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2006)
The Old BarberUP:2021-06-17
剃头匠简介
敬大爷如今是个九十三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有八十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回家后拨弄着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他希望每个人(也包括他自己)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
电影《剃头匠》以纪录和讲述的形式描述了这样一个老人恬淡而平凡的生活。
获得奖项
-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北京记忆
- 哈斯朝鲁 Chaolu Hasi导演
- 靖奎 Kui Jing自己
- 由立平 Liping You演员
- 宋戈 Ge Song饰 板寸王
- 冉平 Ping Ran编剧
简评
因为老爷子有点像我奶奶,所以一直想看。就一句话,老爷子有里有面,老一辈儿那种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体面,我们新一代身上已经近乎绝迹了。我想感谢有人拍这样的纪录片,一方面是记录了一个老手艺人的故事,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念旧的机会。我以为我会热泪盈眶,后来发现更多的是内心的静默。
真的是节奏很慢很慢的片子了,和外公外婆看就因此正好合适。一位京城的剃头匠,其实也就是一位顶普通顶普通的人啊,单纯,自然而无挂碍,在胡同里走街串巷,在小屋里一人生活着,品味闲情逸致与四时苦短,看似单调和乏味的生活背后是通达豁达的人生智慧,就像康德一样的沉着冷静,就像屋里的字画,宁静致远。剃头算是绝活了吧,老手艺如今也很少很少了,随着一代人的离开而悄无声息地消弭了,放睡(按摩)真的好有趣hh,每位老人都有各自的心事,也有不同的家庭羁绊与人生态度,迎来送往之间不少的细节都慢慢浮现,老年人被岁月囚禁,被死亡催逼的那份无力与痛苦是真切的重担当。京片儿是真的很耐听,北京老爷子有着独特的精气神儿,大度激昂而热情。日常生活的拍摄方式里承载了太多东西,接连离开的街坊,殡仪馆的预约,老朽的钟表,岌岌可危的老屋。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过了好久又把另一半看完的。人吧总对即将逝去的东西抱有一种珍惜且探究的心态。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不在他存在的时候就重视起来。得不到的东西是最好的。如果他不是要消失的剃头匠,如果他不是年老至此,是不会有人想着给他拍这个视频的吧。年老和一件东西的逝去是一样的,都是平静而又孤独的,管你什么魑魅魍魉,最后都不重要了。敬大爷这份通透我还是很敬佩的。其他就那样吧。
头发梳到一丝不苟,对着录音机一板一眼地“朗读”自己的一生:“我姓敬,我叫敬广才,民国二年出生于北京……”经过大风大浪而始终平静以待的敬大爷也终于哽咽了,暴哭…任何一位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后辈人都很难轻松直视吧,岁月本已尽是光芒,遑论做了一辈子业界翘楚的敬大爷。然而老人淡然地看着老米同志的猫把录了一辈子想说的话的磁带当毛线球一样玩儿了毁了的时候,才看到平凡人的一生,总归不过尔尔,像年轻人看不上的磁带一样,没人在乎。唉,绝了……《人生果实》的死亡是要欣赏的,《剃头匠》的死亡是要学习的,跟着敬大爷一起学习如何死亡,如何体面地走向死亡,谢谢敬大爷。
看这部片子,一秒都不舍得快进,像摆拍,又像真实记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手艺人不在少数,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一家人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没有人去挖掘拍摄。敬大爷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位愿意讲他的故事的导演。看完片子,又看了新闻,敬大爷101岁去世,92岁出演的电影,87岁时还被人拍过一个简单的纪录片。人老了可怜,真的是身体一年不如一年。87岁那部纪录片里,老人行动敏捷,精神矍铄,92岁的片子行动就有些迟缓了,身体状态跟5年前相比感觉差了好多。
