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2006)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UP:2021-03-01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评分:8.3 导演:伊日·门泽尔 编剧: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 伊日·门泽尔
主演:伊万·博尔内夫 / 奥德里奇•凯瑟 / 尤莉亚·延奇 / 马里安·洛布道 / Milan Lasica / 祖扎娜·菲亚洛娃 / 马丁·胡巴 / 约瑟夫·阿布汉姆 / 伊里·拉布斯 / 鲁道夫·霍辛斯基 / Pavel Nový / 加罗米尔·杜拉瓦 / 彼得拉·赫雷比科娃 / Eva Kalcovská / Sárka Petruzelová / Tonya Graves / 雅罗斯拉夫·托姆萨 / Pavel Vondruska / 伊斯特凡·萨博 / Thomas Zielinski / Petr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战争
片长:120分钟地区:捷克 / 斯洛伐克
语言:捷克语 / 德语 / 法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韩语 / 匈牙利语
影片别名:我的主子是英国之王 / 我曾为英国国王效劳 / 我侍候过英格兰国王 / 效忠英王 /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上映:2006-12-18(捷克)
IMDb:tt0284363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简介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捷克情势变化莫测,迪特遇见了同是小个子的德国姑娘丽莎(朱丽娅•耶特斯饰)并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朝着立下的目标努力……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伊日·门泽尔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伊日·门泽尔

简评

记忆中今天才第一次看捷克的电影…好像生活中、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有人炫耀曾经和谁握过手、合过照、亲切的交谈过等等的事迹,这些可能对于施予者来说很快就会忘记的无感记忆,却极有可能在被施予者的生命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物理行为很有可能会成为化学行为,激励、改变了此人的一生,结局有好有坏,很匪夷所思。更有时可能起到的助力非常识能解释得通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里因为曾经给某国王服务过而阴差阳错的得到了国王的授勋,这彻底改变了主人公的处世之道和决定,满打满算的会富裕起来,结局却是监狱和孤老偏远山村!电影以荒诞却又极其符合世俗的方式呈现,嬉笑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焉知非福”。全片的核心就是剧的的一句话“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能写出此话或深悟此语的家伙不是孤老就是遭遇太多

仅2个小时的篇幅用艺术和幽默的手法隐喻地探讨了阶级、财富、荣誉、两性、爱情、家国、二战和人生,从立志赚足够的钱到把满箱价值连城的邮票千张散尽、从卖热狗赚小聪明的钱到片尾主动归还差的找零、从看见姑娘就往上扑到不为风流女子的挑逗所动、从使用小技俩夺走国王的嘉奖到把勋章带到了山羊身上…横跨整部电影的对称手法让人想起了佛家从看山是山、到看山非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对称,这部电影的才华真是溢出了屏幕,洒我一脸,我不禁陶醉得竖起大拇指

从横向卷轴构图到闪回的讲述方式,整体的风格很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不同的是它没有那种淡淡的闲适和幽默。为了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它更加严肃。做事灵通,好耍滑头,影片开始似乎对主角这种行为持一种温和的,不否定的鼓励态度,但后来剧情却又急转直下到了民族情结与阶级矛盾。从影片讨论的话题来讲是不错的,但试图讨论更多话题的“我全都要”精神还是难以驾驭,最后导致各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难以突出重点。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融不进去的圈子你别硬融。

韦斯安德森从本片中偷师不少吧……倒不如说,《布达佩斯大饭店》相比本片,唯一的看点是那点安德森式的小机灵,除此之外它在其它方面都要都得逊色不少。伊泽尔是少有的能让幽默去离嬉闹趣味的导演,在他的镜头下,一切欢乐的语言都得按照贯穿始末的优雅节奏进行。音乐、剪辑、特写乃至故事叙述的详略程度都得到了严格的协调与编排,恰似巴赫的和弦一般工整美妙。可如此制作出来的作品却并没有匠气,你仍然能体会到一种灵动的诗意在其间流淌。

