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忽视的真相(2006)

An Inconvenient TruthUP:2021-12-13

《难以忽视的真相》(英语:An Inconvenient Truth,香港译《绝望真相》,台湾译《不愿面对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暖化现象。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汉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这部纪录片是根据高尔研究多年的多媒体简报所摄制,这份简报是关于全球暖化教育活动的一部份。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由Melissa Etheridge演唱的主题曲I Need To Wake Up获得最佳歌曲奖。

难以忽视的真相

评分:8.7 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 编剧:阿尔·戈尔
主演:阿尔·戈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绝望真相(港) / 不愿面对的真相(台) / 麻烦的真相
上映:2006-01-24(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0497116

概要

《不愿面对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暖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暖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暖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暖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ice core samples)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暖化带来的影响。高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同名的书籍也在电影上映后不久推出,其中包含了更详细的附加内容、科学分析,以及戈尔对于纪录片中探讨之议题的评论。

起源

 
戈尔解释南极洲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产生的潜在冲击

戈尔在就读哈佛大学的课程时,开始对全球暖化产生了兴趣。这个课程是由罗杰·瑞维尔——第一个测量在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家主持。

不久之后,戈尔进入美国国会,他开始成为第一位关注全球暖化问题的议员,戈尔请了一些气候学家到国会向政治人物说明这个议题。他认为只要国会议员们听到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将会立刻展开对策行动;但最后行动的过程却是相当缓慢。戈尔于1992年推出《濒危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ance)一书,其中探讨各种环境议题。这本书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

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为了促进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戈尔推动征收碳税(carbon tax),并在1993年进行部份实施。他也居中协调《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这是一份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国际协议书。但最后因为参议院的反对,这份协议在美国并没有被接受。戈尔也帮助建造名为「崔雅娜」的人造衞星,这颗观测卫星能提升环境问题的预防与警戒,并且首次直接测量地球反射太阳光的程度。戈尔在2000年参选美国总统时表示,当选后他将致力推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在2000年总统选举失败后,戈尔继续关注全球暖化议题。他编辑并调整了数年前完成的一段幻灯片,并开始加入关于全球暖化的多媒体简报内容。在电影中高尔表示他已经展示这段简报超过一千次了。

制作人劳瑞·大卫(Laurie David)和劳伦斯·班德(Lawrence Bender)在2004年电影《明日之后》的首映典礼后,观看了戈尔的简报。这份简报为他们带来了灵感,于是找来导演戴维斯·古根汉讨论将简报改编为电影的可能性。起初古根汉抱持怀疑的态度,但在亲自看过这段简报后,他表示自己感到「极为震撼」,他说「一个半小时之后我离开,想着全球暖化就是最重要的议题……我不知道你们要怎么拍这部电影,但我想要试试看。」

科学论点基础

戈尔表示全球暖化是确实发生的现象,并且大部分是因为人类而造成,而这个结论是根据目前许多研究所做出。

戈尔提出了许多数据来支持电影中的论述,其中包括:

  • 用照片的前后差异说明许多冰原的边缘正在后退。
  • 根据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物理机构和欧洲南极冰核钻探计画(EPICA)的研究,来自南极洲冰核(ice cores)中的数据显示,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过去65万年以来最高的。
  • 1993年至2003年间出版了多份关于全球气候变迁的科学性文章,是由 Naomi Oreskes 博士进行观察,并经过了928次的同行评审。观察报告以社论的方式刊载在《科学》杂志上,其中表示没有一篇文章认为人类行为不是地球暖化的主因(全部都是赞成这个论点,或是没有任何意见)。

美联社连络了超过100位的顶尖气候研究学者,并询问他们此片的论述是否真实。这份访问是在电影公开上映前所调查的,很多学者并未看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但是在看过电影的19位学者中,所有人都表示高尔在片中表达的科学观念是正确的。美国参议院环境委员会(U.S. Senate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对于全球暖化抱持着怀疑态度,并在2002年间收受了来自石油与瓦斯公司超过100万美元的参议员吉姆·因何夫(Jim Inhofe),发表了一篇新闻稿驳斥《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文章。宣称「全球暖化是对美国人民的最大谎言」,而这段话也被收录在电影中。

