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1976)

The Cassandra CrossingUP:2021-07-01

卡桑德拉大桥

评分:8.3 导演:乔治·P·科斯马图斯 编剧:罗伯特·卡茨 / 乔治·P·科斯马图斯 / 汤姆·曼凯维奇
主演:索菲娅·罗兰 / 理查德·哈里斯 / 马丁·辛 / O·J·辛普森 / 莱昂内尔·斯坦德 / 安·托克尔 / 英格丽·图林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艾娃·加德纳 / 伯特·兰卡斯特 / 洛乌·卡斯特尔 / 约翰·菲利浦·劳 / 雷·洛夫洛克 / 阿莉达·瓦利 / 斯蒂法诺·帕特里兹 / 托马斯·亨特 / 福斯塔·阿韦利 / 安琪拉·古德温 / 约翰·P·杜拉尼
类型:剧情 / 动作 / 惊悚 / 灾难
片长:129分钟地区:英国 / 意大利 / 西德
语言:英语 / 法语 / 瑞典语 / 德语
影片别名:飞越夺命桥 / 惊天大瘟谋 / 火车大灾难
上映:1976-12-18(意大利)
IMDb:tt0074292

卡桑德拉大桥简介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简评

据说同这次疫情情况很像的“预言电影”,其实和疫情并不那么符合。和爸妈一起看的,随着年纪增长,他们不想看需要盯字幕的外语电影了,也不想看很费脑子的,两个人喜欢的电影类型还不一样...所以难得有一部三个人都觉得还行的电影。虽然看到一半接下来的情节就可以猜个大概了,但这种题材和对这种题材的处理让它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有趣的人物形象、时常蹦出的幽默的台词让紧张严肃的故事得到放松,国语版配音熟悉的腔调用在这部电影上也很舒服。

除了那惊悚的配乐显得土和楞了一点,这故事这节奏现在看来都毫不过时,相当精彩。尤其是它的内涵,放到现在反而更为振聋发聩,看到那熟悉的防护服,心里这感受可真是一言难尽,人祸往往比天灾更残酷更可怕,我们确实都在这列火车上……另外,片头出卡司时一眼瞅见了辛普森,非常意外啊,有关他的纪录片和美剧(《美国犯罪故事》S1)依然印象深刻,陡见本尊居然还出演过这个电影且演的是这么个正义角色,就也挺一言难尽的。

传染病可以作为一种隐喻来使用,但它同时也是情节的重要组成。像本片后半段这样直接把它写没了,不仅伤害了情节合理性(疾病机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研发机构和政府毫无察觉?)还在它最终那个政治批判的主题上造成障碍:如果实际上没威胁,隐藏在背后那个美国政府的策划也就变得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它最后落实的还是对自私、管制,国家暴力这些表面情节可见的批判,更进一步的东西就做得比较虚幻了。相形之下,对东欧苏联阵营的批评倒更深入一些(它既制造政治难民,又故意提供导致灾难的错误情况)。回到一个类型片的基本,它的群像做的不错,几组的对照呼应都顾及好,但也存在主角过于全能的缺乏设计。此外,动作场面实在太糟,枪战没有设计乱打一通,合成镜头也痕迹太明显,这些视觉表现的部分做差了,也会影响主题表达。其实只能算有想法的类型片。

灾难片中让人更可怖的从来就不是庞然的自然界,而是操控着各种权利、阴谋的人的冷漠与自私,很多灾难片中都有这部分的刻画。对于一个观众而言,体认到了作为一个孱弱的个体在这种灾难面前的渺小,也体会到成为私利“牺牲品”的悲哀。电影拍摄的年代,仍然是处于冷战最严峻的时期,政治阴谋与高压控制无处不在。最后的对抗,不仅是一次自我救赎,也是对权力阶层的一次突围,最终活着的人将是对自私的权利阶层的一种讽刺和打脸。

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爱情大片的拍摄模式:男主角(医生)是流行病背景下的全能英雄,文武双全再和索菲亚罗兰戚戚我我,与检讨官僚体系的“平庸之恶”的宏大议题格格不入,使得影片整体不再真实。双结局也是为了满足好莱坞的神话叙事,显得非常做作。(想到了疫情下的“钻石公主号”游轮,现实里没有全能的英雄,也没有浪漫的美女。)

