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2002)

UP:2021-04-22

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松辽油田(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自称“美国华裔”,活跃在中国大陆的作曲、填词人、音乐制作人、导演、作家、脱口秀主持人、藏书家,“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九三学社社员,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历任阿里巴巴音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2021年8月赵薇等“阿里系”艺人被打击后已离职。2021年9月,遭到中国大陆封杀、作品遭下架。

演员表影评剧照
那时花开

评分:7 导演:高晓松 编剧:高晓松
主演:周迅 / 夏雨 / 朴树 / 李明 / 舒耀瑄 / 田震
类型:爱情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上映:2002-05(中国大陆)
IMDb:tt0385893

生平

高晓松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张克群,父亲是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高立人。外祖父张维为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外祖母陆士嘉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者之一。堂舅父张克潜是知名电子学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外舅父为知名中医师施今墨。

童年时期

  • 1969年,高晓松父母被分配到东北的松辽油田(今大庆油田),生下了高晓松。高晓松的“松”字就取自于松辽油田。
  • 1970年,移居到上海的爷爷奶奶家。
  • 1971年,妹妹高晓江出生。
  • 1973年,母亲调回北京。在北京为高晓松上了户口(此时高晓松仍在上海)。
  • 1974年,在上海一家幼儿园就读,是幼儿园的文艺骨干。因长相清秀,常被误认为女生。常被选为上台表演,出演过八路军,表演过京剧样板戏《海港》片段。第一次登台出现舞台事故(由于地滑倒在舞台上)自此很少登台演出。
  • 1976年,从上海返回北京。1月15日 ,随父母参加了著名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少年时期

  • 1977年3月,开始就读于北京市石油部北郊子弟小学(现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1979年,尝试转入北京外校和什刹海体校失败。
  • 198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四中。
  • 1985年,考入本校高中。
  • 1986年,创立本校校刊《年轮》。
  • 1988年,毕业于北京四中。

青年时期

  • 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本科。
  • 1989年,当年由于家庭强制管制被放在上海家里看管,未参加天安门事件。并写出自己第一首歌《逃出城市》但未发表。
  • 1990年,组建自己的第一支乐队“青铜器”(成员有戴涛、蒋涛、许宁丰、赵伟、路费汉强、高晓松,后歌手老狼加入)。
  • 1990~1991年 流浪歌手时期 先后辗转海口、广州、厦门(与老狼,厦门时为自己)。
  • 1991年,从清华大学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电影,在此期间写下《同桌的你》。
  • 1992年,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未录取。后工作于中国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一个多月后,辞职到亚运村投身广告业。
  • 1993年,与香港大地唱片合作,并邀请老狼录制第一张唱片。

成就时期

  • 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I》,以《同桌的你》一曲获当年度几乎所有流行音乐奖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词、最佳作曲。
  • 1995年,以《恋恋风尘》、《蕾》等歌曲获得当年各种金曲词曲奖。
  • 1996年,与宋柯共同成立“麦田音乐”,任音乐总监。
  • 1996年底,出版个人音乐作品集《青春无悔》。并在当年于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 1997~1998年 游历欧美各国。完成小说《写在墙上的脸》、剧本《那时花开》。
  • 1999年,导演电影《那时花开》。与认识仅三天的沈欢闪电结婚,并把《那时花开》的女主角改名为“欢子”。
  • 2000年3月底,出版小说《写在墙上的脸》。

