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处(2010)

SomewhereUP:2021-02-16

《在某处》(英语:Somewhere)是一部2010年的美国剧情片,索菲亚·科波拉执导,斯蒂芬·多尔夫、艾丽·范宁主演。在美国于2010年12月22日公映。2010年9月11日,该片获得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在某处

评分:6.5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编剧:索菲亚·科波拉
主演:艾丽·范宁 / 斯蒂芬·多尔夫 / 米歇尔·莫纳汉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罗伯特·舒瓦兹曼
类型:剧情
片长:97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意大利 / 日本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迷失某地(港) / 放逐心声 / 某个地方 / 在何处 / 在某一方
上映:2010-09-03(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421051

剧情

Johnny是一名Hollywood的演员,一直过着放纵与空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上他的11岁的女儿Cleo(她是他与一名女人发生关系后意外怀孕的产物),在与她一起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角色

  • 斯蒂芬·多尔夫 as Johnny Marco
  • 艾丽·范宁 as Cleo
  • Chris Pontius as Sammy
  • 蜜雪儿·摩纳汉 as Rebecca
  • Kristina and Karissa Shannon
  • 阿尔登·埃伦瑞奇
  • Ellie Kemper
  • Lala Sloatman as Laila

制作

据称该片中的许多场景来源于导演的童年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勾魂慑魄》(Toby Dammit)和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的《纸月亮》(Paper Moon)同样影响了该片。

2009年6月和7月,电影在洛杉矶和意大利开拍。据称凤凰乐团参加了该片的配乐。

简评

200319 【C】[迷失东京]是关于生活难以逃避下的孤独,[在某处]则是关于生活颓靡荒废中的迷茫,“在某处”与“在路上”相似主题同为寻找(进行时),但前者更多的暗示了正在“生成中”的状态的存在,某种并不那么强烈的期待,即串联起全篇散漫组织架构的忧柔感。比[迷失东京]更为清淡的生活截面,类似于贾木许的疏离和散漫,不去刻意的关注什么,也并非试图去呈现什么,而是在无意中去消解情境,露出生活的底色。

「」音乐包裹娱乐活动的MV式桥段令人出神,起初观看跳钢管舞和女儿溜冰的场景中屡次切到约翰尼的反应镜头,包括一段奇怪的裸体按摩,疲惫和虚无感将观众从中抽离,而到后半段父女在一起,在同一画面中拨动吉他的音弦,打乒乓球、晒太阳、赌博……一幕幕场景愈发炙热,最终在女儿离去后孤独倾泻而出,但崩溃也是全新的起点,就像将开头车辆所画的圆圈破解,最终约翰尼洋溢着笑容在笔直的公路上前行。科波拉的答案都在一幕幕生活场景本身。

很缓慢,很流畅,镜头悠长。讲述了一个表面光鲜亮丽,内里却是十分空虚寂寞的好莱坞明星。但是,本片如果当选金狮奖,还差点火候。故事还差点深度,情节还差一点碰撞。文艺片不是形式上的长镜头或者无聊剧情,而是从精神高度上给人启迪,反映揭露社会问题的片子。或者如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那样,云淡风轻,可是本片显然几不沾边

男人欣赏「女人」跳舞与父亲观看「女儿」滑冰有何不同?既是女人又是女儿的索菲亚告诉了我们二者的关联和区别:前者关系清晰明确,后者关系似梦非梦。和《迷失东京》一样,这段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丧失边界感的「主客/父女」关系被导演叙述得严肃又不失幽默。对于「教父之女」索菲亚来说,血脉相连的父女关系是坚固安全的,而一纸合约下的夫妻关系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男主是一个看似掌握「审美」特权处于主导地位,实则处在「娱乐圈」这个产业链条里,被「命运」召唤和推动,不停地绕圈圈的父亲。虽是好莱坞明星,但他却要听从「场外」导演的命令、指挥和支配。这种具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被善于察言观色且同为导演的索菲亚看得极为清楚,无论是国王身边的情妇,还是自己枕边「同病相怜」的丈夫,这些陌生又熟悉的人或都《在某处》扮演取悦上位者的角色。

本来想看另一部电影,却搜到了这部。与其说故事以男主为核心,不如说他的女儿才是整部戏的灵魂。会芭蕾、会花滑、爱游泳和电游,性格温顺,感情细腻,让男主—这个一线好莱坞浪荡影星,从沉沦孤寂中逐渐复苏,激发出对亲情的珍视,对过往的自省检讨,然后踏上新的征程。剧情看似单薄,但能引发心底的共鸣。

