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2019)

Martin EdenUP:2021-12-10

《马丁·伊登》(英语:Martin Eden,台湾译《马丁伊登》)是一部2019年意大利电影,由皮耶托·马切罗(英语:Pietro Marcello)所执导,改编自杰克·伦敦的小说。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官方竞赛单元,路卡·马林内利赢得威尼斯最佳男演员奖。

马丁·伊登

评分:8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 编剧:杰克·伦敦 / 毛里齐奥·布拉奇 / 皮耶特罗·马切罗
主演:卢卡·马里内利 / 杰西卡·塞西 / 文森佐·内莫拉托 / 马克·莱昂纳蒂 / 丹妮丝·萨迪斯科 / 卡门·波梅拉 / 卡洛·切基 / 奥蒂莉亚·拉涅利 / 伊丽莎白·瓦尔古 / 彼得罗·拉古萨 / 萨维诺·帕帕雷拉 / 文琴察·莫迪卡 / 查士丁尼·阿尔皮 / 朱塞佩·伊利亚诺 / 佩佩·马吉奥 / 毛里齐奥·多纳多尼 / 加埃塔诺·布鲁诺 / 阿涅洛·阿雷纳 / 琪娅拉·弗兰西妮 / 里纳特·希什马塔林
类型:剧情
片长:129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 德国
语言:意大利语 / 那不勒斯语 / 法语
影片别名:马丁伊登(台) / 筆路浮生(港)
上映:2019-09-02(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4516162

剧情

讲述一名水手成为作家之后发生的悲剧故事。

演员

  • 路卡·马林内利英语Luca Marinelli 饰演 马丁·伊登
  • Carlo Cecchi 饰演 Russ Brissenden
  • Jessica Cressy 饰演 Elena Orsini
  • Vincenzo Nemolato 饰演 Nino
  • Marco Leonardi 饰演 Bernardo
  • Denise Sardisco 饰演 Margherita
  • Carmen Pommella 饰演 Maria
  • Autilia Ranieri 饰演 Giulia
  • Savino Paparella 饰演 Edmondo Peluso
  • Elisabetta Valgoi 饰演 Matilde Orsini
  • Pietro Ragusa 饰演 Mr. Orsini
  • Giustiniano Alpi 饰演 Arturo Orsini
  • Dario Iubatti 饰演 Leone
  • Anna Patierno 饰演 Carmela
  • Vincenza Modica 饰演 Annina
  • Gaetano Bruno 饰演 Judge Mattei
  • Maurizio Donadoni 饰演 Renato
  • Lana Vladi 饰演 Rebecca
  • Chiara Francini 饰演 Nora
  • Aniello Arena 饰演 François
  • Rinat Khismatouline 饰演 Corporal
  • Giordano Bruno Guerri 饰演 Alfio

制作

该片于2018年5月份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进行主体拍摄。

简评

杰克·伦敦通过马丁·伊登来书写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资本社会下的幻灭感;而如今,意大利新生代导演将他换入到一个时代不明的意大利语境来拍摄,直接放弃了对历史本质的复原与产生有效对话的可能,选择的视角位置近乎游离于“局外”。不过,这种改编方法也有其妙处,在视听语法上,尤以作为影像历史档案的胶片成为闪回与目击的见证,带来了强烈的慕古感和致幻感。此外,美丽的男主表演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相加都放大了电影的迷惑性,令人一时以为会是杰作。但形式感越跳脱,“精致的平庸”就越显露——历史档案用得很“漂亮”,但却又与历史现实游离着,没有真正的拉扯,后半段节奏过快更进一步凸显出这个问题,如同最后一幕里的越游越远一般。

. 开始学会欣赏这类文艺片,需要结合小说内容去品味。改编自杰克伦敦半自传小说,许老师最爱的小说,读的时候他在江西插队,他感受是什么都没有他还可以写作,所有废物经历还可能转化成文学…第二马丁伊登是为了爱情奋斗,而不是政治或金钱。第三所有目的到最后都是无意义的,就像马丁伊登从没人青睐到趋之若鹜他感觉一切都幻灭了…最经典的是:以前没人理睬我,可如今却看得起我了!我发誓我还是我,我没有任何改变,头脑甚至没有任何新的总结,作品早就完成了。那因为我的名声,可那些不是我,是别人眼中的我!罗丝回来了他却选择了自杀。现实中的杰克伦敦也是如此…但文涛的体会让我更折服,他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马丁太轴了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一个女人的选择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那现今条件符合了,如果他还爱她,他会接受…

