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方舟(2002)

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UP:2021-11-18

《创世纪》(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英译:Russian Ark),是由俄国导演亚历山大·苏古诺夫于2002年所执导的电影,为坎城影展主竞赛片。片中他「扮演」一位匿名、无影像的旁白,随着片中由德莱坚(Sergei Dreiden)饰演的法国文人古斯丁(Marquis de Custine),漫步在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片中苏古诺夫与古斯丁不仅穿梭于冬宫,在时间上甚至跨越300余年的俄国历史。

俄罗斯方舟

评分:7.6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编剧:Anatoli Nikiforov
主演:谢尔盖·德雷登 / Mariya Kuznetsova / Valery Gergiev
类型:剧情 / 历史 / 奇幻
片长:99 分钟地区:俄罗斯 / 德国 / 日本 / 加拿大 / 芬兰 / 丹麦
语言:俄语 / 波斯语
影片别名:俄国方舟(港) / 创世纪(港/台) / Russian Ark / Russkiy kovcheg
上映:2002-11-08
IMDb:tt0318034

名言

片尾旁白

It's a pity you're not here with me. you would understand everything. look,thesea is all around. We are destined to sail forever,to live forever.

真可惜,你现在不在这里。你终将明白所有事情。看哪,四周都是海,我们命中注定要永远航行,永远活下去。

古斯丁侯爵(1790年3月18日至1857年9月25日)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作家,尤其以他1839年访问俄罗斯的经历而著称。这项工作不仅记录了穿越俄罗斯帝国的行程,而且记录了尼古拉斯一世统治期间的社会结构,经济和生活方式。
本片也编入了古斯丁真实的经验。古斯丁在游记《1839年的俄国》(La Russie en 1839)中表示,纵使俄国强调西化,但却是欧洲皮亚洲骨。也因此俄国历史是个大剧场,他在俄国碰到的人们各个都是演员。《创世纪》让古斯丁这个角色引领镜头的考量便有引入欧洲角色,带出检视俄国自身历史的意味。
《创世纪》录制于未压缩的高解析度影像(High Definition Video),并辅以摄影机稳定器(Steadicam)。该片穿梭于冬宫33个房间,动用800名以上的演员,全片90分钟只是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头到尾完成拍摄,是电影技巧上的一个里程碑。

简评

玩长镜头的导演里面,三流导演把镜头当成是纪录工具,二流导演把镜头当成是人眼以做观察,一流导演把镜头以超越人眼的形式来进行观察。在《俄罗斯方舟》中,尽管全片告知了观众,镜头是一个人的POV视点,但毫无疑问,这个唯一的镜头,绝对超越了人眼的范畴。它徘徊、飘荡、反复、穿梭在俄罗斯的历史和人群之中,有荣光,有反思,有悲戚,有自豪。但不是一个模仿人眼的形式,而是绝对达到了一流长镜头导演的美学高度。许多长镜头电影,仅仅将长镜头当成是表现工具,来讲述故事,这样导致故事被咂摸透了之后,整个电影将索然无味,失去重看价值。而《俄罗斯方舟》,抛弃了故事性,抛弃了角色跟随的镜头价值,而完全将镜头当成是幽灵,当成是上帝视角,在俄罗斯历史之中飘荡。中间穿插的古典音乐、巴洛克建筑、各式各样的油画,导演的历史观等等得以呈现

“方舟”之为方舟,正是由于外面已然“汪洋一片”,就像电影结尾所呈现的那样一幅颇具透纳风格的窗外景象:被印象主义化的汹涌波涛恰恰寓意着历史如这般被勾勒。依靠摄影机的不懈导引,索科洛夫力图呈现”历史”的多重面貌。首先,是在同一空间里的不同时间的相互折叠,所谓同一的空间正是作为方舟的俄罗斯,不同片段的历史扮演着轮番登台、轮番离场的各路角色。更为关键的是,时空之间的这一非对称性最终指向了历史之为历史的普遍状况:一批人取代另一批人。潮落之后总是新的浪奔,作为能指的历史主体不断遭受他者的替换。因而,按照这一思路,历史的基本逻辑就是隐喻的逻辑,后者的运作方式就是遮盖与取代。最终,一代人的舞会迎来了必然的终结,散场的人流犹如瀑布,泻往记忆的洪荒。从电影史的视角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对于敖德萨阶梯的“强力重写”?