「RealClimate」是由11位气候科学家共同维护的部落格群组,认为此片中的科学观点是「非常的新颖,并引用了许多最新的研究」。

科学历史学家麦可·雪莫(Michael Shermer),同时也是「怀疑者联盟」的创办人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提到《不愿面对的真相》「让我震惊到不再抱持怀疑」。

然而在2006年6月26日,一篇由气候学家兼全球暖化质疑者理查·林森(Richard Lindze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社论中,对电影中宣称的事实提出质疑,并批评了这部电影。而一篇回应这篇社论的文章认为,林森提出的论点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

戈尔探讨了当主要冰原融化时,全球的海平面将可能瞬间上升约6公尺。至于非灾难性的冰原融化和水中暖流的膨胀,所造成较为缓和、逐渐的海平面上升情形,则不应该与全球暖化造成的结果混淆。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在210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约0.1-0.85公尺,但这个范围并不包含西南极洲冰原可能发生的剧烈变化。若是整个南极洲的冰原完全融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近60公尺,而南极洲的冰原内部底层的融化,则会让海平面上升5-6公尺。

宣传

此片的首映是在影展中举行,并使用标语进行宣传,例如「全球的警讯」、「我们的状况岌岌可危」、「将是你至目前为止看过最恐怖的电影」和「在这个夏天最吓人的电影中,你是凶手也是英雄」。

电影的表现

票房

电影在2006年5月24日在美国纽约市和洛杉矶上映。在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的周末,电影在每间戏院的票房平均为91,447美元(约人民币71万元),是该周末所有电影中最高的票房,也创下了纪录片票房的新纪录,而此片在当时仅在四个影厅播放。

在2006年的日舞影展上,此片获得观众三次起立鼓掌。此片也在康城影展中上映,并且是第27届德班国际影展(DIFF)的开幕片。《绝望真相》也成为2006年布里斯班国际影展(BIFF)最受欢迎的一部纪录片。

至2020年5月24日为止,此片累积票房为2,415万美元(约人民币1.7亿元),是目前美国所有纪录片中第十三高的票房数字。

此片在台湾于2006年10月13日上映,截至11月12日为止,台北地区的票房累计收入为新台币355万元,最高的票房名次为第8名。

戈尔表示「我和妻子将得到的电影及书籍营收,完全投入在传递全球暖化讯息的教育活动中」。派拉蒙经典(Paramount Classics)也捐出了5%的票房收入给新成立的气候变迁行动团体「气候保护联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

评论

不论左派或右派的媒体,对于此片的评价都极为正面。在烂番茄网站中,此片获得92%的好评,而「Cream of the Crop」网站的评论者也有94%给予此片好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和里察·洛普(Richard Roeper)评价此片为「极佳」(two thumbs up)。艾伯特写到:「39年来,我从未在影评中写过这些字,但我必须要说:你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没看,而你又有孙子的话,你必须向他们解释你为什么不去看。」

而少数的影评没有如此正面的评价。例如自由意志主义杂志《Reason》的记者罗纳德·贝利(Ronald Bailey)认为「虽然戈尔在科学方面的正确大于错误,但他夸大了全球暖化的风险」。

此片也获得人道主义奖(Humanitas Prize)追认的特别奖,这是该机构在过去10年内首次颁发的特别奖。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日,伦敦高等法院法官 Michael Burton 裁定,戈尔的纪录片有九个明显谬误(significant errors),当中的一些主张是错误,或被夸大和危言耸听。但 Michael Burton 同时认为,片中提到全球暖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引致的后果,大致来说是准确的(broadly accurate),而且,允许纪录片在适当的指引下,于英国所有中学放映。

