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严冬(2012)

Into the WhiteUP:2022-01-25

白色严冬

评分:8.4 导演:彼特·纳斯 编剧:Ole Meldgaard / Dave Mango / 彼特·纳斯
主演:弗洛里安·卢卡斯 / 大卫·克劳斯 / 斯蒂格·亨里克·霍夫 / 拉克兰·尼布尔 / 鲁伯特·格林特 / Kim Haugen / Knut Joner / Morten Faldaas / Sondre Krogtoft Larsen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04分钟地区:挪威 / 瑞典 / 法国
语言:英语 / 挪威语 / 德语
影片别名:歃血为盟(台) / 战友 / 荒漠求生 / 雪野求生
上映:2012-03-09(挪威)
IMDb:tt1876277

白色严冬简介

《战友》是一部反战题材影片。在严寒的挪威荒野的上空,英德双方的战机在一场激烈的空战中被彼此击落坠毁。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在严寒的冬季生存下来。尽管战争使他们成了敌人,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敌对状态很难维持。在对彼此的需要中,一种非常规的友谊开始萌芽。最后他们竟成了亲密的战友。无论如何,战争都是荒谬的。

简评

文艺作品“冰山理论”的最好诠释。留白很多,几乎可以推想人物前史。德国方面:一个害死很多人的专职飞行员,一个狂热的青年学生,一个大企业的继承人;英国方面:一个贵族公子,一个利物浦口音的颇具射击天赋的平民小子。二战时期,空军的纪律素养通常要比陆军更高,这是故事发生的前提,换作两波步兵,可能一开场就结束了。片子四星,为了难得的恪守中立的外视角加一星。

《白色严冬》英国空军和德国空军在挪威的领空互射,战机双双坠毁,两个英国飞行员与三个德国飞行员在冰天雪地里的一个小屋子相遇。从相互戒备,到合作生存,再到相互交流,产生友谊。两个敌对国家生死决战背景下,两国士兵的关系演进,一个小屋子里展现了世界大战的荒谬与战争机器中个体的无奈。电影中有一个好玩的情节,两国的士兵用手枪当“真心话”玩具,在桌子上转枪,枪口指向谁,谁要回答问题,颇有铸剑为犁的味道。可惜的是,这世界和平从来都是奢侈品,而获取和平,往往还要借助战争。

以战争第三方挪威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其实还蛮能做到比较客观的,再加上圣母病晚期的一众北欧,把战火纷飞生命凋零的二战浓缩到冰天雪地里的一栋木屋,英德敌我双方的五人在狭窄的空间内,得以近距离的面对面展现深层次的人性,骄傲倔强对上拘谨刻板,却又有着一样的顽固与多疑,罗恩这次的角色不讨喜却又演的不错,将一个鲁莽的不可控因素演绎的不错,而围绕着冲突,几位演员将自己的特点表现得很充足,在大雪封山之中人类会遵从自身的善良彼此取暖,可是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却令人永远无法独善其身,最后的枪响,终究会把人拉回现实,这一件和平的小屋,就跟一战停火的圣诞夜也一样,短暂

敌对双方的士兵,在特殊状态下实现人性上的互通,这本身是个很俗套的故事了,拍得有趣一点像《上帝也疯狂2》《战场上的布谷鸟》,拍得烂的像《圣诞快乐》,本片也是这一类电影的各种俗套桥段的集合,比如在这个谁也跑不掉的挪威小木屋里,德国人俘虏英国人,英国人再俘虏德国人,直到双方厌倦;再比如大家聊感情、聊政治,慢慢互相了解,最后再给一个遗憾又无奈的结局。基本上这剧情的每一步都在预料之中,虽然也设置了一些人物特征,像不怕冷的工厂主大个子、赤诚的纳粹小子、躁动的英国小兵什么的,但除了大个子的状态变化和悲剧命运,其它角色都写得太平,而德国上尉不枪毙对方选择抓俘虏的动机也不太明晰令人费解。编导作为第三方的挪威人,对这个故事模板并没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只有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夸自己国家牛逼的几句斗嘴有点意思