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深受快餐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体,传统手艺失传不可避免,传统手艺的精神内核也在慢慢流失,剃头匠变成tony王,唢呐匠变成吹喇叭的,称呼容易更改,匠心难以重拾。昨天二月二龙抬头加班没过节,今天老妈早早来了,忙一下午和面做春饼和配菜,等晚上下班家人一起吃顿饭,就像过年吃饺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都是老祖宗传下来属于家的仪式感,现在我们也不太看重了。老祖宗的东西丢的差不多了,适合新一代的还未建立,留下了我们失魂落魄的迷茫一代。
浑然天成。讲的是老手艺代际传承、养儿养老、邻里关系、生死思考、城市发展扩张等一些方面的事情,镜头慢悠悠的、语言丰富。时钟、挂历、小猫、爆肚儿、剃头、画画儿、照相、麻将……各个小故事叠积木、串珠子似的,京腔京韵、好风光、老物件,看得都舒服。这电影艺术水平高!行话俗语哲理笑话俯拾皆是、各处串联,敬大爷眼花了要晕倒了都坐墙根儿底下了世界都无声了、在家里古董钟都停了观众都以为他得喜丧了结果又听见他的好声音,结尾也愣是没给安排他功德圆满寿终正寝的情节,眼看着他蹬着小三轮儿又颤颤巍巍地去给人剃头了(麻雀也演得好),屏幕一黑,留了白。电影之外的:胡同里满世界找,请了剃头几十年的九十多高龄的老爷子来本色出演,顺顺利利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这本身就是奇迹,导演、老爷子和剧组都做了善事积了德的。老爷子还活一百岁。
清亮悦耳的京片子从耄耋之年的主人公口中脱出满是悲凉,剧情跟随着敬大爷缓慢的身影悠游不迫的展开,仿佛让我身临其境的旁观至故事的结束,虽与剧中的老人素未谋面,但感到十分熟悉。一个人,一只猫,一辆三轮,作息严格按照那口破钟,简单,规律,独立的生活。敬大爷多次说到,人走的时候就应该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同样在身感死亡将至时拿出梳子整理头发。老人,老建筑,老手艺如今尚在,但在无声无息中渐渐远去,在过分追求流行赶浪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体悟出什么才是真正宝贵的。当我们人生暮年之时,我们是否能像敬大爷一样优雅的老去。在影片尾声敬大爷总结自己八十多年的人生时仅仅用几句话一闪而过,眼下自认为或是精彩或是颓丧的生活,在时光的冲洗之后也仅是过眼云烟罢了。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同样成为了自己余生的告密者。
题材演员都很好,导演功力不够,很多镜头都有点意味不明的感觉,在感慨人世苍凉,白驹过隙的时候又觉得不是很到位。小津安二郎的静止镜头有时候沉浸感和思考感就特别到位,本片就总有刚有点感觉就给你切画面了的尴尬。比如接敬大爷去剃头那场戏,直接给个后座视角看前座叨叨就挺好,非露什么脸。06年拍的北京味儿还挺足的,到今天拆迁,搬家,老人不在了,胡同里的北京味也是越来越淡了,回头看看这片子还挺唏嘘的,,但素质觉得也就是4*,就不给感情分儿了。编剧挺好的,要真钟停那点死了就俗了,看见短评多说一句。
10年前看的。这是在昨天我本人因病有点迷迷糊糊时看的。一个老剃头匠的最后人生。他看着那些朋友们一个个离开人世,而而死亡迟早也会来到他的身上。他静静等待着那个日子的来临,而且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作为一门手艺来说,像他那样的理发师已经属于过去了,这个时代不需要这样的理发师了,跟随着而去的,还有那些渐渐被遗忘的四合院……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诗性的哲学家,一种是生活的哲学家,还有就是非哲学家。剃头匠就属于生活的哲学家,老罗看这部电影哭得稀里哗啦,因为他们是一类人。没有什么修辞和结构,就是知行合一的热爱生活,真情实感的面对生活,从容不迫宠辱不惊,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个人的哲学。我就不行,我可以理解敬大爷的状态,却已经走上了另一条路,难以去相信,不甘于日常又陷在日常之中拼命挣扎,一直焦虑艰难的思考与探索,无法停止。所以前两种人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对人生有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勇士,他们活着的形式不同却殊途同归。
日本有寿司之神中国有剃头匠,有着自己的坚持,九十多岁骑着三轮给顾客剃头,每天把慢五分钟的钟拨快,剃着剃着送走了四百多个顾客,爆肚张和他学画画的孙子。看到一个儿子出差二十天自己死在家里没人知道,那通灵性的黑猫跟着敬大爷回了家,愿望是走的干干净净,透透亮亮。给殡仪馆打电话问自己身后事宜,感觉到了这个岁数看到周围一个个的这样走想的最多的也是这事。九十多岁给军阀给梅兰芳剃过头,每天走路路过板寸王的摊,最后照相的时候让板寸王提了个头。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