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2009)
《为爱起程》(英语:The Last Station)是一部2009年德国传记式英文电影,由迈克尔·霍夫曼(英语:Michael Hoffman (director))执导和编写,改编自1990年杰·帕里尼(英语:Jay Parini)传记式同名小说(英语:The Last Station (novel)),里面记载了列夫·托尔斯泰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电影明星克里斯多夫·柏麦饰演托尔斯泰,海伦·米兰则饰演其妻子索菲亚·别尔斯。这部电影讲述了索菲亚与其门徒弗拉基米尔·切尔科夫(英语:Vladimir Chertkov)为了其遗产和著作权之间的斗争。这部电影在2009年特柳赖德电影节(英语:Telluride Film Festival)上首映。
剧情
苏菲亚(海伦·米兰 饰)发现她厌恶的切尔科夫(保罗·吉马蒂 饰),也就是托尔斯泰(克里斯多夫·柏麦 饰)信赖的门徒兼知音,可能私下游说她丈夫签下一份新的遗嘱,将其代表性的小说著作权留给俄国人民,而非由他的家人继承,可想而知她气急败坏想要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于是她决定无所不用其极,施展各种不同的计谋和筹码,力抗争取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身权利。不过,她的行为和手法愈激烈,反而使得伽科夫愈容易说服托尔斯泰相信她会对他辉煌的遗产造成损害。
此际,阅历甚浅的年轻人瓦伦廷(詹姆斯·麦艾维 饰)被派遣来担任托尔斯泰的新助理,他十分崇拜他的新老板,不过也因此陷入这般诡谲的局势。不久,他成为这场争夺风波的棋子,先是受到诡计多端的伽科夫利用,然后是伤心转为报复的苏菲亚将他视为破坏伽科夫计划的工具。此外,有一件事使得瓦伦廷的生活变得更纷乱,那就是他神魂颠倒地迷恋上美丽又活泼的玛莎(安-玛莉・达芙(英语:Anne-Marie Duff) 饰),这位非传统女性的思想自由,是托尔斯泰新信仰的拥护者,对于性和爱都抱持开放态度,但这两者却是最令瓦伦廷感到退却和困惑的两项人生大事。瓦伦廷着迷于托尔斯泰的理想爱情观念,同时却因托尔斯泰丰富却骚动的婚姻生活感到迷惑,他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难解爱情。
主要角色
-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克里斯多夫·柏麦 饰
- 索菲亚(Sophia Tolstaya):海伦·米兰 饰
- 弗拉基米尔·切尔科夫(Vladimir Chertkov):保罗·吉马蒂 饰
- 瓦伦廷·费奥多罗维奇·布尔加科夫(Valentin Fedorovich Bulgakov):詹姆斯·麦艾维 饰
- 玛莎(Masha):凯瑞·康顿 饰
- 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娅(Alexandra Tolstaya):安-玛莉・达芙(英语:Anne-Marie Duff) 饰
- 谢尔盖延科(Sergeyenko):派翠克·甘迺迪 饰
- 杜尚医生(Dr. Dušan Makovický):约翰·塞森斯(英语:John Sessions) 饰
- 安德烈(Andrey):托马斯·史宾塞(英语:Tomas Spencer) 饰
- 伊万(Ivan):克里斯蒂昂·高尔(英语:Christian Gaul) 饰
奖项
- 2009年罗马国际电影节(英语:Rom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女主角:海伦·米兰
家庭媒体
这部电影在2010年6月22日释出了DVD和蓝光光碟。一个评论家批评光碟缺乏特色。
获得奖项
- 第16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女主角 / 电影最佳男配角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25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第67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迈克尔·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导演
- 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饰 Valentin
- 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饰 Sofya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饰 Tolstoy
- 安-玛莉·杜芙 Anne-Marie Duff饰 Sasha
- 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饰 Chertkov
简评
“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惟一一种爱,就是爱人。”。就本片而言,除了托尔斯泰的老婆,他助理及女友,其他都是被某种幼稚的主义洗脑的白痴。尤其他女儿,文革时期一定是批斗爹娘的那种傻逼。
补标,回忆向,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彻底的腐国创作班底,聚焦托翁晚年的最后一段时光,以管窥豹看到一代文豪的心灵世界,以及他周围的各色人们,海伦女王奉献了一如既往的精彩演技,普卢默大叔也算是忠于角色本身,表演上无功也无过,人生最后一站总让人感慨万千,看来无论是凡人或是伟人,都要经历爱恨悲苦生离死别……走好最后一程,最后不留遗憾。
我只能说托尔斯泰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这部影片开始的部分,我时常会分心。也有可能是这些操着英式英语的演员,让我无法亲近一个俄国老头的生活。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也许是演员入戏了,也许是我入戏了。在托尔斯泰主义者和托尔斯泰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差别,而蕴含着人类至今仍苦苦追索的问题。在帕里尼那里,有两本笔记本。一个记录着托尔斯泰该怎么做,一个记录着托尔斯泰想怎么做。玛莎说,体验会穿越理念。这讲的还是个人情感向社会意志的突围的可能,个体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存活的问题。婚姻是围城,但真正的围城岂止是婚姻?影片中那个疯狂的女人,有着不加修饰的执着,这是影片最亮的地方。.14
