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雾(1956)

Nuit et brouillardUP:2021-01-12

夜与雾

评分:9.2 导演:阿伦·雷乃 编剧:让·凯罗尔
主演:米歇尔·布凯
类型:纪录片 / 短片 / 历史 / 战争
片长:32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Night and Fog
上映:1956-01(法国)
IMDb:tt0048434

夜与雾简介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简评

人类历史三大耻辱之首,后边两个一个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在东欧。我不说了。想想还是要说点什么,我闭上眼之后都是这部短片的一些让人难忘的镜头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感,我的朋友和我一起看完她几乎哽咽了,我的眼角也有泪。一个人在集体主义之下,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是为一个人所服务,感官被麻痹,共情被阉割,只剩下对暴力机器狂热的追捧,人人都是加害者。我希望二十一世纪这种事不要再次上演,希望人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自省的理性,不要被统治者架构的美好愿景所欺骗洗脑,成为暴力机器的一部分。

#阿伦·雷乃 1st “在我跟你讲述一切的时候,池塘和废墟里的冰水填满了万人坑的空洞,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战争睡过去了,但是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有的人拒绝去相信或者只是短暂地相信,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就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我对奥斯维辛保持着黑白的印象,栏杆围住了想象,留下阴森的图景、时间、数字。脚步声与人群声的起伏中,音乐一度给我戏剧的错觉,然而现实的冰冷却在这当中变得更加极致的刺眼。“分不清白昼、黑夜、饥饿、口渴、窒息、疯狂。一张留言条飘落在地上会有人发现吗?那是死亡的序幕,第二幕在夜与雾中开始。今天,这些相同的铁轨上阳光普照,我们沿着它们漫步在寻找什么呢?”我在反光的屏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容貌和眼睛,照片前镜头的晃动像是无法停息的战栗,“我们只能靠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来想象那些撕心哭泣的夜晚。”尸体的陈列。没有声响的房屋。与“我没有责任”。撕毁误以为的秩序。“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人类文明上的废墟。

.15资料馆封箱。讲诉集中营的夜与雾无疑是残酷写实的,我从未如此直观见过这么多骨瘦嶙峋的尸骸。其中女人的头发的画面令我毛骨悚然,一个长镜头推了很久,那一片一片厚重的卷曲的扎成一把的头发,用作编织地毯。焚尸炉每天焚烧数以千计的尸骸。徐枫老师的映后谈提到,这部33分钟的纪录片险些因画面有法国的军帽旨在映射法国对纳粹行径的绥靖而险些被剪掉10分钟,最终导演使用了化学处理那一画面,整片得以保全。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修复版,已经可以看到当初被处理掉的原画。

如果,我知道《夜与雾》的内容,也许,我不会去看。然而,正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了,反而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看到某地一望无际的方舱时,第一个反应便是:这不是集中营么?然而,其实我们对集中营里真正有恐怖,可能曾经一无所知。我没想到我能看完,这在我对我的认知里是无法想象的,我旁边的女生也用围巾遮住了眼睛。我知道很多画面都是对观看者的煎熬,但是,希望,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一遍。哪怕仍然会有人觉得,这,不是谁的责任,这,跟自己无关。

2022冬日法国大师影展线下观影。在影院里看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居然猛虎落泪,这或许就是记录和电影的力量。大量的水平横摇、纵深镜头拍摄二战纳粹集中营战后野草丛生荒芜的场景,间以穿插真实的少有珍贵的当时的影像资料对比,一种时空上的残忍互文,将这些细节撕开剥离次序陈列在观众眼前,无法不触目惊心,无法不动容。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不断有人来持续叩问那段人类史上匪夷所思的一页,只有不断的呼号,不断地追问,才能克服麻木,克服对麻木的恐惧。

一部三十分钟的影片,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没有哀嚎和血流成河,没有生离死别。平静的旁白,舒缓的音乐,但却描述了一个人不再是人的世界。在《奥斯维辛》一书中提到过“牲人”这个概念,本片就给这个名字做了最残酷的解释。1955年法国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彼时艾希曼还没有归案,大量的党卫军和作恶之人还逍遥法外,跳回到那个时空下再看这部纪录片,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如此大量的真实影像还是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看到,就像旁白说的那样,没有语言可以描述,五星。

如果不是课程,我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看到这样的影像。看完以后,短短的30分钟就像是抽走了我的灵魂和思绪,阶梯教室里笼罩着一种不可名说的压抑与沉默,老师依旧在分析影片的语言,但是我却依旧被拽在阿伦雷乃的影像里,直到下课。。。走出教室,走到校园的阳光里,才恍然恢复了与现实的接触。这就是纪实影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永远可以最真实的保存于呈现对于人类的情感震撼以及共鸣。在如今的时代,和平仍然渴求,愿这样的影像带来的冲击于警醒,能够更多、更长、更久的留在人们的心里。

雷乃短片创作阶段的最高峰作品,非常震撼。尽管是纪录片还用了许多历史影像,但本片依然很雷乃,拍摄现实时空的集中营遗迹时那种摄像机漫步式的手法,很有一种抚今追昔并释放出沉重一叹的厚重感;对历史影像的处理上,雷乃一定是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并最终用复杂的剪辑串联起一幕又一幕既有反讽意味又有可怖气息的画面。在资料馆观看,正片33分钟,附带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干货映后,徐枫老师讲得确实不错。

迥异于让·鲁什所开创的「直接电影」纪录片创作手法,也有别于民族志式的直观呈现。集中营的影像不论放置在什么样的题材类型中,其能实现的效果一直是单一且固定的,但雷乃的尝试是以观影者和影像的间离重新赋予既得素材以更为深刻的含义:旁白以沉静而抽离的语调诉说着相关的一切,略带轻快的音乐时刻提醒观众抽离——他所要的当然不是纯粹视觉层面的震颤,而是提醒观众去参与记录行为和所见所感背后的意义解码过程。关于历史、关于记忆、关于遗忘,要言不烦。

#法国新浪潮# 阿伦雷乃一往如此,用旁白+解说+画面的手法,把摄像机看做人的眼睛,去回顾过去遗留下的东西,好似《广岛之恋》,却更残忍深刻。一帧帧镜头和一幅幅画面去想象那些哭泣凄厉的夜晚,如果说《穿睡衣条纹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单》《乔乔的异想世界》是用叙事性的构架构建纳粹与犹太的蓝图,《夜与雾》则更像是真实的骨骼,彰显纳粹党的癫狂。“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如此这般,战争虽已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

超越时空的记录,是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黑白与彩色的画面构建出一部集中营人民的血泪史。阿伦雷乃克制的叙述,让卡罗尔诗化的旁白反而使得本片的主题更加凸显。雷乃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全知的视角,对叙述历史的客观进行了质疑。他坚信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再现历史的真实,摄影机也只能传达摄影机所能看到的景象。原来的地块上荒草布满,没有人知道这片废墟之下竟然掩埋着九百万的亡魂。“罪恶并非只停留于历史,当影像褪去,我们为了忘却而假装充满希望,历史的冰冷这才涌上心头。”

获得奖项

  • 第1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UN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