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2009)

Capitalism: A Love StoryUP:2021-07-25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英语:Capitalism: A Love Story)是由美国制片人麦可·摩尔所撰写、导演、及主演的美国纪录片。影片主要描述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并评论美国极其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其主题涵盖了华尔街的“赌场心态”、盈利性监狱、高盛集团对于美国政府的影响、工人的贫困、法院拍卖房屋的潮流、“捞一票就走(英语:runaway greed)”的后果、等等。此电影还包括一个宗教环节,讨论资本主义是否是宗罪,而且耶稣基督是否会当一个资本家。电影于2009年10月2日在美国和加拿大公映,2010年3月9日出售于蓝光光碟及DVD媒介。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评分:8.2 导演:迈克尔·摩尔 编剧:迈克尔·摩尔
主演:William Black / 吉米·卡特 / Elijah Cummings / Marcus Haupt / Baron Hill / 马西·卡普图尔 / 约翰·麦凯恩 / 迈克尔·摩尔 / Stephen Moore / 莎拉·佩林 / 罗纳德·里根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伯尼·桑德斯 / 阿诺·施瓦辛格 / 华莱士·肖恩 / 切斯利·舒伦伯格 / 伊丽莎白·沃伦 / Glenn Beck / 乔·拜登 / 迈克·布隆伯格 / John Boehner / Stephen G. Brey
类型:纪录片
片长:127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资本主义:爱情故事
上映:2009-09-06(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232207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简介

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定义,在该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但现实究竟如何?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美国的土地上无数人因为丧失赎回权而被银行赶出家园;有的商人则与司法系统勾结兴建感化院,通过监禁犯错的少年大殓其财;还有的企业偷偷为员工投保,并待其死后赚其巨额赔偿金;而当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之际,华尔街的银行则向政府请求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济金,这笔钱的最终走向却无人得知。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再次拿起摄像机,试图揭穿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暴敛钱财的真实嘴脸……
  本片荣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迈克尔·摩尔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简评

虽然也认同迈克尔摩尔的作品有一定比重的哗众取宠的反向宣传,但是,这个愤世嫉俗的白男胖子,和他的社会责任感同等程度的,还有他的幽默感!这阴阳怪气话里带刺的讽刺劲儿,转行做脱口秀肯定也是独一档的。怎么说呢,看他的纪录片,我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拒绝被感化的抗拒感,只当看个热闹还是挺有趣的。可能是因为,现实世界没有绝对正义,那么极端的反向依然是过度极端。

被采访的神父主教都说资本主义是魔鬼,与共同利益相背,与同情心相背,不道德,无法无天,最终会被消灭。相信国外揭露共,济,会之类的邪教般的存在的背后还是有基督教的力量的。现代社会,从出生到死亡,人们真的难逃被资本奴役,辛辛苦苦996挣的血汗钱,却终身供养让他们慢性中毒的食品公司医药公司。现在又有了新冠,一个很多人意识到没那么简单的病毒,一个可能属于某会减少垃圾,人,口的阴谋的东西。未来,是否还有一个迈克尔摩尔拍摄这段历史?

“自由市场里除了自由什么都有”。以达伦多夫的冲突论视角切入,对新自由主义(区别于过去的自由主义)下的美国进行批判,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但关部分论述的薄弱不禁让我想象Moore与Weber对峙时的精彩。我未必全盘接受Moore的政治观点,但我的确欣赏他的行为。本片与《Why poverty?》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资本主义如同爱情故事一样,在初期甜蜜美好,体面富裕自由的中产阶级是幸福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里根上台之后,爱情故事开始逐渐向残酷现实低头。几十年间,与经济持续增长行程明显对比的是,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平缓的工资增长速度。政府开始成为华尔街的代言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于少数社会上层群体。当援助华尔街的提案以特别方式通过时,导演得出了“资本主义和民主是对立的”这一结论,激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现实。纪录片的最后,Moore以他一向的行为艺术做结,希望能够以此,唤醒观众对资本主义的正视。

