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另一面(2017)

Toivon tuolla puolenUP:2022-01-10

希望的另一面

评分:7.8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演:韦勒·维坦恩 / 卡蒂·奥廷宁 / 汤米·柯贝拉 / 什万·哈吉 / 詹恩·海蒂恩 / 玛丽亚·贾维纳廉明 / 萨卡里·库斯曼嫩 / 约恩·唐纳 / 妮若兹·哈吉 / 伊尔卡·克伊瓦拉 / 米尔卡·阿罗斯 / 蒂莫·托里克卡 / 苏勒维·佩尔托拉 / 坦利·梅克拉 / 努普·科伊武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8分钟地区:芬兰 / 德国
语言:芬兰语 / 英语 / 阿拉伯语 / 瑞典语
影片别名:希望在彼方(港) /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台) / The Other Side of Hope
上映:2017-02-03(芬兰)
IMDb:tt5222918

希望的另一面简介

一个叫做哈立德的年轻叙利亚难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近乎偶然之下,他藏在一艘运煤船里流落到赫尔辛基成了一个偷渡客,并在当地寻求政治庇护。维克斯特伦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在牌桌上赢了一大笔钱之后在赫尔辛基的一条后街买了一家不赚钱的餐馆。在当地政府作出要将哈立德遣返回阿勒颇的判决后,他决定非法留在这个国家。最终,维克斯特伦发现哈立德睡在他餐馆的内院里,并聘请他到自己餐馆里做清洁工和洗碗工。生活会短暂地向我们展示它光明的一面,然而命运很快就会插手其中。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阿基·考里斯马基 第30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阿基·考里斯马基

简评

一部用极简、古怪复古风的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保住了考里斯马基电影一贯高纯灰度、低明度的美术特点,朴素而诗意,也让那些呆呆的空镜看上去更亲切,同时运用了极简主义叙事镜头。这是一部用喜剧外壳装一个难民悲情故事的影片,本来几个主人公的人生是没有交集的,但由于有了一家叫金色品脱地下餐厅的存在,产生了交集,并彼此碰撞,有了故事。

我想不到谁比阿基更适合拍希望?因为他的电影里永远都带着对人性中爱的坚定和对生活的勇敢。电影的情节和关系无比的直接清晰。好人坏人好像儿童故事一样明显,但是人性与世界的复杂又呈现得一目了然。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深刻的洞察,而是独一无二又无比深沉的情感的体察。(另外这个汉语译名是不是跟芬兰语原名的意思有出入?)

65/电影开场没有对话的离别依旧是考里斯马基擅长的极简风格,影片在30分钟后才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小幽默,考察饭店的场景笑点频出,布列松式的表演下透露着人性的温情。依旧有导演喜欢的音乐和开店的设定。故事相较于同题材的《勒阿弗尔》要弱了很多,如此气定神闲的在后1/3的时段才让两条叙事线索合并,缺少应有张力的同时也让人物关系的发展不够深入。《希望的另一面》不像是标准的考里斯马基式的作品,固定镜头大幅减少,温暖之余似乎多了些哀伤和忧愁。整体而言大差不差,在导演系列作品中相比相对平庸。

改寿司店那段简直笑死人,极简式的北欧幽默,果然是另一种味道。难民题材很沉重,用温情去解读是唯一的出路。尽管有冰冷的权力机关,有疯狂的极端组织,但仍然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愿意伸出援手,送出善良。温暖的天堂并不存在,但只要怀揣善意就有希望。导演的影像风格很像布列松,僵硬的表演,极简的布景,夸张的色差,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

15年之后难民题材电影都难逃苦大仇深的氛围,但本片只有啤酒瓶和那一刀算是让观众情绪下沉的,其余时间完全淹没在了导演的风格狂欢中。很容易去指责这是岁月静好式的避重就轻,但通过餐厅本片又构建了一个文化认知和冲撞的活体实验室,算是进入了一个不同的维度。过程中我总是想起默克尔那句话,不该犯的错误,远在15年之前就已经犯下了。

