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1930)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UP:2021-08-08

《西线无战事》(英语: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一套1930年首映的美国战争电影,为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名著《西线无战事》的电影版。电影由路易·迈斯东执导,卢·艾尔斯等主演。本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获得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战争电影。

西线无战事

评分:8.8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编剧: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 / 刘·艾尔斯 / 约翰·雷 / 阿诺德·露西 / 本·亚历山大 / 斯科特·寇克 / 小欧文·戴维斯 / 沃尔特·罗杰斯 / 威廉·贝克韦尔 / 拉塞尔·格里森 / 理查德·亚历山大 / 哈罗德·古德温 / 斯利姆·萨默维尔 / G·帕特·柯林斯 / 贝丽尔·默瑟
类型: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片长:UK: 145 分钟(cut) / UK: 147 分钟(BBF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30-08-24
IMDb:tt0020629

情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开动宣传机器,号召青年走上战场保卫祖国。满腔热血的学生兵走上战场后却发现残酷的战争和他们想象中的军旅生活相距甚远。主角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被迫藏身于一个弹坑之中,结果突然闯入一名法国士兵。保罗先是用匕首搏斗,刺中了法国士兵。然而,因为未伤到要害,法国士兵并没有马上死去。保罗本想将其枪毙,可是由于良心发现而犹豫起来。在经过一段内心的挣扎之后,他扶起法国士兵的头颅,替他包扎并不断安慰他。不过,由于失血过多,法国士兵还是在第二天断了气。战争进行了几年,同班同学一个接一个的战死。原本的新兵保罗如今已经成为连长,新一批的学生兵又被送至他的连。在他写完书信,检查完士兵们的状况后,突然发现一只蝴蝶,就在他伸手想要抓那只蝴蝶时,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生命。

演员

  • 理查德·亚历山大英语Richard Alexander饰Westhus
  • 本·亚历山大饰 Franz Kemmerich
  • 卢·艾尔斯英语Lew Ayres饰保罗Paul Bäumer :一名被征召入伍的高中毕业生,他对战争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关于战争的一切都是他的老师告诉他的。
  • William Bakewell饰阿尔伯特·克罗普Albert Kropp:保罗的同班同学,他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不同于保罗,他对战争充满了悲观。
  • G. Pat Collins饰Lieutenant Bertinck
  • Owen Davis, Jr.饰Peter
  • Russell Gleason饰Müller:他认为生命中有许多比战争更重要的事情,在战壕中也不忘记学习。
  • Harold Goodwin饰Detering
  • Scott Kolk饰Leer
  • Arnold Lucy饰Professor Kantorek
  • Beryl Mercer饰Mrs. Bäumer, Paul's mother
  • Walter Rogers饰Behn
  • Slim Summerville饰Tjaden
  • 路易斯·沃海姆饰 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Stanislaus Katczinsky:一名40岁的老兵,经验丰富、慷慨大方。他成为了战壕中保罗最好的朋友,当他死去的时候保罗痛苦不已。
  • John Wray饰Himmelstoss

制作

版本

纳粹德国审查

1930年12月5日,《西线无战事》的首映式在柏林举行。影片开场不久,影院中突然臭气熏天,浓重的胡椒粉味让观众涕泪齐流。一些人被迫离席而去,还有些人犹疑不定。紧接着,在约瑟夫·戈培尔安排下,数不清的老鼠在观影者脚下与座位之间撒欢。男女老少在惊叫和咳嗽声中,争先恐后地冲出放映厅。

