残自伤反应拍的太好了。萨曼塔被刺伤后,哭着要打电话那个镜头也太厉害了。那个标志性的音乐出来了三次吧。男孩非常猛狠。他能用棒球棍伤人,到最后表现的温和会不会有点冲突。男孩主动提的萨曼塔收养他。

蛮适合与《入殓师》搭配着看的,前者是一场对于亲情友情事业选择的一次完全复盘,而本片则是少年在成长路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谎言与背叛。单车是少年内心放不下的对亲情的执念,但一厢情愿的执拗付出真心换来的是被父亲抛弃的冰冷回应。于是他曾一度在执念中迷失,继续对友情付出不图回报的真心,得来的却是又一次的背叛。萨曼莎是无意间对他的孤独所感动,那孤独且无助的拥抱是希望与绝望两面性的并存,是女性角色母性光环的觉醒,亦是某种角度对缺失部分的亲情的弥补与平衡。结尾的处理其实蛮好的,达内并没有给男孩在施暴者的谎言下坠入地狱,反而是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或许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之下,这份纯真的执念却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77%】于我而言,「没有一丝赘笔」反而正是本片(以及达内其余作品)之缺陷所在,因为这样精准、精练的创作思维从根本上已经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反面。同样是弱信息量、强戏剧性的极简开场之后,佩措尔德选择拥抱超现实、而于类型片维度中构建庸俗艺术;而达内却试图用同样的壳来容纳现实控诉与社会议题,但由目的性明显的剧情安排所制造的人物弧光早已暴露出其底层视角遮掩下功利的实质。对比雷查德和蒙吉的相似题材作品便可以看出达内作品剥削化的一面,它们似乎总是更为重视情境对观众的移情作用(震撼、感动、怜悯)而非情境中的人物本身,同时也善于使用精简的构架来削弱煽动以达成似是而非的「客观冷静」(反面即一切铺满而令人生厌的肯洛奇)。不过即使如此,达内作品的视听技巧依然值得一切赞誉,这也正是「达内风格」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的源泉。

周六的下着细雨的清晨,窝在床上看一部达内兄弟,是难得的享受。这是一部近似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影片,那种似乎毫无雕琢感的真实、毫无炫技感的自然,会让人生出“似乎我也能拍”以及“此片竟然能斩获戛纳奖?”的误解。但在一切艺术表现形式中,真实自然永远是最高评价。少年和父亲在后厨的走位布景动作设计、少年与单车以及少年单车这一意向与外在环境的视觉展现,无不是达内兄弟精心设且多次排演的成果。大音希声,大巧无工。

一直在想,镜头要是停在西里尔和萨曼莎坐在郊外的草坪上,静静地享受着树叶缝隙中的阳光,就这样岁月静好的结束该有多好,又是最不达内的温馨结局。可达内还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进行了大幅度的反转,而结尾如此冷静却又习以为常的冰冷结尾和现实主义才是其永远的作风。从头到尾,对于男孩的感受一直在发生变化。在青春期的叛逆,懵懂,遭到遗弃之后的暴怒无常,怀疑与不信任,是如此的真实但又残酷,但这又是现实本身。达内兄弟的剧作短小精悍,以最复杂的细节讲述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如此的揪心和富有巧合,但转念一想,这又确实是日常生活中在飘忽不定的变量,没有任何的固定答案。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它可能会把其中的人物拽入深渊。关于孩子的电影,残酷的或是美好的,总想流泪。社会赋予孩子纯真与相信的意义,但总是亲手扼杀,使他们相信那些都是谎言

看这部电影看到情绪崩溃,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当天深夜还矫情地写了小作文。这些和剧情都无甚关联,只是当时心境,压力太大了吧可能。这个小孩让我想起自己的家庭问题。这是一个弃子的故事,直接开启了我去失去和遗弃的话题的兴趣。印象很深的是女人叫父亲告诉孩子残酷的真相,这是我历来看到类似情节想要逃避的场景。天底下被残酷的事情就是明白地告诉某个人,他不被爱,他被抛弃了。但是我们可以一直逃避么?很心酸的一点是,孩子抢劫不是因为无知,是为了给父亲钱让父亲把自己领回去。这不是一个熊孩子,对女人的冲撞是因为在女人和父亲之间,他还是选择父亲。他对单车的执迷,也是因为那是父亲买给自己的。当然,父爱并不是该电影的主题。我的理解是,相信自己被爱,是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即使这是一种幻想,也不愿意戳破。

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片,没有失望!精简的镜头语言,手持的晃动感,利落的长镜头,很喜欢这种风格。惊讶的是达内兄弟可以在保持长镜头与足够表意场景的同时还让节奏不慢,以一个半小时的体量清楚讲完故事。人物的塑造很优秀,不过中间小孩与养母的一意孤行讲的不是很清,父亲的形象可以在短的时间与少的场景内塑造成功除了前面的铺垫外还有台词的功劳。有些固定长镜头大多用摇的方法,形成一种开放式构图,加上剧情的戏剧性,给了足够的可观感,不至于无聊。移动的长镜头常常是角色运动带动镜头运动的,同时以人为标准保持一定景别,同时把握着镜头内主角色情绪与其他角色运动。音乐不太舒服,有的时候突然出现的音乐让人出戏。比较喜欢这种达内的现实主义,纪实性强的长镜头搭配戏剧性的故事。期待下一部的达内兄弟的作品。9分

获得奖项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4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外语片
  • 第27届独立精神奖
    第27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69届金球奖
    第69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