政治反应

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殊被问及会否看这出电影时回应:「Doubt it.(表示怀疑)」,其后补充说「我认为我们须辨清这些温室气体是由人类活动,抑或是自然现象造成,专注发展可改善我们生活,同时又保护环境的技术。」。戈尔回应说:「全球的科学家组织都同意人类须为全球暖化负责,而(乔治·W·布殊)如今却对此事实表示个人的质疑。」白宫助理发言人帕里诺表示,「乔治·W·布殊总统在2001年已经知道气温在过去100年在上升,而且知道这是因人类活动造成的。」

2006年9月,戈尔到澳洲悉尼替此片进行宣传,当时澳洲联邦的保守派政府仍拒绝签署认同《京都议定书》。时任澳洲总理约翰·霍华德表示他不会因为这部电影而与戈尔见面,也不会因此赞成《京都议定书》:「我不会从电影中取得施政建议」。工党领袖金·比兹利和其他议会成员则与戈尔会面,并参与了当周在澳洲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举行的特别放映。一年后

在英国,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极力促请民众观看此片以了解气候变迁的议题。

在比利时,对抗全球暖化的社会行动者—玛嘉莎·古伊顿(英语:Margaretha Guidone)成功说服整个比利时的政府官员去看这部电影。

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会见戈尔后,宣布政府会使学校看到这出电影。戈尔也获得2006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国际合作奖。.

《不愿面对的真相》也是一本由高尔编写之书籍的名称,这本书曾在2006年7月2日和8月13日成为《纽约时报》的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并在数个月后再次登上冠军。
电影在2006年的圣丹斯电影节首映,接着于2006年5月24日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上映。此片在美国是至今以来票房成绩第三高的纪录片。高尔和发行商派拉蒙经典影片(Paramount Classics)都保证将会继续进行关于气候变迁的教育活动。DVD由派拉蒙家庭娱乐公司发行,已于2006年11月21日在美国推出。
2017年7月28日,在美国上映续集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2》。

简评

以前全球变暖的后果只是在教科书上文字的的排列组合,直到看到冰川的融化、北极熊的死亡、永久冻土融化后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甚至海平面的升高可能带来的最对城市的影响。至少这个片子让我觉得,变暖这件事情变得如此严峻也无法阻挡,让我开始感觉到了曾经觉得很遥远的危机并很想做点什么。这是一部改变我认知的片子,也赞叹于戈尔德演讲能力和讲义制作,值得四星。

看了一头蒙,大致获取信息,环保问题很严重,永久冻层正在融化,物种灭绝很严重,故事主人公也想了各种方法想要减少温室气体,不是,不确定是不是他用了很多方法,记得的就是他好像在各地演讲。还有,带着很强的政治色彩。我吐槽个没完,但不可否认,这影片确确实实让我看到了环保问题的严峻,断层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知道了严峻也刷新了认知,给了我一种面对未来的路,为国,为世界,有大爱又有小爱,做一份环保方面的工作亦可。

也许99%的人都是那只待在温水中的青蛙,对于身边的危机视而不见。真相在这,如何让它蔓延,如何让它影响世界,如何让它挽救地球,这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命题。毕竟大部分人的世界还停留在自己个人的生活范畴,更需要关注的是作为行政管理决策的政府机构,去思考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则。底层的人民,对于不是迫在眉睫的风险,他们不是视而不见,而是无法映射到他们的个人世界。但政府和利益团体,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在环保投入上又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世界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联合体,也许到了某一天,人类会自食其果。但终究而言,人类也只是一个动物,生物均有周期,到了那一天,也许也只是属于人自己的命格。

关于气候变化看这部片可以学到许多;只是在b站看时打开弹幕真是无时无刻出现自我歌颂以及盲目的爱国主义,让我觉得十分荒诞,为什么在这样一个planetary crisis面前总是有人要时刻提醒你的政治身份呢?但这些都是后话,影片很好,事实、数据的列举让人了解到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对科学的捍卫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特别是在一切政治化的今天。

阿尔戈尔—美国“曾经的下一届总统”,小布什的手下败将,这部电影全方位地记录了他对环保问题和危机的演讲,这口才太有魅力和感染力了,他用了温水煮青蛙这个中国典故来说明现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危机,很佩服这种敢于和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作博弈的人,哪怕放弃政治立场,也要坚持真相和真理。甚至有点庆祝当初上台的是小布什,而不是他。

