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抉择(1982)

Sophie's ChoiceUP:2021-09-28

《苏菲的抉择》(英语:Sophie's Choice)是1982年美国电影,由梅莉·史翠普、凯文·克莱、彼得·迈克尼科尔主演。艾伦·帕库拉执导并改编威廉·史泰隆(英语:William Styron)的同名原著小说。

苏菲的抉择

评分:8.4 导演:艾伦·J·帕库拉 编剧:威廉·斯泰伦 / 艾伦·J·帕库拉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 凯文·克莱恩 / 彼特·麦尼科 / 丽塔·卡琳 / 斯蒂芬·D.纽曼 / 乔什·莫斯特尔 / 罗宾·巴特利特 / 尤金·里皮斯基 / 约翰·罗斯曼 / 约瑟夫·利昂 / 大卫·沃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50 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波兰语 / 德语 / 法语 / 俄语
影片别名:索菲的抉择 / 苏菲亚的选择 / 苏菲的选择
上映:1982-12-08
IMDb:tt0084707

剧情

电影以青年作家Stingo的口述进行展开:1947年,22岁的他到纽约进行旅行,租住在布鲁克林一栋公寓里。楼上住个一对情侣,男的叫Nathan,女方Sophie是位来自波兰的移民(她不是犹太人,且精通德语)。在相处过程中,他与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而且他从Sophie的口中,获知她和她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在二战中成为德军俘虏后的一段悲惨经历。

角色

  • 梅莉·史翠普 as Zofia "Sophie" Zawistowski
  • 凯文·克莱 as Nathan Landau
  • 彼得·迈克尼科尔 as Stingo
  • Rita Karin as Yetta Zimmerman
  • Stephen D. Newman as Larry Landau
  • Josh Mostel as Morris Fink
  • Marcell Rosenblatt as Astrid Weinstein
  • Moishe Rosenfeld as Moishe Rosenblum
  • Robin Bartlett as Lillian Grossman
  • Eugene Lipinski as Polish professor
  • John Rothman as Librarian
  • Neddim Prohic as Jòzef
  • Katharina Thalbach as Wanda
  • Jennifer Lawn as Eva Zawistowski
  • Adrian Kalitka as Jan Zawistowski
  • Joseph Leon as Dr. Blackstock
  • David Wohl as English teacher

奖项

奥斯卡

  • 最佳女主角奖(梅莉·史翠普)
  • 最佳摄影提名(Néstor Almendros)
  •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Albert Wolsky)
  • 最佳配乐提名(Marvin Hamlisch)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艾伦·帕库拉)

金球奖

  • 最佳女主角奖
  • 最佳影片提名(剧情类)
  • 年度男新人提名(Kevin Kline)

简评

精彩绝伦的表演。Meryl Streep真是我见过最会演英语区的外国人的演员了。集中营时期的瘦骨嶙峋和细微的肢体颤抖,纽约时期的一句话要哽三下想词汇,三句一个how to say,还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想单词时脸部的抽搐,真是活灵活现。但语言一点也不妨碍她贡献了影史级别的情绪表达。终于知道为什么章子怡如此喜爱Meryl Streep,她们其实有共同之处。

(124/200)梅姨有此美貌,本不必拥有这么逆天的演技。枯槁的幸存者、玫瑰花瓣般鲜润的女郎、肝肠寸断的少妇,演啥像啥,面部表情太吸引人了,口音塑造性格能力更是一绝。一个心死的人,或许就需要一个疯子来救赎。苏菲的一生太多矛盾、残忍与破灭,而遇到内森这样浪漫诗意和思觉失调相生的爱侣,或许对她的不幸也是种成全。毕竟他们曾有过那么多无比热烈疯狂的快乐,浓烈得似乎可以把痛苦的记忆洗刷干净。苏菲的三次讲述层层递进,苏菲和内森的相遇与结局的呼应,借由一个22岁纯情文学男青年的视角,也都是很妙的设计。

