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帝国(1987)
《太阳帝国》(英语:Empire of the Sun)是一部1987年的美国成年礼战争片,根据J·G·巴拉德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改编,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主要演员包括克里斯汀·贝尔、约翰·马克维奇、米兰达·理查森和奈杰尔·哈弗斯。电影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上海市,一个名叫杰米·“吉姆”·格雷厄姆(Jamie "Jim" Graham)的小男孩和生活富足的家人一起生活在这里,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他成了一名战俘并被关进大日本帝国在当地建立的一个集中营。
剧情
日本自1937年起就与中国处于战争之中,这时该国尚未向美国和英国宣战。主角杰米·格雷厄姆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上层中产阶级小学生,与父母生活在上海公共租界。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与父母在逃离上海时失散,开始独自生活在空无一人的房子里,每天吃家里所剩下的食物度日。之后他离开自己的家,走进城市中,见识到大都市繁华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日本军人。杰米与一位名叫贝西(Basie)的美国水手一起被日本军人擒获,贝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吉姆”。他们被带到上海的龙华集中营,之后又被转移到吴淞集中营。到了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几个月前,虽然集中营内的各项条件都比较差,但吉姆已经拥有了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他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贸易网络,连营地的指挥官永田(Nagata)上士都有份。
集中营的英国医生罗林斯(Dr. Rawlins)成了吉姆生命中父亲般的人物。隔着倒钩的铁丝网,吉姆与一个日本少年成了朋友,两人都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吉姆还把贝西视为偶像,经常到对方所在的美军营地拜访。一次,贝西派吉姆到铁丝网外去设置一处陷阱,后者在那位日本少年的帮助下成功了,只是没想到贝西真正的目的是想看看那块地方有没有地雷。此后贝西允许吉姆搬进美军营地来作为奖励,并开始计划逃离集中营。
永田来到贝西的营地视察,在桌下发现一块偷来的日本肥皂后把贝西狠狠打了一顿。贝西被送进医务室后,他的财物也被其他人偷走。一天清晨,吉姆看到三名日本飞行员在航空基地进行了一个特别攻击队的仪式。仪式的气氛庄严肃穆,但吉姆忽然唱起了之前在教会唱过的威尔士摇篮曲《Suo Gân》,歌声中无论是日本指挥官还是战俘自己,都想到了各自的境遇而悲从中来。几分钟后,集中营突然遭到一组美国P-51野马战斗机的攻击,日军随后决定将集中营撤离。在进攻导致的混乱中,贝西违背了自己带吉姆一起离开的承诺独自逃跑了,把吉姆一个人丢在原地。集中营的战俘有许多在撤离的路上因疲劳、饥饿和疾病而丧生,吉姆在路上还看到了数百英里外长崎原子弹爆炸的闪光,并在之后不久听到了日本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的消息。
吉姆偷偷离开了人群并回到吴淞,差点在路上饿死。他遇到了之前认识的日本少年,对方原本也将成为一名特攻队飞行员,却因飞机发生故障而侥幸逃过。日本少年此时也记得吉姆,并送给他一颗芒果,还用自己的武士刀帮他切开。正在吉姆准备吃掉芒果时,贝西带着一队武装的人出现了,这些人开始哄抢日本投降后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济物品。一位美国人认为吉姆会有危险,于是枪杀了那名日本少年。愤怒地吉姆于是拼命追打对方,指责他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贝西把他拖到一旁,保证自己会带他回上海找父母,但吉姆拒绝了并留在原地。之后,其他的美军士兵终于发现了他并将他送进上海的一间孤儿院,这里还有许多在战争期间失去了双亲的孩子。后来吉姆的父母出现在他面前,但吉姆已经不认识他们了,起初吉姆的父亲也没认出他来而从一旁走过,但母亲却一眼就看出吉姆。一家人终于团聚,吉姆也终于能在母亲的怀抱中闭上双眼。