随后,在纳粹的压力下,魏玛政府取消了这部电影在德国的上映许可。后来成为第三帝国大众传播与宣传部长的戈培尔赢得了初期的舆论战。这是美国电影人首次领教纳粹的手段。

首映风波过后,环球影城的东家卡尔·莱穆勒答应大规模删改《西线无战事》。

1933年,纳粹正式取得德国政权后,很快公布了一项法令,禁止犹太人出现在德国放映的电影中。

获奖与荣誉

1929至30年奥斯卡金像奖

类别结果得奖者
杰出制作奖获奖环球影业 (小卡尔·莱姆勒,监制)
最佳导演奖获奖Lewis Milestone
最佳写作奖Template:Award-nomGeorge Abbott, Maxwell Anderson and Del Andrews Winner was Joseph Farnham, Martin Flavin, Frances Marion and Lennox Robinson - The Big House
最佳摄影奖Template:Award-nomArthur Edeson Winner was Joseph T. Rucker and Willard Van Der Veer - With Byrd at the South Pole

这是第一套赢得奥斯卡奖的有声电影。

其余得奖:

  • 1930 Photoplay Medal of Honor - Carl Laemmle Jr.
  • 1931 Kinema Junpo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Sound to Lewis Milestone
  • 1990 国家影片登记部

美国电影学会赏识

  • 1998 AFI百年百大电影 #54
  • 2008 AFI百年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 #7 史诗式电影

电影大纲如原著小说一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一名年轻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去参军,却在战场上得知战争如何可怕的经历。本片亦在1998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影片登记部。1929年导演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改拍成同名123分钟彩色电影。这部电影耗资125万美元,动用了超过2000人参与拍摄环节,外景场地取自加利福尼亚州。本片是当年少有的有声电影,当这部电影于1930年上映时,距离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尚且不过12年。因为本片具有强烈的反战色彩,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本片在德国遭到禁播。

简评

终于把老版看完了,133分钟的。整体四星,加上其反战片的开创性五星吧。影片所传输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但经过别有用心的网友歪曲一下,就显得恶心了。其实看了一些所谓的反战片,核心就是批判战败国,用战败国的视角来反战确实安全,可是我没见过有谁拍过战胜国的反战片(此处反战以西线无战事的朴素观点来定义,就是反一切形式的战争)。有谁拍美国痛击法西斯时,呼吁不要战争吗?因此我更倾向于反战,是反侵略战争。我也不希望有战争,毕竟本质最大获益者只有统治阶级。但外人入侵你的家园,到那时候家都要没了谁管谁获益啊。只要地球资源无法满足全部人类,战争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仅限于热武器对抗。既然战争会一直伴随人类,那为何要把批判战败国的帽子安在反抗者身上呢。想借此批判反抗战争史的人,其心可诛。最后,战争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战争!

只能说这个“最伟大反战电影之一”的名号还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不过,尽管技术上存在诸多不足,本片对于早期蒙太奇技法的实践还是比较成功的,例如影片开头处,老师发表演讲煽动学生们上战场,大笑的众人被分别拍摄了面部特写,将它们剪辑到一起并快速切换就实现了情绪的多重叠加,过度堆积的兴奋也因此演变成了疯狂。此外,在战场上每当士兵冲锋和拼杀时,影像都会快放,并且镜头在两方之间来回切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也都是对突破客观条件限制的很好的尝试。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早期电影所带有的浓重的戏剧气息,尽管片中的确有不少精彩桥段,但它们大多都只是通过台词念出来的,故表现力有限。

8/10。重温。视觉极富创新,拍摄出许多焦点清晰的深度空间构图,教师怂恿学生参军的教室窗外行进的军队,保罗初到西线时炮弹摧毁的废墟大全景,表现了年轻入伍者对国家的热情顷刻被颠覆。影片还利用景物衬托士兵的心理焦虑,如保罗和同伴们在老兵带领下去战场修筑工事的夜戏,碰巧赶上敌军巡视轰炸,黑暗中寻找掩体的士兵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乱窜,全、中景的客观视角强化了四周黑暗的恐惧,墓地、棺材和铁丝网上的死人胳膊等死亡意象一再出现,冲锋的士兵周围炮火把公墓炸成了废墟,偷袭的炮弹甚至把远处的棺材炸得飞起来。除了残酷的战争体验也有美好的人性时刻,掩蔽壕里士兵围着炉火烧跳蚤,在酒馆对着一面镜子旁的海报聊女人(新版致敬了女人海报这一战争幻灭的意象),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保罗回家的时候,他房间的墙上有很多蝴蝶标本,暗示了结局。

