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萨提的颜色(2006)

Rang De BasantiUP:2021-09-03

《芭萨提的颜色》(印地语罗马化:Rang De Basanti)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由阿米尔·汗和彭雅思主演。

芭萨提的颜色

评分:8.5 导演:拉凯什·奥姆普拉卡西·梅赫拉 编剧:伦齐尔·达席尔瓦 / 普拉松·乔希 / 拉凯什·奥姆普拉卡西·梅赫拉 / 卡姆利什·潘迪
主演:阿米尔·汗 / 悉塔尔特 / 沙尔曼·乔希 / 库纳尔·卡波尔 / 阿图尔·库尔卡尼 / 彭雅思 / 苏哈·阿里·汗 / 斯蒂文·麦金托什 / 马达范 / 瓦希达·拉赫曼 / 阿努潘·凯尔 / 凯伦·凯尔 / 欧姆·普瑞 / Lekh Tandon / Cyrus Sahukar
类型:剧情 / 喜剧 / 历史
片长:167分钟地区:印度
语言:乌尔都语 / 印地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染上黄色 / 青春无敌
上映:2006-01-26
IMDb:tt0405508

芭萨提的颜色简介

影片中的英国女电影人苏,乃由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幼女彭雅思饰演。
  镇压过印度革命者的英国警官被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留下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日记。多年后,他的孙女Sue(彭雅思 Alice Patten 饰)阅读日记后深受感动,凭着一腔热血辞掉电影公司的工作,来到印度拍摄这部记录那段历史的影片。Sue到德里大学的学生中选角。一群充满朝气却和芸芸大众一样对印度这个国家心如死灰的年轻人以及进入她的视野。开始的拍摄,麻醉于醉生梦死的的学生,对于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行为根本没法理解,致使迟迟不能进入角色。灾祸横至,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朋友们中的飞行员Ajay(马德哈万 Madhavan 饰)遭遇了空难。Ajay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因为政府高层的反唇覆舌而死后名誉受损。元凶逍遥法外。小伙子们恍然感觉到,自己体内的热血开始为枉死的朋友,为多难的祖国而沸腾……

简评

一开始看觉得前半段感觉有点无聊,我以为电影全程就是讲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直到阿贾的牺牲,影片进入高潮,再到后面思想西化的年轻人,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印度的腐败现状,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和前面的一切都有照应。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国家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的觉醒,不惜献出生命,感动、敬佩。ps:印度的电影真的很敢拍

印度,革命者流血牺牲换来了她的自由独立,可是,自由印度的政权却落到贪腐政客手中,他们出卖国家利益中饱私囊,他们派出军警对和平祈祷的民众大打出手,他们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他们的凶残野蛮贪婪更甚于当年的殖民者,不清楚他们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勇敢的印度青年站了起来,他们种下芒果树,种活一棵,长成一片。

勉强两分。印度民粹主旋律。英国女青年受爷爷笔记影响,赴印度拍摄自由印度革命者纪录片,毕业生阿米尔汗等人受邀演出,这个元电影的主线架构很简单——热情、果敢又不羁的阿米尔汗等人肯定要被现实教育,理解先贤的立场,同时伴随全片的是黄色调的革命者故事不时交错剪辑,但现实与过去两条线的编制非常糟糕,时空的切换既不配合内容,也不承接情绪,过去部分甚至都没讲清一个简单的线性故事,现实部分最后着陆在反腐败上,而过去部分的主题貌似是反殖民?反正从头到尾两部分之间都没什么关系,而且过去部分的画面被解释为女青年拍摄的纪录片(毕竟有他们一起看片的场面),但一部没有资金的纪录片也不可能拍成那个样子啊?现实部分的游玩等剧情毫无意义,而且俗艳、卖弄的电影风格跟主题也不搭。阿米尔汗的状态太老不像28岁,女主也不好看

国家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是视若无睹,做个逆来顺受的顺民;还是匹夫有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国家起码有一点点可见或不可见的改变。编剧水平很高,人物设置立体鲜活,且各具代表性,就连一直忠于国家却被国家葬送的空军上校,和一开始与穆斯林势同水火的潘迪,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苟利国家生死以,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干且珍惜。