演员
- 克里斯汀·贝尔饰杰米·“吉姆”·格雷厄姆,他起初生活在上海一家富足的英国家庭中,随着二战的爆发而沦为战俘。J·G·巴拉德觉得贝尔和自己当年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贝尔获选出演时年仅12岁,斯皮尔伯格当时的夫人艾米·欧文(英语:Amy Irving)曾与贝尔一起在电视电影《安娜斯塔西娅:安娜的奥秘(英语:Anastasia: The Mystery of Anna)》向丈夫推荐了贝尔,当时为这个角色一共有超过4000名童星参加了试镜;
- 约翰·马克维奇饰贝西:一般日本占领期间滞留上海美国船只的乘务员。他给杰米起了个绰号“吉姆”,两人也成为朋友;
- 米兰达·理查森饰维克多夫人:吉姆在吴淞江集中营生活时的“邻居”,是个英国女人。她在体育馆受到的轰炸中丧生,幸存者之后立即开始转移。吉姆看到东方的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亮光,他以为那是维克多夫人的灵魂升入天国,但之后得知那是数百英里外长崎原子弹爆炸的闪光;
- 奈杰尔·哈弗斯饰罗林斯医生:吉姆在吴淞江集中营时类似于父亲的朋友。后者发现很难教会吉姆谦逊的道理。
出演影片的其他演员还包括莱斯利·菲利普斯(英语:Leslie Phillips)、郭弼(英语:Burt Kwouk)、艾米莉·理查德(英语:Emily Richard)、保罗·麦甘、乔·潘托里亚诺(英语:Joe Pantoliano)和班·史提勒,此外还有伊武雅刀和石松葛兹(英语:Guts Ishimatsu)在片中饰演日军士兵。J·G·巴拉德在片中的一个化妆舞会场景里客串出镜。史提勒参加本片演出的过程中想到了电影《开麦拉惊魂》的构思。
制作
华纳兄弟公司购买了电影改编版权后打算请哈洛德·贝克来执导,由罗伯特·夏皮罗担任制片人。汤姆·斯托帕德撰写了剧本的初稿,其间有J·G·巴拉德的短暂参与。之后贝克退出了项目,大卫·里恩接过导演一职,斯皮尔伯格担任制片人。里恩表示:“我在上面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感觉这太像是一本日记。剧本有经过精心编写,内容也很有趣,但我还是将之交给了史蒂夫(指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表示:“从我读到(J·G·巴拉德)小说的那一刻起,我就暗自希望可以亲自导演。”。斯皮尔伯格还发现这个项目对他有非常个人化的意义,童年时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里恩的《桂河大桥》,该片也讲述了日本战俘营所发生的故事。他对二战和那一时代飞机的兴趣则是由父亲作为中缅印战区B-25米切尔型轰炸机无线电报务员的经历所引发。斯皮尔伯格请门诺·迈依杰斯(英语:Menno Meyjes)对剧本进行了一次未列名的改写,之后再请来斯托帕德编写电影的拍摄剧本(英语:shooting script)。
《太阳帝国》是在英国的埃尔斯特里影城(英语:Elstree Studios)拍摄的,并在上海市和西班牙取景。主创人员在亚洲进行了大量搜寻工作,希望能找到与1941年上海类似的地点。他们于1985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旗下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进行了洽淡。经过一年的谈判,剧组获许在1987年3月上旬开始进行为期三周的拍摄,这也让本片成为1940年代后第一部在上海拍摄的美国电影。中国政府允许了剧组将一些字符改为繁体中文,并暂时封闭一些街区来进行拍摄,另外还动用了超过5000名当地的临时演员,其中有一些年纪已经大到可以回忆起40多年前日本占领上海的景象,还有些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扮演了日本军人。据说为了取得实景,当时斯皮尔伯格花巨资移走了黄浦江上所有20世纪30年代后生产的船只。其他拍摄地点包括安达鲁西亚的特雷武赫纳,柴郡的诺士佛和伯克郡的桑宁戴尔(英语:Sunningdale)。在英国拍摄时,里恩也经常造访片场。
斯皮尔伯格希望能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过的该时期飞机包括三架A6M零式战斗机的全尺寸复制品,三架存放在英国的P51D野马战斗机。这些野马战斗机是由雷·汉纳(英语:Ray Hanna)、他的儿子马克(Mark),以及“胡夫”·普劳德富特("Hoof" Proudfoot)驾驭的,由于航拍镜头的复杂性,他们的镜头一共花了10天拍摄完成,其中还包括战斗机低飞后投下500磅由石膏制成的炸弹复制品的镜头,不过镜头上的爆炸则是模拟出来的。片中还动用了一定数量的大尺寸飞机模型,但部分镜头的效果让人感到失望,斯皮尔伯格于是亲自扩展了电影的合约条款,在西班牙拍摄时使用的是全尺寸的飞机和飞机员模型。
