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鱼(1997)
초록물고기UP:2021-02-12
绿鱼简介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第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李沧东
获得奖项
- 第24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18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第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提名:新浪潮奖 - 第33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
获奖:最佳电影男主角
简评
仗义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了对生的美好憧憬,带来了对死的痛彻心扉,前者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后者才是满目疮痍的现实。所以啊当下的人们,你可以继续坚守高尚的品德,保持信念的坚韧,只要不担心自己横冲直撞的人生犹如一头鸡飞蛋打的参鸡,生命的意义只是为了填饱他人的肚子,来自李沧东所描绘的一场传统道义之消亡。大哥的女人不爱他,大哥的大哥的女人也不爱他,爱情是无法逃避的需求层次。门框折手指,墨镜与包扎严实的刀子,港片气质十足。使劲的嗅探残留下的气味,拼命的亲吻被邀请的红唇,烧掉你送我的纱巾,流着泪望向的照片,至少第三世界中的他们还在相爱。火车、野炊、底层人民、忧愁舒缓的音乐、无法挣脱的命运、处女作即定型了未来要素
谈及这部处女作时,李沧东表示当时正值韩国电影的低谷,电影与人们的生活距离遥远,因此将《绿鱼》放在了传统的黑帮类型片框架中。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黑帮这部分故事,导演并没有在其上注入过多的笔墨,这也就导致黑帮形象不够丰满,故事缺乏戏剧冲突。但黑帮的存在推动了本片另一内核的发展——身份认知。男主结束兵役回到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家乡,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得到了在黑帮老大手下工作的机会,可最终因为自己的正直单纯和一丝丝“愚钝”结束了生命,不仅让人感叹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渺小和无力。片中的爱情令人扼腕,女子依然保留的大树照片承载着无法结果的真情。铁路、镜子、小人物,李沧东的风格让人着迷。
李沧东的男主电影似乎总是偏爱那些郁郁不得志的loser,看着他们糟塌生活、糟蹋感情,心里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燃烧可能还好点,毕竟男主有振作过,而薄荷糖是典型,绿鱼居于其中,并且其男主落得最后下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过于天真,正如女主对他的评价一样,而绿鱼这个物象有点类似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都象征着人物无比怀念的纯真童年时光。李沧东似乎特别擅长安插这种极具代表性的意象特征,也正是这一点让他的电影即使没有像伍迪艾伦或侯麦那样高密度的精妙对白,同样也透出一股很强的文学性特征,这一点(将文学性潜藏于故事之下而非浮于对白之上)在我看来要更不容易。
都说像《小武》,李沧东的影像天赋可是要高过贾樟柯的啊!开场是莫东凝视美爱,身体探出火车极富危险性与挑逗性,然后消失,预演了全片男性幻灭的主题;每一次打火机的火苗出现都伴随着暴力,点燃象征着情欲也是希望的红纱巾预示着莫东的自我毁灭。但《小武》还是好于《绿鱼》,原因就是后者的结尾。捉土鸡这一段特别好,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意思,但其余的戏太多余了。而且这一部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不是特别好,其实绿色三部曲都有这个问题:女性角色相对男性角色都要更刻板、标签化一些。处于独裁政权与经济腾飞之交的韩国,李沧东就通过对于警察形象的侧写点明了时代特征,还是挺佩服的。
太棒了,震慑内心。很多镜头拍的如有神助,非常有创造力,临死前在车窗上的哈气,和摩擦玻璃更加抽象的面孔,当看到儿时都是树的地方变成了高楼,一个镜头中使用两次横摇,每摇回到主人公身上景别就会变换一次。影片一开始丝巾蒙住主角的脸,就说明单纯的他看不清世界,也看不透女人。精明的人喜欢易主,单纯的人即便付出一切,终究要被抛弃。男主是可悲的,他爱家人,爱生活,爱一个女人,他的死成就了家人,但他的单纯没能让他活的更久。
