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大有福(2008)

Lucky DogUP:2021-02-18

《耳朵大有福》(英文译名:Lucky Dog)是一部2008年由中国和韩国合作拍摄的华语剧情片,是电影导演张猛的故事片处女作,也是其「东北三部曲」中的首部,由范伟主演,讲述了一位东北铁路工人退休之后第一天的生活。影片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

耳朵大有福

评分:8 导演:张猛 编剧:张猛
主演:范伟 / 程淑波 / 贾瑟 / 田雨 / 张永岩 / 赵乃旬 / 张珂 / 张翊 / 张继波
类型:剧情 / 喜剧 / 家庭
片长:96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韩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Lucky Dog
上映:2008-01-04(中国大陆)
IMDb:tt1978472

剧情

在中国东北某小城铁路局机务段修了四十多年火车的王抗美(范伟)迎来了退休的日子。这份「铁饭碗」虽然不能为他带来太丰厚的收入,却一直让他过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更是这位体制内职工在社交圈子中高人一等的资本。沉浸在「光荣退休」的喜悦中,老王最初对随之而来的收入削减不以为意;然而,退休后的第一天,他就开始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种种重负:抱病医院的老伴(程淑波)仍无好转迹象,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是不菲的开支;家境优渥的女婿(田雨)被女儿(贾瑟)撞破偷情,夫妻关系岌岌可危;试图打零工补贴家用的老王先后探访擦鞋女工、人力车夫、二人转戏院老板,却接连铩羽而归,有一次更是误入传销窝点而遭警察查扣。好强的老王终于被迫低下头颅,携礼物向铁路局工会干事(张珂)求助,然而又被告知他的气管病不属于工伤赔偿范畴。这位以「抗美援朝」命名、并一直以曾在铁路局宣传队领唱过《长征组歌》为豪的老工人,却在举国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然举步维艰。心灰意冷的老王要怎样才能留住自己残存的荣耀与尊严?

演员

  • 范伟 饰演 王抗美
  • 程淑波 饰演 妻子
  • 贾瑟 饰演 女儿
  • 田雨 饰演 姑爷
  • 张永岩 饰演 儿子
  • 赵乃旬 饰演 父亲
  • 张珂 饰演 工会干事
  • 张翊 饰演 老毕
  • 张继波 饰演 修车人

拍摄与发行

《耳朵大有福》中王抗美一角的原型是导演张猛之父张惠中的朋友王连昌。张猛最先于2002年将王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其后于2006年将同名故事片剧本寄交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并成功获得100万人民币奖金作为拍摄资助。影片于2007年3月在吉林集安开机。

本片2008年初贺岁档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后票房惨淡,仅入账189万元人民币。

本片曾在第61届康城影展的非竞赛展映单元亮相。此外,影片也曾在2008年第10届意大利远东电影节、香港「中国电影展2012—新生代导演作品展」等影展上展映。

评价

《耳朵大有福》尽管商业表现不佳,却得到了一些重要华语电影奖项的认可,也在中国内地和国际影评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反响。

中国内地影评人妖灵妖评价影片具备「平实幽默的态度、扎实的剧本、富有质感的摄影、贾樟柯早期作品式的声音处理」,而范伟的演技则「出神入化」。影评人图宾根木匠指影片见微知著的手法有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维斯孔蒂与柴伐梯尼(Cesare Zavattini(英语:Cesare Zavattini))的影子。影评人周黎明将本片列入其心目中2008年的华语十佳影片,并将影片与范伟分别比作中国版的《薯唛先生》和积·尼高逊。

美国《综艺》杂志形容影片具有「不动声色的讽刺和温暖的同情心」,「张猛的讽刺视角和范伟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让影片成为了一缕人文主义的亮色」。澳大利亚影评杂志Senses of Cinema(英语:Senses of Cinema)称本片是「风格最为酸楚的现实主义电影之典范」。

奖项

年份奖项类别获奖人结果
2008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耳朵大有福》提名
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耳朵大有福》获奖
2009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范伟提名
2009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张猛提名
最佳男演员范伟提名
2009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张猛获奖
最佳男演员范伟获奖