工业光魔公司设计制作了电影中的视觉效果段落,片中长崎原子弹爆炸的镜头使用了电脑绘图。诺曼·雷诺兹(英语:Norman Reynolds)获聘担任电影的美术指导,而维克·阿姆斯特朗(英语:Vic Armstrong)则担任特技协调员。
在上海拍摄时,因摄制组焚烧旧橡胶轮胎、柏油等物造成污染,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对摄制组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反响
票房
《太阳帝国》于1987年12月11日予以限量发行,1987年12月25日再进行全面上映。影片在北美上映收入为2223万8696美元,其他国家4446万美元,全球总票房6670万,虽然已经接近于预算总额的两倍,但仍被认为是斯皮尔伯格在商业上的一部失败之作。1989年时,斯皮尔伯格曾说:“……《太阳帝国》不是个非常商业化的项目,也不会有较为广阔的观众面……我已经获得了在商业上失败的权利。”
专业评价
根据烂蕃茄上收集的39篇专业评论文章来看,其中有32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论,“新鲜度”为82%,平均得分7(最高10分)。而在Metacritic收集的17篇文章中,有9篇给出好评,1篇差评,7篇褒贬不一,平均得分60(最高100)。原著作者J·G·巴拉德给予电影正面评价,并且特别对其中克里斯汀·贝尔的表现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非所有的专业影评人都给予影片肯定,《时代》的理查德·科利斯(英语:Richard Corliss)称斯皮尔伯格“已经给每一帧画面增加了引经据点的花招及充足的信息和感情”。《纽约时报》的简妮特·玛斯林(Janet Maslin)称本片有着“辉煌的视觉体验,英勇的冒险精神和无比巨大的范围,让人难以忘怀”。《华尔街日报》的朱莉·萨拉蒙(Julie Salamon)写道,本片“拥有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前卫而聪明的剧本,斯皮尔伯格根据巴拉德先生非凡的战争体验拍出了一部非凡的电影”。《乡村之声》的J·霍伯曼(J. Hoberman)谴责斯皮尔伯格“恬不知耻地以儿童为中心”的做法削弱了电影严肃的主题。罗杰·埃伯特给出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电影中有一定的情感潜力,但却并没怎么打动我。可能是因为就像个孩子一样,我觉得你可以玩飞机的世界不会那么糟糕。”他给本片的评价为两星半(最高四星)。在他和吉恩·西斯克尔(英语:Gene Siskel)共同主持的电影评论电视节目中,艾伯特称本片“如果一直脚踏实地倒还是个好点子。”西斯克尔则补充道:“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要讲什么。里面牵涉到的不同环节把我给搞蒙了。一方面,如果是想要讲述一个孩子眼里的战争是什么模样,那你可以看看刚刚上映,由约翰·保曼执导的《希望与荣耀(英语:Hope and Glory (film))》,那可(比本片)好多了,而且在展开儿童奇思妙想战争观方面也更加大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又想要减少一点风险,令其有些冒险电影的特点,所以你可以看到像《印第安纳·琼斯》那样的内容,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角色帮助孩子经历所有战争的乐趣。我不知道斯皮尔伯格到底想干什么。”
奖项
本片是克里斯汀·贝尔出演的第二部作品,他因此获得了国家评论协会的一项特别奖,这个名为最佳少年演员表演奖的奖项正是特别为他在《太阳帝国》里的表现而设立的。在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太阳帝国》获得了艺术指导、摄影、剪辑、原创配乐、服装设计和音效6项提名,但最终都没有获奖,全部败给了柏纳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获得摄影奖提名的艾伦·达维奥公开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无意在事后批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但我对自己获得提名而史蒂芬没有提名感到非常遗憾。