后方的人民喝着啤酒鼓励着战争的持续推进,伤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同时以虚空的荣誉感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到战争中送死;前线的士兵是血肉模糊中挣扎,荣誉已经所剩无多,活了今天不知明天的境况已经让他们无从思考这些,他们能做的就是保命,最后一个伸手捕捉蝴蝶的镜头,是他生命弥留的一刻,对这场战争最后的美好捕捉,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让他对美好的生命格外珍惜。叙事设计层层推进,从一批年轻人最初的斗志昂扬到最后的心灰意冷,同时,影片又在暗示着在后方人民的政治狂热下,这样的年轻人一批又一批地被送往战场,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作为一部1930年的作品,镜头的设计非常流畅,特写与远景的切换,细节镜头的刻画,剪辑节奏的把控,景深镜头的运用,等等都是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

从前有两个养猪户比邻而居,一户猪少家贫但子孙魁梧有力,一家猪多家富但子孙瀛弱,贫养猪户决定打劫富养猪户,把他们的猪都抢过来,富养猪户的子孙不是贫养猪户的子孙的对手,眼看自己的财产就要被人家夺走了,富养猪户家长就想了一个注意,他对家里的猪说:“别人来抢劫我们,就是为了要把你们抢走杀了吃,所以大家要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入侵者抵抗,猪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都冲出来帮助主人抵抗,终于凭借数量的优势击退了贫养猪户的抢劫,猪儿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富养猪户一家人也很高兴,同时为了庆祝胜利,一家人杀了自己的好几只猪来做庆功宴,并以后总要定期杀猪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第一部值得五星的奥斯卡BP,当之无愧的杰作,对战争的警世达到了振聋发聩的地步,哪怕开篇即澄清既非控诉也非忏悔,仅呈现经历战争洗礼的一代人的蜕变,但却刀刀见血,直指战争源头,以前线和后方两个视角同时揭开这惨无人道的政治手段对人民的摧残。在战场上,即使身体躲过了子弹,但精神早已被战争摧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是战争表面上的借口,而实际上只是领导者之间的冲突,但这些少数掌权者之间的冲突却要无辜的人民来为之相互残杀,并付出生命的代价,仅凭一个"为国效力"的名号就能乖乖让胸怀壮志的青年自愿成为政治工具。电影无情地揭露了所谓爱国梦的破碎,那只是愚昧民众在顶层社会意识灌输下绑架士兵的谎言。为国效力是假的,战场上只有死亡;那蝴蝶就如同人世间所有的美好,可望而不可即,当我们奋力伸手够向它时才知道,西线本无战事

“上帝啊,为什么他们要让我们打仗?我们只是想要活下去,你和我都是。为什么他们要把我们送到这里互相残杀?要是我们扔掉这些步枪还有这身军服,我们也许会成为兄弟”。以一战为创作背景,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片,但可笑的是,与二战相比,一战的惨烈程度简直是个弟弟,真就“反战反了个寂寞”。剧本是标准的线性叙事,受制于当时的拍摄和后期技术,导演在构图、运镜上下了不少功夫,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回到剧情,电影中最引人深思的场景出现在第一场正式战斗后的午餐期间,一群人讨论为什么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士兵们的观念都很“淳朴”,两国的老百姓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挑起战争的是那些不需要扛枪上战场的政客,这无疑是对战争和政治最深刻的批判。PS:该片的资源多是133分钟的有声修复版,删减了不少过渡性剧情,算是个遗憾