2000年后

  • 2000年,其受聘搜狐娱乐事业发展总监。
  • 2001年4月,出任新浪文化事业战略顾问。这年与妻子沈欢离异。
  • 2003年,由于网络音乐冲击,开始长居美国。
  • 2005年10月,高晓松在新浪开设博客,连载长文《1990如丧青春》回忆了他和老狼等朋友的往事,一些早期作品的背景。并在这个博客里发表了《彼得堡遗书》和《杀了她喂猪》等单曲作品。
  • 2006年3月,卷入韩寒与白烨的网络论战,随后关闭了自己的博客。
  • 2009年,担任快乐女声评委。
  • 2010年,担任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比赛评委,同年又担任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评委。
  • 2011年4月,发生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力挺药家鑫的言论后,高晓松号召音乐界封杀药家鑫的母校西安音乐学院,引起舆论热议。高晓松在其微博中说,“今后音乐界将不接受他们”,“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
  •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因醉酒驾驶一辆英菲尼迪越野车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在北京被刑事拘留。高晓松在派出所内写下“永不酒驾”并向媒体道歉。5月16日,北京市东城区交通支队向高晓松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吊销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高还因为没有在有效期内更换新的驾照,被处以1000元罚款。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决高晓松犯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成为刑法修正案实施后首位因醉驾而被判刑的名人。事后有网友恶搞高晓松作品《同桌的你》制作《酒桌的你》。
  • 2012年3月,由韩寒命名的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这档节目高晓松自由发挥,说历史、评人物、聊八卦、论文化、谈热点,打造视频化的“高晓松专栏文章”。由优酷视频出品;亦加盟河南卫视《汉字英雄》节目。
  • 2012年3月3日,凭借 《大武生》获得第三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 2014年6月28日,高晓松发布离婚声明,已与设计师妻子徐粲金于去年6月签署离婚协议。
  • 2014年4月18日,正式宣布加盟爱奇艺“工作室战略”,6月6日,由高晓松担任主持的节目《晓松奇谈》开始播出。
  •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高晓松任董事长。2016年,高晓松卸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21年,高晓松离开阿里巴巴集团。
  • 2016年12月30日,《晓松奇谈》停播。
  • 2017年,在与爱奇艺合作节目《晓松奇谈》收官后的4个月后,2017年3月21日,高晓松在微博宣布回归优酷,开启录制《晓说2017》节目。这是《晓说》在停播三年之后的重新启动,也是高晓松身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与本家阿里巴巴重新合作。
  • 2018年3月23日 高晓松的公益图书馆“晓书馆”开馆。
  • 2017年6月5日~2018年6月8日,在蜻蜓fm录制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
  • 2018年11月14日,在自己49岁生日的时候,在蜻蜓fm宣布录制为期一年的50期的回忆录音频节目《晓年鉴》。
  • 2019年2月28日,担任访谈节目《大城晓聚》主嘉宾。
  • 2019年5月2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举办“华语流行音乐四十年”论坛,并邀请高晓松等四人作为各个年代的代表发表演讲。演说第二天,高晓松与罗大佑及哈佛大学两位教授就音乐相关历史进行口述录制,,口述影像将作为保密档桉保存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当中。
  • 2019年12月16日加入九三学社。
  • 2020年5月4日,音乐人高晓松担任总策划,发起首场华语音乐人在线义演—“相信未来”,阿里文娱旗下大麦联动微博、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共同发起;先后调动包括蔡徐坤、郎朗、李玟、李宇春、王菲、吴亦凡、易烊千玺、周迅等知名艺人在内的近300组艺人,累计吸引4.4亿人次在线观看,微博话题50.4亿阅读量,929.7W讨论;全球57家中文视频平台同步直播,179家媒体机构参与报道;媒体称此次义演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大规模线上义演。

音乐

校园民谣

1994年,高晓松以《校园民谣I》进入音乐圈。高晓松的音乐创作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以《同桌的你》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他的音乐表达了对青春的伤感。一度是年轻人的偶像。

1996年发表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代表了其更高成就,被许多媒体评为中国原创音乐典范之作。此专辑中最后一首《模范情书》为高晓松自己演唱。

音乐制作人

高晓松为刘欢、那英、老狼、小柯、黄磊、朴树、零点乐队、叶蓓、萨顶顶、林依轮、谢小东、马俊伟、筠子、李宇春 、黄绮珊、阿朵、周子琰、周深等人谱曲、作词或担任制作人,获得多项流行音乐奖。

