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波(2005)
The InterpreterUP:2022-02-26
《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是一部在2005年上映的美国政治惊悚电影(英语:Political thriller),由薛尼·波勒执导,妮可·基德曼、西恩·潘和凯瑟琳·基纳等人主演。此片是薛尼·波勒(于2008年去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亦是影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联合国位于纽约的总部(联合国大厦被视为正式的国际领土)进行拍摄工作的电影。
剧情
席薇亚·布伦是一名在非洲马托博共和国长大的联合国口译员,有一天她在无意间听到有人打算在联合国开会的时候暗杀马托博共和国的独裁元首爱德蒙·苏瓦尼,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少数人听得懂的非洲土语。当席薇亚听到这项惊人秘密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也成为被追杀的对象,于是她就向相关单位报案。美国特勤局接到报案后,便指派两名探员凯勒和伍兹负责调查并保护席薇亚的安全。
在调查的过程中,凯勒发现席薇亚拥有神秘复杂的背景,也开始怀疑她并没有完全说出实情,而且她很可能也涉及这项暗杀阴谋,因此凯勒对她产生的不信任感愈来愈强烈。随着暗杀的时刻愈来愈近,整个暗杀阴谋也开始昭然若揭。原来所谓的暗杀阴谋只是苏瓦尼为了拉抬其低迷声势所搞出来的造势活动,借此来改善自己在国内以及国际间的恶名,而席薇亚的亲人就是死在苏瓦尼的手下,席薇亚甚至曾在当地游击队任职。后来席薇亚选择离开伤心地,在联合国重新出发。暗杀行动开始时,苏瓦尼在凯勒的保护下进入保安室避难,不过席薇亚早已在保安室埋伏多时,她意图杀害苏瓦尼,但随后遭到凯勒阻止。最后,苏瓦尼因为种族屠杀的罪行被联合国起诉,而席薇亚则被美国驱逐出境。
角色
演员 | 角色 |
妮可·基德曼 | Silvia Broome |
西恩·潘 | Tobin Keller |
凯瑟琳·基纳 | Dot Woods |
厄尔·卡梅隆 | Edmond Zuwanie |
贾斯柏·克里斯汀森 | Nils Lud |
伊凡·艾塔 | Philippe |
雨果·史毕尔 | Simon Broome |
埃里克·金利赛德 | Rory Robb |
迈克尔·莱特 | Marcus |
拜伦·厄特利 | Jean Gamba |
拍摄花絮
- 电影中席薇亚所说的语言「库族语」是一种将东非和南非的班图语和修纳语的特点混和在一起所产生的全新语言。
- 电影中席薇亚的出生地「马托博」其实是辛巴威一个国家公园的名字。
- 娜欧蜜·华兹原本是薛尼·波勒心目中饰演席薇亚的人选,但娜欧蜜·华兹得知妮可·基德曼亦有意演出这个角色时,她婉拒剧组的邀约。
票房收入
- 预算 - $80,000,000
- 开画票房收入 - $22,822,455
- 美国总收入 - $72,708,161
- 海外总收入 - $90,236,762
- 全球总收入 - $162,944,923
评价
《翻译风波》在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的192篇评论中,有56%的影评家给予正面的评价。
获得奖项
-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获奖:优秀译制片
简评
毫无疑问,妮可基德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但她也是本片最大的败笔。第一,她实在是优雅而美丽,即使给男主安排了一个刚刚丧妻不会轻易恋爱的背景,也很难不让人觉得男主就是冲着人家好看所以各种法外开恩各种包容。这显得特勤局相当不专业,甚至让人感觉是黑特勤局呢。第二,影片的主要的悬疑点,即到底有谁是谁要刺杀总统,这个和女主关系是不大的。影片为了她的故事线,花了很大篇幅在营造关于她的悬疑感,但是她的悬疑悬而未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主对她不合常理的宽容。到影片最后半小时专注于刺杀线时显然气氛紧张且恢宏了许多。第三,虽然这样说有点狭隘,但是一个南非洲国家的人民反抗暴政的故事,却是以一个白人家庭为中心来推动的,这未免太没有说服力了。换成黑人角色不是便利很多吗?
第一部在UN总部拍摄的电影,也确实体现了UN的理念:用规则和国际法取代无序的世界,用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权力的逻辑贯穿了国际政治的始终,但是从人类语言中迸发出的沟通和理解的要求仍然保存改变的潜能。此外,女主真的是太惊艳了,尤其是金发遮住眼睛的感觉。这两点可以给电影加到四星。就剧情和拍摄来看,可能只有三星了。
为UN看的,整体平平无奇。前面伏笔太多又冗长,知道一定会有转折,但显得刻意而略凌乱。西恩·潘魅力十足,怪不得拿下数位女神——最近有关他的新闻是被禁入俄罗斯。Matobo位于津巴布韦,15年后影片传递的价值观不再so convincing——当然,我说的不是Ku族人的复仇观。2022/09/09-09/17断续于港。
无论妮可基德曼还是肖恩潘的表演,都绝对精彩,据说是真的在联合国里面取的景,无可挑剔,只是故事的悬疑感并不强,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在看一部纯剧情片,ZZ真是一坨屎,摊到谁头上都是一堆麻烦,但是又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与他密切联系,而且一点变化可能就是多少人民的生命代价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种故事我们真的听麻木了,除了一声叹息,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ps:肖恩潘跟妮可基德曼幸亏只是稍微暧昧了一下,如果再搞出什么爱情的火花,就太狗血了!