对他来说左右命运的只有大哥和大哥的女人,而故事起点和情感最初羁绊(或者说触动者)完全是女人,他对她的情感被压制得过分,严重倾斜向大哥,此为败笔。在他没有靠近大哥权利核心时几场戏很明显表明其特点是正直勇敢有骨气一根筋,以及憨或者说愚。断指和为大哥杀人是因为江湖义气和兄弟感情吗?我觉得不是,也不能是,是的话这个人物就空了。所以在我看来这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一部黑帮电影。理想的设计应该是抓住他对她的感情,以其性格特点为支点,去表现他的对抗和挣扎,他的感情完全可以也应该是外放鲜活和坚定有破坏力的。话说绿鱼薄荷糖和玫瑰花蕾不都是一类东西嘛。
绿色三部曲终于看完了,绿鱼本来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却是最后看的,一开头的相遇很浪漫,连接我们的是风,是噔噔的铁轨,也是注定无缘的缘分。命运是一张大手翻云覆雨,莫东却只能任由其摆弄,老大不止一次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很多次都没有得到答案,只有与莫东死前的一次对话莫东回答了出来。爱情、兄弟情都没有存在过,李沧东总是轻描淡写而又刻骨铭心地讲述这种心情,《绿洲》里绝望的爱情;《薄荷糖》里执拗的爱情;《绿鱼》里看似风轻云淡的爱情。自我命运的决断却不属于本人,被警察耍弄,被家庭拖累,也被所谓的大哥害死,但莫东直至死前都是真诚、热忱的。我太难过了,说不出为什么,真的。
李沧东从处女作《绿鱼》便开始带给我们震撼。粗糙的影像挡不住影片的高级感,一个个巧妙设计的镜头奠定了他的表达风格——湿透的纱巾贴住的脸庞、墨镜里纱巾燃烧的火焰、被杀时打火机凌乱的火光、车窗上扭曲的面容和呼出的雾气等等,精彩至极。汽车、KTV、宗教等因素也延续至今。单纯而痴情的年轻小伙因火车上的姻缘误打误撞地闯入了黑社会,他感恩、忠诚,用刺杀死敌的方式回报了大哥的高度信任,却因此被弃如敝履。灯红酒绿的城市充斥着的利用、虚伪、欺骗,还有身不由己的生存法则、无法成全的理想爱情,赤裸裸地摆在观众眼前,以至于结尾乡下一家人齐心忙活的美好情节都令人喘不过气。冷峻与克制的情绪、立场,从此成为李沧东的标志。他就像一位禅师,洞悉一切又置身事外,却使我们陷入世间的种种纠结之中。#小伙钓了绿鱼,社会钓了像绿鱼一样的他。
()李沧东处女作就展示出大师的潜力,火车、退伍军人、开车绕圈、路边野餐这些元素在他之后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在黑帮片的外壳下,李沧东讲述了一个黑社会中底层上升的唯一途径是失去对人的信任和心狠手辣的故事,而爱、善良和信任只会让人被陷害。然而这又不仅仅是一个黑帮的故事,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影片里无处不在的城市霓虹灯和乡村的对比之下(这很杨德昌),在黑帮大佬洗白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设定中,这种人与人不信任和工具化关系的批判显然是遍及整个韩国社会的;正如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被害死的男主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留下如鱼呼吸一般的雾气,而绿鱼无法在这样窒息的环境下生存
虽说《绿鱼》是绿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却是最后一个看。一个作家看了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居然拍出这样的处女作,有港片味道的黑帮片,却已然拥有极具个人风格的写实主义,人作为个体在一切功利的卑劣中彻底渺小,梦想的破碎、底层注定走向错误与悲惨结局的不可抗力成为常态,看到到最后,心都是揪在一起,即使《绿鱼》看似希望的结尾,也完全是起了衬托难过的作用。再到《绿洲》、《薄荷糖》,李沧东的风格发挥很稳定,至于所谓重复自己我肯定不同意,我不觉得所有人都要能到库布里克的程度,风格本身就是个人化的无限延伸,只要故事讲的好,怎么讲是个人的手段,你变化再大,北野武也变不成斯科塞斯不是吗。
“末东,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世纪末的亚洲电影常带有迷惘的忧伤。这一部倒是和侯孝贤转型时期的风格蛮相像。李沧东的处女作为他后期的作品定下基调,永远的边缘人,永远被拖拽的无力感,但总有零星的灯火快速掠过这凄惨的人生,随着萨克斯的音乐,真是孤独又温暖。这个空大而躁动的城市,谁也没有比谁过的更好。我太爱末东死时的那个注视。美爱看着他,他看着美爱,她念着第二次见他时唱的歌泪流满面,他沉重呼吸,直到车驶离,他瞑目。韩国导演的节奏为什么总是把握的那么好呀…
没想到李沧东的处女作会是一部电影,含蓄克制的黑帮片,让我想起了北野武,恰到好处的配乐是加分点,可惜剧情是典型的小弟爱上大哥女人的悲催故事,并没有跳脱出黑帮类型片,影片中黑社会、家庭不易、身不由已的爱情,都只是用“符号”式的人物去搭建故事和情感,只能说是一部不错的黑帮片。“绿鱼”作为最初的美好的隐喻,相比他之后的作品,这个隐喻略显单薄,也许是为之后作品的一次练习。处女作完成度都很高,李沧东之后的作品也真的一部比一部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