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2006)

AspirinUP:2021-07-04

阿司匹林(英语:Aspirin),也称乙酰柳酸、乙酰水杨酸(英语:acetylsalicylic acid,简称:ASA),是一种水杨酸类药物,通常用作止痛剂、解热药(英语:antipyretic)和消炎药,亦能用于治疗某些特定的发炎性疾病,例如川崎氏病、心包炎,以及风溼热等等。心肌梗塞后马上给药能降低死亡的风险。本品也能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损处凝集,有抗凝作用。高心血管风险患者长期低剂量服用可预防心脏病、中风与血栓。该药还可有效预防特定几种癌症,特别是直肠癌。对于止痛及发烧而言,口服后药效一般会于30分钟内发挥。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抗发炎的角色上与其他NSAID类似,但阿斯匹灵还具有抗血小板凝集(antiplatelet)的效果。

阿司匹林

评分:7.2 导演:鄢钷 编剧:鄢钷 / 傅乙轩
主演:曹俊 / 李娟 / 梅婷 / 宋宁峰 / 潘石屹 / 王千源 / 秦海璐 / 陶虹
类型:爱情
片长:9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阿斯匹林
上映:2006-02-08(中国大陆)
IMDb:tt1522813

医疗用途

阿司匹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发烧、疼痛、风湿热,也可治疗一些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包炎和川崎病。低剂量服用还可减少心肌梗塞发作的死亡风险,某些情况下也可减少发生中风的风险。部分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直肠癌,但是其原理尚不明晰。在美国,50岁至70岁的人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10%的族群可给予低剂量阿斯匹灵,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疼痛

对急性疼痛而言,阿司匹林是一种高效的镇痛药,但是通常认为其对疼痛的缓解效果不如布洛芬,因为阿司匹林更容易引发胃肠道出血。 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对肌肉抽搐、腹胀、胃扩张(英语:gastric distension)和急性皮肤刺激引起的疼痛无明显效果。像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一样,阿司匹林与柠檬酸咖啡因一起使用的止痛效果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要好。阿司匹林泡腾片,如白加黑或拜阿司匹林,比药片起效更快,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可以有效地治疗某些形式的神经性疼痛。

头痛

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都能有效治疗某几种头痛,但对另外几种则效果不明。因其他疾病或创伤导致的继发性头痛需要及时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国际头痛分类标准(英语: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把原发性头痛分为紧张性头痛(英语:tension headache)、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类别。普遍认为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处方止痛药可以有效治疗紧张性头痛。

阿司匹林,特别是和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组成复方药物(如阿咖酚散),被认为是治疗偏头痛的首选,在疼痛刚发作时最有效,药效相当于服用低剂量的舒马曲坦。

炎症与发热

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COX)来调节前列腺素系统,进而达到疼痛控制及退烧的效果。也可以治疗某些急性或慢性的发炎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司匹林是一种公认的成人用退烧药(英语:antipyretic),但许多医学协会(包含美国家庭医学会(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美国儿科学会,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监管机构强烈反对用它治疗儿童发热,因为儿童在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能会患上瑞氏综合征,患病几率虽小,但致死率很高。鉴于这一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从1986年开始要求所有含阿司匹林的药物都需注明儿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

心脏病和中风

1970年初,牛津大学心血管内科的名誉教授彼得·斯莱特(英语:Peter Sleight)研究了阿司匹林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和预防中风的效果。斯莱特和他的团队为研究该药用于防治其他疾病打下基础。一份2015的报告指出,50岁的心脏病高危人群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获益最大。

阿斯匹灵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上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怀疑有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的患者,阿斯匹灵能够将30日死亡率从11.8%降低至9.4%。在这些患者中,大出血的风险不会因为服药增加,但小出血的风险会上升。

阿司匹林能够预防高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机会,低剂量服用时能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程,降低有病史的人群的复发率(即“次级预防”)。目前研究显示在高心血管风险的族群,合并使用利伐沙班(英语:Rivaroxaban)可以提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但同时出血风险也会增加。不过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对低风险人群(如没有心脏病和中风病史,没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并没有益处,研究还显示可能增加重大出血和癌症死亡的风险。

