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2019)

SynonymesUP:2021-07-13

《同义词》(法语:Synonymes)是一部2019年由法国、德国与以色列三国联合制作的电影,由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匹赴法国拍摄,为他执导的第三部剧情长片,被选为第69届柏林影展正式竞赛片,并获得金熊奖与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同义词

评分:6.9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编剧:那达夫·拉皮德 / Haïm Lapid
主演:汤姆·梅西耶 / 康坦·多尔迈尔 / 路易丝·舍维约特 / 乔纳森·布迪纳 / 贾迈勒·莱泽阿尔 / 加埃尔·拉埃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23分钟地区:法国 / 德国 / 以色列
语言:法语 / 希伯来语
影片别名:字旅巴黎(港) / 出走巴黎(台) / Synonyms
上映:2019-02-13(柏林电影节)
IMDb:tt7016254

同义词简介

那达夫·拉皮德执导,故事讲述一名男子从以色列逃往法国仅靠著法语字典来与人互动、生活,却在最后感受到被异地拒绝的故事。
  以色列退伍士兵约亚夫(汤姆·梅西耶 饰),一心向往自由开放的法国,却在来到巴黎后惨遭洗劫。眼看即将沦落街头,约亚夫遇到一对生活富裕的情侣—作家艾米勒和女友卡洛琳,因而幸运获救。
  一无所有的约亚夫,索性决定脱胎换骨,从此当个法国人。他开始拒说希伯来语(母语),并通过背诵同义词方式,积极学习法语,全力融入这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有趣的是,他过去在军中的悲惨遭遇,却成了艾米勒笔下的绝佳题材;而他媲美罗马雕像的健美身材,也沦为卡洛琳每晚的意淫目标,永无止尽地利用他满足性欲,三人于是发展出一段极其微妙的三角关系…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达夫·拉皮德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那达夫·拉皮德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提名)那达夫·拉皮德

简评

“慷慨也是有限度的。”对难民的同情与无限的慷慨,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为何这种帮助看起来仍然像是白人至上的居高临下的捐赠与施舍?同一个班级里的犹太人和台湾人高唱马赛曲,高呼自由和前进。这是正确,还是荒谬的可笑?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态度。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登台对垒,但下台后却发现我们仍然坐在一个教室里。“把钱花在教育,而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我们应该结束了。”“什么时候,现在,还是结婚以后?”片子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但片子本身和角色个人没有魅力。最后的他不再温和,释放了内心的狂暴,他说的话正确与否重要吗,几乎不重要,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失去了“难民”这个特殊身份,成为一个狂暴的丈夫、男人、其他种族者、外来者,只像一条落水狗。法国人连不尊重他都显得优雅,用音乐将他驱逐。

略停顿的镜头里有点尴尬的时候,将原来生活里无法宣之于口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个超乎寻常的敏感度,在没有这些束缚的普通法国导演里很少能看到,导演将这种过分靠近的距离拉得更过分,时间也更长,客观镜头下呈现的恰恰是这么私人和情绪化的东西,而主观镜头里镜头摇晃节奏加快,又呈现周围环境与事物。政治隐喻在影片里,小圆帽,黄外套,写作,双簧管,交响曲,是身份与背景的象征,除此之外引发的冲突,被同义词取代,变态(极端异己)已经被消失,因为我们把每个人之间用同义词来勾连,每个角色之间发生的事件都以某一事件可以共同发生来发生,以色列与法国,都是法国人,都是犹太人,都彼此相爱,而艾米勒和米歇尔之间有发生过什么吗?真正发出冲突时没有回应与对话的无力,是在大门敞开的几乎完全相同的空洞房间之间,也在大门紧闭的门外。

欧洲地区总是思想活跃、思潮涌现的地方。那么我们本次选择的影片为法国与以色列合拍片《同义词》,本片故事内容为一位来到法国的以色列人,他努力学习法语并坚决不再说母语,他本以为这样既可以很快融入法国人群中,但渐渐他发现,无论是个人的民族身份还是性别身份都让他感到疑惑与迷茫。在欧洲国家少数族裔与移民问题大量存在,这使得很多欧洲人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一种身份认同。由于这种个人价值的遗失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本部影片也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欧洲的一些当代现实问题,也暗含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具有普遍思考价值。

内容还是太碎了。以色列畸零人远赴巴黎寻找文学梦,与文艺青年情侣、犹太激进派等人接洽,磕磕绊绊的被人利用、观点相左,标题里的“同义词”实际满是歧义——但本片的这个主题并不鲜明,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时常自言自语的男主身上,他的一系列行为简直没有逻辑,譬如巴黎男让他全裸自抠,他就照做了,这个行为和上下文完全没啥关联啊?而且男主看着虽然有点不正常,但肯定不是个弱智,他为什么这么干?要说这个行为是男主受在以色列经历的结果,但全片那些男主在以色列参军之类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画面的尺度上,都不足以成为男主精神状态异化的理由。编导拉皮德的左翼立场在这部明显变形,那个主动挑衅路人的激进派,行为也缺乏事件的支撑,看着不像受欺压的少数而像个野蛮的闯入者(没人喜欢这种移民)。男的露屌但全片没有女的露,拉皮德是gay?

