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南屏晚钟(2019)

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UP:2021-01-10

再见 南屏晚钟

评分:6.6 导演:相梓 编剧:相梓
主演:南吉 / 娜仁花 / 吴任远 / 托马斯·菲凯 / 张馨月 / 姜冰 / 康轩 / 明星 / 李福竹 / 王溪鹭 / 黎俊言 / 陈振远 / 孙佳 / 方馨蒂莲 / 崔楠 / 姚金飞 / 赵中娟 / 林子涵
类型:剧情 / 同性 / 家庭
片长:107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西班牙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影片别名: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上映:2019-02-11(柏林电影节)
IMDb:tt9674226

再见 南屏晚钟简介

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她的家庭避难所就成了礼教的束缚。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提名)相梓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评审团奖相梓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相梓

简评

被切开的西瓜、饱腹之用的食物、表达愤怒情绪的饺子、作为cult在日常中器物存在的素菜...甚至无从知晓品类、意义、口味,食物的存在就像角色的对话与关系,在血缘链条上排着编码——生硬、冷酷... 捉襟见肘的影像会被误认为服务于关系,但食物本不该如此。丰盛的话题如同丰盛的食物,没有一块是被品尝滋味的。戏剧且刻板的母亲以一种假性的威力统治着知识家庭,最后挣扎无比只能诉诸cult,并且母亲也知道是饮鸩止渴,自欺欺人。可惜的是,导演操弄了影像,现代女儿的视角或许能带来平衡的效果,但无从得知主角情绪的变化和心理的纵深。电影里的母亲让人同情,既没有表达的权利,也无从探寻心灵的出口。一切都在平稳的拍摄里被抹平,被堵塞。

对于结局的反转,一開始感到五味杂陈,但是回归到电影的所有鋪陳,结局很有解釋力。是一部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讲述同志生存境况的电影,谈中国家庭的夫妻关系、社会大環境压制、还有儿女之间的教养问题,这个结真的难解,怪罪于世間上的人,求助于怪力乱神,最终解不开的结还是自己。再见,南屏晚钟,不是因为同妻被欺骗了,而是没有办法解放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感情。(只可惜剪辑真的节奏很混乱(›´ω`‹)有点想要炫技,反而摔了个狗吃屎的感觉)

希望以后的下一代,不要再看到父母这种急迫的脸了,这个脸代表着,这个家庭很多方面的窒息,“你是没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难道我这么做不也是为了这个家更好吗?你要不是我生的我才懒得管你,你自己扪心自问我对你难道不够好,不是真心的吗?平心而论我和你爸哪点对待错了你,我怎么不去说*波,不去说*荔,你是我生的我才愿意来教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反而还不知好歹,你现在还说我不要这样子,还有没有良心了。”搭配苦楚楚的表情,她凄厉的声音,愤怒之下颤抖的脸部肌肉,顿时让你自己仿佛有了深厚的罪孽。源于我家真实情况的描写。这就是我看完南屏晚钟的之所以有感同身受之所在。

-,难说。不管是演员的台词水平还是台词本身都略显僵硬,虽然主题好像讲的是“生活”,但前半段呈现出的感觉完全是“浮”在生活之上的一层空壳,从布景分镜到表演都显得虚假。直到舞台剧式的几个场景出现,虽然突兀,但确实表现力要比现实强了许多,后段的节奏也逐渐顺滑。个人很喜欢最后一场舞。也许这个故事还能有更好、更合适的呈现方式。

完全可以理解大家觉得完成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演技,比如人物塑造和舞台化。但我反倒还挺喜欢这种过度舞台化的感觉,每一幕都像是一个缩影,很短,就像细胞的横切面,但却是多少中国家庭的样子。这种复杂的对立又掺杂着爱与关心的母女关系,永远在镜头外说话的父亲的声音,叛逆与渴望出走的女孩,父亲年轻的恋人与家庭的推杯换盏,这些切面都选取得太巧妙了。最后雨中的舞蹈,其实没什么太多的象征,这只是母亲内心的执著偏执下一些美好的幻想吧。

导演无疑是聪明的,却又带着聪明人的顾影自怜,能说服人的或许是方式或者姿态但并不是电影本身,我依旧不会收回在在观影之处就下的判断,这里单独场景的构建没有一场是具有说服力的,如此仰赖于演员表演张力和剧作台词的调度方式,却又在根基上就无法令人信服的夸张和生硬,并且所谓的玫瑰花蕾的作用在开场根本起到的作用根本不是引导而是拒绝,尽管如此也许可以为其真诚和态度加一星。

