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横飞百老汇(1994)
《子弹横飞百老汇》(英语:Bullets over Broadway)是1994年的美国喜剧犯罪电影,由活地·亚伦执导, 尊·古锡、黛安·韦斯特、珍妮佛·提莉及卓斯·柏米泰利(英语:Chazz Palminteri)等主演。
评分:8.4
导演:伍迪·艾伦
编剧:伍迪·艾伦 / 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
主演:约翰·库萨克 / 黛安·韦斯特 / 詹妮弗·提莉 / 查兹·帕尔明特瑞 / 玛丽-露易丝·帕克 / 杰克·瓦尔登 / 乔·维特雷利 / 罗伯·莱纳 / 崔茜·尤玛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哈维·费斯特恩 / 丝泰西内尔金 / 玛尔戈扎塔·扎亚茨夫斯卡 / Charles Cragin / Nina Sonja Peterson / 埃迪·法可 / 黛比·玛扎 / 布莱恩·麦克康纳契 / 托尼·西里科 / 维克托·科利采奇奥 / 路易斯·艾波利托 / 吉恩·坎菲尔德 / Peter Castellotti
类型:喜剧 / 犯罪
片长:9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子弹穿过百老汇 / 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上映:1994-09-06(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109348
演员
- 尊·古锡 饰 David Shayne
- 黛安·韦斯特 饰 Helen Sinclair
- 珍妮佛·提莉 饰 Olive Neal
- 卓斯·柏米泰利(英语:Chazz Palminteri) 饰 Cheech
- 玛莉-露易斯·帕克 饰 Ellen
- 杰克·瓦尔登(英语:Jack Warden) 饰 Julian Marx
- 乔·维塔瑞利(英语:Joe Viterelli) 饰 Nick Valenti
- 罗伯·莱纳(英语:Rob Reiner) 饰 Sheldon Flender
- 特蕾西·厄尔曼 饰 Eden Brent
- 吉姆·布洛班特 饰 Warner Purcell
- 哈维·菲尔斯坦(英语:Harvey Fierstein) 饰 Sid Loomis
- 斯泰西·内尔金(英语:Stacey Nelkin) 饰 Rita
- 艾迪·法柯 饰 Lorna
- Benay Venuta(英语:Benay Venuta) 饰 Adoring Theatre Patron
- 黛碧·梅瑟(英语:Debi Mazar) 饰 Violet
- Małgorzata Zajączkowska(英语:Małgorzata Zajączkowska) 饰 Lili
- 托尼·西里科 饰 Rocco
- 托尼·达罗(英语:Tony Darrow) 饰 Aldo
电影以1920年代的纽约市为背景,描述一名年轻剧作家为了能在百老汇发表作品,决定接纳来自黑手党的资金,却发现这不但未解决困难,反而令到更多问题接踵而来。 本片被提名七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原创剧本奖,导演奖。黛安·韦斯特在此片中的演出大受好评,亦因此赢得金球奖最佳电影女配角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获得奖项
- 第52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1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获奖:电影最佳女配角
提名:电影最佳男配角 - 第10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编剧 - 第5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Original / 最佳原创剧本
简评
话唠导演的片子,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连原本寡言冷酷的保镖在掺和了剧本创作之后也变得话多起来。这样说并无贬义,反倒是想起最开始接触写剧本的时候,被告知要在故事里安排性格迥异的人物,甚至会为了表现一个人的冷酷,而刻意地让人物少说话。现在想起来,那种故作冷漠的样子,难道不就像片中保镖对剧作台词的评价,“说得拗口又不合实际”吗?以及,越来越觉得,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拍自己熟悉的东西,在台词设计、人物塑造上所能达成的效果,真的很好,为了让自己显得什么都能做而什么都去做的行为,放到以后基础扎实了再去尝试就好。
再一次看真的好喜欢,第一次看只是单纯看剧情觉得荒诞,第二次感受到了里面人物的完满和特色真的登峰造极。Cheech的天赋和机制的态度情理之外意料之中。伍迪艾伦也喜欢契诃夫,连夸自己的主人公都cue到了好多次契诃夫,难能的是戏剧出家做电影导演台词和调度竟然变化得如此自然和生活化。如果说伍迪艾伦后来的《午夜巴黎》、《开罗紫玫瑰》这些片子是在表达导演奇思和伟大概念,那《子弹横飞百老汇》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塑造典范电影,每个人物都奇特且真实饱满而膨胀,故事与人物关系拉扯脱俗,对白酣畅。是作为一个故事片最顶峰的片子,不依靠任何概念的片子。里面的许多台词我很喜欢。【要知道天才和人是不一样的。从前我很喜欢拉手风琴,我日以继夜地练习技巧,我有个朋友是这方面的天才,他仅仅拉了一个音我都感动流泪了】
刚好最近在写伍迪艾伦的论文,不禁感叹他的高产且高质,以为早期的电影还没形成他极富特色的风格,没想到已经能在电影的很多个地方看到导演的影子了。不太讨喜的女主角,极富冲突的故事性,知识分子气质的主角,神奇的是电影里的故事都发生的太make sense 了,虚伪的作家和写手黑帮,黑帮因为无法忍受聒噪的女主毁了自己的艺术杀了她,黑帮小哥又被误以为偷情而被杀,黑帮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剧作家终成最后赢家。电影里的剧作家为了把故事讲得通反复调整情节,仿佛是导演本人为了让故事讲得通不停创造新的矛盾冲突修改人物角色一样
