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疑云(2008)

DoubtUP:2021-01-13

《虐童疑云》(英语:Doubt,香港译《圣诉》,台湾译《诱.惑》)是一部2008年的美国剧情片,由尊·柏烈·尚尼编剧及执导,梅丽·史翠普、菲腊·西摩·荷夫曼及爱美·雅当丝还有薇拉·戴维丝主演。

虐童疑云

评分:7.6 导演: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编剧: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 / 维奥拉·戴维斯
类型:剧情 / 悬疑
片长:10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诱·惑(台) / 圣诉(港) / 怀疑
上映:2008-12-25
IMDb:tt0918927

虐童疑云简介

1964年,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修女阿洛伊修斯•贝维尔(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令行禁止,教条严明,为学生们所畏惧;而新来的布伦丹•弗林的神父(Philip Seymour Hoffman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饰)则态度和蔼,处事开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这期间,弗林尤其关心学校内有史以来第一位的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Joseph Foster 饰)。某天,詹姆斯修女(Amy Adams 饰)将唐纳德的奇怪表现报告给贝维尔修女。贝维尔认定弗林正与男孩发展不正当的关系,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制止。然而事实究竟怎样?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梅丽尔·斯特里普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梅丽尔·斯特里普

简评

{★★★★} 疑虑啊,疑虑。修女在疑虑,神父也在疑虑。他们在疑虑,我们也在疑虑。法哈蒂笔下的角色从未停止过疑虑,吕美特陪审团的12个男人也未停止过疑虑。从宗教道德到世俗道德,人与生俱来的软弱催生出的疑虑笼罩着或大或小的、不同准则下的生活中的无数困境。John Patrick Shanley用不祥的选景与镜头安置在电影的媒介里复苏了他自己格局极小、又仿佛大到讳莫如深的舞台剧。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去隐瞒,会疑虑;去谴责,亦会疑虑。因为到头来,没有人能够承受消除疑虑的重量。

人类的一切丑恶本性里,嫉妒是最可怕的,而与嫉妒不相上下的,是人心的偏见。梅姨刻画的固执守旧的修女角色代表了过去时“学院派”教会,而神父则代表了新时代“自由派”教会,能容纳不同种族,不同性取向,更人道主义,不以清规教条让宗教与其他社会主体形态进行隔离,而变得更好地融入,更人化不神化;片中的线索都讲的很隐晦,黑人小孩的母亲已透露孩童其本性,盲猜神父和小孩都是同性恋。本片实为宗教版(狩猎),只是拍的太过寡淡,其中神父牧师们与修女们用餐的镜头印象深刻,可能也有影射宗教中的父权制和“沉默”的修女女性角色的对立含义。另一个值得留意的镜头就是神父卸任后小孩威廉脸上不易察觉的笑意,性本恶的人物比校长修女那个角色更值得人警惕。

本来以为是一个揭露神父虐童的故事,没想到是围绕“doubt”来构建核心主旨,神父究竟有没有做过?这个点是开放的。信仰在人先入为主的偏见面前,毫无还手能力。我们doubt的,究竟是什么?梅姨的演技太好了,看了半小时都还没认出来,与唐纳德妈妈对话的那场戏直接把“doubt”拔高了一个层次,之前是单边对神父的doubt,之后就是“doubt”的多边呈现,它把道德伦理、种族关系、社会角色、权力结构一并通过这场戏托出来,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的命题,很容易勾住观众。霍夫曼对角色的诠释也同样出色。怎么觉得亚当斯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感觉

本片的舞台剧色彩比较浓厚,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场景当中用大段对白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至于这部宗教色彩较为厚重的片子可能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也是比较乏味无趣的,不过片中一大看点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对手戏,毕竟两个老戏骨这种正锋相对的飚演技确实是比较赏心悦目的,算是称得上巅峰对决同样也不为过

电影氛围和暗示安排得很好,大风预示暴风雨般的虐童事件到来,神父布道时候演讲的羽毛等于流言。梅姨质问神父那段的氛围营造得太好了,拉开窗帘让阳光变得刺眼,步步追问时的电话响起,AA的慌张手抖细节,还有神父狡辩的时候借口,Intolerance。吃饭的时候上层大鱼大肉,下层清寡素汤,也暗示了神父早就已经和上层打好关系。那个时代一手遮天,男人与上层达成了共识,女人的声音永远没办法盖过男人。教堂的保守派和激进派,借用为了孩子好却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利用孩子还未成熟的思想。对少数群体畸形的爱与关怀,母亲知道实情却抱着消极心态,只为了儿子心灵上的关怀而忽视他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这部电影最亮眼的一点是,真相似乎如此明显,但到结局也没有人知道完全的真相,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像修女James相信人心向善。