有很多视觉上的巧思,比如穿越时空的屏障少女凝视成年的自己、少女妈妈和中年妈妈一起跳舞的场景,虽然不算很新鲜,但在现在的华语电影里还挺让人耳目一新的。年代感做得不太行,到结尾黑白照片我才发现媛媛是妈妈不是女儿。小孩演员台词像朗诵,和妈妈搭不上,但妈妈的台词字字珠玑,每句听起来都似曾相识。对父母伤害孩子的讨论是很有必要和需要勇气的。为了营造间离效果而特意安排在剧场发生的场景在我这儿就不是很灵了,有点做作。念自己的书的戏太像欢乐时光了,但完全没有起到那场戏在欢乐时光里的作用。是影迷导演,但家庭场景拍得挺像电视剧的

“我有时候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戏,哭过笑过,散场了,就回家洗个澡。可惜,这一切终究都不是戏。”题材非常好,对影片中无法互相摆脱的母女俩所面临的不同命运以及做出的选择都有所共情,真实而窒息的苦楚,几十年说不清的纠缠。看的时候忍不住一边叹气一边笑,那种处于隐隐失控状态的生活和无休止的歇斯底里实在太熟悉。简直想数一数有多少场景是在我的生活里也出现过的。//私心太喜欢中间穿插的车内无实物表演和骤降大雨的隐喻了,加一星。几位演员的演技并不是很能扛得住大量反映微表情的的特写,对白用词也太文学“不接地气”。但作品之巧也正在这营造出的好似台下坐观话剧的氛围。/另外能看出来虽然经费有限,但是几段回忆戏份中的生活细节很考究

不是很懂评分为什么这么低,至少自己没觉得台词演技尴尬,反而在很多细节上觉得很真实,。对于人类品种多样性的认知我觉得情节已经不狗血了,在我心里这个词大概得雷雨那样才够得上。那种疯狂偏执和歇斯底里并不是没有在自己和他人的家庭中见到过。亲子间的沟通偏狭、亲情的本末倒置、自欺欺人和邪教如何腐化人的认知、部分国女离不开男人、传统道德离不开家庭伦理的真实现状全是议题。在表现形式上两个乘车的片段应该是舞台剧的形式,蛮新颖的。在看的过程中会因为母亲角色的腐化和不争气而心烦,不过又能感受到她确实也是很多中国老一辈或者这一辈部分女性的代表,内心不是没有对自由和解脱的渴望,但现实还是受困于传统伦理和他人眼光,最终一步一步将生活的气口缩紧。

太窒息了,除去同性恋和同妻的情节,,,通通都让我窒息,从四五年级开始求父母离婚无果,十多年过去了,永远都是为了我好永远都是不甘心,甚至最玄乎我妈也开始信东西,但好在没那么邪乎可能找到的是正常一些的或者真正的?不得而知了,我甚至不想加上同妻的标签,真的算同妻吗,但那个年代自有其背景吧,支持平权很多年,其实一直觉得如果没办法完全不在意世俗,像片子里那个学长的方式就不错,但冷暖自知了。

被主流裹挟着按部就班结婚发现丈夫是同性恋的同妻,在故事结尾发现曾经的室友可能对自己也有爱。电影里明显加入了一些舞台剧的元素,比如剧场开车那里,比如女儿开着门做作业,门外妈妈被两个古装扮相的人夹住脖子嚎叫女儿神色如常。另外刘媛在悬崖边认真问妈妈到底为什么结婚结合她一直对这段恋情不看好的态度,再到婚宴上她说早生贵子这种话我说不出口,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就没必要借片尾妈妈回忆爸爸的怀疑说出这二人的关系了,望导演看得起观众智商留一点白

“沉默的荧幕”闭幕场,安家楼一小胡同里,座椅就是一排长凳,坐着两个小时多出来一吹冷风可难受了,可还是来了挺多人,基本上坐满了,站着的也有,可能是柏林电影节获奖以及涉及到lgbt题材,大家对这片子热情很高。设置剧场戏是为了不那么压抑,固定镜头是因为本就在表现凝滞的家庭关系,首要的主题是家庭伦理关系,映后交流时导演说这个剧本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都是自己亲历过的,包括自己的丈夫就是西班牙人,包括被误认为是主题的性少数群体。现场看到南吉,比电影中更有气质,太温柔了吧。总体上,全片的固定机位拍摄我很喜欢,把导演所说的凝滞的家庭关系和传统社会所不敢言的性别关系展现得很到位。导演挺年轻,映后交流时思考的问题和几番回答远比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要深刻,挺厉害的。

获得奖项

  •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泰迪熊奖-评审团奖
  •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提名: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