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收藏家(1967)

La collectionneuseUP:2021-03-15

女收藏家

评分:7.8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埃里克·侯麦
主演:帕特里克·波查 / 哈蒂·波丽托弗 / Daniel Pommereulle / Alain Jouffroy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89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收集男人的女人 / 操纵男人的女人 / The Collector
上映:1967-03-02
IMDb:tt0061495

女收藏家简介

艺术品收藏家艾德琳(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饰)来到朋友丹尼尔(Daniel Pommereulle 饰)的海边别墅度假,在这里,他遇见了漂亮的女孩海蒂(哈蒂·波丽托弗 Haydée Politoff 饰)。丹尼尔告诉艾德琳,海蒂是个生活作风颇为开放的女孩,有许多个风格迥异的男友,艾德琳和朋友在背后戏称她为“收集男人的女人”。艾德琳崇尚健康、自然、克制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他自然瞧不起海蒂的放浪形骸,但同时,他发现自己又总是不经意的注意着海蒂,这个女孩的一举一动能够轻易的牵动他的情绪,并且,海蒂似乎对自己也心怀好感。没想到,海蒂选择的居然是自己的好友丹尼尔,这让艾德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离开别墅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却仍然和海蒂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法国这个热情浪漫的城市里,一对男女对待感情兜兜转转遮遮掩掩,艾德琳是否会成为海蒂的下一个“收藏品”呢?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里克·侯麦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埃里克·侯麦

简评

短评中的大多数都在关注男性的伪道德,以及他们和Haydée之间情感游戏的博弈、胜负。Haydée真正可爱的时候不是她惊艳的出场,也不是她“该配合”男伴的演出和对话,她真正的“收藏家精神”正是来自于午后草地上三人的对谈——寻找真正的爱,和所有所谓的理性和道德相比,这直面人性的姿态毫不矫揉造作。我似乎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专注讲述修行者与俗世之间的道德故事了,这正是诠释了“人工培育”的象牙塔式完美道德形态的不堪一击。意欲掌控者最难意识到的恐怕就是,给人最多的自由乃是最高明的约束。

听着男主的旁白加台词,我都快要睡着了(他开心与不开心都是一个语调)。女收藏家,是片中的男人们给海蒂冠的称号,其实海蒂并无意收藏,她在片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举重若轻”来形容--没有目的和意图地做事情;而男人们,像他们说的“无法停止思考”,一切行为都有目的,一切行为都有高低好坏之分,都要受到评价,都要符合自己的“准则”。女主的笑确实如评论所说“大眼睛,有点儿男孩气,狡黠一笑”。感觉自己平日与朋友大谈特谈“恋爱准则”的场景,还挺可笑的,很像片中的男人们—很形而上。

喜欢这部,莫名地戳中我的点。也可以叫做“一个自大狂的自白”,侯麦电影里的男人,就是书读得太多了,自诩为高尚,他试图通过对她“随便跟人上床”、几个被谩骂甚至一个被扇巴掌的场景来刻画海蒂的弱势地位,屈尊于男人之下的被动地位,而事实上,他表达出的恰好是反面,是男人道德的脆弱性和虚伪性,是女人在情感道德里所占据的绝对主动地位,我丝毫没有感觉到海蒂的弱势地位,反而正如电影的本名“女收藏家”,海蒂是个收集男人虚伪情感的收藏家,而她同时也不是专业的收藏家,她不屑一顾。男人,在持续的内心独白试图抗拒她带给他的影响的结果是,他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了自己的“宠物理论”,变成道德困境里的困兽,甚至坐在椅子上望着第一次见到她的那片草地。他爱上了她。他无法忍受孤独

侯麦的电影作品基本就是以男性的视角来叙述一个故事,但是讲述的故事中,却能让人窥探出一些男女在亲密关系中的差别。男主,一个每天标榜自己道德卫士的人,是一个处心积虑在用言语来暗示他人为自己转变的人,他明明对在他看来放浪形骸的女主有好感,但是却总是出言用自己的伪善和道德来高高在上的评价和指责女主,女主只是想好好的呆在那个房间,去享受自己想享受的感官快乐,却被男主和男二号用审视的目光不停扫射和谴责。其实呢,男主和男二都想和女主睡罢了。最后的最后,男主让女主去陪会对男主未来艺廊投资的古董商呆两天,让人无比恶心。最后结局喜闻乐见,这种道德卫士最好一辈子别脱下自己的伪善外衣。

无病呻吟的独白和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让整部片子处于一种主角、观众和创作意图不平衡的临界态,整体看下来又闷又主观又令人厌倦。尽管女主在沙滩上推开男主奔向男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欲擒故纵的玩弄,但男主和男二,一个想睡却睡不到就满口仁义道德,一个睡完翻脸不认人然后满口仁义道德,都虚伪得令人作呕,难怪女主说“你们如果都能管好自己的事,那么我的行为将不会影响到任何人”。所谓书读太多的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本质上不过是男主内心因贫穷的自卑和对自我性魅力的自尊,求而不得就骂女的是个放荡的婊子,在道德上鄙夷她,贱不贱啊。“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基本上都是文学先行,这种充斥全片的独白和单一视角让道德评判都显得偏颇,应该算是系列通病。不过依然需要夸一夸侯麦的色感和构图,色彩就是他电影最大的特效。

