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沙漠(1964)

Il deserto rossoUP:2021-08-02

红色沙漠

评分:8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托尼诺·格拉
主演:莫尼卡·维蒂 / 理查德·哈里斯 / Carlo Chionetti / Xenia Valderi / 里塔·勒努瓦 / Lili Rheims / Aldo Grotti / Valerio Bartoleschi / Emanuela Pala Carboni / Bruno Borghi / Beppe Conti / Giulio Cotignoli / Giovanni Lolli / Hiram Mino Madonia / Giuliano Missirini / Ivo Scherpia
类型:剧情
片长:117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土耳其语
影片别名:红色荒漠 / Red Desert
上映:1964-10-29(意大利)
IMDb:tt0058003

红色沙漠简介

意大利北部工业城市拉文纳,无处不在的工厂噪音、被污染的河流、荒凉的郊外、冷清的街道,一片人间炼狱的模样。远处,一个身着绿衣的年轻女子,在巨型高耸的烟囱和吞吐着迷雾的管道中驻足。在这污浊荒废之地,她显得烦躁不安又神思恍惚。原来这个略显神经质的女人朱莉安娜(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的丈夫正是这家冶炼厂的经理乌戈(卡洛·吉奥内蒂 Carlo Chionetti饰)。乌戈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同事科拉德·泽勒(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饰)。两人相互吸引,朱莉安娜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与泽勒发生了肉体关系。渐渐地,她发觉自己已经难以同丈夫和儿子恢复以往的亲密感情。泽勒对她的感情,也依旧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这条淌满血的红色沙漠,是机器工业时代将人性摧残得无以复加的血淋淋的荒漠。
  这部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的他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荣获1964年第2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影片用极为大胆的色彩,描绘出一副野蛮的工业社会对人类精神的压抑和异化之景。作品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使得影片得到两极化的评价。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简评

一开始女主人公的深绿色衣服和希区柯克的《眩晕》异曲同工。这部片里最显眼的就是用超级浅的景深营造出的仿佛隔绝于世界的模糊感,在构图上配合前景模糊的构图元素挤压着人物,或是模糊背景的人群,营造一种另类的空镜头。色彩上则呈现出梦幻迷离的印象派特色,特别是在片尾的跳跃的性爱场景里,用极近的摄影距离和极短的焦距将二人最激烈的翻滚表现为一片模糊的肉色。空镜头和长镜头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起到主观镜头的作用,一次是在男情人给工人开会的结尾,一次是在女主角讲述故事时,来表现人物思绪的游离和放空。大段的沉默、空旷的街道、恼人的噪音以及大量大景别的空镜头、长镜头、雾、浅景深很容易营造出安东尼奥尼片中惯常的超现实时刻,比如码头雾中并排呆滞站立的四个人,以此来表现一个异化的疏离的外部世界,以及脱线中的我们。

有别于大景深和堆砌视觉元素的表现方法,安老简化了景框内的视觉元素,通过简洁锐利的构图、环境本身的意义和角色与环境元素的位置关系传达出与主题有关的感情的碎片,展示角色内心的情绪,并暗示角色之间的关系。安老的影片向来重视视觉语言而淡化剧情,或者说通过他电影的视觉语言本身即是情感的寄托点。她渴望的理解和安全感都最终无果,仍然继续接受冷漠和折磨。无处不在的红色,永远阴沉暗淡的天气,单纯泄欲的聚会,阴影和角落反而成了获取安全感的地方。巨大的机器、轮船和高架塔产生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层层叠叠的管道将人囚禁其中。虚化失焦的画面外化出内在的抵触和空虚,人类间的无法理解、缺乏沟通在任何时代都是冲突和悲剧的根源,与其说工业化社会隔断了人的情感,不如承认是冰冷高效无情感的工业机械正好适用于表现人类心理的荒芜。