去年看过最没脑最没品的东西,连derivative都不打算弄清楚。只是在叠加道德败坏资本家的印象,叠加无结构分析的仇富情绪,无洞见的影像捕捉与美学姿态。与核心共和党支持者是一体两面的,另一种匿名者Q阴谋论。作为被全球化落下的中下层白人, 却将问题归为国内上层坏人操纵。无力感产生愤怒,愤怒选择替罪羊。拒绝主流认知,靠煽动性情绪找目标,不靠具体社会形势认识目标。

就电影本身形式上的先锋性是值得五分力荐的,放在今天看有些像一个youtuber的整活视频的超长加时版。扣分的点在于,在把一篮子资本主义幻想摔在地上之后,没有什么更进步的新颖思考呈现,而是转入对短期未来的一个较乐观的态度。当然也是受限于时代局限,现在我们可以说: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一个充斥着黑色幽默的泄洪片。驾驭这样的题材需要的或许根本不该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严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影片对资本家人为阴谋的展示,以及工人自治和工会动员对此的反映都可圈可点。然而问题是,批评不应该停留在人道主义的道德高度和揭穿政治精英阴谋论,而应该对沉默的经济结构做出技术分析。从这点来看,影片忽视的至少包括:凯恩斯经济下的中产阶级体系崩溃根本不是里根和支持他的财团牟利使然,而在于美国中产阶级体系本就依赖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剥削和技术垄断。外来劳动力的大规模入境,政府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社会福利,而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弯道超车必然重新为美国带来竞争环境;其次,次级贷问题所涉及的信用经济迭代和虚拟化,明明可以讲得更清楚。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找资本泄愤,那我觉得这样的影片同样是危险的。

表达对资本主义的一个批判,让我看到了美国的另一个世界。用视频的形式表现了,为什么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穷人歧视富人,等现象。也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这一个本质,但我还需要多看其他这方面的态度,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而不是只看这一个电影,就得出资本主义是罪恶的结论

这不比那些从投行视角出发的纪录片好多了?现在往回看,用消费、“金融衍生工具”将人们从自己的房子里驱赶出来,是太无解也太经典的一种骗术了,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有代价,这是“别人家的故事”,其中有些结果也出现在自己家。对漂亮国前总统卡特,以及“社会主义者”桑德斯更好奇了。以员工的人寿保险为公司自身牟利,光是听说这种无耻的做法都足以令每个知情者包括观者蒙羞。难以想象像萨利机长所揭露的,带着数十甚至上百人在高空飞行的机长,甚至年薪长期只有一万多美元。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政府机关私有化、资本对人的异化(资本家)、保护资本的宽松政策、金融投机、政府腐败、阶级固化及矛盾;西方经济学就是一套完整的周期性合法掠夺财富的系统;一切都是必然结果,且周而复始。导演终究是个理想主义,否则就不会试图用纪录片唤醒民众了,他仍对选举抱有期待。殊不知,最终站上大选台前的已经是那1%筛选出的结果了,毕竟参选是要海量资本的。

在复习材料上看到的纪录片。优秀的素材和剪辑几乎可以满足任何主题的需要。对帝国政治的讽刺很生动,但对社会根本制度的探索方向似乎存在局限性。capitalism和democracy并不对立,设想用democracy去解决evil capitalism是无用的。说白了,他只是够左但并不先进。他只是厌恶手太长的帝国主义,而非这个从出生就肮脏的capitalism。

摩尔幽默犀利,剪辑时候的讽刺感十足。拍的很社区,都是周边人的故事,铁定不客观,但好就好在摩尔是一个轴得让反对者也觉得可爱的人。关注资本主义危机对周遭生活的破坏,最后放出来罗斯福,进行了一番耸动人心的讲演,罗斯福肯定不完美,但人民怀念过去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最朋克的是最后一段用“犯罪标签”胶带把aig大厦封了一圈的镜头,太朋克了。

获得奖项

  •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小金狮奖 / Open Prize
    提名:金狮奖
  •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9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第9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3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3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提名:People`s Choice Award —— Documentary
  •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