1997年为筠子打造整张专辑《春分·立秋·冬至》,但2000年筠子即自杀。

电影

  • 2002 《那时花开》:任编剧导演,并与张亚东合作作曲。拍完后被认为主题消极,三年后于2002年上映。
  • 2005《我心飞翔》:任编剧导演,并与小柯合作作曲。
  • 2011《大武生》:任导演。
  • 2014《同桌的你》:任监制。
  • 2017《喜欢你》:客串高富帅。

综艺节目

  • 2013年 中国音超 主持
  • 2014年 奇葩说
  • 2019年 大城小聚主嘉宾
  • 2019年 乐队的夏天

脱口秀

《晓说》:晓说于2012年3月起开播的人文综合脱口秀节目,任导演、编剧,与主持人。

《晓松奇谈》:晓松奇谈于2014年6月起开播的人文综合脱口秀节目,任导演、编剧,与主持人。风格基本延续《晓说》。

《奇葩说》:奇葩说由爱奇艺制作的一档与马东和蔡康永共同担当主持与评审阵容的辩论脱口选秀节目。

《大城晓聚》:由高晓松担任主嘉宾,与张召忠、林依轮、朱丹、徐根宝四位好友走访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四座城市。

音频节目

《矮大紧指北》:蜻蜓FM播出的脱口秀栏目

《晓年鉴》:蜻蜓FM播出的回忆录节目

家庭

  •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访问学者。
  • 母亲张克群,中国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师从梁思成。
  • 妹妹高晓江,清华大学 (2013年)建管系博士生,RWTH Aachen 建筑工程管理学院,现居德国。
  • 外公张维,固体力学家,深圳大学创办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德国工程师学会、德国国家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会长。
  • 外婆陆士嘉,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教研工作。倡导旋涡、分离流和湍流结构的研究。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北航的士嘉书院就以她的名字命名。
  • 外舅公施今墨,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 堂舅舅张克潜,张维的侄子,物理电子学,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 前妻沈欢,北京首都经贸大学法律系毕业。律师。1999年11月23日结婚,三年后离婚。
  • 前妻徐粲金,时尚设计师,原名徐姗姗,比高小19岁。2007年2月结婚,2013年6月离婚,育有一女。
  • 有部分媒体报道高晓松爷爷为中国电机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但高晓松在其微博声明并不属实。

好友

  • 韩寒:中国作家,赛车手,导演
  • 郎朗:国际知名钢琴家
  • 老狼:中国流行乐男歌手
  • 叶蓓:中国流行乐女歌手
  • 宋柯: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创始人
  • 郑钧:中国摇滚乐歌手

争议

国籍问题

高晓松父母都是中国人,母亲于194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原为中国籍,但有报道称其已获得美国国籍(部分资料中仍显示其为中国籍)。2011年5月10日《法制晚报》报道称2011年酒驾事件时曾现场出示美国驾照,而北京警方依据高晓松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认定其为中国公民,并称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的出示外国护照的情节。高晓松在2017年的“矮大紧指北”节目中谈到了他很早拿了美国绿卡,但从未入过美国国籍。2019年底高晓松加入九三学社后再次回应国籍问题:“我是中国人,九三学社不接受外籍成员。”

然而在其2018年的出版书籍《晓松奇谈·命运卷》中高晓松采访张素久时透露了自己已有美国护照:“我们这些拿了美国护照的人不是汉奸”。

2021年9月“限籍令”出台、高晓松被封杀后,百度百科将其国籍改为美国。

哈佛研究员身份争议

2018年1月31日,高晓松在新浪微博发文称“正式入职哈佛大学成为研究员”,并晒出图书馆门卡和馆藏材料。根据哈佛大学网站,高晓松的头衔(Appointment Title)是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研究员(Associ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此“研究员”(Associate)属于哈佛大学的一种不付薪水的研究职位(Research Appointments),与中国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不同。