不愧是竞选过美国总统的人,演讲极具煽动性。但是,他说的,就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好在,这十几年,我们也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到“碳中和碳达峰”,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到“风能”,中国的产业升级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很荣幸能为这个人类伟大的历史变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以前总觉得就算我自己环保没有多大错用,看了这部影片我就把屋里的灯关掉了,以后从身边小事做起,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温室效应问题真的很急迫,我国在这方面力度挺大,植树造林,碳中和,再加上中国人骨子里的勤俭节约,希望发达国家也有这个意识。不过在监管不力的区域,工厂因为利益驱动,造成很多的污染和浪费。我希望我的小孩能看到我小的时候的绿树农田河流。

演讲是成功的,我相信也愿意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尽一份力,但是我对前景持悲观态度,因为这不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一起就可以完成的事,真是得让全人类共同努力,但是想让人类团结是天方夜谭,不是思想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地球上的生物都在竞争有限资源,地球这个副本的设定就是如此,纯粹的和谐在这颗星球上才是bug。也许人类之后的地球优势物种即将开始它的辉煌旅程了吧。

20230501除了电影里面讲到的关于环保方面的真相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高级的正科知道如何通过演讲来说服或者叫蛊惑他的受众,先埋下伏笔。诙谐的幽默开展演讲通过数据图表视频资料,然而让人们进入到他的气场中。接着让观众意识到如何做?怎么做才能成为让观众幸福的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那个样子?这像极了消费主义,买到的东西无所谓,更关键的是让人们相信买到东西会成为你所谓的那个样子。不过反过来讲,环保确实非常重要。国家层面我们阻止不了,那就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柴静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我爱大自然胜过爱科技和现代的一切方便的事物,我也认为环境保护在法律之外是一种道德问题,即使环境保护法也基于考虑全球环境和未来这样的道德要求。我曾决心做一个减少碳排放的公民,低碳生活出行。但我好喜欢摩托车,前段时间我觉得一辆摩托车造不了多大的孽,尤其是最近油价跌了,可是我看完这片子决定还是跟摩托永别吧。我就爱自行车,怎么了。

没想到断断续续看了几乎一整个学期hh,其实真的可以作为环境专业同学的必看纪录片,至少在片中的戈尔是足够赤诚严谨而动人的,后来柴静的穹顶之下显然也是类似的形式,PPT的演讲与探索真相不懈求索纪实的穿插,只不过效果更丰富更震撼。很会讲,体现在无数真实的细节与主动示弱引发共情的真诚,体现在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与政策压力从暗淡蓝点出发,一直延伸到世间的无数生灵,再到官员对环保态度的揭示,体现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全球视角……很专业同时也很亲民的科普。不知道如果真是戈尔执政美国会怎样,那份大国的责任是否承担更多呢?人类很渺小,情感很充沛,口语很清晰,数据和说理使用了权威的基林曲线等观测数据以及其他的统计,模型测算之类的,基本上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现在回过头看还是能够感受到纪录片透出的那声沉稳但是有力的呼喊!

看的Netflix版本,腾讯版不知道又剪掉了哪4分钟,唉……很喜欢Al Gore娓娓道来的演讲,几乎不需要字幕。一条条数据,一张张图片,一页页slide show,把前因后果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一个对环保议题不是很敏感的人,也学习到了,认识到了我该做什么,最后的音乐与字幕做的真好,打动了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l Gore用的数据,分析的角度都跟客观,比如美国的碳排放量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美国和欧盟,然而美国是唯二不签署京都协定的国家,这些客观陈述再20年后的今天竟然看来如此难能可贵。另外一段发人省思的是一小部分人对于科学当作舆论来操弄,在20年后的今天,达到巅峰。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来曾经美国的”光辉”形象,现在非常合适被拿来作为一面照妖镜(另一面是新冠)。

获得奖项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Five Documentaries / 最佳纪录片
  •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 / 最佳纪录长片
  • 第4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4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