为托尔斯泰夫人辩护的电影,运用英国轻喜剧风格、加之海伦米伦精彩绝伦的演技,很容易达到移情效果——托尔斯泰主义者的追随者们变成了一群狂热近乎不近人情的丑角,让“家庭生活”最终战胜了托尔斯泰复杂的理想。如果不注意会被海伦米伦的演技征服,一如海报所诠释的那样,但是托尔斯泰真的只是一个困惑的、不知道归家的孩子吗?这部电影显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不够深刻。
迈克尔·霍夫曼执导,改编自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诗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说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伦·米伦诠释的索菲娅性格丰富,情绪饱满,情感激荡,层次分明,将这位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跃然眼前。而索菲娅反对丈夫将财产与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处于一个母亲为子女的利益考虑。
做圣人,代价巨大而沉重,绝非常人所能承受。一旦被放到圣人的位置,许多事情也由不得自己。仍然需要圣人来号召民众的时代,仍然能出现接近于圣人标准的超凡脱俗之人的时代,其实还不算太坏,当然也可以用《老子》的逆向思维来作结论:这个时代已经太坏了。托尔斯泰与夫人的真实关系是否如本片所说那样“道路渐行渐远、真爱至死不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本片给予托尔斯泰夫人足够的同情式理解:做圣人的夫人,也许比做圣人更难。夫人的欲求是否过高是另一个问题,但有一点无疑要问:夫人并非圣人的私有财产,圣人有权利把夫人的合法利益作为牺牲品吗?圣人归根到底是人而非神,当博爱与情爱发生冲突时,他的任何取舍都不仅要考虑“天上的”也要考虑“人间的”,否则他就不是人了。本片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颇为人性化、世俗化,托尔斯泰真的如此吗?
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电影,从晚年一些记事一直到离世,以助手和秘书瓦伦丁的视角来讲述。作家的夫人索菲亚也极尽风头,歇斯底里的冲突导致作家为避开她而隐居,最后在旅途中辞世。难以言表的夫妻关系,爱恨交织,深爱且深深伤害,逃循而无法避开,48年的婚姻,已深深的水乳交融在 一起。
“生命中如果拥有爱,则相爱中的人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影片再现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参与其中的旁人眼光来看待文学巨匠的最后时光,叙事中夫妇间的爱恨纠葛,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婚恋生活,耗尽了他们的人生。影片画面颇有怀旧复古色彩,葱茏的原野,精致的餐桌,雅博的书房,那时乡村贵族的生活方式,托尔斯泰夫妇的相处方式,灵魂深处却没法交流。索菲亚的精彩值得一看。女人想要的只是爱人也爱她而已,然而爱人早已走到不一样的高度,不理解的她,行为状似疯狂和自私。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皆为痛苦,不过是对如幻世事的执着罢了。不知道最后缓缓行进的列车窗前,安静的她是否已经放下我执,迈向了醒觉之路?配角戏份不错,或许他们是真主角?
瓦伦汀明明看到了索菲亚在婚姻生活中的无助,痛苦,绝望,她只剩下孩子们和托尔斯泰和这个家了。而与之对比的则是她丈夫的事业和人民的爱戴,这样悲惨的婚姻不是索菲亚歇斯底里,哭天喊地的结果,是那个时代压在女性身上的悲剧。但这部电影意在展现托尔斯泰晚年的生活,即使是从第三者角度讲述,都不能只捡着一方去展示。
看到蛮多人打四分,就越觉得这部片子烂了,演技方面只有夫人和秘书演技还好其他的看了就没啥印象,对于传记电影真的太单薄了,主要渲染托尔斯泰和女伯爵的晚年爱恋还有就是男秘书和女佣爱恋,做不到那种深刻而有特点的感觉这样下去的话平庸就使它更显得狗血做作了,打上三分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古典的气息还算有那么一点儿味道。可能只有托尔斯泰那几句名言放在这部电影呢,能够让那么几个文艺青年感到文艺范,真的是两块钱的演员配五毛钱的剧本。
这是俄国传奇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故事,这是他与相伴半世纪的妻子之间关于爱的故事。在这场爱情与自我的拉锯战中,始终流淌着一股温馨而自然的感情,女王海伦米伦大彪演技,饰演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可爱妻子,她幸福地活在托尔斯泰的爱情里,她同样也勇敢地忠于自己的内心。为了爱,为了自由,即使挣扎,两人依旧心心相印。爱就是这样,吵吵闹闹,关心则乱,不离不弃,琐碎而真实。
最后一站,又名红尘极路。我觉得,女人越是在乎才越是作,多年的婚姻生活,一个人走在思想进步的前沿下,而女人止步不前,眼里满是我们的家庭,我的老头儿、我们的爱情。老托爱她又怕她,才不得以下了决心拖着行李逃离魔抓,确实在老索菲亚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还是不能忘却自我,年龄、积淀,人还是要成长的呢。和另一半的身体不能远,思想也是,两个人还是要保持步调一致的,哪怕止步不前也一起呀。最后在车站,还是等到了最后的重逢。我错了...简直太心疼老索菲亚了。你走,我追,我可以不哭不闹,只想见你一面,告诉你我错了。全片,通读,我的眼里之看到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