然而,网友质疑文件并非研究员的专属证明,表示“任何一个哈佛文理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实验员、临时工、实习生都是这个门卡这个白页”。2月4日,被誉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在推特发声,指出高晓松既不是哈佛大学研究员,也不是研究助理,只是自费去哈佛大学东亚系查资料的访问学者。随后,不满的高晓松发文自证其哈佛大学的官方身份,并将一些发布文章质疑他研究员身份的自媒体、凤凰欧洲、百度、新浪微博告上法庭,索赔超百万元。

2019年5月2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举办“华语流行音乐四十年”论坛,并邀请罗大佑、高晓松、方文山、尹约作为代表发表演讲。演说第二天,罗大佑与高晓松及哈佛大学两位教授就音乐相关历史进行口述录制。

言论

外部视频链接
  高晓松那些年都说啥了(观察者网)

高晓松以往在其节目《晓说》等曾发表不少涉及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争议性言论,如“印度社会平和,贫民窟犯罪率很低”、“全世界最尊敬军人的国家是美国”、“郑成功是倭寇”、“四大发明是假的”、“汉人没有音乐细胞”、“听党指挥的军队叫党卫军”、“日本军国主义跟纳粹是两回事”、“可以参拜靖国神社”、“美国没到过中国土地上屠杀中国人民”、“古代青楼女子是最有文化的女人”,被中国历史研究院发文驳斥,指其披着解读历史的外衣,包藏“历史虚无主义”的私货。2020年6月28日与《人民日报》新媒体合作直播《名人读名著》节目时被大批网民不断弹幕留言辱骂,使得高晓松紧急关闭直播。

被封杀

2021年8月28日,《晓说》及《探世界》等由高晓松主持的节目被优酷紧急下架,搜索“高晓松”也已无法查询到相关视频;另外,由高晓松发起的公益图书馆北京晓书馆也于当天临时关闭。

那时花开剧照

那时花开那时花开那时花开

简评

编剧很随性啊,搞得跟个悬疑片似的,其实就是青春的呻吟。三个人在一起的理想太浪漫,放在当时的中国也算前卫了,可惜注定会失败。夏雨这个角色怎么都不能和乐队扯上边儿,没看出来和朴树的友情有多深,更不明白欢儿怎么会爱上他。

打四星完全,you know,因为周迅。导演文艺青年式怀念青春并强加飞蛾扑火爱情滤镜(最后非要一起死)。不怎么relatable,剪辑和flow有种明明的感觉,也就是说前三十分钟都在流汗黄豆脸。周迅好美,夏雨好帅。我好爱周迅,她为什么拍完这个跟朴树在一起了而不是夏雨。夏雨可能不玩摇滚,可是他滑滑板啊。

高导这根本不叫电影,整个一MV,也太意识流儿了。到一半才说出关键剧情。电影唯一的价值是周迅年轻的美貌和朴树的歌了,这眼神儿和拍DV时候的自然,不愧是我最喜欢的朝廷女演员。朴树也挺有范儿的。话说欢子的抽克是当戒指戴了吗?高导估计是美国看见的,真是超前,就让她戴上了。还用了Eric,最后不忘黑板上自恋一把。塑料模特挺个性。夏雨念台词的样子老是有点儿变扭。

“一个人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不再是从前那个人,这样诺言便没了意义,其实一切诺言也只有在其他所以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高晓松的处女作,欢子和她的两个男友。电影前半段很迷惑,第一遍完全没看明白,而后是三个人共同回忆,最后是两个人赴死。电影的镜头语言有点粗糙,蒙太奇用的很明显。周迅真是个精灵,郑钧的嗓子真好听,但情节不太考究,传达的价值观…我可太好奇她是跟两个人都结婚了吗?and怀孕这件事怎么发生的?电话亭的假人是故意的设计?