是他的远见让这一切变成现实,如果史蒂芬没有拍摄这些电影,我们现在都不会在这里。”。虽然在奥斯卡奖角逐中失利,但影片获得了第4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摄影、音效和配乐奖项,另有美术指导、剧装设计和改编剧本奖提名。斯皮尔伯格获得了美国导演协会(英语: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杰出电影导演成就奖的提名,而艾伦·达维奥则赢得了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杰出电影摄影成就奖。《太阳帝国》在第45届金球奖角逐中获得了正剧类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配乐奖提名,但同样不敌《末代皇帝》。此外,约翰·威廉斯还获得了一项葛莱美奖提名。
主题
飞翔象征着吉姆从战俘营逃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他对毗邻战俘营机场上日本飞行员的英雄崇拜情节也表现出他与自己战前思想的不同以及与那个时期社会的日渐疏远。原著作者巴拉德回忆道:“我想,当年日本人的确是对中国人很残暴,所以我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感伤之情。”“但年幼的孩子总是试图要尽可能找到他们的英雄。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日本人极其勇猛。他们对爱国主义(和)对自己国家的忠诚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吉姆对自己的认定有多次变化,起初是和日本人一起;然后,当美国人开着野马和B-29飞过来时,他又变得很喜欢美国人。”
世界末日般的战争环境和吉姆看到长崎原子弹爆炸闪光的电影高潮部分给予斯皮尔伯格一个强烈的视觉隐喻,“在这个男孩的纯真死亡和这个世界的纯真死亡之间创作一个平行的故事。”斯皮尔伯格表示,他“对纯真的死亡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每一个人都这么认为,而且我自己也承认,我的生命就给人一种衰减童年的印象,但(这个故事讲述的并)不是什么童年的衰减。这与彼得潘完全相反,讲述的是一个成长过快孩子的故事”。斯皮尔伯格之前涉及的其他主题也呈现在了《太阳帝国》中,包括一个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分离(《横冲直撞大逃亡》、《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和《吵闹鬼》,电影历史学家兼作家科沃斯基把这些电影列为斯皮尔伯格的“家庭”或反家庭电影,代表他缺乏父爱的童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和《法柜奇兵》)。斯皮尔伯格对此表示:“我的父母在我14还是15岁的时候离婚了。任何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对分离有着深切的感受。”
流行文化
美军P51野马战斗机对日本战俘营充满戏剧性的攻击伴随着吉姆口中的呐喊“……天上的卡迪拉克!”(...the Cadillac of the skies!)这句台词起初出现在巴拉德的原著中,原文是“空战中的卡迪拉克”(Cadillac of air combat),之后再通过剧本进入城市神话,并被认为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史蒂文·布尔(Steven Bull)在2004年版的《军事技术和创新百科全书》里错误地引称这句口号诞生于1941年。约翰·威廉斯的电影原声带唱片中有一首名为《天上的卡迪拉克》(Cadillac of the Skies)的独立曲段。这一短语之后已经用于指代其它飞机,包括在澳大利亚服役的F-111战斗轰炸机。
在斯皮尔伯格加入前,哈洛德·贝克和大卫·里恩都曾是本片的导演人选。斯皮尔伯格由于对里恩的作品和二战主题有特别的兴趣而产生了导演本片的兴趣。他认为这是他有关“失落的纯真”最为深刻的作品。影片获得了影评人较为正面的评价,但起初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在美国上映的收入为2223万8696美元,不过最终通过在其他国家上映获得了不少进帐,收益超过了拍摄成本。
获得奖项