安东尼奥尼是那种表面上会让人望而却步的导演,虽然实际上也是如此。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个孤僻的现代人,游离在工业的时空当中,但他的电影又是那么新潮,“枯燥”出一股宁静的震撼,这部《红色沙漠》是一曲工业电子乐,造型与色彩都指向人们对激情的追寻,大家坐在房子里,做游戏,递柴火,工人们问询着工地的娱乐活动,故事里的小女孩向往勇敢的船和世界的歌唱,主角的神经质,最后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渴求,所以这部电影更像是最高形态的《梦之安魂曲》,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可以放空,沉思甚至是睡眠。我还想到现在已经上班的朋友,工作及其同事间的交往成为他的全部,由于他没有爱好,所以下班后的生活成为了极其枯燥的想要找寻依靠的精神迷茫。现代人似乎大多数都陷入了沙漠,红色的激情也慢慢淹没在沙漠当中

安东尼奥尼无论拍得好不好大抵总是无聊的,哪怕不全片无聊也会在某个场景让你突感疲惫。本片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主要在于对色彩的表现性的运用,虽然安东尼奥尼一贯的抽象空间构图倾向依旧明显,但总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影片频繁运用虚焦和浅景深来凸显女主角与周围的隔阂,环境音效的放大与其对人声的遮盖也表现出庞大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压迫与侵蚀。问题在于,过于强调内在冲突导致外在动作与目的的匮乏使本片即使在小情节作品中也算沉闷至极,而且把人类精神的荒芜简单寄希望于复归自然是一种毫无意义且粗暴的想当然。最后,这些人物真的太无聊了,关键是这个故事也太无聊了……

从烟囱里喷出的黄色有毒烟雾、河流里无处不在的油污、能够将人吞噬淹没的霾、一刻不停轰隆作响的工厂,是现代工业文明极具视觉压迫力的表征。人们依偎在海边的红色小屋里,在这里,欲念无处遁逃:爱欲、xing欲、口欲,交织着构成这个隐秘封闭的狭小世界。间歇的汽笛声、婴儿的哭闹声别有意味地打破此刻的和谐。当跨出这个场域,人的身体连带着心都变得冷、冷漠,支撑小屋的木板被暴力拆掉,壳内的空虚被众人注视着,灼烧着。“汽车”本身就是现代工业极具代表性的产物,被设定为遭遇车祸的主人公再次开着汽车驶向海的变化,发现无路可逃,绝望将她再次吞噬。活在梦中的她悬浮着梦呓,被红色沙漠逐渐淹没。现代工业是导致人精神异化的根本原因吗?或许工业文明的到来只是暴露人们内心荒芜的契机,在无人知晓的时刻,精神领地早已如沙漠般干枯。

.19 意大利大师展。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便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榜样,4K修复的确是视觉享受,色彩的醒目与音响的单调将女主人公的歇斯底里带入一种经验之外的范畴。换言之,影片的目的并非要弄清女主人公内心的秘密和引发焦虑的原因,而是在于这一情形本身,即从大他者那里得到最终确认的不可能性,正如拉康将主体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剩余物一样(有趣的是影片中的人物也提到了语言的局限性)。在安东尼奥尼这里,性总是缺乏意义的,它并不表示着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而是恰恰处在关系和联通的对立面——性代表着语言结构的缺失和意义的不可能——人们在性爱中失去了建立关系的能力,也昭示着一个个臣服于工业机器所代表的技术理性下的贫瘠个体的诞生。

影史经典妥妥的一部文艺片,没有很强的剧情冲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作。导演似乎想营造一种心理层面的对于环境,社会现实如何对于人的影响,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抨击,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色彩和声音的表现,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下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物的压抑与精神的恍惚表达的很到位。性的需求仅仅将眼前苦闷的现实代替,而复归生活,女人身上那一抹绿色依旧融入到那灰色冷酷的钢铁之中。而红色沙漠究竟是什么?是恶化的自然环境还是人们内心激涌的躁动与空虚?还是女主故事里乌托邦里那红色的沙滩。看得太浅,后续再去理解。

