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劳伦斯(2012)

Laurence AnywaysUP:2021-06-11

双面劳伦斯

评分:8 导演:泽维尔·多兰 编剧:泽维尔·多兰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 / 苏珊娜·克莱蒙 / 纳塔莉·贝伊 / 莫妮亚·肖克里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68分钟地区:加拿大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永远的劳伦斯 / 愈伤愈爱(港)
上映:2012-07-18(法国)
IMDb:tt1650048

双面劳伦斯简介

“天空是我们的边界。”弗蕾德(苏珊·克莱门特 Suzanne Clément 饰)这样告诉那些好奇打探她对男友劳伦斯(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变性有什么看法的人。那是1989年,她相信她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只是无论弗蕾德还是劳伦 斯,都要用近十年时间发现,真正手足无措的是他们自己。电影以闪回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女人同她的变性男友之间跨越世纪的情缘。对劳伦斯来说,变性是生存的前提,是令他在水底闭气30年终于呼吸的第一口氧气。然而劳伦斯只是决定了自己的性别,他没想过变性后的人生,他更没有想过,要用十年来验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恋人——弗蕾德的感情。
  《双面劳伦斯》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也是多兰从影以来最富野心和史诗风格的作品。与前作相比,本片不再带有那么强烈的自传色彩。然而多兰巧妙的从特异边缘角色身上提炼出人类感情的共性——那些热恋、争执、动摇、变质与重构背后的内核,从而让主题回归到自己最得心应手的“多兰美学”:信仰和追逐那些“不可能之爱”。《双面劳伦斯》入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该单元的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年度酷儿棕榈大奖。

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泽维尔·多兰 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最佳女演员苏珊娜·克莱蒙 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电影泽维尔·多兰

简评

双面性别者从男性蜕化为女性的十年之路,从被排斥的异类至迎来新千禧年改变。粉砖,叩活藕断丝连的眷恋。她,始终爱他,却无法爱没有它的她;灵魂吻合,躯体相斥,分道扬镳,人生若只如初见。洒脱飞扬,浪漫洋溢,真实触动,高度共鸣,以酣畅淋漓的怒喝宣泄尽情绪和内心。始终如一的绚烂色彩、晃镜慢镜、诗意幻象,意识流情节,透彻情感流露,犀利吐槽和聒噪争吵,音乐融入摇滚、合成器流行、Techno、古典等呈现出新高度,多兰原来还是个古典乐迷!天马行空、梦幻唯美、独树一帜的天才多兰美学目眩耳醉神迷!漫天彩衣倾洒配搭Moderat触电般Techno掀起浑身极乐和颅内高潮!多兰的帅脸惊鸿一瞥!和《妈咪》男主竟然有客串![.27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看的,.16影院重看重评并组成LGBT电影节,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在家门口大银幕看偶像多兰的片!TAT]

女装后女主好看唉。电影在叙事、色彩、剪辑等各方面和女主的性格很相配,洒脱、坚定、无畏。电影的一个优点是,有时候他能够单纯的将某些问题拿出来呈现并供观众思考,而不是在被提出来之前就被社会伦理道德和舆论一棍子打死。反思我们自己,不提变性这种如此“引人议论”的话题,即使脱离社会所规定的条条框框一点点我们也轻易不敢做,自己不敢做,对于那些敢于做的人来说,还是从心底里羡慕和佩服他们吧。另外,女主好看,我们会对他投以敬佩等情感,但是如果女主不好看呢,毕竟现实社会哪有那么多好看的人,如果导演找的演员没有那么好看,大多数人还会报以正向的感情么,更何况在现实中如果自己身边有,即使我自己,我也不知道,我会怎样的反应。还是应当不断的反思自己吧,也希望世界能够更加宽容和包容吧。

8/10。第五部Xavier Dolan,既是多兰野心最大的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从本片可以欣赏到最极致的多兰电影美学,大量的对称构图、几处框式构图点睛,近景,慢镜,芸芸众生注视镜头的蒙太奇,跳切慢镜头,室内如瀑布般的倾盆大雨,漫天飞扬的衣物和枯叶,有效调动观众情绪的配乐,不论是电子、古典、摇滚或是流行,还有那迷人的配色和服饰。(.长发的Laurence确实有一种雌雄同体的美。)

真好!影片雖長但是勞倫斯化蛹成蝶的一生真的太有戲劇性了。看他第一次穿女裝時緊張地不敢大聲呼吸,看著走廊里的步伐越發堅定為他開心。他們倆私奔去黑島的畫面真的好美,天上掉下的衣服都是重逢的喜悅,是深藏在內心多時而迸發的情感。比起男主我更喜歡Fred,敢愛又敢恨。沒有誰的人生會是完美的,可能擁有遺憾才更值得銘記。片尾的《Let's Go Out Tonight》好美5555