- 第4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ore / 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服装 / 最佳艺术设计 - 第40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3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Best Foreign Producer (Migliore Produttore Straniero) - 第45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电影音乐 -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5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摄影
简评
其实内心只想给三星的,三星是给编剧和镜头的,做的很不错,背景也大概经得起推敲,加一星是给贝尔主演的,能把主人公演活灵活现非常赞,最后提示一句,这是个美国电影。作为中国人看这个电影时如果不考虑民族情感还好,如果加入历史,我觉得确实有点美化日本对我们的侵略,这点我是不能接受的。但并不是把所有日本人都塑造的非常残暴就是合理的,我一直想吐槽一点就是国产电影总把侵华日军的形象塑造残暴无比。事实上,侵华日军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恶的。应该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而不是一味塑造日军的十恶不赦。
杰米从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少年,到一个在战争中圆滑处事的油条,再到绝望的求生者的人生变迁。而末尾令人惊奇之处在于随着战争的结束,杰米居然也变回了一个孩子,将自己“bring back”的情节毫无疑问就如同结束战争的原子弹一样结束了他在战争时的沧桑。毫无疑问,杰米的“归来”与原子弹的爆炸成为了相互映照的神迹,也是本片中的“上帝”所显圣的时刻,是在经历如此多现实残酷后唯一的奇迹。
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战争,角度很好啊!不过,拍摄的电影怎么能没有立场。佩服导演的拍摄能力,但是不能赞同他的立场。《辛德勒的名单》里有正面的德军形象吗?没有。因为他是犹太人。我相信,错误的是战争,参战各方都有无辜的人。但是《辛德勒的名单》里没有稍稍正面的德军形象,为什么《太阳帝国》里有正面的日军形象?并且,片名为《太阳帝国》,原以为是说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想来也指日本的。主观的立场。艺术没有国界???拿到这里,十分可笑。
江湾,哦不,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那一幕真的书里和电影都很震撼。电影把遍布汽车、家具、水晶吊灯的奇观还原了。(看到这里心想经历这些的孩子长大很难不成为Sci-fi作家啊)影片后半段情节压缩,靠台词把情节顺下去,在所难免也略有尴尬,比如吉米说什么想不起爸妈的模样,同学空袭了先逃命ok,之后Basie不认吉米被改成了芒果少年的纠葛,额。中段的床戏被轰炸打断倒是拍得很好很巴拉德。
【】还是第一次看到发生在中国境内,又全然关乎英美人与日本人的好莱坞二战电影。这种选材角度的新奇几乎是观影唯一驱力,故事展开则显得俗套之至,情节完全在可预见走向之内。除了最后眼神中定格的成长痕迹,贝尔多数时间的表演都饱满得令人难以招架,其角色做作的天真,和马尔科维奇伪善的慈爱,足以照见好莱坞电影中速配的陌路父子关系模式根本的虚情假意。
我本来是来看芭乐的没想到这个片这么的催泪…没有一点二战知识背景的话可能有点看不懂,但是从欧美国家的角度来看抗战中的中国的确很新鲜,这部电影贡献了我观影史上最爱的镜头之一,叙事方式真的特别妙,一看导演斯斯皮尔伯格倒也难怪。很喜欢电影真实而残酷的表达方式,善恶的界限有些模糊了,尽管我们都知道双方的对错,但总会看见敌方人性的一面和主角的牵连…我就看不得这种!一看就哭。芭乐跟中国关系不错的样子(?),虽然我还没看金陵十三钗的性感神父,但是小芭乐不仅演技巨好而且还巨可爱。我发条微博夸他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咳咳。
