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2019)

Nabarvené ptáčeUP:2021-10-18

被涂污的鸟

评分:8.1 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编剧:耶日·科辛斯基 / 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主演:彼得·科特拉尔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哈威·凯特尔 / 巴里·佩珀 / 朱利安·山德斯 / 乌多·基尔 / 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 / 提姆·卡尔克霍夫 / Jitka Cvancarová / Antonín Masek / Petr Vanek / Pavel Kríz / Denisa Pfauserová / Irena Máchová / 莱赫·德布里克 / Petr Stach / Radim Fiala / Milan Simácek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69分钟地区:捷克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
语言:捷克语 / 德语 / 俄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色鸟(港) / 异端鸟(台) / The Painted Bird
上映:2019-09-03(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667354

被涂污的鸟简介

该片改编自作家杰西·科辛斯基撰写的同名处女作,原著围绕一个无名小男孩在东欧农村躲避战火的经历展开,故事从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反思与理解边缘人物的荒诞行为。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24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如果离开小说背景,电影本身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很多情节是碎片的、断裂的,而且人物也是单一的愚昧和邪恶。不过如果结合小说来看,这种影像化的呈现是有意义的,极具冲击力,督促我们去关注小说本身所传递的东西,让历史之后的我们也经历同样的心碎,再也无法回归到局外人的平静和冷漠。“被涂污的鸟”不仅是指被恶意挑拣出刻上烙印的犹太人,也指那些在恶之地狱走过一遭的人,他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人类之中,不论是犯恶的人还是被恶强夺了姓名的人。在这样密集的恶面前,流泪反倒是我不能理解的反应,我感觉自己被直接摧毁。

非常出色的一部二战电影,全篇通过黑白画面来呈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酷现实,借助小男孩的视角一步步将故事线展开。虽然整部影片剧情有些许平淡,但小男孩一路上的经历给他造成的创伤是毁灭性的,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全部呈现在荧幕和观众面前,直抵人心。影片通过很多片段组合在一起,有描绘善良的一面,比如神父,救他一命的军官,同时也有描绘丑陋的一面,比如开头的女巫,卖酒的教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让影迷们同情片中小男孩所发生的一切遭遇以及生于那个年代对战争的一种反思。

我不行,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适应这种运镜和剪辑方式,感觉像流水账一样,全是强情节带来的刺激,缺少镜头带给我们感受,尺度在大却丝毫没有疼痛感,你稍微放慢一点,哪怕没有那么“强的情节”带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勺子挖眼睛,yd碎酒瓶,群鼠特工队,qjwcn啥的我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避讳还是干嘛,只会用推进镜头。唯一让我体会到不宜的只有最后那段父子的“对话”和手臂上的数字。 仔细想想,就很空洞,像是主角一路上观演猎奇暴行一样,口述很残忍,看起来却…..,最后亲生父亲手臂上的那一串设计感极强的手臂带来的张力,完虐前片所有施暴镜头;而且细想这个漏出刺青有些不符合角色设置,做饭不把衬衫卷上去,吃饭也不倦,但偏偏在车上却吧大衣脱了把刺青漏出来睡觉?开个脑洞,我认为这是这个父亲故意这么做的

或许,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快乐成长、永无烦恼、并且世界和平,所以建议他们65岁以后再来看这部恐怖片;也或许,我希望可以让我的孩子们了解何为人间地狱,了解优质的表达可以没有台词但也能好好讲述宏大的故事,所以建议在25岁时就看这部纪录片和叙述片。而我,再也不想看这部极其出色、掐着我的脖子、窒息感满分的历史战争片。拍得真好,再也不想看。所有战争场面一分不假,肮脏、慌乱、婴儿演员的哭叫,这就是战争啊。

在电影院和不在电影院都不一定能看得下去。类似于《太阳帝国》的儿童视角看战争,若干我记不过来的以人名为标题的章节串联起小男孩从暴行的目击者、受益者、受害者乃至施暴者之间的身份转换,但光明的结局与过程中人性种种负面和复杂实际上是冲突的,并且数个片段有为了凸显之而故弄玄虚之嫌,《太国》这种商业片都不敢给如此正面的结尾,那么前面漫长的近三个小时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笑话:一直记错这片名字,大半年了我都以为它叫 被奸污的鸟

