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2017)
评分:6.6
导演:哈乌·佩克
编剧:帕斯卡尔·博尼策尔 / 哈乌·佩克 / 皮埃尔·霍奇森
主演:奥古斯特·迪赫 / 史特凡·柯纳斯克 / 薇姬·克里普斯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汉娜·斯蒂尔 / 亚历山大·谢尔 / 汉斯-尤韦·鲍尔 / 迈克尔·布兰德纳 / 伊凡·弗拉内克 / 彼得·本尼迪克 / 玛丽·梅曾巴克 / 尼尔斯-布鲁诺·施密特 / 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 / 艾力克·高敦 / 斯蒂芬·霍根 / 罗夫·凯尼斯 / 丹尼斯·莱昂斯 / 赫鲁晓夫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18分钟 / 115分钟(中国大陆)地区:法国 / 比利时 / 德国
语言:德语 / 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年轻的卡尔·马克思 / 马克思:时代青年(台) / 年轻的马克思 / The Young Karl Marx
上映:2018-05-05(中国大陆)
IMDb:tt1699518
青年马克思简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随后带妻子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 哈乌·佩克 Raoul Peck导演
- 奥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饰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 史特凡·柯纳斯克 Stefan Konarske饰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 薇姬·克里普斯 Vicky Krieps饰 珍妮·冯·威斯特法伦-马克思 Jenny von Westphalen-Marx
- 奥利维埃·古尔梅 Olivier Gourmet饰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 Pierre-Joseph Proudhon
- 汉娜·斯蒂尔 Hannah Steele饰 玛丽·伯恩斯 Mary Burns
简评
老师要求来看的,开头就是上课讲的马克思关于陵墓盗窃问题的辩论。影片中涉及的理论不少,对我来说着实有些晦涩难懂。片段式的讲述,看到后面有些犯困,有些部分二倍速过了下。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燕妮,真的是很有魅力的女性。勇敢、有主见、有思想,这样的灵魂伴侣好难得。参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话题讨论,给予马克思勇气,很佩服。
还行吧,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你能看出来马恩和其他派别的对峙,但由于是影片所以没法详细阐述互相间理论辩驳,演讲那段也只能以简单的喊口号表现在场人的反应。我不清楚当时的实际演讲情况如何,但我看《选集》里收录的马恩的演讲,是很有条理逻辑的表达与论证,虽然喊口号与讽刺来调动人们的情绪也是不少,但感觉这部电影只保留了这部分。
想重新骂一下这部《鸡掰人马克思》。马克思显得如此鸡掰的缘故可能在于 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刻画和对理论强度的描述双双失利。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唯物主义对社会意味着什么,同样的,什么青年黑格尔派、安那其、天主教、空想社会主义等等都是这样。在那样一个乱世,凭什么你马克思见谁怼谁的姿态就是最吊的?凭什么莱茵报的政治评论文艺评论、正义联合的政治实践就必须被你骂的狗血淋头? 并非马克思做的不对,是电影把历史当做理所当然的争论输赢来讲,这样不对。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无论列宁,还是阿尔都塞或孙伯鍨,都将“青年”的界限定位在1843-1845年迁居巴黎、布鲁塞尔,研读并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这个阶段。电影覆盖了这个时期的大部分人物和事件,但明显无力梳理出“两条线索”之类的思想脉络。或许对手持和跟拍的强调,体现了作者对于建立亲密感、参与感的执着,从而暗示社会活动才是电影的主要关注点,但这些努力并不构成说服力的一部分。或许开场对于林木盗窃案语焉不详的切入,就已经暗示了全片的格调:按部就班但走马观花,考据严谨却徒有其表。
总是想着应该怎样模棱两可的说话,我受够了这种软绵绵的抗争。为真正思考的头脑为自由精神干杯。无知帮不了任何人。含糊其辞的先知和白痴的听众也许会在俄国出现,但在英法不会。批判会吞噬一切存在。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人人皆兄弟变成无产者联合起来。马恩作为批判性知识分子值得效法。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放弃阶级决定论和历史想象的目的论,走向新生吗?
作为一部历史传记类电影拍的很好,对于马克思的早年经历和其主张已经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人物刻画也很贴地气,唯一的一点缺陷就是由于电影本身的时空大跨度导致有些地方为了让情节紧凑弱化了不少过渡承接导致逻辑性偏弱,毕竟要表现的一些也表现了也算瑕不掩瑜吧。看到评论区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批评诋毁,可能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对象是发动无产阶级造反的马克思,而不是才子佳人吧。
#马原课程作业要看#对两位妻子的着重刻画,这一女性视角的加入很特别,构建两个完整女性形象同时,甚至指出她们对马恩二位都纠正与补足。全片所着力传输的点,都是一些极现代的大众性的具有所谓理性彰显的。例如:“眼泪不会产生力量,我们战斗”“仁慈与暴力”等等,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太清楚这些点的偏移背后是不是遮盖住了另一些东西,或是另一重误读。
在七一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日子,观看这部传记电影感慨万千。德法、比利时几个国家联合拍摄,影像质感很好,马克思的爱情、生活的动荡艰辛、穷书生马克思与富二代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以及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的探索思考,虽然平铺直叙但有深度,不读些书的人估计看不懂这些思想家的碰撞和轨迹。直至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这些苦苦求索的精神就是觉醒者于漫漫长夜的足迹……
该片塑造了很少见的青年马克思的形象,把马克思写成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电影不仅更加贴近观众,也让观众能更加丰富立体地理解伟人的思想。很多关于革命主题的电影通常侧重刻画战争的激烈与血腥,希冀从视觉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而这部电影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基于“笔杆子”的力量,并没有战争画面的冲击,却依旧让旧世界的推翻和新世界的建立跃然于胶片上。
还是不错的。从马恩的社会关系入手,谈了他们的交往、妻子们不可或缺的帮助,也有同当时社会名流的争论。也可能是考虑到了受众,本片为通俗化做出的努力也导致了深刻性的不足,难以成为经典。同盟大会上的演讲那一段很好,结尾时读《宣言》就弱一些了,反倒是片尾字幕,“所批判的东西一直变化”结合两位导师的相片,又赋予了一种永恒性的斗争精神。
非常平和并接近于真实的电影,德法英语贯穿于全片,还原出了马克思青年的生活与最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帅气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与深厚的友情,他们难分彼此,可以说没有恩格斯,马克思根本顶不住的。当时残酷冷血的资本主义,劳苦大众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各种社会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并存的,最终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
应党校培训要求看的电影!本来以为会看到一部像《摩托日记》一样好的故事,但结果却略显失望!故事有些平淡,片中的无产阶级沦为了背景板,应该更多地展示不同派别思想的区别!虽然对于他的个人生活方面却比较好,但还是不够详尽!也许马克思本来就是一个很难拍好的人物,关于他的青年生活,并不是两个小时的电影就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