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房客(1976)
Le locataireUP:2021-12-15
怪房客简介
内向的波兰裔青年塔尔科夫斯基(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饰)独自来到巴黎,希望在此租住一间公寓。这间房之前的房客西蒙·肖(Romain Bouteille 饰)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跳楼自杀。在西蒙于医院中气绝身亡后,塔尔科夫斯基顺利地成为了新的房客。
乔迁之喜并未给他带来太多欢乐,周遭的压抑气氛无时无刻不在侵扰他的神经。这桩古老的公寓中住着许多古板沉闷的人,他们抱怨塔尔科夫斯基制造过多的噪音、联名排挤其他房客……这个可怜的青年虽然小心应对,却渐渐被他们逼向绝境。塔尔科夫斯基开始意识到西蒙·肖自杀的原因,他同时发现,自己也正被这群怪房客引向毁灭的终点……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曼·波兰斯基
获得奖项
- 第2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9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艺术指导
简评
波兰斯基把欧洲漫长反犹主义的可怖余怨写入怪房客事先声张的自杀,在这幕超现实自传体的心理悬疑剧中,童年梦萦的鬼魂搬上舞台,作者真实出演异化至死,但拙劣演技也是缔造孱弱气质和欠佳观感的双刃剑。巴黎公寓犹如一座集体主义的破败王国,邻里的冷漠与猜疑是沉默机器的触须,旋梯漩涡引向阴谋焦虑。作为异乡人的新房客若不甘愿以噤声音符加入诡秘齐整的奏鸣曲,就会轮到牙齿被拔除,肉身被深渊接管的抹除审判。身份原罪遇上极权铁壁无从遁逃,镜像无处不在的偷窥和自审渐渐失陷扭曲地狱,病人终成导演,癔病建造的剧场欣悦观赏两次跳楼的重影,解除女性身份的扮演,消灭陷入阴影轮回的自我,终结梦魇。阿佳妮在本片是一个游走故事之外,彻底功能化的性感符号,充当男主角孤独心声的幻想化身。异装出演和男性闲谈肆意流露的厌女意识都让人处处不适。
主角发疯的过程是主体性失落的过程,国家暴力机关的执法者对主角客观身份的怀疑(警察警告主角保护好护照,同时提醒他他只不过是一个外来者),普通公民对主角的排斥;妓女的出现不过是推波助澜,男主的帮助反倒又强化了他作为“异类”的存在(只有他的公寓门前没有粪便)。主角在尝试诉诸宗教(教堂的气氛令他窒息)与暴力(打男孩的耳光)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自我毁灭,异装不过是主角混沌状态的外显(当然也蕴含着对诺斯替主义的反讽),所谓跳楼也只不过是一场未完的戏剧,而主角的灵魂将在无休无止的循环中继续备受煎熬
承接罗斯玛丽的婴儿。这个题材其实是比较经典的,在探寻前人走向灭亡原因的同时自己也正在滑向深渊,但波兰斯基加入了很多视听上的思考。从冷血惊魂到这部怪房客,波兰斯基在表现人的精神异化这方面确实有很高明的创意,比如将房间家具放大、椅子及上面的酒杯变成平面图等处理。波兰斯基也挺适合这个单纯的受气包角色。前面确实稳扎稳打,只是男主精神转变确实突然,呈现出的理由不足以导致最终悲剧的发生,而且当后面男主陷入精神失常状态时,前面肖自杀原因这条线的悬疑性莫名的消失了,观感也随之下降
导演亲自上阵了一部注定引发解读的心理暗喻艺术片,对男主“遭遇”表示黑人问号脸。就……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世上没那么多人认真在意你(比如最后整个公寓似乎成了剧院围观逼迫男主),当然也没那么多人要害你(仿佛男版《罗斯玛丽的婴儿》那种周围没一个好人甚至一些镜头安排都很像而且最后也不全是主角妄想),谨小慎微压抑自我活着没必要(容易导致焦虑迷乱变态疯狂),也不用故意损害他人(比如那些半夜大声笑闹开噪音音乐的同事们),口口声声要反抗自身没魄力最后只能捡小男孩报复(同样都是虚伪呗),归根结底对自己认知不足,跟主流社会身份认同没必要关系,就是一种(内外因作用下的)性格缺陷,被大环境激发显现出来。电影压抑到底,渗人部分点到为止,窗外掠过皮球变人头……睡完砸了女主的闺房可还行(欺软怕硬)……垃圾
影片中的主角,作为外来的法国公民,始终无法得到当地人的承认,这也是自卑心理产生的重大原因,从影片开头的片段可得知,主角是位文质彬彬的男士,面对房东的谈判,从镜头和语言的表达无不充满自信…面对路边乞丐无理的乞讨,则是微笑礼貌对待…影片也通过多个镜头描写,向观众介绍了生性极度敏感的他,如在医院里对四周环境充满警惕和跟护士反复交代自己的身份,在教堂里面对死亡话题时所作出的慌张逃避…也说明了他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身处于自我感觉极度压抑的生活环境里,内心深处自然愈来愈沉重压抑,从性格敏感发展到被迫妄想症…逐步掉入深渊,无法自拔……塑造一个内心世界如此复杂的角色,波兰斯基的表演更是全片的一大亮点。
套戲教識我哋,租樓住就切記貪便租凶宅,唔好唔信邪,論凶宅嘅兇猛性分分鐘要貼埋條命仔去。話說編、導、演嘅Roman Polanski飾演一個波蘭有志青年Trelkovsky搬到巴黎嘅一間凶宅中,開展全新生活。出於好心佢前去醫院探望前房客,點知系探望期間前房客掛埋。之後呢個陰影就留系Trelkovsky心中,加上不友好嘅門房和強硬嘅房東制定了嚴格的行為規則,令Trelkovsky感到被鄰居們騎在身上。進而將佢逼到思覺失調,也正被呢群怪房客引向毀滅嘅終點,到達迫害妄想症嘅臨界點,步前房客嘅後塵。