重看,因为现实的疫情,正在欧洲泛滥。仍然感动而震撼。第一次看它虽还在少年初萌时,但已经对索菲亚罗兰的美艳有了颇深的印象。现在看,还尤感其眼中的善良。它在欧洲风情、风光的穿梭中演绎出了哈弗伦理公开课的答案: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程序的正义,永不放弃当前的努力与希望。过程之不纯背后,永远是不纯的目的。永远别被那些宏大叙事中的远景与目的正义忽悠,如果它要人们承受当前卑鄙的残暴与谎言。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一个“取与舍”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关于保全车厢内的人或者保全车厢外的人的问题。保全车厢内的人且不对车厢外的人造成过多影响的办法有的是,即使病毒没有戏剧性地消失。它是一个关于“取”的问题。为什么该病毒的研究、使用是由军方管理的?我们可以合理地质疑,如果卡桑德拉大桥上真的无一生还,那对病毒的研究、使用会停下来吗?这列火车就像射向斐迪南的子弹一样向波兰奔驰,而那病毒,就是马克沁机枪,是芥子气、坦克、飞机,V-1导弹和小男孩核弹。这就是为什么这列火车不能停靠而是非得驶向死亡之地的原因:他们需要在子弹射出之前取得优势,他们需要在子弹射出之时取得优势,他们需要在子弹射出之后取得优势。而为了取得这些优势,即使是牺牲再多的乘客,他们也是在所不惜的。乘客只不过是演算的筹码和符号,而非目的。

《The Cassandra Crossing》不逊色于当今任何一部同类型片子,无论是《Outbreak》《Contagion》还是其他的灾难片。虽然《卡桑德拉大桥》的整体布景比较简单,几乎只有实验室和火车内景,但人物群像的描绘非常出色,在密闭的空间内营造了窒息般的紧张感。索菲亚罗兰和理查德哈里斯所饰演的作家与医生、经历过二战集中营噩梦的犹太老者、大军火商妻子和她的登山运动员情人、瑞典的无政府主义者、严谨尽职的卫生组织女医生、官僚冷漠的上校……每个形象都非常真实,而且车厢内众人与军人的冲突、卡桑德拉大桥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都让本片的紧张感绷到极点。这个涉及政治阴谋、生化危机的故事本身就是好题材,导演叙事水平也非常出色。好故事是骨架、好叙事是设计、好演员是装修、现在流行特效画面应该就是氛围灯了吧

“那天晚上我看到半夜两点,电影结束后走回家”,“我看了两遍,就一定要停在卡桑德拉大桥嘛”。因为姨妈和妈妈这两句话而翻出这个电影,莫名觉着我好像也看过。那个年代片子的质感自带恐怖感,不知道为啥,一看全白的空间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最后不是死于细菌是死于政治,真呼应这座桥原来的用处。那个年代能把坠毁时的镜头拍成那样也是很厉害,但这病的逻辑有点儿戏吧?靠氧气真的能行吗?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索菲亚罗兰,确实很有风情。

很多年前的老片子了,放到现在看很多细节仍值得推敲。前面的情节由于现在类似的剧情看多了,猜到了大概。但最后坠桥的情节还是震撼到我了,当局明知道大桥脆弱得一碰就倒,却仍选择放任不管,这种不作为,漠不关己的冷漠,真让人觉得恐怖。这就是他们倡导的所谓的人权吗?群众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大桥坍塌时的给人们的特写,以及最后漂浮在水面上的棺材和四处散落的尸体,触目惊心……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其实这个大尉也不过是枚棋子,真正的幕后黑手在监视这一切,细思极恐……

牺牲少数人去满足多数人的利益,病毒只是一个外壳,本片更多探讨的是黑暗的政治之心。一个经典灾难片的框架,融合了惊悚和动作类型,悬念也做的很足。节奏和氛围均属上乘,影响了后世多部灾难片的拍摄。在尚未结束冷战的1976年,这部电影也带着一些白色恐怖的阴森。遗憾没有看到原声版,国语配音也算是译制片时代的经典之作了。

相当成功的群像塑造,面面俱到又各有特色。极其集中的场景,叙事和段落的安排比较有机,不会乏味。十足的政治恐怖,满心以为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类型,以至于看到灾难真实发生竟有点震惊和生理反应。女人目睹陷入旧时集中营阴影的老人后无力地靠在墙边,身后窗外映出白色防护服正焊死车窗的地狱般的脸。灾难后续的描绘不足,可以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确实是很好的题材和设定,但故事讲得不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