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的另一问题是会产生耐药现象。如果患者有耐药性,药物的效力就会下降,这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有医学家建议对治疗方案进行测试,以确定哪些患者对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栓药(如氯吡格雷)有耐药性。

也有医学家建议含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术后

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监督局(英语: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在一份指南中建议,完成冠状动脉再成形术(PCI),例如安装冠状动脉支架后,应终身服用阿司匹林。 该药常与ADP受体拮抗剂(英语:ADP receptor inhibitor)(如奥格列汀、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联用以预防血栓,这种疗法叫做“双重抗血栓疗法”(DAPT)。美国和欧盟对术后采用疗法有不同的方针。美国建议DAPT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而欧盟则建议根据不同情况持续治疗1至12个月不等。

预防癌症

阿司匹林能降低癌症,特别是大肠癌(CRC)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效果需要服药至少10至20年才能见到效果。此外,本品也能为为减少阴道癌、乳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风险。

有些医学家认为,对患癌风险一般的人而言,若把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和引起出血的风险相比,利大于弊, 但还有些医学家不太确定是否如此。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英语: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在有关这个问题的指南中不建议患癌风险一般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大肠癌。

其他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发热和关节痛的一线药物。这种疗法的疗程通常为一两星期,一般不会更长。发热和疼痛缓解后就不用再服药了,因为它不能减少心脏并发症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后遗症的发生率。 萘普生的药效和阿司匹林相当,毒性更小,但由于临床使用经验有限,建议该药仅用作二线治疗。

除了风湿热外,川崎病是少数几种可以让儿童服用阿司匹林的病症, 不过没有使用高剂量阿斯匹灵的证据证实它的效果。

低剂量(每日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以早期妊娠毒血症的发生,但针对晚期患者效果并不显著。且此效果必须在妊娠16周以前开始用药,否则无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

禁忌

布洛芬或萘普生过敏的人群、对水杨酸(或一般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的人群禁用,患有哮喘的人群或会因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支气管痉挛的人群慎用。因为阿司匹林会对胃壁产生影响,生产厂商建议患有消化性溃疡、轻症糖尿病或胃炎的人群在服用前先咨询医师。 即使没有上述情况,当阿司匹林与酒精或华法林同时服用时也有导致胃出血的风险。 患有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的人群也不应服用该药及其它水杨酸类药物。 患有遗传性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溶血性贫血(英语:hemolytic anemia),这取决于用量的多少和病情的严重性。 不建议登革热患者服用该药,因为这会提高出血倾向。 患有肾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人群不宜服用,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肾脏排出尿酸的功能,从而加重病情。另外不应使用该药治疗儿童或青少年的发热或流感,因为这与患上瑞氏综合征有关。

胃肠道反应

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尽管有些肠溶片(英语:enteric coating)在广告中宣称“不伤胃”,但研究表明肠溶片并未降低出血风险。 若该药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出血风险还会增加。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华法林联用也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似乎启动了胃的防御机制,使COX-2活性增强, 若同时服用COX-2抑制剂,则会增加对胃黏膜的侵蚀。 因此,当阿司匹林与任何“天然”的会抑制COX-2的补充剂(如大蒜提取物、姜黄素、越桔、松树皮、银杏、鱼油、白藜芦醇、染料木黄酮、槲皮素、间苯二酚等)联用时,必须特别小心。

除了肠溶片外,制药公司还会利用“缓冲剂”来缓解消化道出血的问题。缓冲剂旨在防止阿司匹林集结在胃壁上,不过它的效用存在争议。几乎所有抗酸药里的缓冲剂都能使用,如Bufferin使用氧化镁,还有制剂使用碳酸钙的。

最近有对阿司匹林与维生素C联用以保护胃黏膜的研究。服用相同剂量的维生素C和阿司匹林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相比,能减少对胃的伤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鼠实验表明,阿司匹林的代谢物水杨酸在大剂量时能引起暂时性耳鸣,这是由于花生四烯酸的作用和谷丙转氨酶级联反应。