无声胜有声,黑白色看的很压抑,他自始至终都没说过一句真正的话,只有在神父死的时候做了小声的祷告,没有办法评判男孩做的好与坏,他没有人引导和教育,野蛮生长时经历了数不尽的痛苦和折磨,但最后看到父亲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时,他释然了,懂了为什么父亲没有及时来找他,写下名字也是原谅了父亲,就像那只被涂污的鸟终究不能合群,这些苦难和经历也需要他一生去治愈。

基本上忠实原著改编,除了限于电影容量,把几个章节的情节整合一起,以及把主角改编得更为“恶童”,弱化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冷漠残忍。电影几乎没有台词,通过大量特写,强化面部表情表现内心,代替原著大段的心理描写,但实际上正是那些心理描写推动剧情发展,光靠大特写和失真扭曲的主观视角(大量仰拍,权力角色绝对占据画面空间造成压迫感)都难以弥补前者的功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能否从极简的剧情了解前因后果是个问题。除此以外,镜头多以上帝视角俯视或静默观看人间地狱。亦是作者拷问,上帝怎么能允许这些惨剧发生。画面很有伯格曼和安德烈塔可科夫斯基的味道,作者曾说,比起真实的战争,书中的残酷经历已是田园牧歌。另外,不记得Barry Pepper第几次演军人甚至是二战片了。

犹如一本短篇小说集,可独立可连贯,荒诞的又似真实的。Marta被火刑、Miller挖眼珠、Lekh上吊,无名男孩像一只#被涂污的鸟#,默默忍受。直到纳粹军官Hans放走他,直到抗争浮现在他的眼神之中。把恋童癖Garbos拉入鼠坑、切下山羊头砸向Labina、苏联狙击手Mitka教他以牙还牙,最终Joska有了自己的名字。

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村民认为他是吉卜赛人,会给村子带来不祥,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乌鸦将他啄得伤痕累累。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吞噬。当他躺在铁轨上,让火车从自己身上呼啸而过,他体会到的只有饱受凌辱却依然幸存的快乐。影片在黑白光影下呈现出绝美的视觉质感,一出战争浮生录

前段时间听电台“故事FM”《一个自慰成瘾者的自述》,讲述者的悲惨经历让人同情。但后来再看这个片子,第一次看了一半真的是看不下去。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太残酷了。战争年代的混乱产生各种的不幸,全让少年主角赶上了。因为战乱少年行走在生死边缘,历经磨难。靠着几次他人的善意才能死里逃生。黑白影像风格其实很有特点,推镜加虚实变焦,大景深,大广角。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剧情照章节来拍,单看每个章节是拍得很好,完成度很高,承上启下。不过容易出现断层。因为我看完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变成哑巴的?看的时候不知为何想到了也不爱说话的某位。

编导残忍的笔触和镜头,加之黑白影象,让观众倍感压抑,胸闷,如鲠在喉。很多镜头残忍到不忍卒看,如剜双眼、活烧小貂、人兽交配……我中途一度中断。正像这个男孩一样,犹太人成了一个被任意涂污的群体,一只任人欺凌、宰割的小鸟,没有朋友,罕见善待,如蝼蚁一般屈辱地活着,不是正在被伤害,就是在被伤害的路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以色列会如此强悍,有时甚至连大哥的话都不听,因为曾有的苦难经历令他们无时无处不怀抱深重的危机感。

又一部我觉得非常好可是看完了不知道该说啥的电影。战争、种族灭绝、迷信、所有大环境可能都只是舞台布景,导演似乎想问:人性中深不可测的善与恶、智慧与愚昧(特别是后者)究竟来自何处?究竟有没有一个存在者能对人身上的罪恶负责?这按照上帝形象造出来的人,怎么可以为了一点点嫉妒心就挖掉别人的眼睛、怎么可以公然与山羊交合…人性究竟可以堕落到什么样的深渊里?最后小男孩看到父亲手上的囚犯编号,找回了一点善心,在玻璃窗户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算是给人看到一点点希望。

获得奖项

  •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4届金卫星奖
    第24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4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4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3届欧洲电影奖
    第33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