房客,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大楼,规矩奇怪,逼人服从。既来之,则按众人的期望行事——哪怕是抽的烟的牌子,哪怕是昧着良心举报并没有打扰到你的邻居,哪怕你房间丢了东西也不能报警。顺着这个逻辑,后面的情节导演发挥了想象力,把一切推向了极端。当然,没有人愿意乖乖服从。不服从?那就把牙打下来,塞到墙里面——收起你的獠牙,服从众人和规则;就算你没有违反规则带女人到房间里,安了罪名就是有,去给督查解释吧!想逃走?所有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无路可逃,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等终于意识到无路可逃的时候,为时晚矣,舞台已经搭好,除了一跃而下,别无选择。结尾的嵌套暗示这个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或许就是人类社会让人无奈的地方。面对有些东西,除了服从,就是毁灭。细细品味,值得说的地方太多。
很难把这样一部电影当成恐怖片来看待,哪怕确实有观众会因为它而感到不安,这应当是一部建筑电影,在这栋超现实楼栋里上演了有关自我暴露的真人秀,如果说影片有什么恐怖元素的话,那么大抵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深渊,很少有人会正视黑暗,而影片则将黑暗锁在楼栋里供所有人欣赏。在逼仄的环形空间内,建筑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一步步引导主角异想天开,只有在结尾时,建筑却为主角而改变了形态,成为他自杀的观景台。他推开窗户纵身一跃竟是影片中唯一一次主宰自己的命运的行为,谁知却掉入了另一个更加黑暗的现实,一个无底的命运循环。要拍好一部建筑电影,首先就要建立令人信服的空间关系,然后再将人物命运交给空间。波兰斯基善于用一些视觉上的花招营造氛围,尤其是阴影的构图,不仅折射出了立体的压迫感,而且将内心深处的黑暗一丝不挂地暴露出来。
令人细思极恐的心理惊悚片,把一个男人如何被环境逼入绝境最终崩溃的故事演绎的丝丝入扣,剧情上并无多少波澜,重点放在人物心理层面和环境气氛的表现;整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有些过于神经质,神经敏感的男主角似乎不可理喻,但却暗含着导演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逼仄昏暗的室内空间令人窒息,似乎处处弥漫着死者的味道,多处镜像暗示了男主角之后的分裂,而周遭人的冷漠无情,对于外来者的排斥挑动着男主角脆弱的神经,逐步将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波兰斯基以精妙的镜头调度细腻捕捉着整个环境对人的强烈压迫和主人公心理的情绪流动,窗外皮球变人头的那一幕堪称影史最恐怖的画面之一,影片最后这个被绷带包裹的人所发出的穿透灵魂的呐喊,何尝不是导演对社会愤怒的控诉。
看《罗斯玛丽的婴儿》略有的遗憾全部在《怪房客》中得到补偿,前者是赤裸裸的阴谋论,后者是心理惊悚,无中生有,假想的阴谋论。男主带有社交恐惧,周围人的冷漠和排挤,甚至一个幅度过大的眼神也能衍生出恶毒和阴谋。不过这正是罗曼波兰斯基要表达的所在,人心寡淡,胜于豺狼。公寓众多的镜子营造出狭小逼仄的环境,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周围人把他当做自杀的西蒙看待。回旋的楼梯,看台上观众的喝彩,自杀一场戏调度极佳。
被迫害妄想症的病理性是波兰斯基中期作品的重要元素,这部也是一样,讲波兰移民在法国老旧公寓中遭遇可疑事件的渐次压迫,终于和前任住户一样跳楼。波兰斯基亲身出演男主角,虽然没演出剧本应有的那种无辜感、癫狂感,但他本人有段女装的独角戏,应该是挺过瘾了,波兰斯基主体性强烈的自恋状态,也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一个母题。作为主场景的法国公寓,应该是室内布景,打光什么的都很人工,视角局促显得失真并单调,在视觉呈现的并不好,有种老好莱坞电影的窒息感。至于男主逐渐疯魔的过程,铺垫的也不够,剧情看上去只是些日常鸡毛蒜皮的堆积,如果更清晰的点出男主无法搬家的生活困境,相信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说服力,目前的剧本更像个玩闹各种小聪明的练习作品。片尾命运轮回的设计不错,而且女病人第一次露面看着像个男人,就已经铺垫过这点了
波兰斯基的影片不愧是以“邪”著称的,从情节结构上看,不难发现两点。本片的主人公从头至尾都在寻找着自我身份的认同。异装癖,性无能,被迫害幻想症都是男主人公“恋母情结”的缩影。影片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人公——一个外乡人,虽然身份证已经变成了法国人,但是从内心上他始终缺少了法国本土人的优越感。在行为和语言上,主人公也是唯唯诺诺,这都与其他房客与警察这种“父系”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在整体叙事上也借用了《恐怖游轮》式的宿命论来增加整个影片的悲剧感,一个简简单单的讲述“族群排斥”的影片让波兰斯基讲的这么吓人,不愧是“弗洛伊德式”心理片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