瑞氏综合征

主条目: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疾病,特征是急性脑病和脂肪肝,发生在少年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发热或其他感染时。从1981年到1997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接到1207宗未满18岁的瑞氏综合征病患报告。其中93%在综合征出现三周之前就已患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水痘和腹泻。81.9%的受检儿童都检出了水杨酸。 出现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报告后,美国就采取了预防性的安全措施(如卫生局局长(英语:Surgeon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发出警告,更改含阿司匹林药品的标识),美国儿童的阿司匹林用量明显下降,瑞氏综合征的病例报告也明显减少。同样,英国发出儿童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的警告后,药物用量和病例报告也有减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在建议12岁以下儿童发热都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署(英语: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也建议16岁以下儿童不应服用阿司匹林,除非另有医嘱。

其他不良反应

小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会产生类似于过敏的反应,如荨麻疹、水肿和头痛。这种反应是由于水杨酸不耐受(英语:salicylate intolerance),并不是真正的过敏,而是连一点点水杨酸都无法代谢所导致的药物过量。

有些人服用阿司匹林会产生皮肤组织水肿,有研究发现有些病患服药1到6小时后就会发生。不过,阿司匹林单独服用并不会导致水肿,和非甾体抗炎药联用时才会发生。

阿司匹林会增加脑部微出血的风险,磁共振成像(MRI)可见5至10毫米的斑块,或者是更小的低信号斑块。

一项研究估计每天平均服用270毫克的阿司匹林后,脑出血(ICH)的概率绝对值增加了万分之12, 与此相比,心肌梗死的概率绝对值下降了万分之137,缺血性中风的概率绝对值则下降了万分之39。 如果已经发生脑出血,阿司匹林会提高死亡率,每天大约250毫克的剂量导致发病后三个月内死亡的概率是原来的2.5倍(95%置信区间是1.3倍到4.6倍)。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低肾素性低醛固酮症,可能引发高血钾症。不过,当肾功能和血容量都正常时,这些药物并不会导致高血钾症。

阿司匹林在术后十天内都能引起长时间出血。一项研究选择了6499名手术病人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有30人需要再次进行手术以控制出血。这30人中有20人是弥漫性出血,另外10人只有一个部位出血。弥漫性出血是由术前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引起的,而离散的出血则不是。

2015年7月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升了对非甾体抗炎药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警告。阿司匹林虽然也是非甾体抗炎药,但并不在警告的范围内。

各种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化验结果 (查 - 论)
情况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语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出血时间英语Bleeding time血小板计数
维生素K缺乏症(英语:Vitamin K deficiency)或华法林延长正常或轻度延长无影响无影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延长延长延长减少
血管性血友病无影响延长或无影响延长无影响
血友病无影响延长无影响无影响
阿司匹林无影响无影响延长无影响
血小板减少症(英语:Thrombocytopenia)无影响无影响延长减少
肝功能衰竭,早期延长无影响无影响无影响
肝功能衰竭, 末期延长延长延长减少
尿毒症无影响无影响延长无影响
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英语:Congenital afibrinogenemia)延长延长延长无影响
凝血因子V(英语:factor V)缺乏延长延长无影响无影响
凝血因子X(英语:Factor X)缺乏并可见淀粉样蛋白减少性紫癜(英语:Amyloid purpura)延长延长无影响无影响
血小板无力症无影响无影响延长无影响
巨大血小板综合症无影响无影响延长减少或无影响
凝血因子XII缺乏症(英语:Factor_XII#Role_in_disease)无影响延长无影响无影响
C1INH缺乏症(英语:C1INH deficiency)无影响缩短无影响无影响

过量服用

阿司匹林过量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过量是指一次性服用大剂量的药物,而慢性过量则是指一段时间内服用超过正常剂量的药物。急性过量的死亡率是2%。慢性过量的死亡率更高达25%,且对儿童影响尤为严重。 中毒的治疗方法有使用活性炭、静脉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使用碳酸氢钠,还有透析。 通常用自动分光光度法测量血浆中阿司匹林的活性代谢产物,即水杨酸来诊断中毒。一般来说,正常服药治疗后血浆中水杨酸含量为30-100毫克每升,高剂量服用的患者血浆中的含量为50-300毫克每升,急性中毒患者血浆中的含量为700-1400毫克每升。服用次水杨酸铋、水杨酸甲酯和水杨酸钠后也会产生水杨酸。