苏菲经历的苦难让她以后的精神生活一直在折磨中度过,每一次诉说过去的时候她都在哭,开心时候的热情大笑和她痛苦的内心形成强烈对比。离开了集中营,可是却从没逃离过那段痛苦的阴影,以后的日子都是苟且,都是放弃,都是折磨,没有希望,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没有未来。在女儿与儿子的生存抉择中,苏菲选择救了儿子。也因此,她不能面对过去,不能面对自己。也因此在现在内森与作家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内森。因为她担心内森没有她会不行,本打算与作家回南部的庄园生活下来,可第二天醒来,她觉得难过,最后一次,她选择了不要让爱的人失望和难过,或许因为在她心里,她不想让女儿失望,不想让父亲失望,不想让任何她爱的人失望。作家可以找到一个爱他的好女孩以后一起生活,可是内森却不能没有她。他们一起解脱了自己。

纠结许久,依然觉得差点东西,实在不懂。是苏菲战后创伤的选择性偏差还是精神病对于情感的体悟,或是普通人(第三者)对于关系之间道德的碰撞,或是三者杂糅。梅姨的表演让我感觉在同时看两部电影,但也许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吧,也许在第一次进行选择的时候最后的结局就已成定数了,感觉不是在用情感和人物铺剧本,是在用剧本铺剧本,就导致哲学大于情感,而不是因情感所带来的体悟,感觉在两边来回横跳,一下子感觉要升华情感,但却在上升哲学,反过来也是同样。。

非常震撼。剧本很精彩,两条线故事细节都很丰富,不会觉得冗长。梅姨表演太精彩了,也很美,口音,眼神,都恰到好处,小动作小表情很多,使表演层次更加丰富,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点后来也变成了梅姨的缺点。最后的抉择很震撼,亲手把女儿送上不归路,唐山大地震估计参考了这个故事吧,其实这一刻苏菲就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躯壳,心死才能跟内森维持这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不敢相信这是八几年的电影,刚开始还没get到梅姨的颜,后面越看越觉得好有气质,苏菲和内森真的是好般配的一对,内森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烈的爱拯救了饱受战争磨难的苏菲,苏菲的温柔和隐忍包容着疯癫的内森,两个人相爱相杀,最后优雅又公平的相拥死去,刚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是fair 后面想到苏菲在电影里提了不止一次的,不想爱的人先于自己死去,才突然理解,可能在苏菲众多艰难的抉择中,这次是最让自己满意又不后悔的抉择吧。

追看十季《老友记》时间接被提醒这部在剧中提及的、曾让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苏菲的抉择》我依然还没观影,于是就纳入看片计划了:看片名一度以为是类似《克莱默夫妇》《廊桥遗梦》那样的情感伦理片?没想到苏菲竟然还有一段二战时期的悲惨命运。在承受了巨大伤痛后得到的关心与爱让她的身心有了慰藉/寄托,但依然还是无法抹去创伤后留下的疤痕。本希望苏菲最后的抉择能带她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结尾却现实残酷地道明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有快乐幸福的结局。

四星半【苏菲同志为啥要抉择?因为反犹时代身不由己,要在集中营选择帮反抗组织还是祈求德军(说辞是自己那位反犹父亲),要在两个孩子中选择留下哪一个,要选择22岁的处男小作者还是精神病情人,通篇讲的是特殊时代导致人永久的行为偏差(神经情人身上亦有此影响),被撕裂了就无法还原了。剧情并不紧,更多是对人的状态的观察,帕库拉在视觉上做足了功夫:三人行阶段用的是古典好莱坞的天真调门,集中营部分用了焦黄调色,后半部的现代戏份布光上则靠近泛意大利艺术电影的方法(科波拉和西米诺那种),来衬托不同的境遇跟心境。两个半小时的布局偏笨重,而且德国人一见斯特里普就喊美女的反应也实在无说服力,斯特里普惨白的大马脸和糜烂的小猪眼,我是没法和美联系在一起,当然单看演技,那些神经质的表情还是控制的挺好】

