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院(2015)
FreistattUP:2021-04-06
感化院简介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德国,少年沃尔夫冈(路易斯·霍夫曼 Louis Hofmann 饰)的母亲再嫁,他和继父之间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场冲突之后,继父将沃尔夫冈送入了感化院之中,沃尔夫冈就此开始了充满了痛苦与折磨的监狱生活。
倔强的沃尔夫冈不愿意沦为残暴统治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挣扎换来的却只有伤痕累累,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沃尔夫冈决定和同伴安东(Langston Beckford-Uibel 饰)一起逃跑,两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到了小镇上。可是,当母亲看见沃尔夫冈时,却并未表现得如他所想象的一般高兴,更残酷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被继父和母亲重新送回了感化院。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 马克·布鲁蒙德 Marc Brummund导演
- 路易斯·霍夫曼 Louis Hofmann演员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Gerald Alexander Held演员
- 施特凡·格罗斯曼 Stephan Grossmann演员
- 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演员
- 凯塔琳娜·洛伦茨 Katharina Lorenz演员
简评
男主太帅了,有当年怦然心动男主内味了。取景也很美。但是最美丽的景色反衬出最残酷最绝望的故事。电影中的沼泽很有寓意,Wolfgang父母开车亲自把他送回感化院时放的背景音乐“Wunderbar ist die Welt”也很讽刺。在这种环境下人性最麻木的一面反映得淋漓尽致,因此最后Wolfgang也彻底变成了另一种人。感化院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我想这是此片拍摄出来的最大意义。
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中间黑色地带,诞生出大大小小的以传统道德为指向的非人道威权机构,它们如何运作和牟利。而感化院的存在则不仅仅是家庭责任的缺失和政府的失职,众多的感化院中,有相当的属于国营,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被活埋,一个人自杀后却无人问津。这是一个属于冷战的故事,感化院是“坏孩子”的教养所,联邦德国则是所有西德人的感化院。“父亲”去世后,叛逆的孩子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母亲”,而外来的“继父”以及他所支持的感化院收容了这些孩子,并生育符合他意愿的新的好孩子。或许,收容这些教育水平不高,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孩子有利于西德的“民主”稳固。但是最后,“继父”意外去世,感化院依然运行,但是即将结束。和基督教价值对抗的东方“恶魔”即将解体,失意的少年却不愿回到抛弃了他的家。他乘车远去,何去何从?
电影节看的,男孩总是惹事,喜欢妈妈,妈妈除了做巧克力蛋糕没有能力引导帮助儿子同时又碍于男友压力,最后把儿子送去感化院,儿子受尽磨难出逃又被抓,最后终于能出来了,回到家看到妈妈为他准备的一切和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女儿的“妹妹”,不知所措,逃走了,最后他主动回到感化院,成了那里的小头头。
.4,中国电影资料馆影院。沉重到无可附加的《四百击》与《肖申克的救赎》,观影后的直接感受是四肢发软,恍惚地看着尾幕滚过。以“感化”为名,行“吃人”之实:从反抗体制、追寻自由切入,兼论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问题、基督教义与家庭权力分配,提供了很棒的社会侧写。柔光镜头不能挡住压抑的基调,舒缓配乐亦不能掩盖嘶吼的低音。出走又被牵回的白马、从相伴而行至形单影只的飞鸟,构成了非常精彩的意象符号。当Wolfgang坐上通往未知之境的自由列车,再次看到桥下摇着矿车的少年,或许也正像彼时的我一般,心中只有绝望的、无声的咆哮。