互相作用

阿司匹林和其他药物会发生互相作用,如乙酰唑胺和氯化铵会增加水杨酸的毒性,酒精则会增加该药导致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血液中阿司匹林还会影响部分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包括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英语:tolbutamide)和氯磺丙脲(英语:chlorpropamide))、华法林、氨甲蝶呤、苯妥英、丙磺舒(英语:Probenecid)、丙戊酸(会影响该药代谢中的重要一环β-氧化)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另外皮质类固醇能降低阿司匹林的浓度,布洛芬会抵消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影响其保护心血管和预防中风的功能。 阿司匹林会降低安体舒通的药理活性,经由肾小管分泌时还会与青霉素G竞争。 阿司匹林也会抑制维生素C的吸收。

耐药性

在有些人身上,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不如别的人明显,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耐药性或是对阿司匹林不敏感。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耐药性, 另一项研究总共调查了2930人,发现有28%的人有耐药性。 不过还有一项针对100名意大利人的研究表明,虽然看上去有31%的人耐药,不过只有5%的人是真正耐药的,其他人只是没按要求服药而已。 另一项研究在400名健康志愿者中没有发现真正对阿司匹林有抗药性的人,但有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人出现“伪耐药性,体现为药物吸收的延迟和减少”。

性质

阿司匹林是一种白色晶体,熔点136 °C(277 °F),在140 °C(284 °F)时分解。

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的乙酰衍生物,呈弱酸性,在25 °C(77 °F)下酸度系数为3.5。 阿司匹林可以在醋酸铵或碱金属的醋酸盐、碳酸盐、柠檬酸盐和氢氧化物溶液中迅速分解。阿司匹林在干燥空气中性质稳定,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会逐渐水解成乙酸和水杨酸。在碱性溶液中,阿司匹林迅速水解,生成只含有水杨酸盐与乙酸盐的澄清溶液。

如同面粉厂一样,生产阿司匹林的工厂也需要留意空气中阿司匹林的含量,因为过量的粉末会导致粉尘爆炸。在美国,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将建议暴露限值(英语:recommended exposure limit)定为5毫克每立方米(时间加权平均)。1989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英语: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将允许最大暴露限值(英语: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定为5毫克每立方米,但这项规定在1993年OSHA和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的诉讼中被废除。

多晶型性

多晶型性是同一种物质形成多种晶体结构的能力,它对药物成分的开发至关重要。很多药物只有一种晶体结构经过监管部门批准。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知道阿司匹林的一种晶体结构,从1960年起开始怀疑它还有一种晶体结构,2005年才发现了这种神秘的结构。 邦德等人测定了这种结构的细节。 这种新的晶体结构是在热乙腈中使阿司匹林和左乙拉西坦(英语:Levetiracetam)共同结晶时发现的。

制法

制取阿司匹林的反应通常归为酯化反应。水杨酸和乙酸酐(一种乙酸的衍生物)发生反应,水杨酸中的羟基替换为酯基(R-OH → R-OCOCH3),生成阿司匹林和副产物乙酸。通常用少量硫酸作催化剂(有时用磷酸)。

 
反应机理
 

含高浓度阿司匹林的制剂常有醋味,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会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水解,分子分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作用机理

1971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英语: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的药理学家约翰·范恩证实了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 他因这项发现和苏恩·伯格斯特龙、本格特·萨米尔松共同获得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获授下级勋位爵士。

对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抑制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是因为该药能不可逆地使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所需的环氧合酶(COX,学名叫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PTGS)失活。阿司匹林能使PTGS活性位点中的一个丝氨酸残基乙酰化,这是它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和布洛芬)的不同之处,因为其他的药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

阿司匹林低剂量服用时能阻止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这会在受影响的血小板的生命周期(约8–9天)内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这种抗血栓作用可用于降低心脏病发生率。 每天服用40 mg的阿司匹林能显著抑制血栓素A2的最大急性合成量,但不影响前列腺素I2的合成,不过服用剂量更高时就会抑制前列腺素I2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身体局部产生的一种激素,它有多种作用,包括在下丘脑中调节体温,将痛觉传递到大脑,还会引起炎症。血栓素会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心肌梗死主要是由血栓导致的,因此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