看完感觉故事走向不重要,好像人出了社会也会时时在青春岁月里沉迷,回忆,拍摄手法像是要把诗意进行到底,不管在哪都有假模特,天桥上打伞的假模特,酒吧里和人聊天的假模特,开学第一天和新生一起下车的假模特,晚上和人打牌的假模特等,还有几个镜头是在海边办派对,在草地上有一张床,一颗蓝色挂满挂饰和洋娃娃的树,在一幅大的广告画下面坐着一位称体重收费的老人等,这些画面和故事根本没关系,就有一种在里面的感觉,模糊

最好的年代,一直觉得80后的青春特别青春。年轻的时候会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年轻的时候,欢子的想念里可以有两个人,高举是一双眼睛,而张扬,张扬是一个孩子;年轻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忘记爱情的排他性,坚信欢子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年轻的电影可以让无关紧要的人是塑料模特,大海外可以是鱼缸。

这确实是文艺逼会拍出来的电影。夏雨和田震在酒吧对话那一幕让我想到《长发飞扬的日子》,终于对姜昕书里描写的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夏雨在称体重的那段,一开始没看懂,直到结尾才懂,“三人行”要平衡。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生活是无法被纪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是不是对应了结尾的: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影片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处处透着九十年代初刻板追逐先锋的稚气和拙劣。原本讲的是一个简单故事,两男生同时爱上一女生,因为莫名堆砌胡同神秘的四合院、一张有求必应卡,突兀犹如僵尸的塑料模特,郊外树旁一张床等桥段把故事讲得云里雾里,故弄玄虚。几个演员正值青春,周迅、夏雨、朴树那时花开,本色出演。

努力在幻想中以为自己和感情可以出世,舞台剧的几个场景全都是这种感觉。但是不得不入世,于是夏雨和周迅赴死了,朴树更像是上帝视角,最后他也说他去天堂。周迅是在两个世界跟两个人都结了婚吗,只是,最美好的日子是不必幻想不必努力出世,三个人都在一起的花开的时光。

为了看看那个并无遥远却像隔了好久的从前的古老街道,也为了看一看那时的朴树和周迅,点开了这部电影,略微失望,略微混乱,略微空洞,只有青春,只有充斥着爱情的,一览无余的青春。那时的朴树真的好青涩,而周迅,那时大概是她最美好的年纪。那时会有人在街边贴聊天的小广告,而且真的有人会打过去,那时他们聊天的开头是这样的:“你美吗?”“美啊。”“你寂寞吗?”“不寂寞”“那你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呢?”“因为你寂寞啊……”那时我们尚未知道寂寞为何物,却把寂寞挂在嘴边,后来我们再也不通过标榜寂寞显示自己的成熟,却变成真的寂寞。八卦一下,后来朴树和周迅在一起过,电影和人生亦真亦假,可惜高晓松的才华有限,电影穿插着各种他的情怀,却未深入挖掘任何一个点,很单薄,流于表面。类似于手持拍摄的私人记录片。一个匆匆的剪影。

看的如痴如醉,通篇就说了两个字“青春”,足以让任何人向往,感受,怀念。……可以明显看出自传体的成分,基本上的细节和主线,虽然虚虚实实,但都是矮大紧经历过的。电影拍摄于1999年,和筠子无关。……进组的章子怡收到李安《卧虎藏龙》邀请退出了,黄磊推荐了刚刚合作《人间四月天》的周迅,稍微有一点点名气,但远不如夏雨。此时的她颜值在巅峰期,真的很美,很性感。……周迅和贾宏声拍《苏州河》相恋在一起,贾宏声带周迅一起去李少红的《大明宫词》试镜,之后一举成名,周迅接本片,和朴树相恋。…夏雨演技真好……本片是文艺片,被剪辑的很醉人,以至于很难说出故事梗概,真真假假分不清。从刚一开始就有一种哀伤感被锁定,那种湿乎乎和酸溜溜的青春哀乐,一直持续到片尾。……对比商业片《大武生》,惊觉本片竟然可以称为经典。

万万没想到高晓松当年竟然还自编自导过电影,而且演员阵容还是挺大牌的,当年应该正是周迅、夏雨和朴树当红的时候,可惜电影本身并没有留下什么波澜,反倒是片尾曲朴树的《那些花儿》传唱至今,成为了经典曲目,本片的拍摄风格在当年来说应该也算是挺超前的,通过倒叙和插叙将几条时间线巧妙连接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