《马丁伊登》怎样获得快乐的一生?一份真挚伴随终身的爱情,挥之不完的钞票,如雷贯耳的名气。马丁伊登和伊莲娜这对情侣现实中无处不在,女方家长永远只会看中男方现有财力,而无视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能真正得到幸福。伊莲娜对感情的不坚定,以致与马丁伊登携手一生而失之交臂。马丁伊登成了著名作家,钱,女人,名声,什么都有了,但是却失去了快乐。突然让我想起来了《天堂电影院》,男人真的好难,好累。

最简单也最贴切的评价就是本片将一个人的幻灭呈示得切肤可感又触不可及。充满活力却又莫名清醒,追逐爱情却未臣服欲望,渴望理解却不贪图认同,马丁伊登或者说这一版的解读,并不是一个梦想破灭的奋斗悲剧,而是一个历经了爱情的冲动、表达的充实、成功的喜悦后,终于察觉记忆中的那片刻无忧无虑的梦幻、过去中那仍然但凭一心的自己,终于无法追回的幻灭寓言。复古的影像概念搭配古典现代交融的配乐处理,构建起了影片迷离而又质朴的整体氛围,卢卡·马里内利的出色表演则演活了一个灵魂的幻灭旅程,十足动人。

片子拍得挺文艺的,色调配乐和插叙进去的短暂画面都挺不错。本片是从1920年代的小爽文改编的。有人生经历但没文化的帅气穷小子,机缘巧合得到富家女的芳心,有机会借助女方家庭的力量逆袭,但要靠自己的才华当作家,看起来很没出息,还一次次做让女友寒心的事,最终分手。分手以后终于得到认可,成为性格乖张的大写手,女友回头求复合,被他拒绝,理由是女友背叛了他们的感情,如果没有那些作品,女友就不会回来。所以女友爱的不是他而是地位。想想吧,女友才是正常人。生活哪里有那么理想化。

马丁伊登这个小说几年前听说过,是锵锵三人行的许子东推荐最喜欢的小说是这篇,算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作品发表不久也像男主一样自杀了。许还援引了马丁的那句话大概是:等我有钱了你再来爱我,我也不是我了你也不是你了。许的态度是还是对富家女的软批判,对马丁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我不苟同,多了些经历后越来越能从女性角度看问题。女人的爱情本来就是立体的,它可以让生活锦上添花但如果生活是块粗糙的麻布,人家有什么雅兴去欣赏似是而非的花。男人大可不必批判女人太现实,爱情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痛苦,让无聊的生活显得深刻一点。钱其实没有冲淡浪漫,社会越发达物质越丰富市场越成熟的时候,钱就会越来越重要,它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努力标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不同阶级还能不能在一起,以我的经验是不太能,因为爱情可以跨阶级,生活不能。

摄影质感非常复古,影像中的地中海风光和那不勒斯的城市风情充满了风格化的美感,穿插其间、惊鸿一瞥的闪回营造了时代的模糊感,在当下讲述这个改编自百年前的杰克·伦敦,却发生在半世纪前的意大利的当代故事,实则描绘的是梦想照进现实过程中的种种不堪与幻灭。爱情是奋发的源动力,却实际上更像是彼此无法理解的误会,作为文艺青年,追求世俗成功的矛盾在于,现实生活的逻辑与他们对世界的浪漫想象往往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是否成功,如果不改变自己去迎合现实规则,必然会发生无法自洽的矛盾,但是越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就越会面对与初心南辕北辙的痛苦,以至于最终成功了的自己,却是无法接纳和认同的丑陋,最终,唯有拥抱大海和死亡,才能解脱。