艺术家能创造出自己的伦理观。混乱的黑帮和一心艺术的中产阶级编剧构成的百老汇背景荒诞讽刺喜剧。黑帮男为了艺术杀人,编剧最后反而维护大佬情人演技,别人的再创造反而使他能够与仰慕的著名演员恋爱。调侃“艺术”,解构“艺术家”。“枪声是对中尉战争创伤的体现。”有戏中戏但重点在戏外。到了末段David、演员的经历甚至与剧本近似了。角色对话非常有趣,不喜欢这个结局,有些平庸化和糊弄了,一下子让前面的戏讽变得不够力度,期待悬空了。
伍迪艾伦对自己最熟悉的戏剧的一次精妙绝伦的解构和反讽,舞台剧风格的手法模糊了戏中戏与现实的边界,鲜明的人物特征、疯癫般的形象塑造使影片具有极强的荒诞感,对戏剧界现象的嘲讽尖锐有力,絮絮叨叨对白的灵巧设计进一步加强了幽默感与意象内涵,马不停蹄的剧情节奏中诠释着隐喻味十足的黑色幽默,并实现了银幕内外的互文,在这个元素丰富的故事中,戏剧绝不是唯一的方面,伍迪艾伦对爱情、自我认知、天赋才能的诠释也颇有见地,使其具备了多样的解读空间。约翰·库萨克被女友发现移情别恋的时候,我瞬间跳戏到《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没想到他又演了一个不够专情的自命不凡的男人。詹妮弗·提莉那个角色真有种脑干缺失的傻缺美。
从主角开场第一句咆哮“我是个艺术家”,到结局他终于放下担子对女朋友说“我不是个艺术家”,他终于意识到真正让他固步自封的是缺乏生命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他无法写出好本子而奇契可以。这让整个故事都在围绕讨论着一个哲学观点就是“Life imitating art”。而另一方面所有的后台又尽显了百老汇行业的百态,资方的控制,如何哄大明星,创作者和市场之间的绞杀,说真的伍迪艾伦有的时候认真的去聚焦一个命题要比老是消费自己的焦虑要出色得多
伍氏风格,前后会呼应,中间则让导演大开脑洞,伍迪本人没有加入电影,把整部片还给了戏中戏和关联的主题是明智的选择。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是爱这个人,还是爱艺术家?搞婚外情还要理论介入,大谈建构自己的伦理观,批判和讽刺也是很到位。想想也好笑,最伟大的反而是小混混,算是彻底的为艺术献身了。最终影评一方面讽刺了艺术评论者,另一方面也点出,往往艺术的创作和伟大来自于一些巧合的碰撞。整体来说,各个角色的演技都非常出彩,演技水平之高看伍迪电影相当过瘾!
伍迪艾伦真是一个宝藏一般的剧本创作家,这部电影的剧本完成度让人惊奇,剧情流畅无比,人物个性鲜明,故事穿插了很多小幽默但却无比的合理,影片有趣却不失逻辑与深度,伍迪艾伦的编剧才华真是没得说,看他的作品总能找到许多的小惊喜,似乎很难对他的剧作感到沉闷,非常厉害。本片不仅剧本很出彩,整体的美术也达到了很好的水平,很喜欢这部作品。伍迪艾伦的剧作都少不了演员表演的支撑,这部作品也是一样,演员的整体表现很出彩,群戏非常精彩,戴安韦斯特这个表演比她第一次得奖的表现还要好很多,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个表演,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整部电影的群戏是个很大的看点
“我会爱上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男人,但我不会爱上一个不是是真正男人的艺术家。”伍式戏剧,一出手便知功力。台词颇为辛辣地讥讽着这片浮华遍地的百老汇名利场,当人卷入其中时不会被异化是不存在的,更何况是一位位饱含理想的艺术家们,藏在每一项成功背后的实则是艺术家自我对生活的妥协。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巨大的名利诱惑比不上落到小处的现实幸福,爱艺术还是爱男人本就属于矛盾小资阶层的永恒托词!
很多人都在公开或暗地地创造自己的道德准则,区别只在于,真正的艺术家是为了艺术,而其他人则是为了虚妄。短短90多分钟里,伍迪·艾伦就完成了对于艺术创作的解构和对艺术家为何的论证,情节还相当生动有趣,可见叙事效率之高,而且标志性的戏谑底调中还包含着真实的困惑,天才保镖和过气女明星的人物设置也实在精彩。不过遗憾的地方在于,整个故事的布局和推进还是有些闹剧倾向,特别是作为叙事核心的话剧内容没能得到稍微具体的表现,使作家的局限和保镖的天赋无法落地,使影片缺失了一些真正的尖锐和力度。
“我不能这样生活翻来覆去的例行公事。日子就像融化的赛璐珞胶片一样混淆在一起。就像一部扭曲而毫无意义的电影。”当一个人的灵魂被艺术点燃的时候,那ta多半离疯子不远了。于是大佬命令保镖保护的女人,因为她演技太烂,“你不觉得她的台词说的让人想死吗?我不能让ta毁掉我的作品。”于是杀了他。伍迪艾伦用高级幽默的小邪恶赤裸裸讽刺资本主义市场为了拉拢投资人而破坏掉了艺术作品生命力的行为。
由于电脑卡顿,这部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依然是老伍迪的旧情调,了解伍迪电影的朋友们都非常熟悉,进入的过程也很自然。一切都是老套路,这音乐、这氛围、这感觉,一看就是伍迪·艾伦的作品。这部片依然着眼小人物的悲欢,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解、死亡与救赎,都仿佛是在上帝视角下发生。最后依然是皆大欢喜,除了在一开始就与这一切极不和谐的黑帮老大情妇与马仔二人先后毙命。作家也完成了自我发现,同时也找回了爱情。在欢快的爵士乐下,百老汇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人们继续听音乐、喝酒、欢笑、高谈阔论,庆祝一场演出的成功,仿佛这一切从未停止,生活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这个城市的故事永远都在发生。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