简评

影片中的这句话出现在王抗美陪护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妻子之后,回到家里所在的筒子楼下的网吧吃晚饭的情境中。这段网吧吃面情节,如今已被各大视频网站的up主们誉为“封神”之作,因为其通过老王和网吧老板的一段对话与一处镜头特写,便将老王好面子、穷讲究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老王自己吃着用妻子吃完的剩菜兑热水泡的方便面时,面对老板递酒时的劝告,他仍然用不吃“垃圾食品”的养生话语进行回复,镜头在这句话的前后,展现的是老王埋头大口吃同为垃圾食品的泡面的模样,而这番模样背后,是退休后收入减半带来的拮据,是陪护一天后带来的饥饿,也同样有外人面前强装讲究的无奈。

最近对2000年代的电影特别喜欢,终于看了这部耳朵大有福。整部电影几乎都围绕着主角拍摄,范伟老师的演技是真没得说,从退休开始的两天内的遭遇,道尽底层人民的辛酸苦辣。我记忆中的那个年代,除了上学就是在网吧上网,对生活还没有什么太多概念。而如今毕业已五年,也算简单了解了其中的难处。正如片中老大哥所言,家里人都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幸福。儿时的电子娱乐活动只有电视,对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声音极为熟悉,在看到倒骑驴上的集安到通化车牌时,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

总体上是低于预期的,因为影片艺术的荒诞性大大下风于现实的悲凉性,许多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套路感”,就像在看一张过期不止一年的《人民日报》社会版(然而《人民日报》有社会版吗?)。对于一个时代和一群工人而言,《大耳朵有福》正是《钢的琴》的后传故事,只是王抗美一个人的故事,被拆成了没落产业工作群像的故事,因此底色也就更加难以光明。总的来说,范伟的表演提高了影片本身,甚至抵消了影片自身独特和价值,另外就是强烈怀疑编导张猛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都严重地落伍了。

三星半。摄影机忠实地录刻着普通小人物那拖沓又沉重的步伐,以及他们脸上那已成肌肉记忆的插科打诨式笑容。“耳朵大有福”的片名像是一种暗自的侥幸、一种残忍的对照、一种无心的讽刺。范伟太适合演王抗美这样的角色,当他倒在坚硬的地上时,生活中无望而不如意的种种,像黑夜一样覆在他脸上,落进空空的眼睛里缓慢游动。(王抗美那个女婿和我导师重名,片子里每喊一次女婿,我就跟着出戏一次。)

很好的片子。起早是看了几个片段,细腻动人。尤其是范伟退休后,在小卖部买东西,背后小电视里放着长征,范伟讲大前门烟,发烟怕发圈,和新闻联播就酒。后来看到了片尾范伟骑着单车,唱着长征组歌,在黑夜里越来越渺小,这个片段真令人震惊,好得令人吃惊。于是看完了整部片子。整个片子,对当时东北下岗职工的反映真实得如同纪录片。有些情节设计得或许略显刻意,但是范伟老师的表演浑然一体,非常自然,真实动人。算命那段很有意思,归结到最后是一句纯扯犊子。田雨还演了女婿。提着线裤去看爸爸,爸爸说自己吃的地瓜那么大那段,让人心碎。出门醉汉那里很妙,民不畏死,因为更难的是生活。暖瓶乍破,一地的碎碴恍若星光。范伟老师的演技太好了。背景音乐好多当时的流行歌曲。眉头紧皱,有时候是存着希望去拼。人在真正绝望的时候,可能是笑着的。

杰作,不输《钢的琴》,以近乎白描纯写实的方法集中戏剧性于这两天一夜之中。范伟塑造的这个人物是可与范德彪并肩的另一高峰。他在本片后也只有《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角可相提并论。张猛所有的招都在本片中初现端倪。不在东北深切生活过的人,不能理解片中配角每一个都代表着一大群人。抄台词“抽的不是价钱,抽的是信仰。”“算后半生一块五行不啊”“先算命先设计啊,先交钱”。片中对07年东北的记录,实在难得。辽宁民间艺术团八百个网大加电视剧,都不及本片半分。