“收藏”是“拥有”,男人说女人是收藏家,而女人驳回这个观点。在这个论战中,可以一瞥男人和女人对于拥有一词在男女之情之中的定义。男人会觉得一夜情即完成了收藏,而女人认为这不过是寻找,她们都本意并不在收藏,海蒂对于打碎瓷器不屑的态度便是一次立场的诠释。很喜欢本片的大结构——试探。就像男人最后强调的那样,他从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个错误,可他还是去试探了,因为孤独和空虚。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想去证明他是对的,相反他想证明自己是错的,爱情总能让理性被颠覆,因为理性总是无聊的。侯麦的电影总喜欢戛然而止地打出FIN,只是生活总是绵长而难有个结局。

看完了几天了还是不知道对这个故事如何评价。侯麦的道德故事系列都有这样的观感,但这部电影尤甚。片头就以特写和缓慢向上摇的镜头把哈蒂拍摄成欲望的客体。之后的故事以大量男主角旁白构成,我们进入这个男性主观的、甚至是自恋的视角,以他的道德来评价女性的性自由,并以他的角度来把一切女性行为看成是挑逗和欲擒故纵。一方面觉得这种思考方式很可笑很幼稚,而另一方面又不能排除他想象的这种可能。说实话每次他身体上接近哈蒂都让我有点生理不适,把她作为赠品送给老收藏家更加低级,这种身体行为和道德互相违背的感觉很微妙。那个看上去非常劣质的中国宋朝花瓶从一开始就觉得是个伏笔,果然。男人对于物体和身体的迷恋是永远的弱点。

20230401小西天资料馆侯麦作品回顾。首先注意了服装,女主、男二服装上都有丰富的变化,并且可谓时尚,是否也映射出来他们没有那么保守,没有那么传统?其次男主的自以为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没有那么让人尴尬,就那种自以为是表达的一种人心,而不是那种特别尬的自以为是,所以就还能接受。对于女主的“收藏”需求,有种同理心的感觉,就是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达我在追求的东西,但是我又知道这东西是存在的,或者至少自己相信它存在的! 给三星是不想从众,我还是比较菜,对新浪潮、对大师理解不够,我没有觉得他们有多厉害,看很多电影都是这样。

海迪的笑偶尔会让我感觉空洞得有点瘆人。与侯麦其他影片中的女主角相比,海迪似乎是最不善言辞也最不在意用语言做任何捕捉、辩白、争取的,也不知道道是不是开头介绍男女主角时毫不遮掩的男性凝视视角的基调,整部看下来觉得“女收藏家”主体性的内核并不十分立得住脚,也或许这恰恰说明虚无就是那个内核。不过“女收藏家”也不过是两个想入非非又不免伪善的男主角荡妇羞辱式的玩笑,并不是女主角的自居。这部讨论庸俗但超越庸俗的力道稍弱。

法国文化中心曹斐选片展映。片子对男性的厌女、物化与“渴性”集于一身,道貌岸然与伪善的批判藉由滑稽的情节传达得十分到位。“收藏家”一词本是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嘲讽,一套厌女话语之下实则是对自己无法睡到女人,而别人又十分容易睡到的愤怒,女主角在性事上漫不经心、无所顾忌的态度微妙地颠覆着男权对她的预设,哪怕在男主角以为自己很快要得手时也能狡黠地跳脱出来,沙滩一段拒绝戏拍得十分精彩,最后打破与自己的裙子同色系的瓷器宛如对男权心理与话语又进行了一次辛辣的嘲讽。

这部好精彩男主追求女生总是不真诚,一开始的模特姐姐在听到他想要自己去找他扭头就走了本着不当舔狗用自己以为很OK的撩妹话术去勾搭海蒂,实际上两人的段位真的相差悬殊。海蒂只要稍稍说两句他就觉得下一个和她上床的就是自己,你猜海蒂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全片所有和海蒂接触过的都会骂她是个没道德的荡妇,1967年的片子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男人都围着海蒂这样的女收藏家转,得不到就诋毁,得到了也会诋毁,野蛮人的资格只有你们才有

它在把道德的样子一层层剥开给我们看,然后我们看见道德是空的,观念里的道德是一种传统。传统是一种强加的道德尺度,尺度是什么?是大多数人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大多数,那么大多数人就会感到空虚无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细想这些,为了方便,大家用一种模式来代替思考直接用传统来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如果有天,这世界上没有了标准,我常常想,那么那些靠一切传统过活的人是不是会痛哭?因为在他们面前的遮羞布被夺走了,他们感到恐惧。人一直是感到恐惧的动物,因为对于未来除了死亡一无所知,所以大众憎恨破坏尺度的人,因为他在撕扯他们的遮羞布。

获得奖项

  •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Youth Film Award —— Best Feature Film Suitable for Young People / Silver Berlin Bear —— 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