对COX-1和COX-2的抑制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它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并且改变COX-2的酶活性。COX-2通常产生的大多是会促进发炎的前列腺素类激素(英语:Prostanoid),但受阿司匹林作用后则产生能抗炎的脂氧素(英语:lipoxin)。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昔布类COX-2抑制剂(英语:COX-2 inhibitor)——可以单独抑制COX-2,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然而许多新一代的COX-2抑制剂如罗非昔布在过去十年内都遭到了撤回,因为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原本会合成COX-2。选择性抑制COX-2后,因为血小板里的COX-1未受影响,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相比血栓素会有所降低。这样PGI2抗凝血的保护作用就消失了,这会增加血栓、心肌梗死和其他相关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因为血小板没有DNA,它的COX-1若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就无法再生,这是和昔布类可逆抑制剂的不同之处。

此外,阿斯匹灵除了有抑制COX-2的环氧化能力之外,还能将其转化为类似脂加氧酶的酵素。被阿斯匹灵处理过后的COX-2可以将多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转为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又会被代谢为具有抗发炎活性的特异性促修复介质(英语: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如脂氧素(英语:lipoxin)、消散素(英语:resolvins)、巨噬细胞消炎介质(英语:maresin)等等。

其他机理

阿司匹林还有三种作用方式。一是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阿司匹林会携带质子从线粒体膜间隙扩散进入线粒体基质,然后再次电离释放质子。简而言之,阿司匹林作为缓冲剂运输质子,因此高剂量服用时会因电子传递链释放的热量而造成发热,这和低剂量服用的退烧作用相反。 二是阿司匹林会促进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生成。一氧化氮自由基本身在小鼠体内也有抗炎的作用,它能减少白细胞粘附,后者是免疫系统应对感染的重要一步。不过,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能抗感染。 第三,更新的研究表明水杨酸及其衍生物能通过NF-κB调节细胞信号。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复合体,在许多生物过程(包括发炎)中起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为水杨酸,而水杨酸本身则有抗炎、退烧、镇痛等作用。2012年发现水杨酸还能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英语: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这是水杨酸和阿司匹林药效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阿司匹林分子中的乙酰基也并非没有作用。细胞蛋白的乙酰化是其转译后修饰中被广泛研究的现象。阿司匹林能使包括COX同工酶在内的几种蛋白质乙酰化。这些乙酰化反应可能可以阐释一些阿司匹林尚未得到解释的效应。

药剂学

一般来说,成人用于治疗发烧或关节炎时每天服用四次, 这和以前治疗风湿热时所用的剂量接近。 有或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史的人要预防心肌梗塞(MI),每天低剂量服用一次即可。

USPSTF在2009年3月向45-79岁的男性和55-79岁的女性建议,如果阿司匹林降低男性心肌梗死和女性中风的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效益要大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害,那么就提倡服用该药以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WHI的研究表明女性如果坚持低剂量(75毫克或81毫克)服用,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降低25%,总死亡率降低14%。 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或81毫克)也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有关,长期服用以预防疾病的患者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时,服用剂量和体重相关,头两周每天服用四次,接下来六至八周降低剂量,每天服用一次。

药代动力学

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弱酸,口服后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几乎不电离,而是迅速经细胞膜吸收。小肠中较高的pH促进了药物的电离,从而减缓了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量服用时药物会凝结,所以吸收更慢,血浆浓度在服用后24小时内都会上升。

血液中的水杨酸有50–80%与白蛋白结合,其余是具有活性的电离态。药物和蛋白质的结合和浓度有关。结合位点饱和以后游离态的水杨酸就会增加,其毒性也会增强。药物的分布体积是0.1–0.2升每千克。酸中毒会增强水杨酸向组织中的渗透,从而增加药物的分布体积。

若按治疗剂量服用,则有多达80%的水杨酸在肝脏中代谢。它和甘氨酸反应生成水杨酰胺乙酸(英语:salicyluric acid),但这种代谢途径容量有限。少量水杨酸也会羟基化形成龙胆酸。大剂量服用时,药物代谢从一级反应变为零级反应,因为代谢途径已饱和,肾脏的排出变得更加重要。

