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佬正传(1986)

癲佬正傳UP:2021-10-24

《癫佬正传》(英语:The Lunatics)是1986年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为尔冬升的导演处女作,由冯淬帆、叶德娴、秦沛、周润发、梁朝伟主演。剧情讲述社工徐先生救助精神病患者的舍己故事,为香港极少数探讨精神病患问题的电影。秦沛凭本片荣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及第23届金马奖双料最佳男配角,黄仁逵亦收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

癫佬正传

评分:8.6 导演:尔冬升 编剧:尔冬升
主演:冯淬帆 / 叶德娴 / 秦沛 / 陈国新 / 周润发 / 梁朝伟 / 岑建勋 / 马斯晨
类型:剧情
片长:92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影片别名:天天星期七 / The Lunatics
上映:1986-06-05(中国香港)
IMDb:tt0090940

剧情

徐先生(冯淬帆 饰)是一名负责追踪辅导精神病患的社工。一日他在街市安抚持刀的精神病患者狗仔(梁朝伟 饰),引起专写社会问题的专栏女记者刘小姐(叶德娴 饰)关注,主动要求加入行列以便于收集资料。二十多年来徐先生不断追踪照顾精神病患,改善他们的生活。女记者亲眼目睹精神病患者的真实处境,对徐先生充满敬意。但一般大众对精神病患带有偏见,加上精神病患的复杂程度难以想像,令社工的工作难上加难,亦有一些社工的理想被困难的现实消耗殆尽,转为沉迷炒股等。徐先生连遭挫折,深感力不从心。

阿全(秦沛 饰)是少数康复的精神病患者,但前妻不肯让他探望儿子,令阿全病情复发,常在家中大叫「有杀无赔」,又经常摔死并活吞生鸡。记者刘小姐善意将精神病患的处境报导出来,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不料弄巧反拙惹来阿全邻居抗议。阿全由于停止服用精神科药物及受街坊刺激,加上混乱间母亲受伤,结果反抗并乱刀斩伤街坊,其后更闯入儿子就读的幼稚园连伤数人,最后徐先生别无选择下拔出被斩警员腰间的左轮手枪将之击毙。精神病患者狗仔(梁朝伟 饰)再度闹事,徐先生在到场安抚其情绪时不慎被刀砍中身亡。记者刘小姐强忍悲痛,接替并延续徐先生关顾精神病患者的工作和使命。

人物角色

角色名称演员粤语配音备注
徐先生冯淬帆冯淬帆社工
刘小姐叶德娴龙宝钿女记者
阿全秦沛秦沛康复的精神病患,后复发
全婶黎宣黎宣阿全母亲
狗仔梁朝伟精神病患
阿松周润发周润发有一子一女的精神病患
岑医生岑建勋岑建勋扮医生的精神病患者
阿明陈国新冯永和负责阿松的社工
吕老师马斯晨沈小兰受害幼稚园老师
医生卢雄卢雄替梁医生
苏祖儿幼稚园老师
三姑婆马淑珍精神病患
张照街友
尹相林鱼贩
韦以茵买鱼客
何伟龙阿全前妻改嫁之夫
伍国健警察
曹源达记者
谭宝阿全邻居
丁东阿全邻居
张志平阿全邻居
陈鸿
张炳全
陈勇阿全邻居
肥坚阿全邻居
杨剑文

制作

尔冬升之兄秦沛曾向几间电影公司推销本作剧本,但大多都表示这种题材「不行」,直至秦沛把剧本拿给德宝电影公司的岑建勋,本剧才得以开拍。《癫佬正传》是导演尔冬升的首部作品,对于新人导演拍另类题材,监制岑建勋在整个制作中只否决了全部起用新人演员的这个决定,并出面替尔东升找来不少知名演员例如周润发、梁朝伟等出演,而自己亦饰演其中一名精神病人。

尔冬升为了撰写剧本到过青山医院探访精神病人,亦随着其社工朋友,亲自视察了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的真实处境,以及社工帮助精神病患者的工作。