7分,这部电影更直观地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对那场战争的看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独自一人如何选择呢?他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尽力活下去 ,也许这样才有机会再见到父母。确实对那个时期的上海没有抵抗力,破败与繁华相融,却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后半段比较无聊,孩子对“”的热爱是贯穿全文的一点。小时候的贝尔确实可爱,演技也好,80s的斯皮尔伯格也许在当时是不一样的花火,但现在来看却无法打动我。
对于这部电影,网友对它的评价两极化,好的说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历史,我大胆猜测这部电影应该是编剧的虚构,即使有真人真事,也只是凤毛麟角,不好的说是美化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玷污了中国历史,我负责地说,美化是美化了,玷污谈不上,那时的中国确实不堪入目,接下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没看懂贝尔想演出什么,也不明白为何大导演当年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很明显演员和导演对中国不了解,里面的情感表达纯粹是个人幻想,情节也不纯是硬塞进去,但总的来看没有连贯性,也许孩子的世界里就是这么随心所欲
其实影片名字就说明一些问题了,我们或许该抛开民族意识形态来看电影,这也并非是纯粹的反战片,更多是关于人性,关于理想,关于某种精神。中国只是一个背景,人性的丑陋随处都有(不过那个我本来以为中国少年会某种程度上帮助Jamie的没想到还真是要抢东西大概是为了和后面的日本少年对比作的处理),也别要求外国人一定要爱China吧。前半部挺期待的,后面总有点模棱两可好像没有感受到想呈现的具体内容,镜头语言、画面很美,老斯确实容易犯投机煽情的毛病。辛苦小贝尔了,演这个真不容易,虽然很可爱但也很中二太莽了,显得表演用力过度。(出现了《不列颠掷弹兵进行曲》!
二阅。约翰马尔科维奇真是最让我作呕的男演员,他演每一个角色都是那副惫懒的嘴脸,永远一样的姿态、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口音,无论多么巧妙的妆扮都无法掩盖他独一无二的特征,他甚至都不用露脸,只要一出场一发声,就能让我辨识出他的身份,这样永远没有变化的演员甚至都不能称作演员,他只是在演自己,不明白为何国外的戏剧界会对他青睐有加。至于本片的主角贝尔,以12岁幼龄能有这样的神技,可谓出道即巅峰了。斯皮尔伯格想要表现理想破灭的艺术效果,却抑制不住自己的冒险片口嗜,让本片的诗意大打折扣,错误地使用马尔科维奇也是造成本片格调下降的主要因素。服装道具的做旧也极不严格,只图光鲜的俗艳感像极了我国的抗日神剧,毫无艺术品格。
斯皮尔伯格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理解,片面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英国少年的被迫成长,日本少年的被迫牺牲。社会把无知少年变成适应世界的模样,可是没有一个镜头给了在这片土地上同样在苟延残喘的中国少年。难道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生命可以让他的镜头停留半秒吗?所出现的中国人不是邪恶歹毒就是凶狠顽劣,难道是因为这片土地人们的劣等而导致他们变成了受害者吗?我不是为他镜头里中国人所展现低劣而愤怒,是为他镜头里表现出的对当时中国不值一提的无视而愤怒。
对于我来说,抛开后半部分情节拖沓杂乱不说,1987年的这片是不及格的,因为我是中国人!在英美殖民者眼中的中国人是如此愚昧不堪,而英国难民小屁孩可以屡次说“我投降”及为了活着做任何事情,最不可思议的是日军是那么仁慈和友善!?这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英国战争小难民在被侵占的上海和苏州集中营中的美国版《活着》,很多场景和情节近乎童话与过分美化了,与《辛德勒的名单》的水准相差太远了!这仅仅是因为傲慢而不可一世的殖民主义白人的矫情和自大!在国旗和军旗上画个太阳就是太阳帝国了?可笑!33年后强大如今天的中国才是、必然是太阳帝国,即拿破仑说的那头东方醒狮!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不是一直崇尚丛林法则吗?!给二星已经是多给一星了,为何?因为这个小屁孩后来成了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