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2007)

Freedom WritersUP:2021-11-06

《街头日记》(英语:Freedom Writers)是一部2007年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发行,李察·拉葛凡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执导,根据1999年出版的教育励志书籍《街头日记》(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原著改编。

自由作家

评分:8.6 导演: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 / 帕特里克·德姆西 / 斯科特·格伦 / 艾美达·斯丹顿 / 埃普利·L·埃尔南德斯
类型:剧情 / 传记 / 犯罪
片长:123 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街头日记
上映:2007-01-05
IMDb:tt0463998

剧情

本片描述一名菜鸟老师,艾琳·古薇尔(Erin Gruwell,希拉蕊·史旺饰演),抱着满腔的教育热忱,来到加州威尔森高中,第一个面临的挑战就是,接手学校被迫成立的种族融合实验班,一群年纪轻轻的高中生,却因为生长环境、家庭因素等等,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帮派牺牲者,没有人认为他们可以顺利毕业,甚至他们心中最坚定的信念是活到明天,最大的愿望是活过18岁。

来自中上阶层白人社区的古薇尔老师,不愿流于校方的一贯态度:只把教育当作一份可以领薪水的工作。于是主动了解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帮派、毒品、性、暴力充斥的街头战场,这群大家口中的「问题学生」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人给他们机会,古薇尔老师鼓励他们阅读并写下日记,倾听他们想说的,尽管校方不支持她的计划,她自行兼差筹募经费,买书给学生阅读,最后学生们一个一个的从黑暗的街头走回教室。

203教室的奇蹟正在悄悄的上演,老师的用心与无侮付出挽救了这些边缘的孩子,更进一步帮自己正名为自由写手。

因原著集结了150位自由写手的真实人生故事,2小时的电影无法将全部内容搬上大萤幕,阅读原著可以更深一层窥探,剧中学生、老师所面临的现实成长历程。

简评

看的时候还觉得情节比较俗套,直到片尾知道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时内心便有了异动。印象很深刻的情节是,被边缘化的学生们反问老师 ”你了解我们的生活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过今天,你觉得教我们语法和阅读有什么意义” 老师回答说 “如果你们放弃自己,那么假设你今天死了,你所有留下的就只有这张滑稽的肖像” (一张捉弄同学随意画的大头像)我当时就被这段对白触动了。我们身处的环境或许是无法改变,一切努力可能真的到头来毫无意义,但是若是放弃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

好优秀的切入角度,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写,记录,就这么简单。直到今天,想成为作家,记者,编剧,甚至一个自由人的第一步都是提笔去写,记录下发生的。老公和爸爸的角色完成了立场转换,真好,铿锵有力。人生路上不同步的两个人,只能分道扬镳。女主是想到就去做,老公是只敢想不敢做怕失败。但是用网上的话,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三年后你还是四十岁,那么三年后可以做建筑师不是更好?孔子说有教无类,现实怎么可能做到。教育真的太重要了。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她的孩子们。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冲击。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学习知识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变成了他们的天堂,变成了他们转变腾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圣洁土地。

两段印象深刻。一段是玩红线游戏的时候,彼时彼刻让全班的同学意识到原来他们的经历、创伤和痛苦是共通的,因为这些相同让他们开始凝聚在一起。另一个是爱林因为沉浸在教学中总是很晚回家终于有一天她老公受不了要离开(虽然跟主线剧情半毛钱关系没有),她们俩坐在桌子的两头,中间隔着红酒杯,一边是她追逐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意义导致暂时的对他的忽视,一边是他在婚姻中特别是爱林高尚的蓬勃的事业对比下,他感知到自己的无用、浅陋和自卑,所以就再也没法继续下去了。男人脆弱的自尊心的真实写照。

十年前所看。我在想类似的片子为什么总能感动一些人呢?也许是因为我们对那种神奇的教师都有一种幻想。这故事又是什么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里的主人公与《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两名老师一样,都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都面对一帮有些顽劣的学生(本片中的学生简直是渣子),最终都感化了他们,只不过一个用的是诗,一个用的是音乐,一个用各种活动而已。而现实中,这样的教师其实很少,他们只是体制外的孤魂野鬼,往往会在这个世界上被轻易抹掉,中外概莫能外。

