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911(2004)
Fahrenheit 9/11UP:2022-01-15
《华氏911》(英语:Fahrenheit 9/11),美国导演麦可·摩尔于2004年拍摄的纪录片。影片从批判的角度描述了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希、反恐战争和对新媒体的控制,也是美国票房记录最高的纪录片。
华氏911简介
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何乐于卷入战争?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而他和本•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都对布什的政策、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沉重的思考。
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迈克尔·摩尔 第57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迈克尔·摩尔
获得奖项
- 第5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导演 - 第31届人民选择奖
获奖:People`s Choice Award —— Favorite Motion Picture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6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5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7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第4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Film - 第8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Hollywood Movie of the Year - 第17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Screen International Award - 第3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简评
。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框架,所有素材的剪辑直指当权者丑恶的集团利益,讽刺,犀利,主观的目的性也很强,有同情,但更多的是抱怨,这使得纪录片的目的太过于追求一个具体的矛盾承载者,就好比法西斯的罪都是希特勒一个人造成的一样,这种结论很容易得出,证据也数不胜数,但其它的呢,真实的困惑永远是无知的,黑人老爹在丧子之后生无可恋的一句:“for what?…”,可能上帝和真主见证了这些也在困惑的吧。
作为旁观者,观察着一切历史的发生,小布什的意外当选就像一切的导火索一样,从此蝴蝶效应就此展开:911的发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无数的妻离子散,生命的弱小无助都是被愚昧的政治的谎言与宗教的伤害玩弄的体无完肤,只能深深的叹息与同情……导演作为反对党的中坚人物,很明显讽刺的是十分成功的,于是在那样特殊的时期拍摄出了如此犀利的“政治正确”的纪录片就连评委会主席塔伦蒂诺先生也无论如何无可奈何都不得不把金棕榈颁给他,而拒绝朴赞郁!
讽刺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丑恶,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发动永远不停止的战争,穷人的孩子去战争,富人去享受荣华。导演极度主观化的记录和采访两个阶层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通过对比蒙太奇的运用,讽刺的揭示了布什总统的谎话连篇,对比现在的俄乌战争以及舆论场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永远也学不会历史的教训,导演通过多角度人不同的诉说展示了真实与谎言。导演采用符合自己观点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强奸观众的思想,批判布什,本身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极具观感的一部纪录片。纪录片总给人以一种枯燥无聊冗长的刻板印象,但是这部《华氏911》却与这个刻板印象大相径庭,总是有一种迫使你继续观看的推动力在作用,使你想一口气看完。摩尔的魅力就在于他在纪录片里不单只是纪录者,相较之下他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在美国的大街上坐车里用大喇叭放美国的法律条文,说既然你们都不知道那我念给你们听;在国会结束后与下士一起劝议员把儿子们送到伊拉克去打仗。可以说,摩尔是在主动催生出戏剧性冲突,这也使得本片跌宕起伏,观感极佳。本片揭露了911事件背后可怕的真相,一切只是小布什自导自演,牺牲自己的人民只是为了公饱私囊。并且又用政治权力不断玩弄无知的大众,以此来控制舆论走向和公众情绪。甚至为了设立敌对,洗脑士兵屠杀无辜的伊拉克市民。资本至上的社会结构在摩尔的冷酷剪辑下跃然荧幕