雄伟的建筑,奢华而不浮夸的宫殿,挺拔俊俏优雅美丽的贵族男女,卫兵,优美的雕塑和油画——油画里面俄罗斯人一脸苦相……讲真的,情节我没觉得多好看,但备不住画面美呀!光欣赏艺术作品就够惊人惊喜的啦。对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没什么了解,情节看的有点懵逼,就找出一个瘦小脸颊,连鬓胡子卷蓬头发的那个应该是普希金,其他的一个都不认识。得马上补课啦!最后一场舞会真精彩,镜头运用很屌。长镜头比不上《鸟人》和《人类之子》出彩,说是一镜到底,但也有几个理论上的隐形剪辑点,即便是运用段落镜头拼接的,这样的控场能力也很牛逼了。影片最后的台词:“永别了,欧罗巴。”“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有点影射俄罗斯历史命运的意思,令我想起了一位俄罗斯伟人(名字一时忘记了)说的一句话: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

一镜到底的技术功底是为了衬托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抒发,虽然炫技成分稍稍多了点,但是对于俄罗斯民族在集体性上对沙俄鼎盛时期的荣光的怀念是非常到位的,最后洞开的宫门外白茫茫雾气的萧索凋敝是什么隐喻不言而喻,近现代史上俄罗斯民族也有更高光的政治形态,但显然导演的立场是不值一提,略过,是风暴一样的创伤,是文明(不止是文化)的断代。PS:对于最后那场表现沙俄最后荣光的盛大宫廷舞会,看过维斯康蒂《豹》的1小时舞会的我表示弱爆了,导演的场面调度和言传身教的审美之下,偌大沙俄帝国还不如小小西西里(其实是北意大利)。这是不是也侧证了沙俄跟欧洲的身份认同困扰。

独特的视觉之旅,令人叹服的长镜头大制作电影。在冬宫里逛上一圈,就算是在三百年的俄罗斯艺术与历史中走了一遭。随着第一视角穿越一扇扇门,进入处在不同时代的房间,与其间的俄罗斯人相遇再告别。抛开我不懂的艺术品不谈,片中的几个历史镜头都是俄罗斯历史的转折点。暮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往雪地深处奔跑,最终消失不见,这标志着沙俄在此时盛极而衰;末代沙皇一家进行了晚餐,殊不知这是最后的温馨时刻,这也是沙俄帝国的最后时刻;冬宫中最后一场盛大的舞会和《泰坦尼克号》结尾的舞会相似,舞会结束,镜头越过人群、穿过阶梯而去,此后一切幻灭,过往的繁华与辉煌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来看长镜头的八成会失望,场地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所以演员排练了六个月,就为了这一天的一次性过,它是肯定不如那些反复拍摄和剪辑的影片精致好看的,也不如那些真正炫技的长镜头精彩。此片拍摄的意义远大于炫技,但是对不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大部分中国观众它又有挺高的理解门槛。为了服装来看的,结果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服装并不太多,服装很欧洲。结尾众人走下楼梯的时候我几乎能感觉到导演是想营造什么氛围,但拍出来的只是很像好不容易动员了这么多演员使用了这么多服装道具,可得把它拍清楚这种感觉。点评画作的部分也很失望。

我没有看过简介,初看时无法了解电影的剧情。五星为华丽绝伦的服化道场景设计和精彩无比的场面调度。摄影机视角的电影人和法国外交官两人的存在设计得特别巧妙,亦真亦幻,时而超脱于画面之中,时而和场景里的人产生交互,无法判断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就像置身于梦境之中,每扇门的打开都将无逻辑的进入另一个场景和时代,场景没有超脱这座宫殿,在变化的只有场景中的人,看到他们的生活的点滴就好像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是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