经典对白

  • 阿全(秦沛 饰):「有杀冇赔!」

停映重检

更多信息:元洲街邨安安幼稚园斩人案

电影部分场面影射1982年元州邨精神病人血洗安安幼稚园事件,及1985年3月28日发生的沥源邨忆父成狂弑母恐袭案,剧中病人「阿全」最终被射杀的结局与严启德案相同,被认为对精神病复康工作宣传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电影公司以「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癫佬,包括你周围的亲友在内」的语句在地下铁刊登宣传广告,并且未标示片名及电影公司名称,被批评危言耸听。

电检处本来已于1985年5月26日核准《癫佬正佬》的公映,惟因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投诉而于27日送回复检;30日再获批准后,于6月5日电影公映日当天社联又召开记者会抗议,再度要求重审;同日《癫佬正传》第三度送到电检处进行审核。翌日,有关部门宣布电影可继续公映的决定,惟需注明「儿童不宜」。

幕后花絮

  • 剧中的木屋灾场为真实发生过火警的灾场,是本作美术指导黄仁逵在报纸上看到后,到现场废墟就地取材搭建的景。
  • 制作组在非常艰难下才找到愿意借出的幼稚园,而电影中的幼稚园小朋友并未被告知拍摄内容。

电影歌曲

主题曲

歌名演唱者作曲填词编曲
〈走过的道路〉叶德娴李寿全卡龙钟定一

奖项

年份颁奖典礼奖项名字结果
1986第22届芝加哥国际影展金雨果奖提名
第2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
最佳男配角秦沛获奖
1987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
最佳导演尔冬升提名
最佳剧本尔冬升提名
最佳男配角秦沛获奖
最佳美术指导黄仁逵获奖
十大华语片获奖

本片内容影射1982年元州邨精神病人血洗安安幼稚园事件,被认为丑化并放大了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险性,对精神病复康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于电影推出时遭到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投诉及抗议,三度发回电检处重审,几经争议才得以上映,最后取得近千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为同类片之冠。
当时香港一连拍了几部关怀社会弱势族群的电影,包括有郑则仕描绘智能不足者辛酸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的《何必有我?》、尔东升之二哥姜大卫舖述社会聋哑犯罪现象的《听不到的说话》。

简评

反映了社会上精神病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对待现状,尔冬升29岁拍处女作就能拍出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也是难得。全片节奏把握得当,用了很多惊悚元素且渲染气氛到位,演员演绎在线!无论是主角冯淬帆,叶德娴,还是梁朝伟发哥以及秦沛的配角。尤其秦沛演的配角真是一绝。本片主要还是从社工的角度去看待的,里面也见证了不同精神病人的案例,社工同行不干的无奈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看待等,也能反映精神病人自己的被错怪,不理解以及催生了一个个悲剧。尔冬升还是很有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的,难得在香港有如实反映边缘群体生活的电影。至于精神病人为什么会受到不公对待?本质上还是社会本身的问题,其他解决了也只是小修小补而已。总之这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选材很有责任感,专注于患者的一些社会性问题,越到后面越有感染力,当然瑕疵也不少,比如有些患者是真的癫得太有逻辑了,多去观察一些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教味太浓,不如直接拍成纪录片。演员们都很棒很敬业亮点多多,几位配角包括马斯晨在内居然没有提名,不知道是不是按照客串来算的。陈国新扮演的社工说跟了一单个案十年了,最后也没有好结果,看不到希望、成功率低、人手不够,可惜没有点出是因为制度还不够完善,看看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是单靠一个机构几个社工能搞定的。小宝一向喜欢少数群体选材,HK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不算多。.

