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娜塔莎(2020)
评分:6.3
导演: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编剧: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 Kora Landau-Drobantseva
主演:娜塔利娅·别列日纳娅 / Olga Shkabarnya / Vladimir Azhippo / Alexei Blinov / Anatoliy Sidko / 吕克·布热 / Alexandr Bozhik / Valery Andreev / Raisa Voloshchuk
类型:剧情
片长:137分钟 / 145分钟(柏林电影节)地区:德国 / 乌克兰 / 英国 / 俄罗斯
语言:俄语 / 乌克兰语 / 英语
影片别名:DAU. 娜塔莎之劫(港) / DAU:娜塔莎(台) / Дау. Наташа
上映:2020-02-26(柏林电影节)
IMDb:tt1169783
列夫·朗道:娜塔莎简介
1950年代,娜塔莎在苏联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内经营食堂,这里汇集了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外国访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干活,晚上和年轻同事奥利亚一起喝酒,倾诉对浪漫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在一次聚会之夜,娜塔莎与来访的法国科学家卢克·比格变得亲密起来。 第二天,当克格勃的弗拉基米尔·阿奇波将军对她进行讯问时,她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杰出艺术成就奖于尔根·俞格斯 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娜塔利娅·别列日纳娅
获得奖项
- 第33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
- 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Jekaterina Oertel导演
-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导演
- 娜塔利娅·别列日纳娅 Natalia Berezhnaya饰 Natasha
- 吕克·布热 Luc Bigé饰 Luc
- 奥尔加·什卡巴尼亚 Olga Shkabarnya饰 Olga
- 阿丽娜·阿列克谢娃 Alina Alekseeva演员
简评
(不讨论人权的部分,不讨论这个作品的成型还能不能被归类与电影艺术。)从电影作品的角度,唯一能批评的是“只有描写,没有主题”。这个实验性太惊人了,即使到了后段审讯段,手段残忍,情绪惊颤,但故事讲述角度还是毫无立场。那场高潮大戏,竟然真的完全是用内容来震撼人心的。可是没有主题,以及仅是DAU宇宙中的一个片段的问题,仍然让这个刻画真实的故事,显得没有内核和表达欲。
真的没法打分,但是真的如果要从个人观点来看的话,就是这个样子!确实是好的设计理念,但是每每当我想投入到剧情中的时候,我就会很可怕的意识到这是“真实发生的”,真的太可怕了!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乌克兰的隐秘角落中,真的发生着这一切,“楚门的世界”真的发生了!但这一切的一切真的伟大吗?还只是为了实验性的创造,或乔治奥威尔理想里的世界?
电影前半段展现的是,情绪,于年轻女孩是一种带笑的近乎疯癫,与娜塔莎是一种无望的累积与爆发。这一段其实是没有逻辑的,或者说观众不知道情节将会导向何处,有的只是娜塔莎生活及种种情绪细节的累积。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在后面的审判中,让观众尽可能和她感同身受,惊讶于自己最隐秘的小秘密会被发现,自己会因此被审问、羞辱和定罪。可能我看过的现代艺术电影还是太少了,这部又拓宽了我的边界。让我对“审问”和“1984”有了极度写实的认知。
第一,一部好电影应该以讲好主题故事为首要任务,拍摄方法的fancy无法掩盖故事单薄的“震撼力”。就好比学术研究要从好的研究问题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方法去突出某个主题。第二,所有的演员据说都是志愿者且招募实验时让他们在模拟的前苏联场景下顺势扮演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伦理上看,酒瓶场景充满了性别结构下的暴力色彩,很难定义这些志愿者在实验场景中某些被压迫的行为是否是自愿,难道因为娜塔莎的扮演者本身就是性工作者,所以这些侮辱场景就可以合理地在志愿者之间发生吗?《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未通知女主的强暴戏份受尽批评和争议,那这部片子怎么就成了电影史的巨著?双标不要这么明显好么