听话的人最先被牺牲也最容易被牺牲。他们告诉你耳朵大有福你就信了,然后他们趴在你身上把你的精力、血液全都吸干,最后一脚给你蹬出去让你去死,你也就同意了,但又不能真的去死,于是你在同样被消耗干净的土地上跟它脸贴着脸等死。你作为一个人的牺牲圆满完成,你的退休仪式也就是一个塑料花,没人给你吃一口他们承诺的大饼,没人在意你的牢骚和委屈,没人。又过十年你连荧幕也登不上去了,那上面到处都是闪亮体面的人,就好像你这种人压根儿不存在一样。但他们明明还在吸血欸!

东北某小镇,当了大半辈子火车修理工的大耳朵王抗美光荣退休。王本身患有气管病,老婆患病住院,儿子大军整天不务正业,女儿小萍跟丈夫春洋的婚姻也出现问题。虽然很多人说他耳朵大有福,生活美满,但时下的现状仍让他愁眉不展。拿着比原来少了一半的退休金,王总觉得心里没底,于是他开始琢磨找点儿事干。不过老王出师不利,老婆的病友给他介绍一个网络商务的工作,可没曾想竟是个传销组织,刚加入没多久便遭到警方取缔。在此之后,他又跟擦鞋女工、倒骑驴蹬车工、广告促销员、二人转演员、自行车修理工等各类手工艺者讨教赚钱之道,由此开始了自己别样的退休生活……

朴实的镜头像流水账一样记录,甚至看不出范伟是在表演,所有底层百姓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在王抗美身上都能看到,表面上看是似乎一部充满浓浓生活气息、波澜不惊的电影,实则沉淀着特定历史环境下无数小人物的辛酸往事。范伟表演幽默不失伤感,活灵活现,笑中带泪,发人深思。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王抗美深知,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他能做的事十分有限,即使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他依然豪气冲天,笑脸相迎,昂首挺胸的“活下去”,这份苦中作乐的情怀就是他对现实最好的回击。

关于如何评价范伟的演技,在翻阅过无数电影评论之后,我找到了合适的词语,那就是他把小人物,尤其是“一根筋”式的小人物演到了骨髓里。在集中看过范伟拍摄或者导演的电影之后,当然了,主要还是遇到了好的剧本和导演,我认为范伟的片子整体质量还是非常有保证的,一方面作为老戏骨,从当年的喜剧舞台逐渐转型到电视剧题材,早年间拍摄的《刘老根》《马大帅》等等,同样优秀的剧集将范伟的演技锻炼出来了,现如今转战到大荧幕也没有多打怵,所有的角色与演员本身并没有强烈的剥离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非常悲凉的故事,但是这就是普普通通东北人家的故事,下岗、患病、子女的不省心、父母养老的难题,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个东北人耳熟能详的场景,最后,范伟通过潇洒乐呵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这一切的麻烦和困境,再难日子也要过得。

制作很简陋,大部分演员也都不太行。基本上就是范伟的独角戏,而范伟强就强在他真的可以挑大梁,电影有他就够了。论叙事结构,故事还是松散的,起承转合有不少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讲。好在导演对于情绪的烘托很到位,再加上范伟的演技,退休老人那种迷茫无助无奈的压抑感便强得无以复加。退休了,好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再也找不到挣钱的门路。黑色,辛酸,对社会强烈的讽刺,却又无可奈何。即使到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身边不还是有人这样吗?

范伟的演技太绝了,最高超的表演就是没有表演痕迹,那个王抗美的故事彷佛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样。一个退休职工,老伴卧病在床,自己身体也不好,子女、兄弟没一个省心的,整个生活就是一地鸡毛。07年,那时候的我十几岁,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似乎也是如影片中的一样,整部电影的环境塑造将人的回忆拉回到过去,结合着王抗美的生活,使我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重新体验了一次过去的时光。电影看完,带给我的冲击很大,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多么渺小,在国家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又有多少个类似王抗美一样的人挣扎在他们的生活的泥沼中,就那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获得奖项

  • 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新导演
  •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提名:最佳男演员奖 / 最佳处女作奖
  •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 / 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提名: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