水杨酸主要通过肾脏作为水杨酰胺乙酸(75%)、游离水杨酸(10%)、水杨酸苯酚(10%)、酰基葡萄糖醛酸苷(5%)、龙胆酸(< 1%)、2,3-二羟基苯甲酸排泄。当摄入低剂量时(小于250mg,成人),所有途径都通过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约为2.0至4.5小时。 当摄入高剂量水杨酸时(大于4000mg),半衰期会延长至15-30小时,因为水杨酰胺乙酸和水杨酚醛葡糖苷酸的生物转化途径已饱和。 代谢途径的饱和使得肾脏对水杨酸的排泄更加重要,而尿液酸碱度对其影响也更为敏感。当尿液的pH值从5升至8时,肾脏对水杨酸的清除能力会提升10-20倍。通过碱化尿液来增加水杨酸的清除率便是利用了这一点。

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含有活性成分水杨酸的植物提取物(如柳树皮和绣线菊属植物)能够镇痛、退烧。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年–前377年)留下的历史记录就描述了柳树的树皮和树叶磨成的粉能够缓解以上症状。

1763年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英语:Edward Stone (cleric))在牛津发现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酸。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格哈特(英语: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首先于1853年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他在制取和研究各种酸酐的性质时,把乙酰氯和水杨酸钠混合,二者发生剧烈反应,熔化后又很快凝固了。因为当时还没有分子结构理论(英语:Structural theory),格哈特把所得的化合物称为“水杨酸乙酸酐”(wasserfreie Salicylsäure-Essigsäure)。他为撰写关于酸酐的论文进行了很多反应,这个制备阿司匹林的反应只是其中之一,后来他也没有进一步研究。六年之后的1859年,冯·基尔姆让水杨酸和乙酰氯反应,制得了分析纯的乙酰水杨酸,他称之为“乙酰化水杨酸”( acetylierte Salicylsäure) 1869年,施罗德、普林兹霍恩和克劳特重复了格哈特(利用水杨酸钠)的和基尔姆(利用水杨酸)的合成方式,结果证实两个反应产物相同——乙酰水杨酸。他们第一次确定了产物的正确结构——乙酰基和酚基上的氧相连。1897年拜耳公司的化学家把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合成的水杨苷经过修饰后合成了一种药物,它比纯净的水杨酸对消化道刺激更小。这个项目由哪个化学家领衔存在争议。拜耳说合成是由费利克斯·霍夫曼完成的,但后来犹太化学家阿瑟·艾兴格林(英语:Arthur Eichengrün)声称他才是首席研究员,而他的贡献记录被纳粹政权抹去了。这种药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拜耳公司把它称为阿司匹林(Aspirin),这来自于旋果蚊子草的植物名(拉丁语:Filipendula ulmaria)。 到了1899年,拜耳已在全球市场销售此药。

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司匹林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发挥了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显示,它也是流感致死率高的部分原因,不过这种说法颇受争议,未被广泛认可。 阿司匹林带来的丰厚利润使药厂激烈竞争,该药的各种品牌和产品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1917年拜耳公司的美国专利过期了以后更是如此。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于1956年和1959年相继问世以后,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开始下降。60和70年代,约翰·范恩等人发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60至80年代的其他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该药有抗凝血的药效,可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病率。由于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阿司匹林的销量从20世纪末开始复苏,21世纪以来持续向好。

商标

德国在一战中投降后,1919年各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战后赔偿(英语:World War I reparations)的部分规定阿司匹林(Aspirin)连同海洛因在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不再是注册商标,而成为了通用名称。 现在aspirin(a小写)在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爱尔兰、新西兰、巴基斯坦、牙买加、哥伦比亚、菲律宾、南非、英国和美国是通用名称,而Aspirin(a大写)在德国、加拿大、墨西哥等80多个国家还是拜耳公司的注册商标。公司在所有市场上出售的药物成分都是乙酰水杨酸,但包装和物理性质则在各个市场都不相同。