一个当年23岁的小导演,能掌控了一部近三个小时电影的全部,难能可贵。被笑称是“戛纳的亲生儿子”也是有道理的。喜欢影片里的服装、布景和色彩,很考究,也是导演的风格。男主角,举手投足都拿捏得刚好,从性别认同初期的慌张,到面对“鄙视”的驾轻就熟,令人信服。女主角,表演到位,对于伴侣的巨大改变时,内心的无所适从,也是让观众感同身受。故事虽然有些冗长,但相较于自我认同的过程来讲,还算是合情理的。历经30年,终于认清自己性别的错位,才是确实的深思熟虑。其改变过程,对自己和相爱的人所带来的巨变,是不出所料的挣扎。导演小小年对于人性的理解让人欣喜。愿意拍成影片,给人启示,供人探讨,显示出深厚的思想。

这部电影美的像是装饰艺术,从美术、服装到角色的造型,看着那些华丽的墙纸、服装的搭配和演员的发色、小配饰,这简直就是一场颜色的盛宴。看着弗蕾德后来的丈夫打的那个小领结吧,你不得不说整部电影都基爆了,多兰再次集剪辑、服装、编剧和导演于一身,其实他完全有能力可以跨界去做时装设计和室内设计了。整部电影到处充满着美感,特别是那些超现实意境的慢镜头,简直太唯美了。

多兰讲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在自己偏执面下,活了三十多年后想要寻回真我的,喜欢普鲁斯特的文学青年;一个是渴望爱与被爱,为所爱之人敢于挑战一切但又赢不了自己的,喜欢美国纽约的摄影师。“变性”只是一个幌子,多兰在十年跨度的人物变迁中,在个人化的镜头语言和超现实的拍摄美学里,讨论和影射的还是那种对于所爱却不能爱之人的纠葛盘结和一声叹息。“谁让我们最不爽”的list还在,我为你写的诗还在,你房子那块被我漆成粉红色的砖块还在——我还叫劳伦斯,你也依然是弗莱德,所以,我们的爱也还在。。。

关于性别认同。劳伦斯提出一种可能,爱情可以超越性别,超越承载灵魂的肉体直达内在,真正的精神之爱。但是弗雷德尽管爱着劳伦斯的内在,但她的肉体需要一个男人,她无法做到超越对于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她爱他,但是他们永远无法一起正常的生活。影片出现大量表达凝视的镜头,很微妙的体现那个年代那样的国家对于特殊群体的态度,认为应该要试着去接受,但出于本能的好奇排斥。

多年的爱人突然告知自己是跨性别,可以挖掘的戏剧情境那么多,男主(表演看起来只是个异装癖)对于性别的困惑浅尝辄止,随后十分轻松地出柜了,身边的关系对他没有造成任何阻力,最大的挫折就是学校谨慎地,充满关怀的开除他。女主方面,本来可以写很多关于爱的边界的问题,她纠结直至接纳过程,或者包容之下隐含的自身的拉扯,都比她突然离开又和旧情人劈个腿好得多。重逢后的戏比前面还无聊,吵的内容不管哪种性取向都会吵,独特性的设计微乎其微,让我看完整部电影只记得有两个很吵的人、、

这部片很年轻。电影一开始的节奏就很吸引我。一幕幕画面横移,众人的目光仿佛都在注视着镜头。其实都在注视劳伦斯。电影的音乐从始到终,结合每一段的情绪,都超赞的!色彩的营造也很绝,特别是各类色温的交替和对比,让每个画面都没有被浪费。故事的结尾,展现了小佛和劳伦斯的初次见面,定格在已经很远的过去了。她说她叫劳伦斯·安利亚,但她永远是劳伦斯。

相比较本来应该是重点的劳伦斯来说,女主的心路历程反而更加完整和细腻,所承受的压力和矛盾也更大一些,即便她并不是当事人。劳伦斯的设置很有意思,他想要换一副身体就如同换一件不合适的衣服一样,灵魂始终如一,但这件衣服原来对生活对爱情有如此大的影响,而劳伦斯则将外界施加给他的压力用爱情的名义转嫁了一部分给女主,爱情可以超越性别吗?可以只谈爱情不谈其他吗?答案无关乎对错。镜头不错,剪辑差些,不太喜欢这个美术,个人觉得音乐更好些。总体来说有点失望。

【7】不是在拍性别和议题,而是在拍一种情绪和关系张力。它有种魔力,延续《我杀了我妈妈》那种风格让电影呈现若干个碎片,最后拼凑在一起却后劲十足。每段经历的每段过程都能形成一击,或者放空,或者重创。这个电影的议题与美丽不是在波尔身上的,而是在小佛身上的,他们就如同嗑药一般,他们只是慰藉情感,包容性爱与自由。但如同这个电影的篇幅一样,你不可能指望他们断药后能靠后劲drama这么长。天才想法是有的,可能不纯粹罢了。

获得奖项

  • 第3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15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15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提名:Best North American Independent Film
  • 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加拿大电影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同志棕榈奖 / 一种关注-最佳女演员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同志棕榈奖 / 一种关注-最佳女演员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3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3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加拿大电影
双面劳伦斯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