在19年看过关于一战他们已不再变老后就想看这部经典的西线无战事。今日在电视上看完,尤其是后半段很受感动,尤其是最后想拾起驻留的蝴蝶而被打死,不忍直视。这部电影不仅因为90年前拍出的几处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是战士们的无法言说的心理困扰和失落。想到小时候看到电视上介绍过这部一段,士兵一直给自己刺伤最后微笑着死亡的敌国士兵道歉。能正视自己的民族历史并客观评价自身,不盲目自信也不自我否定。去了德国后很钦佩日耳曼民族,被德意志精神震撼。政治家简单的开启战争但付出的代价则是无数可贵的年轻鲜活生命。在战争的残酷下塑造英雄为国捐躯这等假大空的口号显得更为荒谬。战后民众的不理解和自以为是更是让身在前线的战士苦不堪言。

久负盛名的老电影了。30年代的老黑白电影,如今看来依旧是经典不见,采用战败国普通士兵的视角来描绘经历,我觉得如果说是在那个时代也是挺具有开创性的。脱胎于原著小说改编的,在30年代表演的电影中,还是舞台剧的痕迹比较重。演员的台词就像不是说给对面配角,而是面向全体观众讲的一样。不过在那个年代能拍出如此大场面的战争镜头是非常难得的。电影揭露了战争真正的罪恶。达到了制作者宣传反战的目的。唯一的一点极具讽刺色彩的是,这部电影拍摄于一战后来反思惨烈的第1次世界大战。可是紧接着第2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由此看来,所谓的反战是没有一点效果的。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吸取教训。底层战士的朝不保夕,物资缺乏,煽动情绪的老师,被抛弃的截止战友。以及最美的结局处手边的蝴蝶那幕,足矣载入人类影视名镜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凭冠冕堂皇的说辞,将大批青年学生煽动入伍。然而当十九岁青年保罗·鲍曼与他的同班同学们真的走上了西线战场,随着第一发榴弹的炸开,惨烈的战争抽离了士兵们的“人”之属性,使他们沦为只知厮杀的野兽。更可怕的是,当保罗于休假期间向平民们诉说战争的残酷时,被爱国狂潮彻底冲昏头脑的民众们却毫不领情。心灰意冷的保罗提前结束休假返回战况愈加惨烈的前线,目睹了战友的接连阵亡,自己亦在于战壕中像童年那样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此时距离停战只有一周时间,德国报纸的标题为“西线无战事”。

从一开始,教导员的大力宣扬和无限洗脑让那些少年学生们从无知男孩变成了“Born to kill”,到最后,保罗似乎习惯了战争的习性,他不怕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死亡所带来的灾难,于是伸手去抓那只毫无伤害力的蝴蝶...就像电影最开始所说的影片也许并不是在折射战争的残酷,更不是讲述着一群英雄们的冒险旅程,因为对于这些英雄而言,这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影片在于最真诚的描述和那些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有些人逃过了战争的摧残,但他们的人生与心灵都似乎永久无法愈合...也许在那个年代有声电影在整体处理方面还有很多未成熟的地方,但是这部影片的完成度是极佳高水准的,反战思想做的面面俱到,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全金属外壳”!(10/10)

看过最好的战争片之一,原著和电影都是满分,对战争意义的思考,以及表现手法都是后来的战争电影难以企及的地方。难以想象这是1930年的作品,感觉就是一战战场实录。1小时53分保罗道出了真理:“我无法告诉你们所不知的事,在战争中只是互相攻击,避免被杀,但偶尔也会杀人,就只有这些而已。为国捐躯是痛苦和肮脏的,为国捐躯只是一连串的死亡,成千上万的人为国捐躯,有何意义?”西线上的所有士兵放弃了所有的理想与事业甚至还有自己的青春,全都进入了战壕,虽说有些人没有被战争杀死,可他们还是被战争毁掉了,而这一切,换来的只是不上层一句轻描淡写的“西线无战事”而已。

获得奖项

  • 第2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2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Ten Films
  •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