这是十几年前的纪录片了,可某国依然在努力“洗清”自己的不当目的,政客也重复着偏颇的棋局。这几年我越发觉得媒体和舆论的力量的可怕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恬不知耻的政客与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地位不惜一切代价为群众灌输一个虚假的未来,颠倒黑白,抹黑善良,美化战争,冠邪恶以美好之名。而在这样的世界里,清醒的人总是痛苦,底层的百姓总是首先担责,而共存与尊重应当是一种常态,绝不能为贪婪让步
对体质的反思也好批判也好,都在二次递进后的意识层次,阴谋论劲很足,也有混淆视听的嫌疑,因此不宜推荐给大多数国内观众。但迈克尔摩尔揭露了社会伤疤,但最后的批判似乎用错了劲,转向更宏观的抽象的政治学层面,因此也就少了很多锐利,但锐气依然很足(倾向性是可以从他那张美国愤青脸上看出来的),导致情绪割裂观感下降。结尾Neil Young听得爷青回。(这部打分就有立场了,不利于我的泛人设)
所有国家的创始人初衷是好的,可是后面的故事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他们没办法阻止阴谋和威胁,掌控国家的人开始变得贪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人,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管,但是暴力和武力还有灌输让他们服从,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形象在斗争,而是为了自己不断的思考和反思而斗争,我们是与自己生活,对抗私欲和诱惑,始终提醒督促自己什么是原始的动力,一定不能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这是你唯一能管控自己的方式,不要对不起你自己那套观念,善良和平静的理念。我们选择统治别人,从没想过被超越人类的存在统治,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抒情和博你的眼泪,我们只是厌倦了阴谋,厌倦了空想,厌倦了所有不切实际的理论,摆脱自我,好好想想为什么世界会成这个样子,物欲是一切的基础,而原始的力量确连屁都不是。
太棒了。本来以为只是看个乐子,但最后被深深感染到。主观性固然很强,但表达方式相当出色,戏剧性、讽刺性的剪接,甚至连音乐的运用都极具锋芒,结尾也十分强劲有力,作为纪录电影,观感和吸引力丝毫不亚于上等的故事片。况且迈克尔摩尔的意图也不仅仅是在嘲讽,更是要引发思考,唤起被蒙蔽的群众,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无知、贫困、等级制度。深深揭露了上层阶级的虚伪自以为是以及所有苦难都由底层无辜承受的事实,并且以欺骗煽动和牺牲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导演亲自上街去拦议员,甚至在车上给街上人们宣读爱国者法案,极具挑衅讽刺又让人心酸感动,实干家值得尊敬。
影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错位剪辑、解说词,导演的辛辣讽刺令人会心一笑,高快频的剪辑给电影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仿佛是在说“这个人的坏事一件接一件没完没了”一般。我认为本片是导演对整个911事件背后仅他调查下来可以知道的内幕最大化程度地展现了,换位思考,我面对如此黑暗的事实,可能也会极其主观地把责任加在他身上,因为我迫切地希望人们看到真相,那怕你们不全信,但至少对政府的言论、布什的言论有所怀疑。
影片一开始时还觉得这个导演的视角未免太主观了,这不是个纪录片么?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可以看到整个团队为了做这样一次解密用了多少心血,下了多少功夫,充满讽刺性的音乐和刻意剪辑成“政治表演秀”的画面表达着导演对于现实的深刻透视。之后对于各方的采访足见其诚心,如果纪录片真的是空无所指,那才是真的悲剧。反政府但不反人民,战争是没有尽头的。For once we agreed.
迈克尔摩尔一面想夹带私货,一面想给民主党交作业,一面充当民科,还要一面简化所有问题以求更多愚蠢的选民可以看懂哲学家的骰子和精英们的博弈的样子真的…很辛苦。其实这无关民粹发声,也不是黑箱揭秘,而纯粹是一个党派打着反精英的旗号抹黑对手的政治演说,其本质近似在youtube爆料中共内幕的民间演员:他们必须要在撕裂又破碎的谣言中挖通一条看似耸人听闻的线索,再将它义无反顾地编下去,因为从人选择站队的那一刻,他就失去了事实。
2021年8月19日,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在社交网站发表声明,在阿富汗脱离英国统治、独立102周年纪念日之际,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美国总统的支持率顿时下降到冰点,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玩笑和讽刺啊……前几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戛纳电影节观众鼓掌时长TOP10的榜单,其中《华氏9/11》排名第二,时长达到了20分钟。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欧洲人看了本片为什么会有经久不息的掌声。于是乎马上就找出这部电影(D5正版)来看一下,觉得时机很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