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杀戮(2012)

Killing Them SoftlyUP:2021-09-06

《温柔杀戮》(英语:Killing Them Softly,香港译《夺命无声》,台湾译《杀戮行动》)是一部2012年的美国新黑色犯罪电影,由安德鲁·多明尼克执导,主演是毕·彼特,本片改编自乔治·V·希金斯(英语:George V. Higgins)的1974年小说《温柔的杀戮(英语:Cogan's Trade)》。本片于2012年5月22日在第65届康城影展上首映,获得正面的评价。

温柔杀戮

评分:6.1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 编剧:安德鲁·多米尼克 / 乔治·V·哈金斯
主演:布拉德·皮特 / 斯科特·麦克纳里 / 本·门德尔森 / 詹姆斯·甘多菲尼 / 文森特·库拉托拉 / 理查德·詹金斯 / 雷·利奥塔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97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杀戮行动(台) / 夺命无声(港) / 柯根的交易 / 温柔的杀戮 / 温柔地杀戮 / Cogan's Trade
上映:2012-05-22(戛纳电影节)
IMDb:tt1764234

温柔杀戮简介

一家由黑帮操控的地下扑克赌场,突遇三名悍匪抢劫。赌场老大如临大敌,势要找出幕后黑手。他们找来得力干将杰基·科恩(布拉德·皮特饰)介入调查,让他来找出肇事者重整地下秩序。作为一名老练的赏金猎人,杰基性情孤冷而深藏不露。本来这场由三个毛头小混混设计的抢钱计划,笨拙到一望而知,可赌场管理人马基(雷·利奥塔 Ray Liotta饰)无端被人殴打,老酒鬼米奇(詹姆斯·甘多菲尼 James Gandolfini 饰)无故被杀等事件的意外穿插,又使局面陷入一片混乱。杰基抽丝剥茧,开始了他的深入调查。然而,这正是这场腥风血雨的开始,一场帮派间的温柔杀戮一触即发。
  本片改编自乔治·V·哈金斯于1974年创作的小说《柯根的交易》。这部影片是布拉德·皮特和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在《神枪手之死》后再度合作的第一部长片,本片入围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安德鲁·多米尼克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年度劳模格雷格·弗莱瑟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剪辑(提名)Brian A. Kates / John Paul Horstmann

简评

看本片的片名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阵容给人一种动作犯罪大片的错觉,没想到全程下来竟然是一部话痨片,不过论说话水平可能还是出现在片中电视里面的奥巴马更为精湛,全片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桥段应该是两个小伙子打劫赌场的那段了,节奏气氛都把握得很巧妙,反而是布拉德·皮特上线之后就缺乏看点了~

喜欢节奏紧张刺激、动作场面火爆动作片的不用看了;喜欢剧情结构紧凑、各个部分环环相扣剧情片的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的;这部电影我看了四十分钟左右,惊悚的感觉没有体验到,倒是感受到了真正的无聊,剧情拖沓,节奏慢,神经病一般的对白,有些搞笑的打劫场面(很多人说打劫赌场那场戏拍的真实,我是服了,仔细看看劫匪手中的一把短枪,枪口好像有绿色塑料一样的东西,特别像玩具);后来查了影评,还快进到结尾,我也弃剧了,因为艺术上有些东西十分抽象,很多人看不明白,欣赏不来十分正常,我这初中文化的就更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刚开始两个小笨贼的紧张感还是挺到位的,过程中一些慢镜和动作渲染也比较直接,让人感觉到画面里透露出来的疼痛感。可是这些风格上的东西拯救不了电影的结构上的普通,琐碎片段化的重点模糊,让人不着头脑,要不就干脆多线索叙事好不好?很多地方的篇幅莫名其妙的长,看起来吃力,还硬要套在奥巴马的美国梦里,试图将主题升华到美国的国家经济结构上去。