【82%】倘若说「迷失东京」仍是情节剧骨架下的定点叙事,「在某处」则完全进入了自然主义语境。摄影机的在场感被随性而去设计化的手持摄影取代,随着音乐势能人物情绪被泛化至整体情境,聚焦于个体状态的美学连续体,完全从环境本身提炼美学并构建系统会联想到以Tarkovsky为首的电影诗人对影像的直觉。抽离而漠然的观看距离产生的必然虚无感,逐渐异化的状态发散自然是远高于前作,前作仍囿于情绪与叙事固化的便捷通道而丧失流动性,而本作中却削减文本至极端(单向性→无方向)从而使文本深处的作者真情被前所未有的自由摄取。作品气质已然俱备,但其内里肌体仍需精炼,过分松散的拼贴与情感脉络的不透明性形成高度封闭的阶层电影,换言之,这几乎是一部相当严谨却极度自由的论文体电影。

在某处,就点名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寻找,从空虚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电影用了很多固定镜头去纪录没有目的的完整动作,这里的目的是三重意义上的:对人物来说,对叙事来说和对观众来说皆是无意义的。这些动作仿佛被隔离在一个个单独的时空之中,彼此之间没有联系。马克睡觉,抽烟,洗澡,摄影机纪录下一个动作,直接跳到下一个时空的动作。电影有几点不好。第一,节奏不佳。在个人空虚状态的刻画上花了1/3的时间,在一个主题上重复展现,但并没任何新东西。第二,过于克制。主题和情绪的高潮并没有与前面铺陈的空虚体量相匹配。第三,处理方式太自我,太依赖导演自己的感觉。

有种迷失东京姐妹篇的感觉。索菲亚科波拉的这两部非常对我胃口,平静轻松的叙事,如时光缓慢的流淌 (科氏流水账) somewhere比lost in translation更为的平淡。优点:,清水出芙蓉,花样滑冰和水上芭蕾,充分展示了美好。,本片的角度纯粹是记录美好,父女感情。神奇的是作为一个男性,比起alcoholic和junkie,我能接受男主这种somewhere的设定。,科波拉的本片选择了很多我欣赏的美丽风景和body。

第一部S·科波拉,发现了自己日后补完片单的潜力。老套的剧情佩以索菲亚·科波拉风格的轻灵影像,内涵不足但氛围感十分强大。〈金狮奖〉虽谈不上特别实至名归、拍手称快,但也应该没有太过誉吧难道因为是我还没看过《迷失东京》?反正这片子的分肯定是低了,一定是这样。,如果woody投三大的话,应该不止一座了吧?

做头模时给推镜、和女儿沐浴阳光时用拉镜…几乎没几个导演能这么拍出一个人“存在”状态的呼吸感。“在某处”是一个虚指,却似乎又准确地描绘出一种实在的存在,不是在LA,不是在五星级酒店,不是在意大利颁奖典礼,也不是在那台阿斯顿马丁上,而是在从身份与场所中褪去的“当下”,一种虚无、窒息的真空“时间”。"I'm fucking nothing."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前一个钟头的“好睡”给吓到了。但更意外的是一小时过后我竟然被打动了一点。我的意见不同,我觉得《在某处》比《迷失东京》要好。后者处处充满着刻意的拙劣感,科波拉处处都不掩饰她的心,但艺术是不可言说的“悟”,不是你说“这很孤独”观众就接收到“这很孤独”。《在某处》科波拉开始呈现出更多的自由度,当然它的缺陷还是有并且很明显。能不能来个人告诉她,虽然孤独和无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真是不同的东西。就像你拍很漂亮的东西不见得就是在拍美,因为前者是肤浅的“直觉”的范畴,后者是具有人性力量的“哲学”的范畴。如果她搞得清楚,她才可能真的靠近她的精神导师王家卫。在此之前她的所有作品的成品效果的到位与否,都只能看“运气”的拼凑了。

平淡、轻盈、简单。尽管故事琐碎平常,趋于生活流,但父与女的情绪波动是可以感受到的。“迷失东京”是置于异乡的孤独,好似没有化解,在这里则是空虚被亲情填补后的小幸福,是化解了的。艾丽范宁时常保持淡淡的松弛感,软绵绵里藏着根细细的针,悄无声息地刺入柔软处。痛得很真,相处的幸福也是真的。平静水面上偶尔泛起的波澜是赏心悦目的,不算壮阔,有种不会拿大奖的美,所以科波拉凭这部擒得金狮还是挺意外的。

获得奖项

  •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