这是一部爱国影片,但完全不枯燥,甚至前面还有点搞笑,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印度革命者那种执着坚定,可以看到他们为国家付出的一切,他们的精神也感动着年轻一代,结尾真是哭死我了。里面的女主角是由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小女儿出演,女主的演技相当不错,米叔的演技就更不用说了,总之值得一看,不过现在这部片的资源好像不太好找,只能自己去下载

《芭萨提的颜色》是继《三个白痴》之后又一个震得我小宇宙发麻的印度片,如果说《三个白痴》批评的力量在于对教育体制的抨击,像一场开颅摘除脑瘤的手术,那么《芭萨提的颜色》就是直切心脏的利器,生生插入腐败将死的ZF体制,用喷涌饱满的鲜血做了一场唤醒的祭礼。它让你明白,生命绝非毫无使命,当你找到那个使命的时候,你可以超越恐惧而获得安宁,你因此可以自由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即便这事被人嗤之以鼻,你依然可以笑着与死亡同行,并嘲笑它苍白的面孔。

2014-05-。★★★。三傻三人组参演的作品,很惊奇这种题材也能过审。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铺垫有点过长,后面的剧情和冲突简单鲁莽。任何时候都是口头抱怨简单,付出行动要难的多。虽然政治电影容易看得人热血,不过情节比较烂,说服力不足。不能因为感情分影响了评判,不算是部好电影。

开头太长了,20分钟才进入状态,有点劝退。前一个小时,这是啥?后一个小时,编剧,我给你跪下了。台词写得太好,好得让我想记在本本上。两条线碰到一起时,燃飞了。还有一些想说的,打了几行字,又删了几次,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才不会被河蟹,而这本身就和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南辕北辙。那么残酷的现实,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很诗意的结局。

前面的铺垫有点长,尤其是剧本拍摄和后面的剧情进展关系不是那么大,起码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不过印度电影可能有它自己的标准。互文挺好的,不过我觉得就是在这里影片的主旨是不明确的。他们似乎遭遇了革命者一样的困境、做出了一样的行动,但是两种行动真的是可以同样对待吗?影片想要启发观众什么是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但是答案是什么呢?难道是#加入学#?但是主角行动似乎否定了这一点。(这里还想吐槽的是影片里印度政府太蠢了,如何压制示威者,我们有满分作业。这种愚蠢的政府让剧情感觉不真实,也进一步削弱了加入学的说服力)。是革命万岁?似乎影片也不会这样想,不然就不会拍影片了。是虚无冷淡和放任?这又是影片一开始批判的。否定了一切答案,不还是虚无吗?影片又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挺厉害,真的做到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有许多个镜头相当有灵气。槽点也有,逻辑更是经不起推敲,号召人们通过参政来改变国家但最后却采取了并不周密的暴力刺杀,过于简化了民族和宗教的分裂,不过瑕不掩瑜。没有拍出更微妙的细节,但确实数次泪目,可能这就是印度吧... 媒体自由的程度也使人肃然起敬。我觉得国家应该明白一件事,永远遮着掩着自己的问题只宣传好的一面,人们是不会意识到需要去改变它的。只有先明白症结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也许国家会担心这样的电影会引起效仿,我并不认同他们反抗的方式,但也并不否认会有这种可能。在行动前,一定要千次百次地拷问自己,是否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愤恨而行动,行动又是否能带来预想的结果?政治热情的确瞬间可以将一个人点燃,但也同时可能将人引入极端走向毁灭。

越到后面剧情越是扯淡到极点,这些好评我是发自内心的不理解,沾点政治问题是敢拍,但就一定是一部好电影了吗?//有一点需要Mark一下,本片的叙事手法为双线叙事,这倒是并不稀奇,有点特殊的是将其中一条故事线以电影形式叙述,这种编排至今我只在《日以作夜》中看到过,两者都是以现实情节为主线,电影情节为副线只作为映衬。后者立意紧凑鲜明,本片则更宏大,双线呼应更明显,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故事框架,非常具有可塑性,但可惜拍的太离谱。

很常规的自由民主的追求,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情节,甚至有点刻意。但我还是哭了,为印度这么牛逼的电影人,更是为了自己,同意的人口大国,同样的在快速发展中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印度就敢反应出来,而我们呢,仍旧一片歌功颂德。我们的实际情况与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印度至少还有电影在反应,还有媒体在监督,想到一句话,控制言论犹如河堤,一旦决堤后果可想而知

获得奖项

  •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