第一次看拉皮德,还是很大胆的。哲学专业的导演,将电影演绎成现实的同义词。年轻的男主从爷爷辈就传承了各种背叛:背叛祖国背叛母语背叛战争背叛宗教背叛情人…来到全世界号称最自由的国度,也未曾得到自己想象中的自由。这个地球上哪有什么所谓的自由?所以柏林会把金熊给到这部作品,因为政治逻辑上,就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这是相似性,是同义词。

对一部电影的灵魂拷问:有没有诗意?有没有挖掘现实的深层问题?有没有预示未来?有没有审美?有没有创新?神奇的是,这部电影都有。不知道为什么,最终电影的完成度没有高到相应的地步。选角非常成功,典型的以色列外来帅哥,典型的无所事事自以为是的法国年轻人。以色列人经历的磨难和复杂沉淀成大理石般的肉体和精神,把法国人的平庸虚伪空虚碾压得渣都不剩。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大迁徙,无论对本地人还是移民,都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重建规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氛围通过镜头的主观性、无比贴身的视角、演员的位置和动作表现得充满张力。性别模糊到还不如衣服的颜色重要。摄影师和模特的关系第一万次引用安东尼奥尼的放大,2019年的版本,相机成了iPad,摄影师和模特是男男。露大鸟片只此一家@法国文化中心

-。「警察」虽然有着种种影像技法和剧作层面的过人之处,但它真正的秘密却是完全充盈于电影内部的,各方面都全然完备,无法解构,无法以文字翻译和转述,在最平平无奇的镜头中都可能存在着电影之神的瞬间,相比之下那些最用力的段落不过是一些添加剂。「教师」继承了「警察」的一切清晰的优点并将其强度演进到足以凭借形式来吸睛,但内核中浑然天成的力量已有些不足,到了「同义词」则几乎被耗尽,前半段尚且在一些局部偶尔还魂,后半段则只剩下裸露在外的思维、理论和设计(且必须通过对情节的肢解才能换得,前两作则不存在这一牺牲),无需深挖即能感受到其乏力,结尾几乎是刻意的。「同义词」当然是好的,观众会对它的好产生强烈的分析欲和表达欲,但相对地,我们对「警察」则是完全失语的。

才发现拉皮德始终关注的问题并非伦理的,而是情色的。“消除边界”。人物始终在“be the one”的终极欲求的内驱下入魔,不论其方式是肉体的,记忆的还是才能的。但正如同义词一样,始终存在着一种语音对语义的破坏。器质性的存有在这里竟然以如此强大的姿态压过了共生的概念。“成为一”的欲求只能适得其反地带来更多的滋生、增殖和不断拓宽的鸿沟。“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更加不可能地成为“彼此”而只能愈发考虑自己。

太多符号与空间,赤身来到欧洲在浴缸被一男一女救起,像一个再次出生的婴儿与其第二父母的关系,一场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的撕扯下,关于两个文化间虚妄和荒诞的端倪被不断放大。观感是逐步向好的。原因很简单,议题与我们离得太远,同时电影放弃了创造人物的想法,很难进入的狭窄视角。很有趣的主观镜头快速摆动随着主人公同义词的背诵又摇到主人公身体上,我们在渴望看到巴黎进入法国的时候,又最终回到我们自身。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是相距最远的同义词。出彩的人物符号,一个剥削文化的虚无的法国男人,一个剥削肉体的贪婪的法国女人,一个战狼一样嘶吼的以色列人,一个自卑到不敢抬头看塞纳河的以色列人。米歇尔死了,没有人关心,自由民主的大门可以以救世主身份接纳一个赤身裸体的割了包皮的人,却不会为一个再塑失败的人敞开。

从开头的裸体开始,人物就处于一种被看的关系。极力否认自己的背景及寻求身份认同的方式是学习一门当地的语言并拒绝母语。作家和男主听音乐那段戏拍的极具张力。手持的镜头在巴黎的街头晃荡。男主最终发现理想的另一个世界终究只是死板僵化的泡影,教师那场戏教条式的价值观用乏闷的视听语言得以呈现。男主最终不过是圣母女的肉体玩物,而男主的故事也不过是作家消费创作的灵感。就连出卖肉体,还得说回自己的母语换取效果。结尾撞门的动作也颇具实验性,人物不再为人,是动作的一个载体。

要艺给你艺,要欲给你欲,手中的词典越读越薄,口中的同义词越来越清楚,心中的精神信仰一点点再被摧毁。其实是作为一个异乡人拼命要融合到一个城市的故事,最后被周遭环境同化,无法认同,认命归宿的一个过程,奈何很好的概念故事最后被推成了政治意图说教。出卖我的故事换的了一身自由,要回信仰已经覆水难收。不管故事怎么编怎么写,都是我的故事。(汤姆·梅西耶有一股散发的狼狗性的自白和冲动,一切刚刚好,所以为电影润色不少。) @2022-01-16 01:07:26

重看。2010s最佳序幕之一:婴儿面对陌生冷峻的世界产生天然的恐惧,渴望回到温暖的羊水。若此不能说明作者的神话自觉,那至少可以肯定拉皮德所建立的二元矛盾:被国家主义所塑造的肉身(约亚夫敏捷而富有造型感的裸体)VS被高卢精神所魅惑的言语。用过去时的肉身讲述未来时的语言,其中张力足以将人撕碎!但这种二元关系并非是朴素的:约亚夫作为绝对意义上的讲述者而非倾听者,并未让他获得哪怕一丝话语权。重点不在“话语”而在于“权”—本地人可以决定想听到的是希伯来语还是法语。无法决定语言同时亦要出卖肉体,这才是《同义词》的价值所在:民族主义此时可以被消费主义所包裹,对于外来者进行盘剥。结尾无疑印证了这一点,约亚夫认清了高卢,但他始终还是被色情业绑架的雄鸡;当拒绝剥削时,法兰西亦不会打开大门,让他回到子宫……

获得奖项

  •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