第一感觉有点类似于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全片在一种比较静和白色调的环境下描写战争,有反差也有新意,开始介绍两拨人相遇,和在小木屋里的遭遇也加入了幽默的元素,但是到了后期给战友治病和中枪,还有结尾的字幕确实戳中泪点。世界上很多人本来就是可以成为朋友,也感慨友谊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值得铭记的。补一句也许是个人想得多,雪中小木屋有点点类似卓别林的《淘金记》。

《战友》有另一个译名叫《白色严冬》,也许更能反映影片的基调。影片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生存压力的挑战下,什么主义都是无用的,什么信仰都是虚无的,为了无用的主义和虚无的信仰发动的战争无疑是可笑的,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一本《我的奋斗》成为可笑战争的代表,被撕来擦屁股,被用来烧火,从书被扔进火炉的那一刻起,什么国家,什么战争,都随之灰飞烟灭、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有人性,和为生存而奋斗的“我们的奋斗”。

第四十一,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剧情设置,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乌鸦与麻雀》的空间比喻,英国和德国人轮番斗法,最终导致中立空间——挪威国土被毁灭这样的一个反战叙事,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回归到了比较俗套的剧情(类型嘛其实也不俗套了),总之几次情节的转折倒是设置的挺不错的,出枪、缴枪、夺枪、埋枪,没有武力之后这样的房间彻底沦为中立空间,所谓超战争的友谊才由此建立

电影刚开始像是一部灾难片,飞机被炮击坠落在白茫茫的北欧雪原上,生存是第一要务;后来慢慢变成法德两国友谊长存的喜剧片,五个人在一个小房子里逐渐放下枪,开始无话不谈,再不提政治,只是家乡喜欢的女孩和想做画家的梦想,不再是军人,不代表政治利益,只是想要平静生活的普通人,北欧的极光下,四个人黑色剪影那个镜头很好,但也能感觉到危机,短暂美好要被战争机器粉碎的恐惧,你知道结局会是怎样,但过程依旧让人痛心。

本来是四星但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要多加一星。一旦落到个人中,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统统都成站不住脚的空洞卑鄙的口号,喊着口号的陌生人与陌生人在茫茫雪地里拆木具取暖,即使想着“为了荣誉”的人最大的柔情仍是家乡中有姑娘在等自己也许会有新的可能。两个民族的骄傲与历史碰撞,在问别人这么贪心仍不够的时候其实是在问自己。后面字幕打上邀请到伦敦来,两位敌人却如故人。 而多次打开短评上却还站着扫兴的说拍摄方有挪威是多么天真的评论,人类看电影也没救

剧情极简,实用英语小学水平全程无字幕看完无障碍;元首签名版《我的奋斗》作为生活物资灰飞烟灭,昭示着战争只是统治阶级达到目的的手段,“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今内卷化的社会现状,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残酷战争,找几个靠谱的同伴组团打怪才能活得好活得长。

基于真实故事,质朴、不事渲染,但五个人物相处的细节拿捏得都很好,每个人物的形象都能立起来。结尾平平,也不出意外。不过,若说这种化敌为友令人感动,那恐怕还得考虑一个现实:双方沟通无碍,三个德国人都会英语(也可见都受过良好教养,毕竟空军是精英),但如果他们面对的是种族上“低劣”的犹太人、斯拉夫人,双方的相处还会这样彬彬有礼吗?.奇怪的一点是这片由挪威、瑞典、法国合拍,英国和德国反倒不在其中,演员倒都用了正牌的英国人、德国人。

经典反战电影,拍摄场景简单,虽然有点子黑英国人,但是依旧五星好评。全程高中英文听力既视感,利物浦口音英英互译笑点足够,英国人德国人性格对比也足够鲜明对比。有一种看男生宿舍日常生活的既视感,从互相不信任用日内瓦公约互怼,一起为彼此战争的意义争执,到彼此交流彼此生活到逐渐成为朋友,到一起救助重伤同伴,到最后大个子军官被击毙的泪奔。全片看,一直在想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但片里还是主要有浓烈的欧洲视角,善待战俘,平等对待这类。如弹幕上写的,如果是亚洲现场可能未必是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