本片改編於1974年的原著小說,是安德魯多米尼克和布拉德皮特繼《神槍手之死》後的再度合作。此片借用小說框架,比喻那時候的美國政治與社會氣候,再加插美國前兩任總統小布什與奧巴馬的多處演講,只是略為刻意。但局部場景拍得很富神采,將黑幫似是而非的生存之道和盤托出,人物設計也很是有趣(像雷利奧塔基本上延續了他在《好傢伙》的角色形象)。只是類似的反諷有些過時,大量慢鏡頭以及誇張的音響設計有意浪漫化了黑幫形象,反而和原著描寫黑社會是一群行為卑劣的懦夫背道而馳。最後布拉德皮特以對白道出全片的重點,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政治與社會風氣,也顯得過於老氣橫秋。

感觉这是最近看过的一部比较有特色的电影,特色是……全片只有对话,无穷无尽的对话[Emm][Emm][Emm]有时候会想到一个问题:电影在初期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对话的,电影发展辉煌的萌芽是无声电影,我指的是最最初期还没在片中插入对话字板的时期,导演和编剧得能够在人物完全不开口说话的情况下让观众明白故事在讲些什么并且投入其中,现在看来真的是了不起的本事。所以我以为电影的本质是用画面讲故事,而不是对话。因此当一部电影太过于依赖于对话它就偏离了电影的本质,即使片子里的慢镜头用得非常漂亮,也难让人赞赏。

一直在想,这么没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要拍成电影,充满了虚无主义和颓废的气息,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钱和生意是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其他场景去看奥巴马的演讲,是很激情澎湃的,放在这里贯穿全片,却只能感受到言语间独属于政客的虚伪和小聪明。片子的慢镜头用的很棒,vintage music也很配暴力镜头。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开头的抢劫桥段,无论是两人一路的絮叨,还是动手前的紧张都特别到位。而从进入小巷子时那种逼仄感和压迫感一直延续到抢劫最后。寂静的抢劫现场每个人的动作都是慢悠悠的,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你甚至都能读到那名绑匪在马基劝说下摇摆不定的心。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犯罪现场。但是故事真的差。

美国不是一个国家,黑帮也不只一个隐喻,所有的共同体很可能只是我们为自己找到的幻影,每个人其实都是生存这门生意里的一个螺丝钉。大量插入的其时政治人物的新闻演讲素材与主线抢劫与清算的黑帮故事,形成了直接、嘲讽又充满张力的互文,让整个表意被抒发得冷峻、强悍又带点不可言说的骚气,大段细琐的对话、间或延宕的节奏以及重点渲染的暴力相互结合凝聚形成的势能则让相对沉闷的表层故事透射出迷人,皮特对于这种人物的演绎夸张地说可以用灵魂相通形容。安德鲁·多米尼克真是一个被误读、被低估的文艺片政治片导演。

摄影和声音很大胆,形式上气势十足。背景是08年竞选年,美国经济危机下连黑道生意都萎靡不振。影片和社会现实的对话非常blatant,毫不掩饰毫不nuanced(感觉所有酒吧的电视和所有车载电台都在播放小布什/奥巴马的讲话),抛弃了常见的精致而深思熟虑的隐晦和暗讽,倒也营造出一种疲惫至极no more bullshit的狠戾感。

多米尼克对奥巴马时代的一则黑帮讽刺寓言,“美国不是国家,只是桩生意”“在美国,你得靠自己”,大人物的口号、标语都不过是美式民主的骗人玩意儿。这些无处不在的广播、电视画外音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反政治立场,无时无刻不在标注着奥巴马时代的伟大宣言和处于现实底层中的破败生活,这两者的鲜明对比构成了导演的左翼倾向。小人物的命一文不值,大人物的口舌满口胡言,唯有金钱才是人间正道。由此看来,《温柔杀戮》还真具有些许反类型的味道,黑帮神话的破产也是美国梦的破产,其反主流反政治反类型化的视角一如《邦尼与克莱德》,黑帮片同样可以标注时代。

风格感觉很像低俗小说。。。话痨,粗口,简单粗暴的犯罪活动和黑色幽默。。。这片子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背景里无时无刻的政客关于改善经济的说辞,于是这片是在表现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吗。。。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地方一处是皮特和老家伙商量从纽约还是啥地请大牌杀手来,商量好后老家伙叮嘱了一句""经济舱"";一处是结尾皮特农民工讨工资,发表了一通激情昂扬内涵深刻极富批判性和前瞻性的演说。。。

获得奖项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17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年度劳模
    提名:最佳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