是选择外交,还是战争?她说:“毕竟和平没有枪来得快”。这影片,不仅能够一览非洲蛮荒风光,还能观看到联合国总部实景,以及壮观的联合国大会会场。看一个惊悚悬疑的故事,看一场政客们的表演。遥远的国度依然战火纷飞,维护和平,仅凭美好的理想而无有力的保障是不现实的,或许还得以暴制暴,用枪来维护和平。妮可一贯的清冷迷人,西恩还是一副严峻的表情。这样的组合,结果很震撼。
重看这部电影,我想起的是跟朋友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她说很喜欢妮可电影中家的装修,还有她骑的那辆很可爱的小摩托。在那十年之后,我跟爱人参观了她在华盛顿租的房子,果然就是那个风格的装修。那种可爱风的小电单车现如今也已经到处都是了。我们曾经喜欢过的基德曼和潘,如今已经不大看得到了。只有时间在不断流逝,无论我们喜欢过什么,或者相信过什么。
.剧情推进实在是太缓慢以至于沉闷了,尤其是当观众已经作为全知视角了解大概状况的时候,也并没有给出更多的悬疑感和信息量让观众产生怀疑和动摇,除了刺杀行动之外还试图讲述两个痛苦的人的相遇与相知,但也并没有使用更高级的手法,只是显得笨拙又不够真实。布置线索和伏笔却过于潦草的揭露,以至并没太多力量,且结尾完全可以猜到,于是前面的铺垫也就更没什么作用了。平庸。
就挺一般吧,给三星存粹是2个主演尽力了。剧情内核很简单,女主角碰巧听到一个阴谋,之后被卷入风波。剧情推动生硬,作为悬疑剧悬疑部分经不起推敲,节奏还慢,大段大段对话,更让人提不起精神。加上分不太清黑人脸和名字,看的云山雾罩,谁和谁在打,女主要找的又是谁。男女主之间的情感起的太猛,颇有点不明所以,怎么之前男主认为认定女主撒谎,过了一天你就跟她讲起自己的伤心往事了?披着所谓的非洲文化外衣,讲了一个老套的白左圣母故事。
昨晚在家等待时,煮了咖啡,看完了这部电影。女主作为联合国的同声传译员,如果从议员的基本职责上讲,如联邦调查局的人所说,她无需将意外听到的政治暗杀阴谋上报,而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译者的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人自身有社会行为责任并需对其选择负责或者做自我控制。女主背负着亲人被谋杀的仇恨,但作为在联合国这个特殊的机构工作的一名爱好和平的议员,这样的工作环境和职业使命感使她选择了“善”, 在各方的努力下与托宾阻止了这场政治暗杀。如何说服自己放弃仇恨,选择掌控主动意识和意志,不逃脱社会责任,确实极为难得,也许正是她成长的背景给予她这样的使命感,在危机时刻能有此举,这种内心的煎熬无异于重新将自己揉进了失去的悲痛中。于她而言,或者这种情形下的复仇并非带走悲伤的最好方式,饶恕也许得不到正义,却可以终止悲伤。
这片子的剧情要放到现在,可能就稍微有些简单了,但是在20年前,还是比较惊艳的。38岁的妮可·基德曼可真的是颜值巅峰啊,很多镜头简直美的让人想截图做成壁纸,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女人呢?而且还不是整容脸人造美女,真的太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了!感谢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和摄影师,把妮可最美的形象用影像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了历史里面。而且由此可见,审美这种东西和国家、人种是无关的,美就是美,这应该是固化在近代智人大脑中的一种图像识别算法。无关政治啊,我觉得那种西方审丑风格的小眯缝眼、吊眼角的“中式高级脸”就是有人在刻意黑华人,那种脸怎么可能会好看呢?丑就是丑,老外肯定也不会觉得那种脸好看的。
本作是第一部获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实地取景的电影,因此像基德曼同传口译,高潮段落的「刺杀」戏都拍得非常真实。总体观感挺混搭的,题材上这种小人物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故事是非常经典的冷战背景政治惊悚片题材,但整个故事的拍摄手法又很接近成熟好莱坞商业片。本作中波拉克对故事节奏把握尚可,起承转合很紧凑没什么废戏,政客安排假意刺杀自己来获取人气与同情心的结局也算合理(属于是非洲陈水扁)。基德曼美到令人屏息,这个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冰山美人自带故事感,眉眼间仿佛刻着无数往日伤痛。她独特的气质承载这个矛盾而纠结的角色是贴合的,几乎可以让人忘掉她演一个出身非洲的土著语翻译员所带来的违和感。相比起来,背负着丧妻之痛的西恩潘则更依靠表演来完成人物,他和基德曼因为都失去爱人而惺惺相惜的点抓得有点牵强。
冲着联合国口译员这个标签来的,不过实际剧情并没有太多涉及到口译。许多情节还有点不明白,看了一圈评论也没找到解答,不过没关系,不影响理解影片含义。另外,作为小白同行(多少可以这么说吧),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女主天天要提防各种追杀,还要和男主发展感情线,还要和弟弟联系进行各种神秘私事,真的有时间去为同传做准备嘛?不用查资料做功课直接上手就能开始同传嘛?这算是一个小小的bug吧。附:妮可基德曼真的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