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山城(2017)
남한산성UP:2021-11-15
《南汉山城》(韩语:남한산성;英语:The Fortress)为2017年由同名历史小说《南汉山城》改编的韩国历史片,原作者金薰担任编剧,黄东赫执导。累积观影人次达384万人。
故事大纲
讲述丙子战争期间,朝鲜国王与大臣被清军围攻,受困在南汉山城的故事。
演员阵容
- 李炳宪 饰演 崔鸣吉 吏判
- 金允锡 饰演 金尚宪 礼判
- 朴海日 饰演 朝鲜仁祖
- 高洙 饰演 徐涅钊
- 李大卫 饰演 七福
- 朴喜洵 饰演 李时白 守御使
- 赵宇镇 饰演 郑命寿
- 宋永彰 饰演 金瑬 领议政
- 许成泰(朝鲜语:허성태) 饰演 龙骨大
- 金范来(朝鲜语:김법래) 饰演 皇太极
奖项
- 2017年 第38届青龙电影奖
- - 剧本奖 (黄东赫)
- 2017年 第37届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奖(朝鲜语:한국영화평론가협회상)
- - 最佳电影
- - 最佳导演 (黄东赫)
- - 摄影奖 (金继勇)
- - 音乐奖 (坂本龙一)
- - 年度十大电影
- 2017年 第4届韩国电影制作人协会奖
- - 最佳作品奖
- - 编辑奖 (南娜咏)
- - 音响奖 (崔泰英)
另外,新马地区将于2018年6月16日晚间10点05分播出于tvNMovies频道。
获得奖项
- 第38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获奖:最佳剧本
提名:最佳灯光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 / 最佳音乐 - 第55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获奖:最佳灯光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乐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剧本 / 最佳剪辑 / 最佳服装 / 最佳美术 - 第54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音响效果 -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提名:亚洲电影大奖
- 黄东赫 Dong-hyuk Hwang导演
- 李秉宪 Byung-hun Lee饰 崔鸣吉
- 金允石 Yoon-suk Kim饰 金尚宪
- 朴海日 Hae-il Park饰 仁祖
- 高洙 Soo Go饰 徐涅钊
- 朴熹洵 Hee soon Park饰 李时白
简评
(8/10)戴锦华老师说看一部电影,要看电影拍摄的年代和电影表现的年代。《南汉山城》拍的是夹在崛起的后金和衰落的大明之间的朝鲜,拍摄的年代是萨德事件下中美之间必须选边站的韩国。主战与主和的表面冲突背后是和与战都无法保护的礼,这种礼是权力化了的虚伪的儒家道统,又似乎包含一种对于民本思想的暧昧关系。与其他讲述改朝换代历史影片不同的是本片那种小国夹缝中的无力感和那个难以回答的亡国与亡天下的界限。侍奉大明与侍奉未来的大清,除了那套站不住脚的文明/野蛮说辞之外的区别在哪里?有一个对于朝鲜/韩国乃至所有小国来说不事大的未来吗?
不知该如何表达对这部影片的崇敬!史诗般的作品!上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无言的山丘》。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无比立体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画面、精心的音乐,带来了无以伦比的观看体验,几乎每一分钟都牵动着我的心。它把故事讲述得像山一般宏大,又把情感落入最朴素最微小的人性深处,无论君民,皆为凡人。整部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堪称上乘,其中小女孩实在惹人怜爱,我深深记住了她,而作为李秉宪脑残粉,我却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里我更偏爱金尚宪。
所有国家的命运都在博弈中被消耗,所有时代的更迭都在那一声声的兵器锤砸声中发出挽歌。价值观,人性观,国家大义都在43天的围城中发出最剧烈的碰撞,大汗还没来就已经自乱阵脚,坍塌通常都是自内部发生。想要求和谈判奈何缺少筹码,决一死战却少了勤君狼烟,原来我们都押错了宝。那个君你我都知道不值得,所以我选择百姓,你选择大节。可他三跪九叩还是涕泗横流,只能嗟叹变革的迟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生灵涂炭。最终我们都会在苟且中消磨余生,但活着,就仍然可以看见明年盛开的蒲公英。可以给四颗星,但冲着韩国这种老老实实讲历史不阿谀的态度,必须多加一颗。
写实。没想到满语和服化道还原度这么高。坂本龙一的音乐在一个小时里才开始出,最后完整的主题出得太悲凉。音乐太给力。黄东赫后来的鱿鱼游戏,导演真的是惊人之才。《南汉山城》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完全不拖沓。服化道对当时的还原度相当之高。清八旗军全部讲满语。英俄尔岱(龙骨大将军)比原型温儒刻画的非常狠枭之外,皇太极的刻画拍的相当正面。明朝这时候已经到了崇祯时期。这个时候李氏朝鲜不投降就等着被团灭—几个老臣太迂腐,皇帝无能。想到了崇祯。清军从实力到装备到粮草配给完全碾压,而且皇太极的招降书写的真是霸气。 导演黄东赫的鱿鱼游戏其实算是游戏之作,这部才是真正的实力考核。
一个民族敢于直视自己不堪的历史,从历史中分析国家的弊端,暴露民族的弱点,从这一点说,这部韩国电影令人敬佩。这部电影反思朝鲜王朝的官僚主义,以及人性的矛盾——在强敌兵临城下时希望苟且偷生,却不愿背负卖国罪名;抑或想要大义凛然,却不愿第一个上前线为国捐躯。朝鲜王朝不乏爱国忠臣,但是更不缺少为了斗争而不顾国家安危,不顾宗庙社稷之辈。看了一连串春节档后这个电影让人眼前一亮,从朝鲜王公贵族,到百姓士兵,每一个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朝鲜王在不得已脱下皇袍向皇太极下跪时挣扎的眼神,尽述了内心的痛苦。总之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历史片,推荐!