.15. 园方戏院,CineFan伊日·门泽尔电影回顾展放映。蛮好奇为什么会把科恩兄弟与捷克导演门泽尔pair到一起做回顾展,我不仅仅是头一次看门泽尔作品、连捷克电影我都没怎么看过。本片的视角取的很巧:通过一个聪明醒目、“韦小宝式”的小个子小人物回忆自己精彩跌宕又无比荒诞的前半生,来窥视整个捷克国家在二战前与后二三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也正因此剧情设定,叙事基本上是碎片化的,就一场接一场的戏这么演、铁打的男主+流水的人与事,所以俩小时看下来也略有些审美疲劳。摄影、场面调度(特别是在男主的第三份工作、布拉格著名的巴黎大饭店里的几场宴席大戏)、美术与音乐都无比的出挑,非常养眼又流畅的视听体验。故事结束时老爷子满足的喝啤酒镜头,会让人感叹电影强大的造梦能力。电影啊,还是要在电影院里看的!

就是觉得主人公的身份很特别,服务员,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过着离奇的一生,期间还经历了德国纳碎的统治,战后本国人的离奇对待,流放生活,还挺像中国抗战胜利,总之是与我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看着还可以,虽然我被安利的时候以为是不喜剧,结果显然不是但是还可以吧,也不算难看!但也不是特别吸引人!就是一般般!

很棒的一部电影,视角非常的独特,诠释着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时代交织在一起的时光里跌跌撞撞的故事,一个人生回忆的叙事方式倒带一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东欧小国里的小人物如何通过做服务生,一步一步走到人生的巅峰又在时代的变革中回到一无所有,人生就像时代一样一直轮回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剩下的都是感慨和回味,就像最后他们在监狱吹着羽毛一样一切看似美好却又是一场空,导演的表达很棒也很人性化的展现出故事情节,真实而腐朽的展现了战乱时期的浮华人性,很值得思考过往和对比当下的一部精彩电影,而且大量的画面真的是开放的文化!

好好看,充满隐喻(明喻)的镜头和音乐,美丽的情欲表现,中后段算事以小人物窥探历史的常见套路,但相比之下对历史点到为止,反而更显出小人物对历史不慎关心、却也在历史的进程中身不由己的辛酸。最后主角放弃成为人民经理,宁可入狱也想跻身百万富翁的世界,却被富翁的一个眼神给毫不留情地击败了,这段对阶级的刻画太棒了,喜欢。就是最后富翁吹羽毛那里没太看懂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一部使人浮想联翩的喜剧影片,内容里包含的战争、金钱、性三大主题元素,是影史上永不落幕的争议课题。其似乎带着一丝讥讽、揶揄的善意微笑,辛辣地刺穿与窥视了大众内心的种种欲望心理。并且,借助个体人物的思路、观点以喜剧的诙谐艺术形式,思量二战时期动荡的历史格局与人们的命运是如何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导演伊日·门泽尔改编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用18天写出的作品,没看过原著,不过可以想象导演运用跳动的各式镜头,绚丽的色彩,已经在尽力还原小说原貌,释出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夸张戏谑,几十年真实历史事件被一一带出来,没有悲惨的哭泣呐喊,甚至重点不落在命运多舛人生无常,这种境界值得学习啊~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中国早就有句古话~福兮祸兮

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用18天完成的一本书,由捷克大导演门泽尔执导的电影。“我的幸福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一个服务生梦想成为百万富翁。布拉格最大最豪华的巴黎饭店。为纳粹德国培养优良人种的培育中心。用犹太人的邮票换来的财富。当一切私有财产全部充公,自报财产额已够坐十五年的牢,是高兴着去的,因为坐牢可以再次见到当年的一群有地位的富翁。讽刺喜剧,非常有格调的色彩、摄影和古典乐配乐。男主演演得不错。

喜歡不起來,女體的氾濫令人反胃,那麼多女人來來去去,我卻看不到一個有靈魂的,包括最後被流放的那個,男主倒是有灵魂的,但是讲到选女品味,好几个红颜知己,选中当老婆的是因为她个子矮(没有高过他,可以眼睛平视??且职业不是?且他帮她抢回来一只女学生白袜??),其他我真的看不到任何感情基础。然后今天居然是捷克國慶日呢。

获得奖项

  •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Film
  •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