一个充满希望和反叛的少年如何被驯化成一具行尸走肉。被他痛恨的,反抗的,伤害他的力量所吞噬并最终成为这套体系的帮凶,甚至继承人。如果一开始的虐待是外界环境给他的枷锁,那么最后他希望的背叛和泯灭是他自愿套上的精神枷锁……恨自己没有多读一些心理书,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特别棒的案例,一个人如何被系统异化的案例
十几个孩子遭受这样的对待已经很不人道了,片尾居然介绍存在3000+个这样的额感化院,80万男孩女孩曾经在这里,倒吸一口凉气。男主演刚在比利时排完雷,又在感化院挖过煤,演技挺扎实,很有代入感。之前看人渣教育时,现代国家教育的雏形就源自德国,极权主义,专制主义与国家主义深厚的土壤,想要摆脱历史的束缚着实艰难。同时,对父母责任缺失的现实也倍感痛心,光生殖,光顾着贪恋身体的欢愉,却从未想过怎样教育,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结局继父死了才能回家,可是经过感化院的专制冷酷残暴的生活与压制,家已难以为家,与妈妈的感情也回不到从前了。
电影节奏太慢了,如果是“感化院逃生”的故事,那必定落入俗流,所幸电影并没有肤浅地停留在批判感化院的罪恶上,而是借其述说家庭、教育和爱的畸形以及属于一个时代的不完整,可能因为取材自真实事件,电影确实足够虐心,但我认为这其中更多是温柔,哪怕只在电影结尾配乐响起之时才感受得到。
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因为主角不服输而再次引发心底被灰尘掩盖那群麻木不仁的少年。向往自由的一起反抗的心,他们四下逃散,落在曾经是这里小团体老大的镜头上,看他那发自内心的喜悦逃离后的欣喜真的让人感动。总有人那怕很小很弱的人在不知名的地方鼓舞着我们突破体系,反抗不公,甚至用生命在指引着我们去奋斗为自身的自由和价值做努力。我们才会越来越好。永远不要忘了那些微弱的力量,虽然这个世界又会回复以前那个冰冷,恐怖,不安的地方。
德版豫章书院,无敌致郁的电影。放在1968年都觉得新鲜稀罕的事件,今日的天朝依旧在上演,早逃离早受益。演员们的演技都太太太太好了,无数次想冲进去抽虐待孩子的人和沃尔夫冈的继父。看到沃尔夫冈的妈妈把他送回去抛弃的情节想起了《人工智能》,马蒂斯求克拉普把他带走的时候心都化了,那种绝望感和压迫感令人心碎。「感化院就像是对这个社会的隐喻。当我们最初踏入社会,还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傲气,我们不断地反抗和挑战权威。可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彻底逃离这个环境,我们身边最亲的人也陷入在体制之内。我们学乖了、听话了、麻木了,开始融入这个体制,到最后,只是努力“体面”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感觉??演员好少,Louis又演一受虐小孩,Max又演一恋童哥们,每次看德片都是那几个演员)
社会有那么多阴暗角落都被那些光鲜给掩盖了,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延续下去就是死循环,有时候比起没有希望,更让人心痛的是有了希望,然后眼睁睁看到希望破灭变成绝望,影片从沃尔夫刚等儿童视觉切入,逐渐被改变,童话并被家庭和社会所抛弃的悲惨境地,作为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把环境对人性的改变描写的比较自然彻底。
窒息类型的电影,我很难承受这样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情节。感化院是微缩型的社会,在那里扭曲和矫正的含义被对调,所有的折磨你都必须用感激加以回报。那个世界没有正义,他们的规则就是唯一的正义。有时会想不通为什么人权大家会觉得是一个高大上的词语甚至在当下语境还有点贬义的意思,其实人权很真切很实在,人之所以为人因为生命不可任意被剥夺,发展必须享有同等机会,这就是我认为的人权。
《飞越疯人院》的德国版,很明显的政治影片,寓意很深刻,不过情节设置上过于外漏和明显反而降低了艺术水准。母亲是祖国,继父是政府,感化院是苏联体质,小时候的伙伴也是东西德国分裂和统一,在感化院里的孩子们一起大声唱着“自由,自由”。德国把这样的片子拿到上海电影节上可谓用心良苦,怎奈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