兽用

兽医有时用阿司匹林来镇痛或抗血栓,主要给狗用,有时给马用,不过现在一般会用副作用较少的新疗法。

狗和马都会出现水杨酸产生的胃肠道副作用,不过阿司匹林可以用来治疗老年狗的关节炎,也有治疗马的蹄叶炎(英语:laminitis)的可能。 不过现在该药已很少用于治疗蹄叶炎,因为可能适得其反。阿司匹林应该只在兽医的直接指导下使用,特别是猫,因其缺乏有助于药物排出的葡萄糖醛酸,用药比较危险。 连续4周每48小时给猫服用25毫克/千克体重的阿司匹林并不产生临床中毒症状。 推荐用于猫的解热镇痛剂量是每48小时10毫克/千克体重。

阿司匹林的其中一个常见的副作用是会引起胃部不适。更严重的副作用则包含胃溃疡、胃出血等等,也可能会使气喘恶化。其中年长者、酗酒者,以及还有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剂者,出血风险更高,妊娠后期也不建议用药。有感染的孩童不建议用药,因为这会增加患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高剂量者可能会引起耳鸣。
虽然它们都有名为水杨酸的类似结构,作用相似(解热、消炎、镇痛),抑制的环氧化酶(COX)也相同,但阿司匹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而且对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环氧化酶-2的(COX-2)更强。
阿司匹林衍生自柳树皮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年前柳树皮就用来治病,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就用它来治头痛。1763年,在牛津大学的沃德姆学院,爱德华·斯通(英语:Edward Stone (clergyman))首次从柳树皮中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53年,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格哈特(英语: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将水杨酸钠以乙酰氯处理,首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此后五十年,化学家们逐步提升生产的效率。1897年,德国拜耳开始研究乙酰水杨酸的医疗用途,以代替高刺激性的水杨酸类药物。到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为商标,将本品销售至全球。此后五十年,阿斯匹灵跃升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国家对于「阿司匹灵」一名的专利权已经过期,或是已经卖给其他公司。
本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每年的消费量约40,000公吨(约500至1200亿锭)。本品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为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本品属于学名药,截至2014年 (2014-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每剂在发展中国家的批发价约介于0.002至0.025美元之间。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每月剂量在美国的价格低于25.00美金。

简评

有点文艺气质的神神叨叨,还是抓住了21世纪头10年的那种调调,土没有现在那样夺人眼球,但很生猛,粗糙,我总是对那10年有种无可忘怀的感觉,那时的人天天走在街上唱着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也没有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每个人都想尽力把自己弄得不一样,可实质上土得要命,非主流,一种中国式的奇观。这里面的潘石屹可真像远子。

“婚”字会写吗?只有昏了头才会想结婚。多一颗星打给最后那句话“这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你只能在可遇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还凑合的出路,我累了,我不想再等待一个不出声的电话,一个不知何时出现的男人”太真实了,话说那时候在北京取景的破烂画质电影为什么配乐都这么好,而且这么有时代特色啊,总体来讲感觉稍欠一点,旁白的感觉仿佛在刻意文艺,感觉有点拿捏的不对,潘石屹的表演它不好,但是怎么就这么对味,这么合适呢?!!

影片自始至终散发着独特的法国电影的味道,散文化的风格看似漫不经心,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正处在感情与事业双重迷茫中的都市女孩形象,大量闪回镜头的运用和影片色调的精致处理,使影片具有一种诗化的美。片中梅婷一段长达3分钟的独舞堪称经典,充分表现了一个落寞女孩的无奈与自娱的混合心情。鄢颇虽然首次执导长片,但影片中已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之作,其娴熟的技巧与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已经证明其不俗的导演功力和其自身的人文内涵,鄢颇比之那些一味迎合国外电影节评委口味的导演更具有现实意义,该片是一部表现都市年轻人情感的优秀影片。

,及格线。电影的台词是无意中在网易云听到的,阿司匹林,治疗头疼的药物,倘若爱情也可以靠一片药物解决,那该多好;/ 没想到电影是06年出版的,灯光太粗糙了..一度以为是二十年代的电影../ 但是电影的台词一直很治愈我,独白的声音特别温柔,绝望又有力量。“所有短暂而又浪漫的镜头,都可能会成为日后的致命伤..” 也许别人看来会矫情,但是我好难过,真的好难过。

