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2012)
评分:8.8
导演:马修·艾克斯 / 杰弗里·杜普雷
编剧:
主演: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乌雷 / Klaus Biesenbach / David Balliano / Chrissie Iles / Arthur Danto / 大卫·布雷恩 / 詹姆斯·弗兰科 / 拉什卡·伯格曼 / Ashton Swinford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0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凝视玛莉娜(台) /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上映:2012-01-20(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2073029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简介
本片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 Marina Abramovic 饰)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本人则在对艺术与人类无限的追逐反思中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与曾经的灵魂伴侣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Ulay与玛瑞娜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第2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杰弗里·杜普雷 / 马可·切尔梅耶夫 / 马修·艾克斯 第22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杰弗里·杜普雷 / 马可·切尔梅耶夫 / 马修·艾克斯 第17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提名)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剧照
获得奖项
- 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Panorama Audience Award —— Documentary Film - 第29届圣丹斯电影节
提名:评审团大奖-美国纪录片 - 第22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17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纪录片 - 第28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马修·艾克斯 Matthew Akers导演
- 杰弗里·杜普雷 Jeffrey Dupre导演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自己
- 乌雷 UlayUlay
- Klaus Biesenbach Klaus Biesenbach自己
- David Balliano David Balliano自己
简评
每看一会儿就会起一次鸡皮疙瘩的纪录片。单论纪录片本身,我认为是一般的,后期节奏慢,内容编排的逻辑也可以更好。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才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她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无论是此前举世闻名的《Rhythm 0》还是令人落泪的《长城——情人》,抑或是片中主要展现的《艺术家在场》都是那样的触动人心。她通过自己的行为像世界放大展现了那些难以被具象化的抽象概念。她的作品是充满争议的,有时是反抗社会伦理的,但也正因此更加凸显其难以言喻的美丽。她将世界的,人性的,人际关系的假面撕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回归初始的、暴力、野蛮、赤裸的空间。那是令人不适的,也是令人沉思的。
.03 17:18标记“想看”:阿布与乌雷的故事,随着昨日乌雷去世又火了…… .30标记“看过”:今天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生日,但是第一次,这个世界只剩下阿布而没有了乌雷。今天的阿布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快速过一遍,虽然作为纪录片不一定完美,但这个内容,我无法拒绝给五星。比起前几个月疫情期间的直播画面,8年前的这部影片中的阿布面部线条柔和得多,年轻,不单单是年轻,也第一次发现她这样美,在力量与决绝之外。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分手?心中会有多痛。 百度网盘资源APP投屏 这一天也是雷德利•斯科特83岁生日
伟大的行为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构思与计划上的创造性,还要有强大把握与执行现实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行为艺术的生命勃发点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行为的承担者——行为者的灵与肉。阿布拉莫维奇就是这样一位强大的行为者,是行动域的“超人”。而“在场”这个概念也直接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可能范畴,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整个作品的创作对于艺术家和观众双方而言都是“同时性”的,这种“同时性”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那种观众与创作者的“时差”(观众只能在创作者之后进行“再创作”)。具体到“在场”的创作过程中,未知的偶然作为内容的一部分被写实地写入,而在双方相互的凝视当中,一种宁静与不安、自主与被控的悖论性状态发生在观众一边——这实际上也在表现出矛盾冲突的生活现实和内在自我。乌雷于今年去世了,对她而言势必是绝对的打击吧。