在三种视觉的博弈中,圆而镦粗的(工业)征服了绵延而无限的(自然),方而冷静的(文明)驾驭了圆而脏粝的,衔住了千吨黑炉的窗框才因此假借原始剥削的淫威昭显文明构图的压迫。这是一片红色沙漠。方而烦乱之物(线条, 栏杆...)总横陈在人物虚焦的前景,失去了黑白打光之便后依此展现人的疏离(及安哲般的大雾),只有谈真心时素色背景纯化主体性..却又如同对空自吟。噢!可怜的朱莉安,天涯海角的航帆曾给你港湾的幻象,你渴望融合的心歌尽染天地本身以及某一、所有礁石的缺隙,表象的世界却无动于衷;儿子自在快活不需要你,你却需要把无处安放的怀抱投注于这个小家伙;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到底为什么伤悲也完全无法言说,现代性的歇斯底里才到了它最恐怖的时刻。朱莉安,在你扑向火一般的世界前,你的比翼鸟已经死于法国南部时间9点,她与你的容貌一样。

关于人性道德,与工业污染的批判。海边木屋里,百无聊赖的人们的狂欢,被一艘突如其来的游轮所打破,游轮代表的是工业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城市污染议题,被安东尼奥尼“互文”进了亲密关系的搭建,妻子与丈夫,妻子与儿子,周遭环境的改变,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以及精神状态。片中女主,强烈的道德感约束,最终沉沦于婚外恋的出轨,安东尼奥尼似乎带有着极强的反资本主义创作动向,资本化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个人道德的滑坡,女性内心的原始欲望,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不可控的原始欲望,被激活,被外溢;安东尼奥尼无疑站在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进行了现象呈现,不批判,但背后的工业体系,环境污染,工人罢工等问题,还是表现出了极其鲜明的创作态度。

去上海看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很多人迟到,玩手机,电话响。电影很喜欢,没有觉得很闷,红色是欲望,也是吞噬一切的恐惧,蓝色是自由,是深渊,更是无可摆脱的孤独。作者借精神错乱的女主视角,讲述了每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即便身边有亲人,依旧是恍惚,孤独。或者说这种迷茫是跨时代的。很喜欢红屋子的戏份,每个人心理活动细微有趣,随着一脚蹬开,逐渐按捺不住的情欲通过暴力宣泄。还有大雾那里真是棒。丈夫有责任心但是忽略情感慰藉,工程师只有情感和性欲满足但是没有真正拯救女主的决心。镜头很美,女主的双眼实在太迷人了。本以为女主会活不下去,还是坚持着,像我们一样,迷惘地走着。红色的沙漠,精神的漩涡。

以一个女人的精神状态和混乱的心理波动作为核心内容,敏感准确的再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安氏把现代人的心态和现代工业文明一同呈现,思想指向从而也更加明确,造成人的情感荒芜如沙漠一样的原因可能就是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导演对现代文明的高度质疑。安氏在该片中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色彩在影片中似乎不只是自然色的再现,更多的具有了主观性和情绪性,他用色调来传达人物情绪,营造影片氛围。影片的画面构图充满张力,有着浓浓的抽象派绘画的意味,突出了女主角混乱的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同安氏一贯的风格,演员的表演是模糊的、中性的

无论影像层面还是莫妮卡维蒂的表演都有很惊人的地方,但的确是一部容易让人睡着的电影,建议精力充沛时观看。现代工业一方面对环境大肆破坏,永远阴沉的天空,不曾散去的大雾,肮脏腐败的河水,堆积成山的垃圾,触目惊心;一方面将人心腐蚀殆尽,女主的恍惚,惊恐,冷漠,疏离,分裂,自我人格认知的缺失,其他角色的放荡,戏谑,空虚,堕落,无所事事的消遣与寻欢作乐。红色沙漠是工业所铸就的血淋淋的沙漠,是人精神上的一无所有的沙漠。莫妮卡维蒂既是导演表达自我的绝佳载具,亦是一个极具能力和天赋的优秀女演员,红色沙漠无疑是她一次淋漓尽致的精彩个人秀。

获得奖项

  • 第3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3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New Cinema Award —— Best Film / FIPRESCI Prize / 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