胶片模糊了记忆,梦幻了感觉,街头抱着娃娃跑走的小女孩,海边森林的雨景,隐居窗户里看到的田野风光,街头门窗框住的一个个成人和小孩,还有那缓缓沉没的帆船,都为外化主角的情绪和思绪流动服务到位了。画面很出色,男主角的演技也很不错,但是马丁·伊登幻灭的缘起、发展以及最终彻底侵蚀他的心与身体的过程,太程式化了。人生导师的自杀,女神光环的破碎,资产阶级的认可与嘲弄,这些点其实很常规,如果不在细节上做更为独特的呈现,其实并不那么打动人。为火车上的寡妇买房来感谢她当年的照顾,刻画主人公保持初心的目的性太直接。总之,电影似乎把幻灭当做一个结果,各种因素塞得太简单,想得不够细,就像戴面具决斗的画面,主人公的颓丧缺乏一个内在的强力驱动,更像是为了给观众观看。

,有些出乎意料,插入的影像资料像是某种回忆蒙太奇,亦真亦幻,写作的主题从爱情转向政治,从阶层对比和左翼运动中,提炼出演化命题,伦理法则如何能超越自然法则,是很现代的发问,它在人物身上的曲线是,一个好像高贵的野蛮人,是如何被教化的创作(像你一样说话和思考),抽走生命力,乃至消解自我(没有马丁伊登这个作者,有点福柯的意味),但在我看来,男主的表演太像“走红后吸毒的摇滚明星”了,甚至可以直接对标《波西米亚狂想曲》,对何以成功的刻意回避,也加大了性格表现的前后断裂感,好像成名后完全失去了礼貌。另外,虽然是文学改编,但年代感有些乱呀,彩电汽车已经普及了,还坐船去美国么。

-。大银幕重看,+。只在气质上贴近古典,手法非常后现代:没有建立镜头,绝大多数叙事任务都由特写镜头在快速的交叉剪接中完成,传统的戏剧空间观念彻底瓦解,再加之故意的时代错乱,全片完全发生在真空之中,由瞬间的情绪、视线和动作所驱动。插入的古老胶片影像指向一些暧昧性极强的记忆分支。段落间的节点处,使用长焦镜头将人物朝向镜头的纵向位移几乎被隐藏,只剩下其在钢琴小品背景乐中不断行走的神行,如同一幅美丽的动态画卷。只是这样大胆的改编方式依旧无法抵偿原著文本的折损,电影其实更贴近杰克·伦敦的创作初衷——一个批判性的寓言和宣言,但众所周知,「马丁·伊登」的魅力却正是来源于对这一初衷的背离:伦敦大量私人经验的加入使其不自觉地成为了一部自传,关于强者与边缘人的双重身份。

将美国名著意大利化,放在战后的,社会阶层、人文思潮严重分化到混乱的那不勒斯,还有充满古典气质的镜头、色彩和音乐,这个意大利版的马丁·伊登,创作的太成功。爱情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让小学教育水平的水手马丁奋发读书、思考甚至写作,最终成为名作家。爱情也可以彻底毁灭一个人,当马丁发现爱情敌不过政治立场和阶级鸿沟,但在他成功之后,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抛弃他的女神会跑回他身边请求原谅时,他看清了爱情和生活本身残酷的模样。马丁的悲剧在于,他在爱情中获得力量、在文学中找到自我,然而恰恰又是爱情和文学让他不再单纯、失去自我、进而厌恶生活并憎恨自我。卢卡·马里内利将马丁前半程的单纯善良、在爱情里执着又自卑,和后半程近乎鬼畜般的疯魔状态演绎的入臻化境,全片任意一个静止镜头都是他的影帝时刻,威尼斯影帝实至名归。

我的天,好久没看片看得如此激动了!从第一分钟开始便完全沉浸,直至看完都心潮澎拜,完全被其吸引!胶片镜头配合这故事所表达出的美和浪漫,完全击中!这美丽庸俗即使到最后都无法抛弃的最初爱情啊!马丁伊登的亲和力完全是在实践他爱个体不爱集体的非社会主义生活原则,抛开里面的政治讨论且不谈,这是书写人生多好的篇章啊!文学性和现实感都太足够了!爱欲启蒙智慧,拉扯着的距离感、独立性,人生的支撑点,以及最终的无法逃离...音乐也非常好!

获得奖项

  • 第4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4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沃尔皮杯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3届欧洲电影奖
    第33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