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1989)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UP:2021-03-18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

评分:8.4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 Sakke Järvenpää / 马托·瓦尔托宁
主演:马蒂·佩龙帕 / 吉姆·贾木许 / 卡里·瓦纳宁 / Sakke Järvenpää / 萨卡里·库斯曼嫩 / 西卢·塞佩莱 / 马托·瓦尔托宁 / 奥利·图奥米宁 / 理查德·伯斯
类型:喜剧 / 音乐
片长:78 分钟地区:芬兰 / 瑞典
语言:芬兰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
上映:1989-03-24(芬兰)
IMDb:tt0097728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简介

列宁格勒牛仔摇滚乐队的几个成员装扮怪异,戴大墨镜,烫飞机头,夸张的火箭鞋就是他们的标志。可在他们的家乡看不见事业成功的希望,于是他们决定转战美国寻求机会,在即将出发的前夜,贝斯手却被冻死,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是将他装入了放满冰块的木箱中带上了旅途。此时同村的一个怪异的哑巴 偷偷跟随乐队来到了纽约。纽约的机会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丰富,困窘的生活仍在继续,在他们走投无路之时,得到了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婚宴演出机会。于是他们用仅剩的钱从一个美国售货员(吉姆•贾木许 Jim Jarmusch 饰)手中买了一辆旧车后继续向墨西哥进发,那里有他们最后的梦想……

简评

本片唯一一个自带解读空间的元素就是个别片段前概括剧情大意的几个小词(如“革命”“民主的恢复”等),它们赋予了这主题零散的公路之旅一层表意下的进程。这个进程由一群被本能引导行事的被统治者和一个不懂适时地妥协但懂得适时地离开的自私统治者共同完成,像极了影片摄成时东欧人民与苏联的关系。而这场始终朝着墨西哥进军、以喜剧收尾的进程似乎在说,无论经历了何种曲折的[统治]方式,始终朝着不变的目标行进的人[民]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目标。我是因为五条人才知道考里斯马基这个导演的,也许这部公路音乐片对他们这样的巡演歌手还有着一层政治之外的意义吧,那我祝愿目标同样坚定的他们能早日成功。

看了20分钟,已经在心里封了神作了。一本正经的搞笑,每个梗都埋到了笑点上。作为一部音乐电影,选曲也极为绝妙。看似一部没什么太大剧情起伏的公路片,却把黑色幽默的隐喻进行到了最后。想起另一部芬兰乐队喜剧《重金属囧途》,同样是带着队员的棺材踏上演出之旅。芬兰真是一个很尊重摇滚的地方。(还看到了客串二手车行卖车小哥的贾木许。)

可以想象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对于所有演员和剧组成员来说,一定是轻松愉悦的,嬉戏式的一场旅途吧,而公路片若能把导演心中的旅途,故事发展的旅途,风土人情变化的旅途以及电影拍摄背后的旅途同时呈现出来,便真的是层次丰富、欲罢不能,更何况,在整个世界观的建构和细节的巧思中间,都夹着导演缜密的政治隐喻与开放空间。印象最深的细节:只接受摇滚的美国,头不够尖的皮鞋被乐手递给了黑人,警察的拦截姿态,轻如鸿毛的棺材在南方小镇上等待下葬(完全是反向解读福克纳),保留传统但本土化了的继任主唱。

黑色荒诞喜剧,蛮喜欢,不难看出有一些隐喻在其中,不过作为出生在冷战前线国家的导演,估计也是讨厌那种两头谁也不敢得罪的感觉吧。电影拍摄那一年刚好有人死于耻辱,可能阿基也是想对他们说:虽然你们那一套确实不怎么样,但是东施效颦也未必是好选择。飞机上学了半天英语,最后还是得靠讲西语的主唱才能成功,也是够讽刺了!,真的笑死了。还有芬兰真好,我爱芬兰,芬兰唯一可惜的事就是——离上帝太远,离俄国太近。

现实主义偶尔玩心大发,却比真正的荒诞派更有神来之笔。考里斯马基的政治情绪落在镜头里都变成了灵光一现的逗趣与顽皮,甚至偶尔的文化唏嘘都有绝妙音乐的伴奏。集体主义的僵化、工业摇滚的席卷、美式交流的套路、蓝调音乐的落寞,政治观念的褒贬是对美苏双方的调侃,一如考里斯马基镜头下的所有角色坏也不坏,留下的更多是元素与观念上错位对立产生的喜感,至于突出的发型、满车易拉罐、棺材里冰啤酒以及死而复生的音乐人,更像是考里斯马基童心泛滥的一次荒诞不经,像小孩一样大闹一场,在故事里疯玩,在自己的世界唱游天下。