来自19年6月的评论:在798摸黑看了这个纪录片,艺术家将自己放置于作品中,通过与观众沉默对视来完成表演。每个观众带着自己的疑惑和故事来,坐在艺术家的对面,得到一份凝视。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落泪,有些人带着更为释然的微笑离开,有些人从未放下过自己的芥蒂。然而在开展第一天当Ulay坐在Marina对面,几乎在一瞬间她与对方一样眼含热泪。那份沉默中的炽热和欲言又止,我坐在地上看着,忽然觉得这也许就是爱吧。爱啊,我在黑暗中看他们不住颤抖的嘴唇,他们站起来拥抱在一起,忽然就羡慕嫉妒地流下泪。希望有一天也能有这样一个让我流泪的人
行为艺术家阿布|最初了解到是看杨超老师的导演课,阿布和乌雷的对视场景,以及阿布和其他素人的对视场景让我有种震颤的感觉,就算没了解过他们的感情也会想要落泪。看了这部,得知两人从灵魂伴侣到感情裂缝后分开,再后来,那场深情又淡然的彼此凝视。就觉得,爱情真是个伪命题。人和人啊,一起淋过雨就够了,何必在意最后是谁会为你打伞呢。Live for moments 活在当下以及 记住那些瞬间就好了
艺术这玩意儿吧,真的靠天赋,自甘清贫也好,对名利有野心也好,做出来的东西是真诚、热烈、直接、有思想的,还是虚伪、做作、含混、无内容的,只要有基本的艺术感,真是一眼就能感觉到。这场表演其实就是允许情绪表达的“正念”,但它的作用不是接受自我,而是关照自我。从艺术思想、艺术创作和演出效果来看,非常了不起。但片子里有一段,就是那个试图裸体参与的女性被驱逐的片段,让我觉得这场乌托邦似的表演一样充满了权力关系,甚至只是将参与者当作自己艺术创作的工具,而不允许他们有一点点可以被理解的自我表达空间(艺术家自己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裸体展现或表演的),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这场表演中,“关照”应该是相互的,如果这种“关照”有等级之分,那就是假纯粹、假真诚,自我矛盾,内里充满了阶级的臭味。
她躺在完全红色的床上让我印象很深,我感觉到她直接地吸取着世界上的能量,在车上住五年也好,和陌生人对视也好,和骷髅相贴也好,这让她有一种天生的灵性,或者说面对自我。她让观者也情不自禁脱掉自己的外衣,彻底地裸身。她还提到她的艺术带来的金钱和追捧是副产品,but she love it,有艺术,但也大方地接受物质。无论怎么说,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要像乌龟那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感谢阿布拉莫维奇。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这是“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原话,但是她却爱了,轰轰烈烈,燃尽一切。玛丽娜和乌雷的爱情现在看也许本身就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不被世俗理解的感情,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心意相通,甚至无需任何交流。长城两端披星戴月奔赴千里,只为一句再见,挥挥衣袖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只是为了这件叫情人的作品吧!桌前对座四目相望天涯咫尺,,两双深邃的眼眸背后是千言万语的诉说。两个为艺术甘愿奉献一生的人此时四手紧握像是对普通的男女,但依旧无言。乌雷在周围观众热烈掌声离去,从此再未相见,何等浪漫!
乌雷去世了,我听了与葬礼同时进行的Marina在清华的讲座。我被现场的组织混乱,观众的愚昧气到痛哭。但,这也正是艺术家可望不可求的,不是吗?我为她感到开心。。“我并不是受任何一个人的影响,不然我就在做二手艺术。”。正如凝视一样,之前一个人的作品,见过他或是他已离去,哭过后,擦干眼泪继续自己的人生……好吧,我被震撼到不能自已,而并没有找到共鸣的人。——观后感:记录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日常。
一直对marina太好奇了,她的自传读了一半放下了,纪录片用了好几天终于看完了。如果不是日子太无聊应该看不进去的,不过不可否认还是很好的纪录片。前半段有些硬核美学,有几个镜头有强烈的不适和冲突感,可能是早期那些作品本身想传达的情感。后半段的the artist is present倒是深沉又感人,看着看着就被吸进去了,好像能理解每个坐在marina面前的人为什么痛哭。
在《艺术家在场》之前,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相对狂放的,充满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呐喊,流血,赤裸,最生猛的原始感官震撼,充斥着对公众场域和原有认知的挑衅与破坏,虽然很屌但多数时刻还是处于一种孤立的被观望的活雕塑姿态,与外界的链接不多。但是《艺术家在场》明显更高级,从被观看转为互相观看,从而使双方的眼神交流成为一种转瞬即逝的“灵魂素描”,不需要动作,抛弃声音,最简单纯粹的眼神交流,返璞归真。在Moma艺术馆的那么大的一个公众空间里,阿布拉莫维奇硬是用高度专注的个人能量,活生生的把人从各种社会属性、欲望、想法、情绪中抽离出来,如同空间切割一般,在凝视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那种震撼想必只有现场对视过的人才能真的感受。突然想起阿凡达台词:I see u。在这个世界里,“被看见”是多么重要。
阿布拉莫维奇2010年在MOMA办的展因时隔20年后Ulay的出现而更加戏剧性,今年3月Ulay过世一切恍如隔世,今天看了The artist is present幕后纪录片,从Rythem series以及两人合作的作品都有涉及,简直把人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拉扯,看得人心潮涌动。她与Ulay的故事不管媒体如何报道解读,都让我无法释怀,或许这世上爱与自由相悖,“一个艺术家不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