事件「真相」在《虐童疑云》里被明确且明智地处理成了一片留白。因为作者知道,恶魔并非诞生于教堂或者学校——它源自那些借权力来进行施暴的父母和家庭。权力在现代宗教语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庇护还是质疑?本片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辩论,伟大的「辩手」以他们各自无懈可击的辩词最终打个平手。但这正是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代表基督的神父和代表犹大的修女都只有发言权而没有主导权,所以他们只能在这个「去偏见化」的教堂里持续辩论下去。究竟《要或不要》相信,相信什么以及怀疑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表态。

只能说好莱坞能不能往回翻十来年看看,什么叫做好片子。故事主干简单到可以说没有剧情可言,但角色,情节,对峙都被包裹在厚厚的疑虑中紧紧扣题。这片子可以高举旗帜的地方可太多了,换到现在随便拿起一块就是zzzq招牌,然而本片并没有任何高声的呼唤,只是踏踏实实尝试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每一方都不完美,都会动摇,都有疑惑。

冲突猜疑贯穿始终,吸引人满怀期待看下去,随着双方斗法而左摇右摆,但到最后没说明真相,编剧有点shua流氓。“是新时代了”“关于什么?”“新人新气象”“日光之下再无新事”怼的漂亮。戳破的枕头如何?羽毛随风飘散无法追回。看,那羽毛就是流言。这世上总有你不知道的事,即使你确定,也是你一厢情愿,不是事实。最早贴过本片海报,忘了是不是二刷。

本片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两个提名,无一获奖)和改编剧本提名。大家都忽略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962年至65年正值梵二大公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正是时代变革,思想变化倒逼天主教会与时俱进的一次改革。这次会议之后,原先与社会逐渐脱节的教会重新获得了活力。而本片恰恰反映了变革的过程中,新旧思想的碰撞。此外还涉及人性的讨论。什么是有罪?疑罪是否从有?过去有罪,是否意味着现在依然有罪,即使其改过自新?本片留给观众许多值得自省和深思的问题。

剧情看似简单,情节却颇为扑朔迷离。面对疑云,是固守疑虑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还是疑罪从无证据万岁?面对一个看似开明暖心的牧师和一个固执强硬的修女,答案很明显。可是,每当想起那些被教会包庇多年侵犯无数幼童的恶魔,心里总会想,如果这时候哪怕有一个这样刻板的修女在坚守,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本片的时间设定是肯尼迪被杀后的第二年,人民对未来发展充满迷茫,面对着美国国内强烈的宗教信仰危机。探讨保守和开明两种不同的宗教观。英文名直译是怀疑,迷茫的另一面就是怀疑,当对未来产生怀疑时,自然就会处于迷茫的心里状态。全片讲述修女对神父人品的怀疑,最后自己的人品却出了大问题,修女和神父分别代表保守派和开明派,两种势力的争斗,虽然神父被迫离开,但神父的升职则是实质上的胜利。种族观和宗教观相类比。剧本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就在于,没有直接回答神父和黑人男孩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判断权交给观众

对于是否虐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最后一刻,女主角最后那一哭让这部电影上升到了一个不一般的高度。从上帝视角的我们来看,神父虐童应该是事实,但是修女却也没找到充分的证据,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固执感到悔恨,觉得自己可能冤枉了一个好人,神父升职之后,唐纳德一家失去了庇护,孩子在家在学校都会受到伤害,然而这样所谓的“庇护”又是如此邪恶的。神父虐童,换了个地方升职了,唐纳德一家无论是否受到神父的保护,都活在痛苦之中,而女主作为一个伸张正义的人却备受良心的折磨,或许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最后的微笑是这部黑暗的电影最后的一丝光明,而我只是一个语文不太好又啰嗦的观影者。

获得奖项

  •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Lead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最佳男配角
  • 第66届金球奖
    第66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第1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第1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获奖:电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电影最佳男配角 / 电影最佳女配角 / 电影最佳女配角 / 电影最佳表演
  • 第7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