7。芬兰人的冷幽默,一部无聊的音乐公路片。大墨镜、飞机头、火箭鞋,列宁格勒牛仔乐队从纽约出发,穿越南部大农村,在德州越过边境线到达墨西哥为一场婚礼演奏。路上的一些美国城镇乡村风景不错,甚至被拍出了北欧的寂寥冷淡质感。一些有趣的要素:心怀鬼胎的老大、被藏起来的啤酒、一心成为牛仔乐队一员的秃头哑巴、死而复生的贝斯手。乐队曲风倒是多变,从俄国民歌与古典到迪斯科摇滚、美国乡村音乐。乐队名字、老大哥的所作所为都略带政治戏谑。来在沿途不同酒吧演奏碰壁之后,他们登上了墨西哥排名前十,挺幽默。

阿基实在喜欢摇滚乐,不管拍什么都愿意给摇滚留足镜头。这部确实很有贾木许的感觉,还套了一个公路片的框架,但内核依旧十分typical阿基:温暖与悲悯,反思与幽默。一个不断被驱逐而流浪的异国乐队,也能被音乐和冷幽默烘托得没那么伤感。而旅途的许多移动远景镜头更是美极了。在我看之前还真没想到能这么有趣这么舒服。另外,想想这片的年份,想想芬兰(导演国籍)所处的位置,想想两边的意识形态,阿基依旧没有离政治隐喻太远。

80年代欧洲电影。芬兰。阿基 考里斯马基。上座率和出口市场的下滑、投资者的保守做派,以及与好莱坞的竞争,迫使制片人和导演转向一种比政治现代主义时期更易理解、更少挑战性和迷惑性的电影。以其对怪异和边缘人物的称颂,范围宽广的电影指涉以及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讽刺,成为一位贯穿90年代的邪典导演。冷酷而不动声色的嘲讽(部分源自对硬摇滚乐的热爱),在影片中得到了最纯粹的体验。无资源

一部个人风格掩盖不住、呼之欲出的作品,在观影体验中与阿基的世界若即若离。一方面是冷幽默与反讽,另一方面是摇滚乐和热忱。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两边都是搞怪的大陆。隐喻从列宁格勒牛仔乐队的组成中落下,一个血缘集合体、一个驾驭众人的领袖。“列宁格勒牛仔”——这个名字多少带点达达主义的气息。这部影片就是要打破观众惯常性的对生活的预估方式,其中一个主要手法是每一片段的“小标题”与“内容”的并峙,这在电影内部就打开了反讽的自由空间,它可以颠覆、也可以偏斜。因此,从结构上来看,阿基的片段集合比贾木许玩得更为欢脱(贾木许自己也出现在了本片里)。这些长短不一的片段组成了一部不着调的游记、画册,但它的内涵取向更像是一部寓言:独裁的统领者最终自行消失在沙漠——这多少是种浪漫的政治幻想。阿基是真的爱音乐。

#资料馆#第一部阿基,所以不知是不是因为贾木许出演的原因觉得这部电影很贾木许,看得好嗨!从纽约的古典到猫王的故乡孟菲斯的摇滚,音乐的选择与地点的标签性暗合。整体风格似糙实细,章节划分看似随意却韵律感十足,且始终有一条暗线串联,荒诞喜剧的最后留下悬疑的色彩,散发一缕伤感的余味。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评分:.一部内敛微妙却又包含温情的作品,阿基-考里斯马基以“寻找”作为主题拍摄了一部轻松幽默的公路摇滚电影,从乐队“芬兰——美国——墨西哥”的旅途行径中,其语言、人物、音乐风格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列宁格勒乐队成员带着大墨镜,烫着飞机头,把旧车唱坏,把新车唱来,把酒店唱倒闭,把底层唱欢愉,以林肯为祖先,以音乐为信仰,棺材用来冻啤酒,加油站的员工是他们的表弟;他们是异乡环境下的独特集体,是用音乐来反抗经济人的底层乐手,他们由底层出发,回归于底层群众,悲天悯人却又充满着过时的傲气。在《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中,阿基仍保持了原先的作品风格:布景和打光都践行了极简主义,并在其中隐化事情的矛盾点,人物的表情是木讷的,有一种后现代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但内心当中却充满波澜并渴望着爱

从芬兰飞往美国,从美国再驶向墨西哥,列宁格勒的牛仔们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异域的带着社会主义倾向的群体,在家乡无法生存的他们,为了继续演奏而来到了一个英语的世界,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内,那里充斥着消费与摇滚文化,而格格不入的他们,从纽约驶向墨西哥的过程,在为了生存赚取生活费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逐渐与另一文化同化的过程,但在婚礼中,在那个被美国称为边陲地带的地方,他们又再次的找到了栖身之所,但同时也迎来离别,那个长久以来既剥削又维系着他们的经理,而考里斯马基也在这里,通过这样一种诙谐荒诞的冷幽默,对那一开始逐渐离散的政体做出了一个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