在当年那个娱乐环境下还能沉淀下来关注这样一群人,尔导可以说是洗净铅华,沉下心来关注弱势群体。这部电影中的主题“颠佬”的问题抛给了社会,是在当年的浮华环境下生活在底部的一群人。即使是第一部电影尔冬升的导演水平也很不错,在一些细微的镜头处理上,秦沛被邻居找上门来,邻居在门外叫嚣而镜头给到了秦沛,这里尔冬升给了一个主观性拟人化的镜头。一些情节上的推进上有些不合理,结尾突然冒出开闪光灯的记者,不过可能这是讽刺当时香港媒体的不良,而加入其中。

尔冬升1986年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电影,30多年之后观看依旧能给人带来思考,电影把视角对准另类的神经病患者,讲述他们的世界,用社工和记者的方式刻画他们的故事,他们或疯或颠,都有着自己的世界,影片有着现实主义的色彩,底层人士,特殊人群,特殊关怀,用质朴和普通的镜头来描述他们的生活状况。电影开头梁朝伟饰演的患者和电影中间周润发饰演的患者,都令人印象深刻,演技很好,尤其是周润发饰演的父亲,一场人去找儿子那场戏给人带来的震撼太强烈。电影中出色的还有冯淬帆和秦沛两位老戏骨,好的演员就是不管是喜剧还是正剧,都能让观众沉浸于他扮演的角色,电影中他扮演的社工,说得那句话令人深思,我们做得了什么,又做得了多少?而秦沛扮演的父亲角色,虽然康复了,但备受歧视,两人的角色,结尾都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令人感慨。

从《癫佬正传》到《门徒》,我能看到的是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出色大导,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镜头奔走呼号,用锐利坚硬而毫不妥协的态度解剖现实的病症。这是一部太过绝望与压抑的现实主义作品,政府的不作为、媒体的乱作为以及所有周遭人看似情有可原的“平庸之恶”,都汇入贫富极化、阶层固化的演化潮流当中,成为诱发精神疾病的诱因。个体竭尽全力的善意在如山般沉重的绝望面前显得是那样渺小,但我还是要抱着最大的敬意为这些举步维艰的社会工作者献上礼赞——感谢他们代代相传的努力,正是这份努力能让那根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不那么快地落下。

“《癫佬正传》出来后,我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在戏里加入了暴力的东西,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恐慌,破坏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小宝反思。知道就好啊。竟然没人槽叶德娴演的女记者是真的吗,她这么急着报道没想过后果吗,这就是职业道德吗,这是智商不够吧?还有最后闯入用闪光灯的,我知道香港记者确实傻逼,但还是刻意了吧。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主题非常不明确,到底站在哪边角度来叙事,精神病,社工,社工的家人,被精神病杀害的人是万万不能着笔墨的,虽然今天大多数人却会说,不要跟我讲凶手多可怜。要专心一点,于是这部电影就变成故事汇了。最后社工死了,女记者接过使命,突然又正能量了?但是你追着神经病跑就能解决吗?影像画面也没什么出彩,梁朝伟还有稍许尬。高分靠题材标新立异,28岁的小宝还是too naive。

⋯⋯沒想到算是thriller。嚴重精神病人的困境令人很難過,難怪當時的社工和教育團體都抗議上映,幾乎就是說社工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無法幫忙精神病人重生。而且也容易令人覺得精神病人都很危險,沒有拍出病人的內心。秦沛的角色比較豐滿,發哥哥和偉仔的角色就流於表面了,偉仔的演法過於喜劇了點。女主角的幼稚令人不爽,但最後成為了新的希望。幼稚園女老師算是智勇雙全了,可惜⋯⋯幼稚園斬人案果然是真事改編,從此以後幼稚園都鎖大門。我記得我小學時也聽過有瘋子進入幼稚園,但最後沒傷亡,算是好運。片中也揭示出hk的精神治療資源不足,「社工的責任就是讓病人被家人照顧,盡量不佔用醫院床位。」但仍然每一日都有瘋子犯事的新聞。這是一個無解的困局。秦沛的表演加一星,爾冬陞處女作就讓大哥獲金像金馬,對得起大哥為他拉投資奔波了。

。很朴素的一部电影,没有刻意晃动镜头、渲染色调的炫技,也没有特别刻意批判谁、抨击谁、赞美谁,镜头是尽量平实的、平视的、日光的,即没有靠过度贩卖苦难来为电影。在幼儿园里,紫色毛衣的老师又让小朋友唱起来一条小鱼,以及小朋友的眼神,是整部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孩童是人之初,他们不是白纸,他们是怎么看这个社会的?谁也不能预测将来自己走向何方,此刻他们看着一个浑身浴血、持刀的陌生人。随后,他们中有人亲眼目睹了这个人一刀一刀砍死了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他们的人生轨迹会因此发生改变吗?到这里真的很想给这部电影五星,但是后面的结局,接连两次似乎有点刻意了,两次都特写女记者闪光灯,感觉过犹不及。