在陌生环境中,被或大方热情或富有风韵的女性所吸引的稚嫩少年是帕库拉镜头中典型人物(《何日卿再来》《爱与痛的边缘》),这些女性会从少年的人生路过并短暂停留,最终无一例外地选择离开,但不知不觉间却影响了少年的一生。尽管本作从年轻作家麦尼科的视角展开,但其实是以他的自传性视角来展现波兰移民斯特里普的苦难人生:她所谓的「抉择」,是被无法逆转的时代潮流(纳粹入侵)与不平等的情感关系(神经质情人一直以拯救者的身份自居PUA她)所裹挟下的身不由己。苦难所带来的心灵创伤终究会像阴影版如影随形,爱情音乐文学都只是暂时的乌托邦,热情满满的麦尼科在结局也有几分失落与茫然。33岁的斯特里普凭借本片首次提名奥斯卡影后并获奖,既得益于她纯熟的表演(神态举止以及口音模仿到位),帕库拉也对应设计了不少吃重的独角戏供她发挥。

“放下了苏菲、内森,还有许许多多在战争中受伤的人。看着天边的曙光,这不是审判日,这只是一个早上,优雅而公正……”早上看完电影到现在,脑中一直回荡着苏菲小女儿的惨叫:“啊......”。决定儿女的生死,对一个母亲来说,真是惨绝人寰的选择。这样的电影,对于用心的演员只能演一次,不然那种揪心的感觉,会让人疯掉。梅丽尔做到了,她所饰演的苏菲艰忍而充满温情,脸上是欢畅的笑,而眉宇间又透着无法掩饰的哀愁。她没法静下来,却不能畅所欲言,对苏菲来说,缄默是一种保护,也是别无选择 。梅丽尔演技超级好,好到让人担心她会有心理阴影。战争给人带来的又何止是肉体的摧残,对心灵的摧残亦是长久不可磨灭的。电影以一个幸存者的陈述,三段绝望的回忆,一个女人沉重心灵史,来反映出二战集中营纳粹对犹太民族的集体化种族灭绝和反思。

梅姨年轻的时候好美呀!怪不得她是好莱坞的梦中情人。老电影一直有一种魅力,就像永不退色的油画,像永不过时的珠宝,拥有无限耐人寻味的味道。越是开朗活泼,活得肆无忌惮的人,也许背后都有着千疮百孔的创伤。他们尽情欢笑,纵情声色,在眼前的欲望中试图麻痹自己。太多人活得像内森,心高气傲,自视甚高,却怀才不遇,毫无建树,活得像个loser;又有多少人,像苏菲一样,内心的苦难大到喘不过气,迈不过去? 也许,死亡才是苦难者最好的礼物。

看名字原以为会是展现女主大彻大悟般抉择的剧情,实际上感觉多少有些蜻蜓点水,对于女主过往的经历还是蒙了一层纱,没有细说,初看也难有共鸣。而即便是对当下的展示,也常常是通过Stingo的第三方、乃至三人组之外的第四人来转述。最后Sophie与Nathan的“殉情”也有些突如其来。不过可以理解Sophie的选择,深知自己的过去“残破”不堪、充满谎言,于是便选择与同样迷一般的Nathan在一起,接受、包容他的各种不完美、忍受一次次的精神分裂,尽管对Stingo充满好感,但仍认为自己无福消受这份炽热的爱恋,也发自内心地相信Stingo值得更好的人。其实片名虽然讲Sophie,事实上Stingo所做的抉择也不少,既要学会接纳才华横溢却时而发疯的Nathan,也得接受所爱之人近在眼前却无缘相守,还时常心碎

获得奖项

  • 第4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 最佳摄影
  • 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Outstanding Newcomer to Film
  • 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5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40届金球奖
    第40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Male / 最佳剧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