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阜阳六百里(2011)
Return TicketUP:2021-12-18
《到阜阳六百里》是一部2011年台湾导演邓勇星执导的电影。
到阜阳六百里简介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秦海璐饰)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唐群饰)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
本部仅用18天就拍摄完成、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到阜阳六百里》,用一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安排,结合了一连串看似善意的骗局,讲述了一段欺骗中常存温暖的回家故事。本片不仅入围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荣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大奖,导演邓勇星更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主演秦海璐荣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大奖。
第4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团奖
获得奖项
- 第13届台北电影节
提名: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最佳影片 -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著剧本
提名:最佳剧情片 -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爵奖-最佳导演 / 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爵奖-最佳影片 / 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最佳电影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新导演 - 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提名:FIPRESCI Prize / SIGNIS Award - 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提名:最佳女演员奖 / 艺术探索奖
简评
报废的大巴载着离家的人完成了一次“春运”,在春节前看这部又多了另一层意义。三条人物线并行最后将空间汇集在大巴上,秦海璐将背对家乡的曹俐诠释得很到位,不过最惊喜的角色是唐群,在大巴上失意地吞咽馒头的镜头把落魄全都呈现出来了。听到了熟悉的安徽口音,以及看到去过很多次的外白渡桥,奇妙的观影体验。
影片以春运返乡为背景,讲述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存状态,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在光鲜亮丽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下的阴晦之处,默默忍受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中。他们或有漂泊异乡的乡愁,或是无乡可愁而只剩愁,抑或无愁可愁终返乡。“春运”这个充满热闹与温情的话题,在影片中却展现地格外平淡甚至冷淡——无家可归,不如不归。
北漂之后有了沪漂,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展现的是年轻一代的努力和打拼,而后者更多的反映了身在底层的有儿有女的挣扎。家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更像是一个图腾,一个港湾,漂泊在外的人最难的不是背井离乡,而是各种原因下的有家不能回。回家不是衣锦还乡,不是功德圆满,回家更多是理想的破灭和希望的落空。当然故乡还有一个家仍旧是一大幸事,家都没有了,才是真正的悲剧。喜欢秦海璐和唐群的表演,金马奖女配实至名归。
本来是冲着秦海璐这一主演来看的(秦海璐的演技与情怀是我高度认可的),看完电影才发现制片人竟然是侯孝贤。影片从底层人物的生活琐碎中展示柔软温暖的内心,剧情虽然有些单薄,但是把大城市里底层人物的忍辱负重表现得还是很好,尤其是“谢琴”这个角色甚至超越了秦海璐主演的曹俐,令人颇为感慨。这是台湾的团队拍摄的电影,其中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值得细致品味。
秦海璐如果能说阜阳话的话,这部片子应该能再好一点。最惊喜的首先是人物的塑造,是充满人文关怀的,非常鲜活和细腻,许多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其次是建筑、街景、室内布局等一类的富有层次感的镜头。空间的关系和人的关系一样,有明暗,有主次,有进退。这就是中国的人情社会。剧情上令人意外地居然有好几个大的预期违背,感觉就像我做好了喝一杯白开水的准备,而我喝到了冰美式。
愿意给一个三星半,其实问题还挺多的,有点不忍心打低分。前二十分钟的故事开场不集中,想给的东西太多且没必要,人物和前史也没交代出来。视点跳了太多次,小配角的戏太多。个人感觉大妈作出人生选择不能用单纯的巧合来做,前面好歹给点伏笔,交代的也不清楚。配乐不好,最后音乐一起直接跳脱,呈现出假煽情的气息。好的地方是狗哥找假警察来骗修车工的那场,后来再给一场重复的,剧作用途广且有效。大妈最后啃的那口包子也很好,劳作了这么久,在归家的旅途上终于能吃一口包子,以前和我妈天涯海角的坐长途车出远门的时候,车上的人都是买了包子在回家的长途车上吃一口。两个主角塑造的还是可以的,宁愿相信结局的字幕是为了过审。
和一年到头一前一后看的,虽然豆瓣评分没一年到头高,但我感觉阜阳更好。一年到头幽默、温情,正能量的宣传回家,算小品杜撰类,所以情节也有好多牵强之处。一年到头就冷静、客观多了,情节也顺滑自然,能获得最佳剧本奖的就是不一样。没文化没能力在大城市生活是真难,明明知道自己旁边的都是一帮无能的人,天天油嘴滑舌、拈轻怕重、好高骛远、没有正经事,但你还远离不了他们,攒起到翘脚的高度都能要了半条命
中国台湾导演拍得春运电影,编剧都是来自大陆,主演秦海璐还是编剧之一。故事非常好,在外漂泊的打工人,钟点工、保洁员、服务生的视角,都如无根之萍,昔日对梦想的热情早已被现实瓦解,最终寄托在一张回家的车票上。对回乡与否的执念,的以理解为戏剧冲突,但其实渲染的有些刻意了,略显失真,李彬彬酒桌前诉说秦海璐老父亲的段落,让人泪奔,唐群演得真好
只有零星两句阜阳话的到阜阳六百里,却打开了农民工大市永存的社会症结,生存、动荡、思乡。从一个大城市到另一个更大城市的动迁,从上海到阜阳的空间收缩,如同掉队的候鸟一般乱撞,撞不出名堂最后只能回到家乡,有人回去是释然,有人回去是解脱,也有人不敢回去。但他们都是想家的人,独在异乡始终是异客,都市不适合流浪。
。真实,这是给我的最大印象。中国的底层人民,从来都是承受最多的一群人,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一个围绕回家过年的故事,也间接刻画了剧中很多人的形象,刻画得比较立体,也很写实。谢琴是老一辈中国人的典型,总是觉得自己是在为下一代考虑,总是希望下一代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走。这是时代烙印打在老一辈身上的普遍印记,也是新老两代人思想和观念最大的冲突。中国父母我觉得是全世界最无私的一批人,但也是这种无私,无形中给了自己和下一代莫大的压力。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带来的畸形,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我想这种传承还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进步吧。剧中演员的演技都很到位,尤其老演员,真是很扎实,生活的阅历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总之,这是近期我看到的最真实的一部电影,很不错。
台式手法的植入很好,声音奠定了美学风格(杜笃之的存在感太强了)。今天的自己也更喜欢这样的讲述方式,人对故乡的的出发与归宿,人自身的执着与狡黠,人与人之间联结的脆弱与忠诚,让电影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安徽小保姆”、城乡、阶级、流动、性别的故事。失败在于选角,大概是台湾的角色管理不太熟悉方言版图,除了唐群立住了之外,其他几个主角一张嘴总是给人重回东北的错觉
回家,永远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乡土情结的体现,无论贫穷富贵、距离远近,没有人甘愿漂泊,而过年回家更像是把一年的疲惫和焦虑卸下,换上最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至亲。归途是国人一生中都在有的路,这部用时18天拍摄完成的低成本电影,是底层小人物的群像表演,简单却不失共鸣。此时,距离又一个春节还有半个月,归途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