校园暴力、枪击、种族歧视、流浪汉,我们那么清楚它们正在某些地方发生。这部电影很真挚,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不是不相信奇迹,这部电影确实有些理想主义。经历了十多年中国教育,我知道这种改变的决心和相信奇迹的信心很多教师都有,但是成功的往往屈指可数。我上过普通的班级也上过拔尖的班级,在普通班级里,总是看到一个一个年轻的老师逐渐被现实磨平了锐气,最终接受现实成为教育系统的养分。我理解,我也只能旁观,我所能做的就是做一颗专心发芽的种子专心成长的幼苗。作为家族第一个上了大学的人,无论如何我爱他们。影片中的老师非常可敬,尽管看起来像理想主义,但是那些自由作家们也创造出了奇迹。

根据真人真事拍的,必须全星。这样的好老师是稀世珍品,能碰上是天大的福分;一开始有点惊,时刻有生死斗的校园生活太吓人,校外生活同样充斥暴力;但随着老师慢慢了解学生,好几处令人热泪滚滚,当问知否大屠杀,只有一学生举手,问有否被枪击过,全班缓缓举手,问有没有亲友被杀,全有;在“为改变祝酒”的新学期开学仪式,一流离失所学生流泪说,班级是家,无论如何要回来;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时,每人进门随机抽一卡片,上有一孩子照片,参观者可去馆内机器上插卡获取信息获知最终这孩子幸存与否;最后把藏匿安妮日记主人公的房东请来学校对话,令人感动。。。老师选的演员很棒,英气硬朗不失优雅,每套职业装都大方好看。

又是一个好莱坞童话电影,传统白人救赎。故事虽说是基于真实事件但是电影却假到我几度尴尬。每个人物角色都太单调十分平面化。死亡诗社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因为这个电影全是由白人男性来讲述的,而白人男性的思考与经验理所当然等同于全体人类的思考与经验,所以大多数人都可以不带种族、性别、地区而做出纯哲学理论式的讲述。但是自由作家这个电影的背景太复杂,思想性太强,纯好莱坞梦幻煽情的叙事手法、用单纯无知的善良来攻破黑暗现实以及完美结局的电影公式真的难以适用。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多族裔地区的高中,那里的人们按肤色结成帮派,每一天,街头战争在各处上演,那里的孩子只想活着。美女教师爱琳在遇到资金和校方等重重阻挠,仍就想方设法,用心引导,用爱和执着去感化,她坎坷却不畏艰难的努力,融化了孩子们的恐惧,灌输了勇气、正义和爱,教会了他们种族和解,学会自立,最终步入正途。大爱无疆,结局是美好的,只是代价太大了点,事业家庭终究难两全,遗憾没遇上能与她并肩而行的人。想起了张桂梅,也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死亡诗社》等等,但那些影片涉及到的是个人问题,而本片中表现出来是那个时候的社会问题,恐怖的种族阶层间的暴力。,想起了《百万美元宝贝》。日记已经三十多年不记了,或许也应该去读读《安妮日记》。

不要让自己成为系统的一部分,而是针对当下的局面做出最合适的努力,想要做的就要想方设法让它发生。但凡好的教育电影,好的老师,一定不是最循规蹈矩,最顺应教育系统的老师,一定是因材施教,一定有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但不得不说,现实生活里,这样做并不容易,向这些师长致敬。电影里有两句话我很喜欢:1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秘书、家庭主妇或青少年,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给一间小黑屋点上一线光亮。2 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在学校才对,在一切坏事没发生时,把孩子们教育成正直善良的人。

.13,今年第十四号台风“灿都”来临前夜,看完这部电影。在今年3月国教院买的《当教育遇上电影》中应该也有提过,讲述一个新参加工作的女老师,凭着一腔热情,改变了“问题班”的“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成长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即使生活中有种种的不如意。而只要用心用情,其实不在教龄长短,每个老师都可以做点亮他人生命的好老师。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多感动。为坚持梦想,为坚持付出努力,改变这个世界,那怕只改变一个教室的好老师点赞。田艺苗在教师节当天的公众号推荐的15部电影,到目前为止已经看完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是要抽出时间,一部一部看完,再推荐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一起来改变一些什么。

在最初的记录中,我们很难看到一般人所能认可的价值观,因为这群孩子从小便被灌输了一个思想,“你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能做的要么就是苟活着,要么成为暴力的帮凶,直到遇见艾琳,孩子们才想明白一个道理,或许不成熟的岁月有时难挨,面对成长的痛苦有时只能忍耐,但学会了思考与拼写,会发现日记除了能装载烦恼和困惑外,还能帮助我们找寻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正是凭借这一丝光亮,老师带领学生们冲出逼仄狭窄的困境,抵达曾经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