。作为尔冬升的导演处女座,完成度相当之高,里面尽管也有几位明星,但在本片里他们却都被塑造成了极其出色的“小人物”,没有一点光环,所以更愿意把他们看作阿狗阿松和阿全等角色,而非梁朝伟周润发和秦沛,其中尤其以秦沛的角色最为丰满,表演极为深刻。叙事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由浅入深,从阿狗闹市场开始,到中段是阿松和儿女的悲剧,而最后把情绪推向高潮的则是阿全的爆发,人物一个比一个丰富,情感一层比一层饱满,但悲情色彩亦是。片尾回到阿狗身上,冯淬帆的社工死在了他刀下,悲剧中透露出一种无奈的仁慈,毕竟前一场戏是他亲手开枪打死了那个“成功案例”,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片子里没有反派,却又处处是“反派“,家人,社会,医生,邻居,好在还有像叶德娴角色一样的人,在传承下不停得奔跑。

第300部标记,没想到尔冬升的处女作就表现出了如此浓厚的人情味,真是出道即巅峰。癫佬正传算是半部群像,从社工视角出发展现“癫佬”与社会间的矛盾。如今在大城市中我们很难看见如影片中痴痴傻傻的精神病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减少,也不是因为癫佬只会在县城以下的小地方出现,而是因为他们被迫为了社会更加光鲜亮丽而被驱赶出了正常的社会。本片最让人感慨之处在于它近乎客观地展现了冷漠又缺乏关爱的社会是如何抛弃了精神病人,精神病院收留不下所有病人就抛给家庭,家人不愿照顾就趁病人进医院后连夜搬家走人。癫佬们是快乐的,旁人看到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似乎无忧无虑。癫佬们是痛苦的,一半清醒一半痛苦的精神病人最能体会到社会的恶意。社工无法拯救所有病人,记者只想让病人站在闪光灯下,癫佬在正常社会中苟延残喘,而社会在忙着粉饰太平

一直想看的一部电影,原来香港80年代就拍出来了,导演作品中有这样一部,足够了。秦沛演技让人刮目,也没想到梁朝伟和周润发还演过这样的角色,对导演到演员都是刮目相看的一部电影。内容层面,不是“家人的消失”“家人的不负责任”“媒体、医生的自以为是”“社工的无力”“社会的歧视、刺激”某个单一层面,是整个合力,如同一张网将人扑倒。不发疯,也不太可能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至今都没有答案。(部分镜头应该是纪实拍摄,比如梁朝伟登场时,旁人的眼光,想到了《小武》)

一种分裂贯穿全片,从片名可以看出,尔冬升意欲为以往狭隘呈现的癫佬大写重写、正传呈现,但在手法上却用以往类型片的方法,这就好似说破除刻板印象,但依旧用的刻板印象。这呈现在将大量病人单一呈现为有伤害倾向的设计上,戏份最吃重的秦沛则完全是恐怖片的拍法,音效、灯光和剪接完全是杀人狂电影的路数,本质来说还是剥削拍法。好在秦沛的演技惊绝,单纯眼神挽回了不少,这也是他成为双料影帝的原因。相较于之后尔冬升的作品,这部明显缺少了那份煽情向上的情感内核,以往以趸眉出现的冯淬帆无疑先天注入了情绪的烦躁性,如果按照俗套剧作,叶德娴显然会在熟知后鼓励他再接再厉,完成一个圆满的弧线,但冯淬帆的死亡以一种无尽悲情的方式结尾,虽然叶德娴明显走了他之前的路,但那份哀愁却成为电影的永恒主调。PS:让小朋友拍结尾的戏真的好吗?

获得奖项

  • 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剧情片
  • 第6届香港金像奖
    第6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美术指导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