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1928)

The CircusUP:2021-11-16

《马戏团》(英语:The Circus)是1928年的一部无声电影,由查理·卓别林编剧和执导。电影中的明星有卓别林,哈利·克罗克(英语:Harry Crocker),肯尼迪·梅尔纳(英语:Merna Kennedy),阿尔·欧内斯特·加西亚(英语:Al Ernest Garcia),乔治·戴维斯(英语:George Davis (actor))和亨利·伯格曼(英语:Henry Bergman) 。故事中,一个不景气马戏团的驯兽师雇用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去做一个小丑,但发现他的滑稽行为都是无意引起的,而刻意让他表演则行不通。

演员表影评剧照
马戏团

评分:9.2 导演:查理·卓别林 编剧:查理·卓别林
主演:阿尔·欧内斯特·加西亚 / 梅尔纳·肯尼迪 / 哈里·克罗克 / George Davis / 亨利·伯格曼 / 蒂尼·桑福德 / 约翰兰德 / 查理·卓别林 / 艾伯特·奥斯汀 / 斯坦利·布莱斯通 / 海尼·康克林 / Toraichi Kono / 贝蒂莫里西 / L.J. O'Connor / 杰克 P. 皮尔斯 / Hugh Saxon / Armand Triller
类型:喜剧 / 爱情
片长:71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大马戏团
上映:1928-01-06(美国)
IMDb:tt0018773

剧情

评价

《马戏团》深受观众和评论家们的好评,尽管票房表现不错,但还是低于《淘金记》(1925年)。许多评论家将它和《淘金记》视为卓别林最好的两个喜剧。

奖项

虽然卓别林凭这部影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提名,但奥斯卡在评选过程中却把他例外出来,单独颁了一个特别奖项 。虽然大多数非官方的提名名单中包括卓别林,但奥斯卡已不再在自己的官方提名名单中列出他的提名。

奥斯卡奖提名人
最佳作品奖美国艺术家 (查理·卓别林, 制片人)
喜剧影片的最佳导演查理·卓别林
最佳男演员查理·卓别林
最佳剧本(原创故事)(英语:Academy Award for Best Story)查理·卓别林
奥斯卡在评选过程中把他例外出来,并颁给了他一个特别奖项。
特别奖项查理·卓别林理由:多才多艺,集表演、编剧、导演和制片于一身;制作了影片《马戏团》

在卓别林的职业生涯中,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是最困难的一次。期间发生了众多的问题和阻碍,包括工作室火灾,卓别林母亲汉娜·卓别林的死亡,卓别林与他第二个妻子丽泰·格雷的离婚,以及国税局对卓别林欠补缴税款的索赔。
《马戏团》是电影史上票房收入第七高的默片,超过$ 3.8亿美元(1928年)。

马戏团剧照

马戏团马戏团马戏团

简评

卓别林作品基本都是喜剧,然而在人物设定上却都是底层的悲情小人物的角色,在本片中亦是如此,一个流浪汉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去偷吃小孩子的食物,因为被小偷诬陷被警察追逐闯进马戏团,进而成为马戏团的救命稻草,同时喜欢上了Merna,可是Merna喜欢的是走钢丝的帅哥,无奈的流浪汉演员情场失意也影响自己的工作,最后只能成人之美,帮助他们举行婚礼,马戏团离开,而流浪汉也只能分别,独自一人坐在马戏团留下的痕迹上,又孤独又落寞,本片喜剧的内核是悲情。

卓别林的表演怎么称道都不为过,大师的表演真的太带灵性了:吃小孩面包、镜宫追逐,扮演木偶绝佳、马戏团的各种“乌龙”、狮口逃生、吊绳走钢丝...制造笑料的方式一点不显刻意。大师的肢体语言实在是无可挑剔,举手投足、一蹙一笑都太鲜活而带感情了。而且就连音乐都是自己配的,真的无话可说。唯一可惜的是剧情上有些地方还是稍过乏味。最后查理去找走钢丝的男演员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是去骗他的钱然后和女主远走高飞,没想到大师狠狠给了我一耳光,是的,大师的电影都有在讲人性的善良。可我的心境与境界,让我再面对相似的场景,首先想到的可能仍然不会是如此结局。看到最后知道羞愧难当。今日下午,大师再次用他的电影告诉我,让我记得人性中还是会有纯真不含一丝杂志的,能战胜私心的善良存在

卓别林是天生的喜剧演员,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诙谐幽默搞笑。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出现在很多部电影里,不同的故事,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不会串戏,每一部都很精彩。他的出场每次都很好笑,但是故事情节总会有种辛酸。让人哭笑不得。大马戏团这部也很有趣,情节也很吸引人。真的好搞笑,今天其实心情阴沉,但是看到卓别林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笑出声。这大概就是他的魔力吧

。①流浪汉卓别林的马戏团表演生活,以及期间他与马戏团老板女儿和走钢丝高帅男的三角恋(他单恋女的,女的当他是很好的朋友,女的和高帅男互爱)。最终他选择为爱放手成全他们俩。②笑点不断,具体段落如:偷钱包、多重镜像迷宫、马戏团转轮、魔术师大变活人、玩魔术帽、和狮子斗智斗勇、灵魂出窍打情敌、吊威亚、等。③后半段很多部分处理的太悲情(尤其是还搞了个悲情结尾),与前半段的喜剧气质不符。