老派中尽显扎实的人物塑造,对难民题材举重若轻的处理是年轻导演难以企及的,不过从呈现来看确实不像现在的片子,说是90年代的故事我都信。两条线单拎出来都比较干燥,但是交汇起来立刻变得有意思-用理想制造出一个乌托邦,没有资本家欺压劳工,只有政府冷漠无情得像个机器。最值得一提的是对配乐的使用,每次音乐一响起,就浮现出另一个站在沉重现实反面的世界,轻快的节奏/悦耳的曲调让人们看见希望的一面。殊不知,希望的另一面被苦难铸就的高墙所掩藏,一如欲说还休的结尾,死很简单,我想活着。

#阿基·考里斯马基回顾展# 阿基的封镜之作。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导演,最后这部电影与时俱进地聚焦在难民和种族问题上,也非常make sense。他的御用女主角就出来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借用这个角色的台词来表达大家都要退休的意思:冷清太久了,我要退休去墨西哥城了。是在太太太北欧了,哈哈!我个人非常喜欢他一直以来的镜头构图和配色,简单和赶紧到有点强迫症的感觉,音乐也如此,恰到好处,阿基的冷幽默在这部电影里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下。本片的最后,还是留着希望的,那我们就期待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吧。

原来看过一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竟然对此没有印象。但这部影片刚开始,就觉得画面节奏很熟悉。独有的北欧风格,幽默却又有一丝淡淡的孤独和寒冷。音乐太美妙。讲述难民,全世界都有像他们一样着寻求庇护想移入他国的人。男主人公生存的被毁灭,家庭的破碎与离散,和另一位男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都是从绝望中走出来的,希望的另一面大抵是坚持,对近况的坚持。只能相信,人道主义会降落在新一代的人们身上,希望也属于他们。

阿基的电影似乎都关于重置的人生,和「没有过去的男人」一样,哈立德的逃难也是与过去的被迫诀别,所谓「希望的另一面」也正是如何在荒芜的新土上重新耕耘。而依然故我的冷幽默则符合这样一种事实的语调——从来不会出现什么救世主,而生活又在音乐及友情的陪伴下不断继续,这些已是额外的救赎。移民地政府只是一个背景,阿基直接将其纳入“不做反应”的客观世界里去了,不可谓也是他讽刺法的一部分。

基于《勒阿弗尔》的背景,这一次阿基将视野继续对准了难民与移民群体。命途坎坷,庇护无果,希望的另一面,仍是无尽的灰暗和渺茫的未来。唯有人间温存的关怀和惺惺相惜。鲱鱼寿司的段落戏谑诙谐,狗狗镜头的聚焦治愈温馨。冷热交替,冷暖人间。留白的结尾,等候着再续前缘。11月大师展的最后一场阿基,上海影城Cinity厅今年的最后一次鼓掌和流泪。继续守候,下一轮光影的陪伴与惊喜。

依旧是聚焦非法移民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次把舞台从勒阿弗尔搬到了赫尔辛基。我们不仅看到了善良平民之间的互动,也嗅到了来自本土的、十分危险的反犹、纳粹主义残留气息。在阿基的影像之中,属于他的赫尔辛基总是停留在几十年前,冷峻、萧瑟、所有色彩都蒙上了一层莫兰迪滤镜;而他的主角,也永远是那么一丝不苟,整理利落,这次请到的中东演员亦是被成功染上了阿基的「颜色」。一气呵成的故事,有温暖、有残酷、还有一点小幽默,愿纷飞战火远离百姓,愿总有希望在人间。

影片的视听也极具风格,不论是色彩,表演风格还是音乐,都能够体现审美,尖锐的难民矛盾融化在高反差的冷色胶片影像中,布列松式的人物表演与舞台剧风格的构图幽默而又可爱,同时音乐也是一大亮点,舞曲,民谣,民族音乐汇聚其中,大量戏剧性的冲突既有幽默又有嘲讽,关注现实的同时又饱含强烈的人文关怀,尽管影片对于难民的思考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相比也只能是导演心中的一个乌托邦世界,但电影本身足够优秀,值得大家去观赏~

获得奖项

  •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