一场伟大的视觉强奸,一次作呕的精神盛宴。它不是拍给当代人的电影。在我们馈赠给后代的各种臭名昭著的礼物中,它是价值最恒定、最值得反复咀嚼的东西。比索多玛还要真实,却又克制而尖锐,因为它不是寓言,它是历史。它一再提醒健忘和无忧的人们:人是一株多么容易被摧毁的芦苇;善意,信任,温良,这些温吞吞的东西在人们手造的、异己的制度面前完全不堪一击。罪恶的出现根本不需要理由,它就这样发生,一直都在生长,攀附在一切崇高的使命和目的之上。这就是曾经的历史,当代的历史,也不知道是否会是将来的历史——只要我们依旧还在怀疑的喧嚣中安逸地享受制度营造的沉寂。
既然演员在进入片场前已经知道自己即将会表演,那么这部作品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楚门秀”;虽然演员可以叫停,但是在苏联式的极-权-背景下,一个人能不能抱有叫停的意识实在是令人怀疑,事实上对这样时空的营造本身就是反-人-类;营造该时空的导演是否可利用权力操纵演员的事情也是可疑的事,而导演对妓女演员的态度也更加令人不得不回避这样的问题;等了两年终于搜到的却是以快进方式看的电影。
很不喜欢这电影,政治倾向很明显。我不知道是否神还原,但是我怀疑这电影拍摄的合法性。这晃动的镜头语言,很无趣。鞭尸的太起劲儿会让我觉得背后的推手太明显。没有非此即彼的,没有非黑即白的。极端不好!这电影观感太差,实验电影,意义我认为太低了。为啥不整一个马绍尔群岛被x国核辐射实验的复现电影,或者x国政府给黑人感染梅毒的实验复现。没意思,这个世界够乱的了,复现历史,一是否能够客观复现,二意义何在?重新把悲惨延续下去?ptsd
.0 刚看到设定,感觉非常新颖,但看了影片之后发现观感不如介绍的那么好。刻意的痕迹非常明显(而沃霍尔的监控影像比起本片更加自然),演员的人设台词有一种炒作的感觉,而不是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里的非专业演员那样有朴真美感。布列松强调过“形象塑造”(figurer)与“电影书写”(cinématographe)的关系,就是在仿制“模特儿”(modèle)的同时对其进行塑造。那么如何实践?如何区别“创造的影像”和挪用的“真实影像”的关系?这也是电影导演要思考的。我觉得本片导演的方式是取巧的,也不是我赞同的。电影确实遇到瓶颈期需要概念的革新,但不是这样的伪命题形式,看似新颖实际懒惰,苏联历史也是过去式,复刻是达不到的。所以本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我无从知晓,甚至有点毛骨悚然。
笔记(.4):相当好(想不出别的词了)。一种特异是像《蓝》那样在九十分钟里放进极充实的内容,同时保持着不同寻常的从容,使人以为过去了两个半小时。另一种特异是像《娜塔莎》这样用一百四十分钟讲述一个极简练的故事,却同时做到不让一分钟的内容松懈、拖沓。可能出于媒体炒作,DAU项目的几部电影自从放出(或漏出?)之后便吸引了大量对电影这一本质载体缺乏了解的非专业人士进行所谓道德上的评论,这明显属于自以为是且荒谬、充满小市民气质的行为。从《退变》中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出来,它们更像是艺术装置而非一般来说的电影:但这并不损害它们的价值。// 不评分
影片一开始的观感并不太好,情节发展到娜塔莎与卢克亲密才觉得有点意思,后来的奥里亚醉酒、娜塔莎受审也挺精彩,但整体来看,还是觉得这并非自然发生的故事,还是某种形式上的表演,只是觉得演员要在那种状态下演下来,还是挺不容易的。就是说,观众没法认可这是一部纪录片,怎么看,也还是剧情片。
近期最牛逼的社会实验,集权苏联的大型修罗场,接近于道格玛95的观影体验,借助于酒精和精神压力,演员都给出了真实的表演。全片故事脉络简单但清晰,前三分之二就是展现体制内研究所食堂员工和科研人员的生活和科研片段,冗长但不枯燥,人物的状态都交代完善,DAU宇宙的世界观也揭开一角,后三分之一是黑白脸交替的审讯折磨,这不仅是苏联时期的回忆警示,也是对1984的恐惧
一部具有颠覆意义的影像作品,是类似电影的伪纪录片。演员不像在表演,更像是在镜头前生活。但这种生活展示终究还是在表演,镜头的张力无法仅凭构图和剪辑来满足。同时,长镜头和客观视点轻易让人介入画面产生窥视感,甚至是临场感。影片的伦理合理,但没有参考意义。实验性多于艺术性。本来想给这部神作五星,但最后半小时看了实在身体不适,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