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偶发设置在他处或许会显得设计性过强,但在本片中则显得恰如其分,各种表面与深层含义的“戏中戏”与“表演”轮番登场:令观众发笑的无意识演出、招致厌烦的有意识表演、在戏中人面前进行的表演教学与在意中人面前的笑面伪装,底层表演者幕后的哀愁同最后孤独的背影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出表演结束后的状态,台前幕后的界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没有丝毫梦的元素,却比《从军记》更像是自漫长的梦中醒来。那些只在一瞬便天翻地覆的爱恨际遇随数架马车远去,“人生如戏”四字贯穿全片。

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十分不顺利,一度因大火损失超支,这还不要紧,戏外卓别林此时也麻烦缠身,妻子闹离婚,对外说他有奇怪的性癖,他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深陷丑闻的他一度无法喜剧,几乎精神崩溃,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令人神伤的结尾,没有大团圆,他成全了心上人,孤独地走向了平原远处。这是有了话语权和地位的卓别林,第一次被允许不以喜剧做结。而马戏团的故事环境,除了奉献如许精彩的桥段,更让我们看到了卓别林身上的复杂性,一方面可以看到它高于同时代搞笑演员的天才,他更懂得让人发笑,当马戏表演已经沦为模式化的产物,人们需要更新鲜的刺激,于是剧团出身的他搭上了电影的快车,可一方面也看到他对这些同行,曾给无数小镇孩子带来兴奋嬉笑的尊重,他本人也是在剧团里长大的,他的怀念让人动容,即使他此刻已经搭上快车,身不由己。

心目中大师top3的作品,最好笑的一部。搞笑自然的情节,诞生与狮虎同笼、从灯杆滑下和走钢丝的名场面。还有轻松美好的爱情,简单的邂逅便足以一见倾心。与上一部《淘金记》不一样,这次是bad ending。一个人的成全,好过三个人的纠缠。有时候喜欢就不一定要拥有,夏尔洛最终还是走上孤独的道路。在大师上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也可能是我为什么能喜欢这坏结局吧。

第一部默片和第二部卓别林(大独裁者的短评现在还在审核)台词在画面之后紧跟着出现、转场直接按台本文字放成一页,太复古了…这是老电影独有的质感。相比之下没有大独裁者那么厚重却很真诚又感人。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喜剧片,最后他以稍矮的身高跟在两个人后面洒花瓣、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画面中央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流泪是怎么回事…或许就是作为演员的表现力吧,也或许是人类感情最相通的东西。灵魂出窍然后把情敌打一顿,100来年前拍出两个卓别林是真的厉害。当喜剧穷途末路、所有的笑点都变成cliché的时候,把精心设计变成坦诚相待、自嘲和“自毁”是屡试不爽的方法。看完电影出来就开始听《鞋子特大号》了,“喜剧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我也就像他一样若无其事头也不回离开吧,只留下未知的前路和一个潇洒的背影。

有的人看着看着捧腹大笑,继而又不自觉落泪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以及层出不穷卑劣的压榨手段,tui!大师爆打他的时候简直是狠狠替我出了一口恶气!谁说女人是没有爱情的谁对她好她就跟谁走?在本片里就有反证!呜呜呜!见色起意的女主!结尾马戏团远行那一幕真的太震撼了,大师慢慢的为新人关上车门,车队从他身边穿行,而他只是落寞的望着那一辆载有她的马车…

“本雅明认为卓别林占有了一具被工业技术分裂和异化的身体,而克拉考尔则认为卓别林更像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物。尽管在1925年出版的书评《淘金热》中,克拉考尔赞扬了卓别林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他吸引大众的能力,但他仍把卓别林的银幕形象描述为一个空壳,在这种形象中,“纯粹的人类在社会性的脱节中放射出光芒”。“在病理学上,”他补充道,“这将被称为自我分裂、精神分裂症。”这种视觉和精神分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马戏团》中镜子大厅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卓别林和追捕他的警察,再无法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多重映像。在这里,导演表达了现实的分裂性,人类与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被打乱了。但在克拉考尔看来,正是由于这样,人类和世界之间才形成了新的格局。”

。马戏团与电影形成了呼应,搞笑和精彩桥段都是由情景自然引发的,刻意地搞笑反而失去了趣味。那些让我觉得有趣的情景,如镜子戏、与狮子同笼、空中行走,皆是与角色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而一些带有刻意的设计性的出糗桥段——如被东西砸脑袋、摔倒——如今看来都显得俗套,还有发疯的驴、突然消失的雷克斯这些桥段都比较突兀。结尾还不错,他终究不属于马戏团,红极一时只是偶然。

卓别林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永远有一个永恒的命题——生活在泥土中但永远都不失可爱的底层人民。从喜剧层面来看,《马戏团》绝对是卓别林发挥的最好的一次。像卓别林这种表演风格无疑特别适合像马戏团元素的剧情,这应该是卓别林风格与电影剧情契合的最好的一次。卓别林的电影除了对底层的怜悯这个大命题以外,通常在众生皆苦中都有纯洁的“爱情”为伴,如同在苦中加了一丝甜。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这最后的一丝甜也没有了。他祝她幸福,然后只身坐在木桩上,此刻只有孤独与他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