“丙子胡乱”对于清史而言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对外战争,而站在李氏朝鲜的视角上无疑是攸关政权存亡的头等大事。电影中传达出的那种紧张感、压迫感和千钧一发的危机感,是站在败者立场上讲述的历史屈辱,较为克制的处理手法非常值得尊敬。但涉及到义利生死之辩的朝堂戏时演员的表演就舞台剧化了,尤其是作为政权内部反派的领相“坏”得不讲逻辑,塑造出的铁匠英雄也没啥存在感,倒是小女孩蒲公英的支线是韩影打惯的情感牌,教授的配乐一响就叫你眼泪流下来。
电影本身挺慎重的,不管是民族情结还是史实都处理的比较恰当了,而且场景布置,服道化尤其是语言都很讲究,但是突然出现个铁匠就莫名其妙,又上升不到什么信仰高度,什么天国门神,还把自己人坑了,没有起到那种贯穿整体的作用,反到不伦不类。剧情表现内部矛盾的立场不坚定,所以表达出来不论是揭露人性部分还是派别斗争问题都很浅淡无聊,而且人物既不复杂也没刻画的多出色,多半都是在喊台词,每个人都是公忠体国的委屈蛋,只有王是大冤种。整体来说谈不上好看,到是电影出现的本身就像电影表达的站队一样,这种在各个情绪、主义之间一碗水端平不过多偏颇的态度到是真值得借鉴。
一个民族能够正视屈辱史,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所在。大韩仁祖被清兵围困南汉山,凭借天险与骁勇的清军对峙,直到皇太极御驾亲征施天子之怒才让仁祖叩首请降,避免血流成河的惨剧。对于雄图四方的清国可能只是一次消除藩属国对明朝的归属感的恐吓行动,而对于大韩民族却是危急存亡之秋,臣工间分为投降派和死战派,投降派以保护子民的人道角度出发,不愿看到战争造成无辜的生命涂炭,而死战派则从民族尊严出发,不愿向蛮夷俯首称臣,虽然他们都对驱除鞑虏存在一丝侥幸心理,但在后勤和武器兵力上都处于下分,即使檄文传出去拥有里应外合的良机,仍被别有用心的人毁痕灭迹,拒绝出兵营救。让人想起了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内忧外患的绝望年代,但当翻遍中国影视作品却找不到一步对标南汉山城的电影,能够从旁观者角度展现彻头彻尾的一段屈辱国史。
很难相信这是对自己历史向来蜜之自大的韩国人拍的。服化和道具用心考究,人物群像塑造非常不错,尤其是台词的腔调,与身份贴合度很好。是忠于名节而死,还是忍辱苟且而生,在儒家文化圈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命题。对于一个士大夫而言,尚且难以抉择,况一国乎?主战和主和的两人,各自坚定立场,又各自心心相惜。墙头草们在逢迎君王,个个正义凛然,可真到了做抉择的时候,却连自己相信什么也不清楚。金尚宪最后的围城之悟,把电影拔高了几个台阶。“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导演编剧在《南汉山城》中一个明显“洗白”之处,就是通过渲染清军势大,展现仁祖君臣和13,000朝鲜军队被10万清军围困于山城之内的无助。其实对照《清太宗实录》可知,在1636年12月14日仁祖弃王京(汉城)逃到南汉山城之初的十多天里,围困他的只有马福塔/劳萨所率300骑前锋,和多铎/硕托带领的1,000名护军。后续抵达的岳托/杨古利部3000人忙着在通往南汉山城的隘路围点打援。
歷史在力的侵吞分配裏不斷完成自己的重組,時而熵增耗散謂之亂,熵減聚斂謂之治。不同的是每個時代對於力的理解不同(當然作用力大小也不同),但毫無疑問,能將各種複雜性和變量納入考慮的整體論世界觀是高級的,是宇宙對其自身的一種復歸,能量傾向於自身聚集的一種運動。難得的厚重剋制而有深刻性的歷史劇,對那些認真和發狠的韓國人一直是肅然起敬的。Btw, 真的不能把權力讓給格局狹隘的庸才,無能的蠢貨,德不配位的渾蛋,各種悲劇慘劇必然等著。還有那種在符號表象下的本質主義世界觀和實用樸素的生命哲學的交鋒真的讓這電影有了一種極為厚重的命運感。
料到恰好三星,而不意逾40日城困堪拍近140分钟。近日读《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遂忆及素有所闻的本片。如广大豆友所言,本片尊重历史,反对战争,以城下之盟前的分歧展现朝鲜王朝维艰图存的一面,难能可贵。1637年被迫降清,1895年又舍清,1910年进而亡国,1945年光复,并逐渐分治为两个迥异但都惹眼的国家,简直古今罕见。时值南北重新对抗,重温修和期间的本片,更能体会生灵涂炭之苦,更能厌倦政治集权之恶。窃以为这才是借古讽今的合适解读,而非豆友大罗关于穷兵黩武的粗浅看法。可惜如此冷静理性的反思配上寒冬溃败,即使作为历史题材也观之乏味,慢节奏和群臣辩都加剧了枯燥无趣。本片的丙子之役向来同九年前的丁卯之役密不可分,按说可以稍加回顾铺垫。想必出于丁卯年明朝出兵的原因,本片和原著小说都天然回避了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