梅婷给我感觉就是典型好学生气质,这是其人生中最亚逼的造型? 结构还挺严谨的,在片子正中央紧扣了下主题,分秒不差,可能他也怕观众被沉闷中途弃看,可问题是这个故事讲得极其寡淡,至少是影视化地很无味……还有鄢颇一定是一摩羯吧?不然为什么会那样执着于做阿司匹林混入水中前后一霎那过程的精微摄影,上一个遇到的如此爱拍这种气质相片的人就是我家属… 还记得原来哪儿看到的说他俩当时感情正好,梅婷费了很多心力给鄢颇找来的钱,还各种抵押后仍旧各种艰难…怎么说,好在最终片子还是顺产出来了,往后的日子想想也算这俩人私有的共同的珍贵的生命经验吧(即便我们都清楚他俩的结局也是相当难看

第一幕仿佛是从避孕药广告里原封不动移植过来的即视感,让人咂舌。这种无聊不断持续,直到进度条行进过三分之二时,它又不再重要,无论是画质或是刻意堆砌的矫情独白、平铺直叙的故事,这些缺点生活本身也同样具有,模糊、孤独又平淡的令人窒息。. 小白太拉胯了,建议在苦情剧演哑巴渣男;除非你的生活比这电影还无聊,否则慎入。

我们以为电影是阿司匹林,可以暂时忘却苦楚,他们有美好的结局。可是轻轻的歌声透着无限的苦楚,她睁眼了,什么都没有,航班还延误了。yes还是no,生活的每一次选择造就了现在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一切都不能随心所欲。她的生活,她等的电话,以及我们的幻想,虽然是泡沫,可是真实到发苦,真实到大哭

就着自称480p实则240p的网盘资源看完了(还要抵挡随时可能出现的传播吓人镜头网络资源的恐惧),我想如果是十年前看的这部片也会是一样的观影效果。天啊,这真的是一部电影吗,I mean,这简直融合了所有我对00年代文艺青年电影的想象。我真的没有读过一本追忆一个叫“小白”的干净少年的小说吗?明明至少15年没有看过类似镜头,我却对里面出现的帆布鞋、白衬衫、屋顶床单、CD碟片、中学音乐老师、长到膝盖的挎包、未明的天桥是那样熟悉。我甚至小学时非常讨厌所有能让我联想起会住在阴暗肮脏出租屋的大学生活的青春小说,但又是正是这种过于熟悉的感觉让此时的我感到亲切。我曾经对未来的想象就是像这样地走过北京的街道天桥、这样地慵懒独自生活写东西抽烟。有一点儿可惜的是全程没什么起伏的念白、美国中产男演员、模糊的剧情。

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尤其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喜欢大篇幅的独白拼凑,碎片化的生活轨迹,像是vlog的形式呈现,独自一人也是难得的美好。李欧的《寻人启事》意外的好听,前奏党已经进入情绪。懂她那种因为懒惰而去维持买同一种烟的习惯,尽管要多跑几家店,但也不去尝试新的。不觉得梅婷有多适合这个角色,没有那股清冷的劲儿,尽管独白多美多文艺,以她的嗓音念出来,没听到心坎里去。我突然想起了迅哥,迷人。至于电影,剧情无味但弃之可惜,纯属文艺界的无病呻吟,也充分验证了文学与电影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小白这种是可遇不可求,但李文卿这种男人现实中更是遇不到,挺残酷的,我既想有爱又想有钱,像做白日梦一样,可笑。

"电影不是一剂济世良药,而是一片阿司匹林。"如果让我在理想和现实中做一个选择,我会怎么选呢?我应该会选当美国中产的老婆吧。本来想打三星,结尾十分钟+1星,女主经历的阴错阳差和踌躇犹豫,都是疼痛的生活的证据吧。(anyway李文卿这种男的其实挺好的,但可惜庸俗的我还是更喜欢帅哥!)(开始觉得台词有点矫情,旁白太多,差点退出去....后面觉得其实还行

获得奖项

  •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