用最极致的电影拍摄技巧来讲述俄国的历史,无论是想法还是完成度都是了不起的。我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是,没有一定的基督教知识是无法充分理解俄国艺术的(尤指文学),本片也不是例外。片尾“我们永远漂泊,永远活着”,是极富启示性和总结性的语句。一方面,言明俄罗斯在精神上对欧洲的眷恋;另一方面,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在世界上的普遍思想状态。(.0)——影片中有些对白实在经典,“统治者不希望人民有思想,但实际上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懒惰”;“君主制是不会长久的”。

常年以影史唯一一镜到底影片为人称道,实则难再复刻的是那璀璨鲜活的沙皇旧梦。跟随幽灵的主观视角,穿行在以年代分隔的冬宫,在搬演中还原历史的兴替,耀眼夺目的服饰、摄人心魄的画作与建筑目不暇接地向观者涌来,复兴了那段被古典美学所簇拥的鼎盛,荟萃了曾在这片广袤大陆上盛极一时的艺术辉煌。带着俄国文学一脉相承的哀伤,面对万千浮华终成空的消逝,俄国创作者选择走回那个华丽的旧梦、止步于轻歌曼舞的年代。可正如舞会终将散场,战争与时代进程的火焰将古典文明的优雅与臃肿一同覆灭,一种时代与文化被迫消散在历史的汪洋。粉雕玉砌的旧梦成了一艘漫游远行的方舟,无法停靠也再无归期,一段缔造艺术的时代被世界遗忘、被历史放逐,这片土地上曾引以为傲的人们只能借光影与往昔挥手作别。现代无所寄而往事难以追,夹在痛苦之中的人们何等伤感。

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和贯穿始终的长镜头,导演的镜头成为观者的眼睛,带我们在这座俄罗斯方舟里游离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和另一位镜头里的异乡人一起漫步于俄罗斯的历史当中,时而是置身事外的透明的旁观者,时而又与故事里的人物发生有趣的交集。每推开一扇门都不自觉的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我们又是被带到了哪一个世纪。电影对历史对艺术对细节的考究真的让人不明觉厉,献上膝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像精灵一样活泼灿烂的少女们在长廊里跳跃奔跑,那画面简直美得太不真实。像是电影最后镜头跟着舞会结束散场拥挤的人流,穿行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最后离开这座方舟,一眼望去是浩瀚的大海。我们终是这场历史人文之旅的旁观者,那些美丽与悲愁被停留在那座海上的方舟里,永恒不朽

不要把它当做电影,当做白日昏黑剧场中一个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游移的梦来看吧,就像是在梦中,我们的身体在漂浮,旋转,飞跃,甚至是上升,翻到,与历史杂糅弥合,找回我们曾经遗失的记忆和古老的基因,然后在片尾结束之际复归现实,在电影院的灯光照亮的一刹那清醒地明白刚刚在咿咿呀呀的旋转中做了一场美妙又不愿意醒来的梦。就如同作者最后在影像末尾的那一声叹息:永别了,欧洲,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古典主义时代,那个音乐美术等各式各样艺术璀璨辉煌的年代,那个在宫廷的骄奢和人们在幻梦之中建筑又摧毁文明的时代。最后我们一起来到一片城堡,来到漆黑的海洋正上空,停驻观看,我们永远在漂泊,永远在居无定所,历史于我们而言沉重又轻盈,就让飘飞的思绪在静止的影院空间里与飘飞的影像一起漫游颉颃吧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视觉政变,有别于《夺魂索》《1917》《鸟人》等伪长镜,索科洛夫动用4500人将俄国300年历史一镜到底完成。这其中,功臣当属数字摄像,胶片摄制时间的限制在这里就暴露了出来。当镜头记录凯瑟琳大帝在雪中行走的镜头时,镜头有一定几率会在返回室内时起哈气,索科洛夫祈求上天帮助它完成,他也做到了。长镜头给予观众现场感和时间感的特质在本片中却变为一种转场的魔术,一道道门打开,那里曾经住着俄罗斯的贵族,沙皇和公主们,但如今确实供人们观赏的博物馆。那一丝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鬼魅存在充斥着整个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娜斯塔西娅公主的镜头,她是几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她与姐妹们起舞的的场景是她悲惨人生中少数美好的时光。从某种意义来讲,本片是一次清醒的梦境。

获得奖项

  • 第2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2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Visions Award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俄罗斯方舟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